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sultado para Eulophida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近年来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在云南爆发成灾,严重为害蔬菜、花卉及部分粮食作物,已对云南省的农业构成了巨大威胁。目前在防治工作中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对该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缺乏了解,使得防治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世界范围内,南美斑潜蝇是一种危险性害虫。在国外,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学研究做过一些工作,但在国内未见任何研究报道。作者开展本项研究是想了解该虫的生物生态学问题,为探讨其成灾机制提供基础,同时也期望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室内饲养观察、组织切片及显微分析、营养成分分析及野外调查等方法,作者研究了昆明地区南美斑潜蝇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省分布区域包括8个地、州,70余个县,发生面积约72万亩。其为害的寄主植物涉及41个科近300种。较喜好的寄主有蚕豆、繁缕、菠菜、生菜、满天星、芹菜、莴笋、黄瓜、菜豆等。2、成虫大部分于上午羽化,雄虫羽化时间稍早一些,雌性比为1.07:1。羽化后第二天是求偶与交配高峰期,大部分交配在上午进行。雌虫羽化后2-5天取食量较多,在满天星上日平均取食孔数为60个,总产卵量为140粒,第13天产卵量最多。成虫在10:00-12:00和14:00-16:00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且下午活动盛于上午。雌成虫寿命为5-21天,平均为14天,雄成虫寿命为3-7天,平均为5天。3、雄虫在求偶过程中用腿节摩擦腹部磨擦器以吸引雌虫交配,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雄虫在交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雌虫在取食和产卵之前用跗节、产卵器和喙上的感受器对寄主的适合度进行探查和评估。4、南美斑潜蝇卵、幼虫及蛹的发育临界低温分别为6.6、7.2及4.6 ℃,有效积温分别为50.5、84.2和182.2日度。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南美斑潜蝇的存活,南美斑潜蝇在昆明地区可全年发生,发生代数为16代。5、保护地内南美斑潜蝇成虫的高峰期出现在4月、5月、7月和8月。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受温度、降雨、农药、作物种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南美斑潜蝇的寄生蜂有两种寄生类型,一种是从南美斑潜蝇的幼虫中发育和羽化,另一种是寄生南美斑潜蝇幼虫,从南美斑潜蝇蛹中羽化。前者包括:姬小蜂科(Eulophidae)的潜蝇姬小蜂Pediobius mitsukurii和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后者为离颚茧蜂亚科(Dacnusaina)的潜蝇离颚茧蜂Dacnusa sp.。7、寄主叶片的组织结构影响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叶片表皮外壁较厚,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紧密度程度较高将对南美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以及幼虫在叶肉内的取食和发育形成阻碍作用。其中,叶片表皮外壁厚度对雌虫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幼虫的发育则更多地受到栅栏组织的紧密程度和海绵组织的紧密程度制约。叶片表皮外壁的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紧密程度应作为作物抗南美斑潜蝇的重要特征。8、叶片蛋白质和氮的含量与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适合度正相关性显著,蛋白质和氮含量高的寄主叶片适合南美斑潜蝇的存活。植物叶片蛋白质和氮的含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性因素而加以利用。9、云南适宜南美斑潜蝇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是造成该虫在云南大发生的两大环境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加剧了该虫的扩散和泛滥成灾。当前在南美斑潜蝇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时药剂防治作为一种快速有较的防治方法是必要的,但长期单一使用,会使害虫抗药性增加。因此,对南美斑潜蝇的防治,应建立自然抑制体系。这就需要同时进行农业和生物防治,建立综合防治体系。以上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南美斑潜蝇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而且有助于理解南美斑潜蝇在云南爆发成灾的过程,进而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实践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