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resultados para FDA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又称碱草,隶属禾本科,赖草属,因其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适口性好,抗旱,耐盐碱,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对我国发展草原畜牧业和退化草地、荒漠化治理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劣,荒漠化加剧,以及过度放牧等不利影响,加之羊草本身固有的“三低”问题(即结实率低、出苗率低、产草量低)已对羊草生物多样性维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严重限制了我国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的改良和沙化治理的步伐。加强羊草生物学研究,开展羊草种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当前研究的紧迫课题。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新发现:国外发表的文献匮乏,国内的报导大多集中在草原生态等宏观领域,在羊草繁殖生物学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本课题组从国内外收集的羊草资源为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羊草繁殖性状与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指标的相关分析。利用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对随机抽取的17份羊草种质进行了种质评估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在17份供试材料中鉴别出9份羊草种质,说明分子标记方法用于羊草种质资源鉴定是可行的,并具有快速、准确、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在40个10 Mer的随机引物当中筛选出21个有效引物,以之对9份羊草材料进行RAPD 分析,共扩增出115条带,其中95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比率82.61%,并筛选出S1213-900,S1213-1700,S1215-5500, S1396-1370,S1384-900,S1202-5180,S1220-2200,S1381-1580,S1211-1300,S1211-800为羊草种质所具有的10个特异性标记,据此可将羊草种质与披肩草、赖草加以区分。同时在羊草种内亦发现13条可区分供试羊草种质的特有标记。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羊草种质的小穗数,种子千粒重,叶色,有性繁殖量和结实率5个形态学指标与遗传多样性指标---特有带百分率及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同时对羊草种质资源在收集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羊草不同基因型无性繁殖特性比较研究。以本课题组从吉林、内蒙古等省份收集的10个基因型羊草为供试材料,在相同的生态因子作用下,以吉生1号羊草为对照,对10个基因型羊草的叶数增量、芽数增量、芽高度、芽间距、芽重量、根量六个无性系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基因型的差异也是影响羊草无性系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在今后的羊草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和基因型因子对羊草无性繁殖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所测评的10个基因型中,各基因型的形态性状指标差异很大,栽3基因型较其他基因型优于对照吉生1号,此结论可为今后培育羊草新种提供重要资料。 三、羊草幼穗离体培养方法的建立。其方法是取羊草幼穗为外植体,经0.1%升汞溶液表面消毒后,接种到含2mg/L的2,4-D的MS培养基上,置于恒温25℃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在加有1mg/L2,4-D的MS培养基上继代2次后,转移到含1mg/L KT和0.5mg/LNAA的MS培养基上分化培养得到再生芽。在除去激素后的基本培养基上获得了生根的试管苗。试管苗移栽到温室后生长正常。羊草试管苗的分化因基因型和外源激素条件的不同而异。 四、羊草有性生殖特性的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了羊草自交、异交结实性实验,采用FDA染色法检测羊草小孢子活性,并观测羊草雌蕊、雄蕊发育的时空特点。结果表明:在大田中羊草异交结实率远大于其自交结实率;成熟花药中有活性的花粉达到92.2%以上;同时,在发育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上,羊草的雌蕊、雄蕊并不妨碍自体授粉。因此,初步结论认为羊草具自交不和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羊草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 ) ,隶属禾本科赖草属,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的重要草原建群种之一。羊草是牧草之王,属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生物资源,对我国北方畜牧业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羊草较弱的有性生殖特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从实验生物学角度,研究了羊草有性生殖的基本特点,并试图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自交不亲和性的有关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实验发现羊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以6 个羊草居群为材料,测定得知开放授粉时的结实率在6.5% - 56.7%之间,自交时结实率为0.6% - 4.3%,差异极其显著; FDA 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羊草成熟花药中有活性的花粉达到92.2% 以上;在发育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上,羊草雌蕊、雄蕊适于异花和自花授粉;花粉柱头亲和性实验表明,自交花粉只有5.5%-11.7% 是亲和的,杂交花粉亲和率达到了60.0%-84.8%,说明自交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受到抑制,其次,荧光显微镜还观察到“不亲和花粉”在进入柱头后生长缓慢,或停止延伸。 2. 初步确定羊草自交不亲和性具有配子体型遗传特点。以不同居群羊草杂交后的姊妹系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到自交组合的亲和率变幅为0 % - 6.9 %,杂交组合的亲和率具有连续性变异和变幅较宽的特点(47.5% - 96.0 %),且正反交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88.2%),表现出配子体遗传特性。 3. 羊草居群内结实率存在一定变异。以羊草单株为单位分别进行自交、随机互交和开放授粉,结果显示三者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4.6%,18.1% 和35.7%,株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4%,21.2%和17.1%,这些株间的变异均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同时羊草自交、杂交和开放授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显示羊草的这种株间差异与株系本身的生理特性相关。 4. 分离了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 H 基因(ThioLc)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克隆了ThioLc全长和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DNA全长2257 bp,包括3 个内含子和4 个外显子,与水稻Thio h 的cDNA 序列相比,具有 32.0% 的同源性;Sou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基因组中是单拷贝;Northern 杂交显示 ThioLc 在羊草根、茎、叶和幼小的雌蕊中没有表达, 在成熟雌蕊和幼小的花粉中微量表达, 在成熟花粉中大量表达,说明分离的羊草硫氧化还原蛋白H 基因具有花粉特异表达特点。 5. 原核表达的ThioLc 蛋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构建了ThioLc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证明ThioL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正常表达;提取表达蛋白,纯化,用胰岛素和二硫苏糖醇反应体系进行硫氧化还原蛋白的催化作用反应,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搜寻靶向蛋白和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花粉是种子植物受精过程中雄性生殖细胞的载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花粉与柱头、花柱、子房等都有相互作用,起识别作用的是细胞壁蛋白,而花粉粒的壁有明显的两层:内壁和外壁。裸子植物花粉与被子植物相比具有萌发时间长、生长缓慢、授粉-受精时间长等特点。花粉的内壁与外壁在花粉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的功能仍然缺乏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获得裸子植物花粉壁突变体方面并没有发挥作用。本研究以裸子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和青杄(Picea wilsonii)花粉为材料建立裸子植物花粉脱壁的体系,包 括脱外壁花粉和花粉原生质体的制备,即将花粉的两层壁逐层剥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本文首先建立了裸子植物脱外壁花粉的分离技术。实验表明低浓度的酶组合短暂酶解后,辅以机械研磨,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脱外壁花粉。其中在这两种裸子植物中的处理稍有不同,白皮松的脱外壁花粉在含12%蔗糖,0.5%纤维素酶和0.3%离析酶的溶液,pH 5.8 ,孵育半小时,辅以一定力度机械研磨的方法获得,而青杄脱外壁花粉的条件是0.8%纤维素酶和0.5%离析酶、12%蔗糖的溶液,其它条件类似。 其次我们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可重复的分离白皮松和青杄花粉原生质体的系统,分离频率可高达70%。对白皮松而言,最好的分离条件是2% 纤维素酶、1.5%离析酶、15%蔗糖、pH 5.8,黑暗、24℃条件下轻微振荡、酶解6 小时。3%纤维素酶和2%离析酶组合比较适宜青杄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同时需要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12%)。青杄花粉原生质体要远大于白皮松花粉原生质体,前者直径为80µm,后者为40µm。强烈的FDA 荧光显示很好的活性。在制备的过程中,酶的浓度、酶的配比、酶解时间、渗透压调节剂、起始材料对分离率都有影响。 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显示,脱外壁花粉的表面存在纤维素、果胶质、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s)和凝集素结合位点,其中纤维素在整个表面都有分布,但在萌发孔附近的荧光最强;白皮松脱外壁花粉表面有胼胝质的存在,主要位于靠近气囊的部位,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未能检测到胼胝质;酸性果胶质在白皮松脱外壁花粉靠近萌发孔处的荧光稍弱于其它部位,而在青杄脱外壁花粉的表面近极端的荧光要强于远极端;白皮松脱外壁花粉表面有酯化果胶的沉积,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缺失酯化果胶;白皮松和青杄两种植物脱外壁花粉表面均有阿拉伯半乳糖的分布,而白皮松脱外壁花粉的荧光要远强于青杄;白皮松和青杄脱外壁花粉表面有伴刀豆凝集素(Conconavalin agglutinin, Con A )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 )结合位点的分布,而缺失麦胚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结合位点。另外,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分析结果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由2 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S-DABO 类衍生物体外抗HIV 活性及 其机制研究和AZT-氟喹喏酮类偶联物体外抗HIV-1 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HIV 逆转录酶抑制剂一直是抗HIV 药物研发的热点。该类抑制剂靶定在病 毒复制周期早期,为HAART 疗法提供了很多新的药物组合。目前FDA 批准上 市的逆转录酶抑制剂虽然有很多,但由于较严重的毒副作用、HIV 病毒易变异、 耐药性的出现等问题还需要开发更多的新的逆转录酶抑制剂。本论文对23 个 S-DABO 类化合物和8 个AZT-氟喹喏酮类偶联物的体外抗HIV 活性进行检 测,并对其中活性较高的化合物进行靶点和机制研究。 23 个S-DABO 类化合物采用对C8166 细胞的毒性试验,对HIV-1ⅢB 诱导的 合胞体形成的抑制试验和对HIV-1ⅢB 急性感染的MT-4 细胞的保护试验进行抗 HIV-1 活性初步筛选。试验结果发现所有化合物均对多种HIV 宿主细胞毒性小, 其中22 个化合物具有抗HIV-1 活性,特别是化合物RZK-4 和RZK-5,其对 HIV-1ⅢB 诱导的合胞体形成的SI 值(Selective index)分别为>16666 和>38462; RZK-4 和RZK-5 对HIV-1ⅢB 急性感染的MT-4 细胞的保护的SI 值分别为2666.67 和2150.54,与相应的阳性对照药品NVP(Nevirapine)的SI 值相接近。以p24 抗原水平为指标,对其中20 个化合物的抗HIV-1 活性进行确证,发现这20 个 化合物均能抑制 HIV-1ⅢB p24 抗原的产生,其中RZK-4 和RZK-5 的EC50 值分 别为5.93 和5.74ng/ml,比相应的阳性对照药品NVP(Nevirapine)的EC50 值 要低(27.3ng/ml)。这些化合物对试验株HIV-1MN、临床分离株HIV-1KM018、非 核苷类抑制剂耐药株HIV-1ⅢB A17 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这23 个S-DABO 类化合物对HIV-2 病毒株均无抑制作用。通过检测化合物对感染与未感染细胞的 融合的抑制、对HIV-1 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对慢性感染H9 细胞 (H9/HIV-1ⅢB)中病毒复制的抑制等试验来探讨化合物的抗HIV-1 机制。结果 显示:有20 个化合物对HIV-1 蛋白酶(PR)有抑制作用,其中有17 个化合物 对HIV-1 逆转录酶(RT)有抑制作用;但所有化合物均不能抑制感染与未感染 细胞的融合,也不能抑制慢性感染H9 细胞中病毒的复制。试验结果表明,这 23 个S-DABO 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HIV-1 逆转录酶来发挥作用,它们是典型 的非核苷类RT 抑制剂。 8 个AZT-氟喹喏酮类偶联物采用对C8166 细胞的毒性试验,对HIV-1ⅢB 诱导的合胞体形成的抑制试验和对HIV-1ⅢB急性感染的MT-4 细胞的保护试验 进行抗HIV-1 活性初步筛选。试验结果发现其中2 个化合物SRLZ 和SROZ 有 较显著的抗HIV-1 活性,其对HIV-1ⅢB诱导的合胞体形成抑制的SI 值分别为 >41667 和>105263;对HIV-1ⅢB 急性感染的MT-4 细胞的保护的SI 值分别为 30162 和 6368,与AZT(Zidothymidine)的SI 值相近似。以p24 抗原水平为 指标,对其抗HIV-1活性进行确证,发现化合物SRLZ和SROZ均能抑制HIV-1ⅢB p24 抗原的产生,其EC50 值分别为 0.71 和2.1ng/ml,比相应的阳性对照药品AZT 的EC50 值要低(3.5ng/ml)。化合物SRLZ 和SROZ 对临床分离株HIV-1KM018 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EC50 值分别为1.4 和22ng/ml。通过检测化合物对慢 性感染H9 细胞(H9/HIV-1ⅢB)中病毒复制的抑制试验来探讨化合物的抗HIV-1 机制,结果表明化合物SRLZ 和SROZ 均不能抑制慢性感染H9 细胞中病毒的 复制。通过检测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来检测其抗菌活性,化合 物SRLZ 和SROZ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值分别为14.65 和7.32μg/ml,与其相应的阳性对照药 物的MIC 值相类似。试验结果表明:药物—药物偶连这种化学修饰方法并没有 改变AZT-氟喹喏酮类偶联物的抗HIV 作用靶点,但也没有较大地影响到其体 外抗病毒活性和抗微生物活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Enfuvirtide (ENF) is currently the only FDA approved HIV fusion inhibitor in clinical use. Searching for more drugs in this category with higher efficacy and lower toxicity seems to be a logical next step. In line with this objective, a synthetic peptid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固 /液 Hg自动分析仪 ,对采自湖北鸭儿湖氧化塘的鲢鱼、鳙鱼及表层沉积物 (0~ 2 0 cm)中 Hg质量比进行了检测。 1998年采集的畸形鲢鱼鱼肉中 Hg的平均质量比为 (1.72 3± 0 .92 6) mg/ kg(n =5 ) ,分别是美国 FDA人体健康影响标准 (1.0 mg/ kg)和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0 .3 mg/ kg)的 3 .2倍和 10 .6倍 ,超标率均达 10 0 % ;2 0 0 2年采集的畸形鲢鱼、畸形鳙鱼鱼肉中 Hg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 .5 72± 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everal assay methods were screened for viability assessment in cyanobacteria us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 905. Compared with fluorescent diacetate (FDA), Evan's Blue and autofluorescence,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viable cells to reduce MTT to formazan, was found to be reliable and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study. MTT concentration, incub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were optimized for M. aeruginosa. Improvements to the sensi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TT assay included performing it in the dark to reduce the effects of formazan light sensitivity when extracted in DMSO. Another improvement involved collecting viability data by cell by counting rather than colourimetrically, which was concluded from the fact that oxidoreductase activity, responsible for MTT reduction, would elevate or decrease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Half-life of oxidoreductase in dead cell was calculated to be 3 h. The MTT assay was also found to be applicable to other cyanobacteria and diatoms, including field samples, but not for algae belonging to Chlorophyta, Euglenophyta, Pyrrophyta or Chrysophyt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we proposed an optimized procedure for the MTT method on Microcystis strains. The use of this assay may be of importa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bloom and the fate of Microcystis under natural or disturbed condition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物降解高分子在环境保护以及组织工程、药物控制释放、骨固定等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以聚丙交酷(PLA)、聚乙交酯(PGA)、聚。一己内酯(PCL)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为代表的化学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以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对无毒性的要求很严。而现在所用的脂肪族聚酯大都是用金属盐、金属有机化合物等作为催化剂合成出来的,不可避免残留一些催化剂所用的金属元素。研究表明,即使是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现在用得最普遍的辛酸亚锡所残留的锡也可能引起一些细胞毒性。因此对毒性小且活性高的催化剂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钙离子对人体是没有毒性的,因而这几年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文献中报道的钙催化剂,如CaHZ等,催化活性尚不够让人满意。本文对高效的钙催化剂在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用EO和PO处理的有机氨钙催化剂(Ca/EO和Ca/PO)聚合了CL和LLA。发现CL聚合速度很快,M/I=650时70℃反应3h后收率已达到90%以上,LLA的聚合速度比CL要慢,M/I=650、70℃反应10h后收率才达到90%以上。以上聚合反应有明显的活性聚合的特点:反应初期Mv和收率和聚合时间呈线性关系;Mv在一定范围内和M/I成线性关系。2、用红外、原子吸收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阐明了有机氨钙催化剂的结构:结构,而且这两个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分别是均是Ca-O键。CL和LLA的开环聚合可能是以配位一插入的机理进行的。3、用C。/PO催化剂聚合LLA时有一定程度的消旋化反应发生,曳NMR研究表明相当于88%的LLA和12%外消旋以共聚。提高反应温度到110℃时比旋光度只有-125℃说明消旋化反应比较严重。4、用C。/PO催化剂先聚合CL再聚合LLA的方法合成了PCL-PLA两嵌段共聚物,并用泊NMR,13C NMR,GPC,DSC,WAXD进行了表征。其绝对和相对分子量可以通过M/I和投料比进行控制。定量碳谱图表明有较严重的消旋化反应发生,相当于84%的LLA和16%外消旋LA共聚。DSC和似XD分析表明,PLA段的分子量小时PLA段不结晶,当PLA段的分子量达到一定程度(3000以上)后PCL一PLA嵌段共聚物有相分离现象发生。5、以各种分子量的PEG为引发剂用氨钙催化剂和开环聚合CL,合成了一系列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并用妞NMR,laCNMR,GPC,DSC,做XD进行了表征。聚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PEG的分子量和CL/PEG投料比来调整。从DSC和wAXD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PCL-PEG-PCL嵌段共聚物有相分离现象发生,形成PCL和PEG微相区域;PEG段的结晶行为受先结晶的PCL段的影响;PCL段的分子量越大PEG段的Tc和Tm越低,其结晶度越低。6、以各种分子量的PEG为引发剂用氨钙催化剂80℃下开环聚合LLA24小时,合成了一系列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和别的催化剂比起来温度低得多,反应时间也短得多。可以通过改变PEG的分子量和CL/PEG投料比来调整聚合物的结构。DSC和WAXD分析表明,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中PEG段的结晶能力受PLA段的影响非常大:当PEG段的分子量很小时(如1000)很难结晶;即使当PEG段的分子量较大时如果PLA段的分子量达到一定程度时PEG段同样也不结晶;而且PLA段的结晶行为受本身分子量的影响比较大,其Tc和伽随着分子量增加有较大的提高。7、合成了MPEG-PLA两嵌段共聚物,发现合成PLA段的分子量大的聚合物比较困难,MPEG-PCL两嵌段共聚物很难合成。DsC和WAXD分析表明,PLA段对MPEG段结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比三嵌段共聚物的影响要小得多。8、用荧光光谱和IHNMR研究了上面合成出的几个样品的胶束行为。发现cmc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PEG(5000)-PLA(5100),PLA(3050)-PEG(4600)-PLA(3050),PCL(2270)-PEG(5000)-PCL(2270),PCL(4600)-PEG(4600)-PCL(4600)。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中形成了具有核一壳结构的胶束。9、以苯甲醇处理的有机氨钙催化剂开环聚合了CL。泊NMR谱图表明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苯端基。这一结果为用硝苯基乙醇代替苯甲醇制备催化剂,然后开环聚合CL或LA得到硝基苯端基的脂肪族聚酯打下了实验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临床较常用的处方药,是高效的止痛、退热和抗炎药。NsADs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尤其适用于各种急、慢性关节炎,软组织风湿症、运动性损伤、头痛、痛经、拔牙后痛以及癌性疼痛等。因此,NsAIDs一直是世界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NSAIDs消耗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仅疼痛控制部分,预计2007年就将达到300亿美元[l]。但是,大多数NSAIDs,尤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NSAIDs,都有较大的毒性和副作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各种NSAIDs起治疗作用的基础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阻断致炎介质前列腺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环氧合酶至少包括两种同功酶(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新的亚类型),COX-1和COX-2。COX-1主要发挥生理性管家功能;COx-2主要为诱导型,在正常组织内活性极低,当受到某些细胞因子、促有丝分裂物质和内毒素刺激时大量表达,相应引起致炎介质的增加,使炎症加重。这些区别为设计兼具高抗炎活性和低毒性的药物提供了可能。阿司匹林是最早获得应用的NSAIDs,随后又出现一批其它NSADOs,最近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罗非考昔,西乐葆是较好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但是售价过于昂贵,从费用上考虑较难维持长期服用。至今我国还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X-2特异性NSAIDs,服用的NSAIDs中,国外更新淘汰多年的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仍占有较大比重,所以开发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NSAIDs迫在眉睫。鉴于COX-1,COX-2酶晶体结构明确,NSAIDs筛选模型确定,尤其是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对炎症的独特认识,所以,凭借现代医学和化学知识,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开发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NSAIDs是切实可行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体系里,冰片是一种独特的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结构明确的龙脑、异龙脑。中医文献对其性质和应用详细的记载表明,其不仅广泛地用于抗风湿,而且其性质符合现代药物概念中的“靶向药物”概念。所以,如果合理设计使龙脑负载有抗炎结构化合物,可能会明显改善原药物的COX-2选择性,从而开发一种或几种COX-2特异性抑制剂。据此,又参考COX-2酶晶体结构,设计合成了其他结构的可能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分子。小茵香醇是龙脑和异龙脑的同分异构体和结构类似分子,我们选择该分子代替龙脑和异龙脑与布洛芬结合,并进行了活性测试和筛选,以深人了解该类分子。(1)设计并合成了含龙脑、异龙脑和小茵香醇结构的分子。相应结构见Tablel。(2)因为该类分子具有比较高的位阻,所以反应惰性较大,经过实验发现,在丁基锂/四氢吠喃反应体系或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仁甲氨基毗咙反应体系条件下,反应能够顺利进行。其中,二环己基碳二亚脚二甲氨基毗陡反应体系产率稍高。(3)针对几个主要反应详细探讨了分离纯化条件,为将来的放大实验或规模化制备提供了条件,并对所有产品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4)通过“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生成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实验,对所获得的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活性评价,并得出如下结果:(a)在所设计的分子中,化合物3和化合物8分子表现出一定的COX-2选择性,其IC50COX-1/ IC50COX-2的比值分另为6.663和6.835,稍优于目前使用的第二代NSAIDs。见第七章Tablel,Table 2 and Figurel。(b)在所设计的分子中,化合物13,即布洛芬小菌香醇酷表现出最好的选择性;IC50COX-1/IC50COX-2比值为21.006,普遍超出目前使用的大部分NSAIDs,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分子设计或修改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c)化合物13与化合物9和化合物10相比较,选择性明显更好。即小茵香醇醋比龙脑酷和异龙脑醋表现出更好的靶向性。(d)从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龙脑所负载的分子的选择性普遍比异龙脑要强,对于阿司匹林表现的尤为明显。(e)在中医药的文献和典籍中,关于小茵香醇性质和应用的记载很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具有潜在的还不为我们所了解的特殊性质,我们的研究也可能会促进对该化合物的研究。(f)以佐剂关节炎模型对乙酰水杨酸龙脑醋进行了活性评价。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主要由3 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西夫韦肽抗HIV 活性机制研究及其 联合用药和耐药性研究,盐肤木提取物及其化合物抗HIV 活性机制研究和精子 顶体反应抑制剂AGB 抗HIV 活性及机制研究。 HIV 侵入抑制剂是抗HIV 药物研发的热点。该类抑制剂靶定在病毒复制周 期早期,为HARRT 疗法提供了更多新的药物组合,且该类抑制剂对临床中已产 生的耐药毒株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目前FDA 批准上市的侵入抑制剂仅有T-20, 急需开发新一类的HIV-1 侵入抑制剂。西夫韦肽是由36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我们对西夫韦肽进行了一系列体外抗HIV 药效学的实验来研究西夫韦肽体外抗 HIV 活性以及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西夫韦肽对多种HIV 宿主细胞毒性小, 可以有效抑制HIV-1IIIB 诱导的C8166 细胞的病变效应,EC50 值仅为7.8ng/ml , TI 值大于 384,615;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西夫韦肽均表现出了比T-20 更好的抑 制活性,EC50 值低了13-42 倍。在对HIV-1 临床分离株、耐药株、两株HIV-2 毒株和SIVmac239 的抑制活性研究表明西夫韦肽也可以很好地抑制 HIV-1 临床株 HIV-1KM018 的复制,EC50 值低至4.4ng/ml,对耐药株HIV-174V、HIV-2 和 SIVmac239 的复制也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在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西夫韦肽极有效地抑制HIV-1慢性感染H9细胞与 正常C8166细胞间的融合作用,EC50 低至0.4ng/ml,表明西夫韦肽可以以极低的 浓度有效抑制HIV进入宿主细胞。用GST-pull down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西夫韦肽 和T-20可以很好地与HR1结合而不能与HR2结合,作用机制就是特异地与gp41的 HR1结合从而抑制了6-Helix的形成,阻断了HIV的融合过程。由于HIV的高变异 性,单一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新药开发中进行 药物与作用靶不同的已上市药物体外联合用药和耐药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将对 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西夫韦肽与AZT联合用药体外抗HIV-1作用较单独用药好,不同检测方法联合用药比单独使用西夫韦肽的效果好 8.3-9.4倍;耐药性研究表明其体外诱导耐药性产生的时间与T-20相仿,与T-20有 交叉耐药。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有着一定的潜力。从我国国情出发,利用中医药的独特性及经济性,开发传统的 具有我国特色的艾滋病治疗天然药物成为AIDS 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盐肤木是 中国的本土植物,在我国民间用作传统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盐肤木茎提取物尤 其是石油醚提取部分RC-1 具有较好的抗HIV 活性,且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后 期,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2、4、5 和6 都是RC-1 的活性成份;盐肤木茎 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RC-2 中也有较好的抗HIV 作用,其中的化合物8、9、 10 和13 是抗HIV 的活性成分,且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这些有效化合物的抗HIV 机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杀微生物剂是一种局部用药于阴道或宫颈的药物制剂,由女性自主控制防止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包括HIV 的感染,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AGB(4`-乙酰胺 苯基 4-胍基苯甲酸酯)是顶体酶的抑制剂,我们的实验表明AGB 有很好的杀精 子作用,还具有体外抗HIV-1 的作用,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HIV-1 进入细胞。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90%以上的HIV感染者而言,现有FDA已批准的抗HIV药物的价格十分昂贵。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但HIV感染者已遍布全国,其数量正急剧增长,这必将对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建设产生严重影响。为预防艾滋病蔓延,我们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务必研制开发有我国特色的、高效的、便宜的抗HIV药物。因此,我们在抗猴逆转录D型病毒(SRV1)活性研究基础上,对SM458等24个青蒿素衍生物进行了抗HIV-1活性的深入研究。同时,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还研究了20个天然化合物和中草药配方。除应用MTT比色法外,我们还采用了另外3种体外抗HIV-1活性研究的实验,如合胞体形成抑制,间接免疫荧光法(IFA),p24半定量ELISA等。此外,我们还研究了SM458、SM486和肝龙与AZT的协同作用,并进一步重复了SM458和SM486抗SRV1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AZT的抗SRV1/HIV-1活性十分显著,SM458和SM486 也有较高的抗SRV1活性,其选择指数均接近100;但除了SM458较稳定地表现微弱的抗HIV-1活性外,其它23个青蒿素衍生物没有活性;为初步探索SM458和SM486抗SRV1/HIV-1活性差异的机理,我们进行细胞融合阻断实验,结果表明其作用靶点并非融合。由此说明:SRV1虽然与HIV-1同属灵长类逆传录病毒,但以SRV1进行的抗病毒研究结果,不能完全与抗HIV-1的活性相符合,必须以直接用HIV-1所做的研究为依据。令人鼓舞的是,肝龙表现稳定的抗HIV-1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其它19个样品中,仅桑黄素、桑白皮和GE-II表现很微弱的活性,JK028和V1-1-Na有待确证。SM458、SM486和肝龙与AZT无协同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以公主岭、沈阳长期试验黑土和棕壤(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为研究对象。对土壤β-葡糖苷酶、脲酶、酸性(碱性)磷酸单酯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FDA水解酶活性、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土壤微生物量C和N进行研究,旨在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显著影响。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40cm以上土层养分含量。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一致。与不施肥相比,化肥处理对于增强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效果不显著;有机肥施用后由于向土壤中带入了大量的养分和酶,0~40cm土层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尤以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剖面中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商经长期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酶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长期有机肥或者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能够提高β-葡糖苷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值和Vmax /Km比值;不同施肥处理对Km值的影响较复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田间试验,以转Bt基因棉花Z30、转双价(Bt+CpTI)棉花SGK321及其相应的等价基因Z16、SY321作为供试对象,研究棉花种植后对土壤水解/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棉花及转双价棉花的种植对各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一致,转Bt棉花及转双价棉花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P<0.05)。转Bt棉花还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转双价棉花种植同时显著降低土壤磷酸二酯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P<0.05)。棉花品种及转基因行为(转入基因类型)均未给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和FDA活性带来影响;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所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棉花品种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