1 resultado para ISLETS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海州湾前三岛周围海域为研究地点,开展了栉孔扇贝岛屿生态增养殖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调查了海区的地理、水文、水化学环境以及饵料供应能力;现场测定了栉孔扇贝的滤水率,根据扇贝实际生长情况结合水动力学因子评估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监测了不同养殖模式情况下栉孔扇贝的存活、生长以及污损生物附着情况;利用免疫学指标揭示了各种养殖方式下栉孔扇贝的健康状态;研究了不同水温、扇贝规格对敌害生物捕食的影响;优化了该海域栉孔扇贝的养殖模式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查明了前三岛海域理化环境、生物资源等现状。前三岛海域水质优良,生物资源丰富,虽然饵料浓度相对较低,但是该海域海流畅通,水交换条件好,较高的流速可以弥补饵料浓度的不足,适合开展栉孔扇贝增养殖。由于各项理化因子随着时间和水深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养殖模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才能获得更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2.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前三岛海域深水筏式养殖栉孔扇贝生理生态学特征,评估了养殖容量。周年监测了海域的环境因子和栉孔扇贝的生长情况,利用生物沉积法,现场研究了各时期扇贝的滤食作用。结果表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在当年秋、冬季和次年春季生长迅速,夏季生长相对缓慢,周年平均软组织生长速度为11.29 mg/d,平均干贝壳生长速度为48.84 mg/d,扇贝能够于次年年初达到商品规格(6cm)。不同时期栉孔扇贝的滤水率之间差异显著,滤水率随水温的升高和扇贝规格的增大而增加。利用改进的Incze等(1981)的养殖容量模型,评估了该海域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各时期沿着海流方向适养区域长度分别为:4.0,4.6,4.7,5.1,4.5和3.2 km,平均为4.35 km。 3.揭示了不同养殖水层栉孔扇贝存活、生长以及免疫指标特征。于2007年夏、秋高温季节监测了5个不同水层(2, 5, 10, 15, 与 20 m)筏式养殖栉孔扇贝的存活、生长以及免疫指标特征。研究表明各水层栉孔扇贝成活率差异显著,其中15 m(78.0%)和20 m(86.7%)成活率要明显高于2 m(62.9%),5 m(60.8%),和10 m(66.8%);夏季(7~9月)各水层壳高生长速度有较大差异,其中10m (205.0 μm/d)与20 m(236.9 μm/d)要显著高于2,5,和15 m,而秋季(9~11月份)20m生长速度最低,5m水层(262.9 μm/d)要显著高于其他水层;不同水层扇贝软组织生长情况与壳的生长情况类似;扇贝血淋巴SOD活性随着水深的加深而增大,15 和 20 m 养殖的栉孔扇贝ACP活性要高于其他水层,这表明深水养殖栉孔扇贝健康状态要优于浅水层。 4.比较研究了筏式和底播两种养殖方式情况下栉孔扇贝的存活、生长以及免疫指标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夏季栉孔扇贝的生长、免疫酶活性要低于其他季节,扇贝死亡也基本集中于夏季高温季节。除了2008年春季壳高以外,筏式养殖栉孔扇贝的生长、免疫酶活性都要高于底播养殖。实验结束时筏式养殖的成活率(54.6 ± 12.3 %)要显著地低于底播养殖(86.8 ± 3.5 %)。由此可见,在夏季高温季节采取底播养殖提高成活率,然后转为筏式养殖以提高生长速度,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5.研究了日本蟳和多棘海盘车对栉孔扇贝的捕食机制。现场研究表明,成年日本蟳可以捕食壳高小于5.0 cm的栉孔扇贝,捕食强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而壳高大于5.9 cm的栉孔扇贝则可以免遭日本蟳的捕食;与栉孔扇贝相比,日本蟳更倾向于捕食贻贝;室内模拟研究表明水温低于10 ℃时,日本蟳对大规格扇贝的捕食作用不明显。相同温度条件下,室内实验日本蟳的捕食强度要低于现场,但其温度系数(Q10)差别不大。室内试验表明多棘海盘车对栉孔扇贝也有很强的捕食作用。提出了提高底播栉孔扇贝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扇贝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