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esultados para HSV-2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70.00% 70.00%

Publicador:

Resumo:

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1、喜树碱类衍生物抗HIV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 喜树碱为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本研究对经过化学结构修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进行抗HIV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抗HIV构效关系。 我们对喜树碱类衍生物A系列化合物A1(喜树碱)、A2(10-羟基喜树碱)及A3(7-羟基喜树碱)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化合物A1和A3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化合物A2没有显示抗HIV活性。表明化合物A1的C-10位上-OH基团修饰可能会降低抗HIV活性,化合物A1的C-7位上-CH2OH基团修饰和C-20位-CH3缺失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二者对整合酶有一定的结合活性,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 和Jurkat/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重组的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1和A3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和Jurkat细胞系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化合物A3诱导 H9和H9/HIV-1ⅢB、Jurkat和Jurkat/HIV-1ⅢB的凋亡实验显示,化合物A3诱导感染HIV-1ⅢB和未感染病毒细胞的凋亡没有选择性。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化合物A3和A1的抗HIV作用可能与抑制整合酶活性有关,该化合物可能还作用于其它靶点。 喜树碱类衍生物B系列中化合物B1为20(S)-O - [-O-( 1'-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丁二酸)]-20-喜树碱酯,化合物B2为20(S)-O - [-N-( 1'-氧基-2',2',6',6'-四甲基-1',2',5',6'-四氢吡啶酰胺)-4'-丙氨酸)]-20-喜树碱酯)。我们对化合物B1和B2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B2有较好的抗HIV-1和抗HIV-2活性,而化合物B1的抗HIV活性差。表明化合物B1的C-4’位-CH2被-NH取代,同时C-3’位-CH3修饰可能会提高其抗HIV活性。对化合物B2的抗HIV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B2对慢性感染H9/HIV-1ⅢB细胞中病毒复制没有抑制活性、不能阻断H9/HIV-1ⅢB与正常细胞间的融合,对HIV-1蛋白酶、重组的HIV-1逆转录酶及整合酶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B2不具有选择性杀伤HIV-1ⅢB慢性感染的H9细胞系的作用。化合物B2抗HIV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2、HIV/AIDS患者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分析 疱疹病毒是AIDS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的8种疱疹病毒与HIV感染及AIDS进展、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为了解HIV/AIDS患者人类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我们检测了30例AIDS患者、40例HIV携带者及70例正常对照的液标本中8型疱疹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采用PCR法检测EB病毒(EBV)、疱疹病毒6型(HHV-6)、疱疹病毒7型(HHV-7)及疱疹病毒8型(HHV-8)。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中HSV-1、HSV-2、VZV、CMV、HHV-6、HHV-8 阳性率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其中AIDS患者VZV感染率与HIV携带者有显著性差异;在AIDS患者中多种疱疹病毒共感染普遍存在,必须重视HIV/AIDS患者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的防治。 性病可促进HIV的传播,了解性病患者的HIV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愿接受HIV咨询检测的基础上,对临床确诊的412例性病患者进行HIV-1/2抗体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12例性病患者的HIV检出率为2.9%。性病患者中检出HIV阳性率依次为:尖锐湿疣(6.2%)、生殖器疱疹(4.2%)、梅毒(3.4%)、淋病(1.5%)及非淋菌性尿道炎(1.0%)。83.3%合并感染HIV的性病患者存在多性伴,商业性行为普遍存在,安全套使用率极低现象。感染HIV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以频繁复发为突出表现,1例合并感染HIV的梅毒患者半年即进展为神经梅毒。性病患者是HIV感染的重要高危人群,危险性行为是其感染HIV和其它性病的主要原因,应该加强性病患者的HIV检测。对临床上频繁复发的尖锐湿疣及生殖器疱疹患者、快速进展的梅毒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HIV感染的可能。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直接针对当前严重的世界性问题-病毒传染性疾病,开展了五种天然低聚糖及其硫酸酯衍生物的制备、抗病毒活性研究以及具抗疱疹病毒活性低聚糖硫酸酯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中药的结构修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开展结合了药学、药理学和构效学,进一步丰富了硫酸酯化糖类抗病毒活性研究,有助于获得抗病毒活性新型药物以用于病毒引起的各类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1。分别从多花黄精以及与之在种属上有着由近及远关系的大玉竹、天冬、魔芋(酶解干粉)和香菇(子实体)中用类似程序提取了五种低聚糖样品,分别命名为Pcos、Pmos、Acos、Apkos、Leos。单糖组成分析、凝胶柱层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基体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的结果表明五种样品属于分子量比较接近、单糖组成各异、糖链骨架结构不同的低聚糖。这为后面不同糖链骨架结构的低聚糖硫酸酯的制备、探讨低聚糖硫酸酯衍生物糖链结构与抗病毒活性的关系建立了基础。从香菇子实体中用酶法制备低糖为首次报道。2。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分别制备了五种天然低聚会糖的硫酸酯衍生物,分别命名为S-Pcos、S-Pmos、S-Acos、S-Apkos、S-Leos,经硫含量分析、Biol-Gel P4 凝胶柱层析、红外光谱分析证明该方法成功地向低聚糖中引入了硫酸基团,为开展天然低聚糖及其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研究准备了必备的材料。3。利用细胞病变抑制法、中性红染色法、病毒空斑抑制法开展了五种低聚糖及其硫酸酯的体外抗HSV-2活性研究,结果都表明五种天然低聚糖本身没有抗HSV-2活性,除S-Acos之外的四种不同糖链骨架结构的低聚糖硫酸酯产生大小不同的活性, 说明硫酸酯低聚糖的抗病毒活性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大大扩大了药源,也为新的抗病毒活性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S-Acos没有抗HSV-2活性,可能是因为低聚糖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还存在硫酸基团以外的其它因素在起作用。五种低聚糖硫酸酯能抑制乙型肝炎抗原表达,说明低聚糖硫酸酯可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大玉竹、天冬、魔芋低聚糖及其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研究未见报道。四种具抗HSV-2活性的低聚糖硫酸酯中,以S-Pmos的抗HSV-2活性最好,具有潜在抗病毒药物开发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4。初步探讨了低聚糖硫酸酯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由不同时间加药实验结果推测四种低聚糖硫酸硫酯具有类似的作用机制,可能作用于HSV-2与细胞的吸附阶段,不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低聚糖硫酸酯的作用对象为病毒;对病毒毒力的影响实验和撤药实验说明四种低聚硫酸酯不能杀灭HSV-2,仅起抑制作用。作用机制的研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四种低聚糖硫酸酯的抗HSV-2活性,还为今后开发和临床应用该类潜在性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实验基础和依据。

Relevância:

40.00% 40.00%

Publicador:

Resumo:

Trichosanthin (TCS) is a type I 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 (RIP) effective against HIV-1 and HSV-1 replication.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viral activity is not clear. Many believe that it is related to ribosome inactivation. Some RIPs and viral infectio

Relevância:

30.00% 30.00%

Publicador:

Resumo:

Sodium rutin sulfate (SRS) is a sulfated rutin modified from the natural flavonol glycoside rutin. Here, we investigated its in vitro anti-HIV and -HSV activities and its cytotoxic profile. Fifty percent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 values of SRS against HIV-1 X4 virus IIIB, HIV-1 R5 isolates Ada-M and Ba-L were 2.3 +/- 0.2, 4.5 +/- 2.0 and 8.5 +/- 3.8 mu M with a selectivity index (SI) of 563, 575 and 329, respectively. Its IC50 against primary R5 HIV-1 isolate from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was 13.1 +/- 5.5 mu M, with a Sl of 197. In contrast, unsulfated rutin had no activity against any of the HIV-1 isolates tested. Further study indicated that SRS blocked viral entry and virus-cell fusion likely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the HIV- I envelope glycoprotein. SRS also demonstrated some activity against human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with an IC50 of 88.3 +/- 0.1 mu M and a Sl of 30. The 50% cytotoxicity concentration (CC50) of SRS was >3.0 mM, as determined in human genital ME 180, HeLa and primary 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 cell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SRS for vaginal lactobacilli was >3.0 mM. These results collectively indicate that SRS represents a novel candidate for anti-HIV-1/HSV microbicide development. (C) 2007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