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esultados para EPIC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1960~2000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变化和土壤水分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产量地区间差异显著,其年平均值分别为4.40、3.75、2.50、1.75t/hm2。施肥增产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地区间差异均显著,均表现为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水分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地区施肥增产率最大值范围不同。(2)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同一地区内肥力水平越高,春玉米耗水量越大,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越低。在春玉米生育期内0~7m土层年度土壤有效水分增减量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的差异在模拟前期为显著,在模拟后期为不显著。(3)所有地区的春玉米在连作期间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土壤干燥化速度地区间差异显著,洛川<延安<寿阳<榆林;不同肥力处理间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干燥化速度加快。(4)洛川、延安、寿阳、榆林连作春玉米的...
Resumo: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促进了分子生态学和群 体遗传学的较大发展,其中线粒体DNA 和微卫星DNA 分析在分子生态学 研究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多核基因分子标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本文采用了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来研究了藏鸡(Tibetan Chickens)和姬鼠 属(Apodemus)的系统进化,对藏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藏鸡的系统进化 地位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对姬鼠属的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建立一 种崭新的研究野生动物系统进化和生物地理的比较基因组学手段。主要结 果描述如下: (1)藏鸡(Tibetan Chicken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和分析 通过利用PCR 扩增,测序,拼接,获得藏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进 行数据分析处理。藏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6783bp,共有13 个蛋白 质编码基因、2 个rRNA 基因、22 个tRNA 基因和1 个D-loop 区。模拟电 子酶切结果显示,藏鸡DraI 酶的酶切结果和其他家鸡及红原鸡的酶切结果 都相同。基于D-loop 区全序列和13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采用N-J 算 法与原鸡属4 个种,3 个亚种和3 个家鸡品系构建系统进化树:初步确定 藏鸡起源于红原鸡,与家鸡中的来航鸡、白洛克鸡亲缘关系最近,但是藏 鸡的进化与来航鸡、白洛克鸡这两个家鸡品系又显得相对独立。推测可能 原因是藏鸡的祖先在进入高原以后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独特 群体遗传特性。 (2)姬鼠属(Apodemus)系统进化中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本文中我们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寻找Exon-Primer-Intron- Crossing(EPIC)座位,并在中国四川省姬鼠属3 个种18 个个体中进行检验。 其方法是:通过比较人和小家鼠基因组,选择其中的外显子高度保守的单 拷贝基因,然后在500-1500bp 长度内含子的两端利用外显子序列设计了引 物,再进行PCR 扩增和克隆分析。通过PCR 扩增,我们在102 对引物选 择了6 对引物在18 个姬鼠属个体中进行PCR 产物克隆和测序。通过和 Cyt-b 相比较,在6 个座位当中,有5 个座位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和Cyt-b 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高度一致,其中4 个座位可以很好的区分地 理不同的种群。通过计算核酸多样性,6 个座位的得到的结果都很接近, 说明6 个座位的突变率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可见,我们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寻找EPIC 座位用于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是可行的,通 过利用模式物种的基因组信息来研究野生非模式物种的系统发育和群体 遗传学将会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量和分辨率。
Resumo:
研究喀斯特地区原状土的可蚀性,有助于掌握土壤抗蚀的本底特征,对比研究耕作前后的土壤可蚀性变化,揭示人类加速侵蚀对石漠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喀斯特地区原状土壤剖面的调查,分析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选用Sharply等的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原状土壤可蚀性K值集中在0.2~0.3之间,平均为0.269,比其他常见土壤的K值低。研究结果可用于与耕作土K值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