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resultados para E3 ligase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ubiquitina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various cellular processes.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target specificity is determined by ubiquitin ligases. Here we identify RNF220 (RING finger protein 220) as a novel ubiquitin ligase for Sin3B. As a conserved RING protein, RNF220 can bind E2 and mediate auto-ubiquitination of itself. Through a yeast two-hybrid screen, we isolated Sin3B as one of its targets, which is a scaffold protein of the Sin3/HDAC (histone deacetylase) corepressor complex. RNF220 specifically interacts with Sin3B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Sin3B can be regulated by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Co-expression of RNF220 promotes the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Sin3B.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reveal a new mechanism for regulating the Sin3/HDAC complex. (C) 2010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提拉法成功地生长了6mol%的高浓度掺铒铌酸锂晶体。测量了晶体的两个非偏振方向(X和Z)以及两个偏振方向(π和δ)的吸收光谱。高浓度掺铒铌酸锂晶体的吸收系数高,有利于提高泵浦效率。根据所测的吸收光谱用Judd-Ofelt理论拟合出了Er^3+离子的强度参数Ωλ。所得的均方差结果显示偏振拟合的误差要小于非偏振拟合。利用偏振吸收数据计算了各能级跃迁的自发辐射跃迁几率(AJJ’)、辐射寿命(τ)、荧光分支比(β)和积分发射截面(σp)等参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其他文献的报道结果进行了比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传统无压烧结工艺制备了Er^3+/Yb^3+共掺的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并对其光谱性能进行了研究.样品具有较大的吸收和发射截面.La2O3的添加使样品的荧光寿命(τs)与玻璃接近,当Yb^3+和Er^3+的掺杂量分别为5at%和0.5at%时,测得τs=9.65ms.这种荧光寿命长、发射截面大和线宽窄的特性有利于微型、可集成化和大功率激光输出的实现.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甘薯[Ipomoea batatm L.]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及分化,受遗传背景、外植体来源、激素配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徐薯l8叶片为外植体,在Ms附加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筛选出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I型、Ⅱ型、IV型),虽然其来源和培养条件相同,但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分化途径、分化能力、同工酶酶谱、可溶性蛋白质组成以及DNA分子结构方面,都有显著差异。I型愈伤组织在Ms无激素培养基上分化出体细胞胚,其过氧化物酶及脂酶同工酶与Ⅱ型愈伤组织和lV型愈伤组织相比,酶带的数目、深浅不同,而与胚状体相类似,可以作为不回类型愈伤组织及其分化途径的生理指标。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三种愈伤组织的总蛋白组成也有显著差异。I型愈伤组织与Ⅱ型愈伤组织相比,无论是酶带的数目,还是酶带的扫描高度,都占绝对优势,表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蛋白质合成代谢水平。RAPD分析表明,三种类型愈伤组织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差异。在所用的10个随机引物中,引物G3(GAGCCCTCCA)扩增出了显著的多态性,在I型愈伤组织与胚状体中发现两个特异片段,有可能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特异相关。 以I型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建立了具有再生能力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并对其鲜重、干重、PCV体积、PH值等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在悬浮培养条件下,2.4-D浓度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在MS附加Img/12.4-D的培养基中,细胞呈园球型,细胞质浓厚,细胞核显著,分裂旺盛,转入不含2.4-D的分化培养基中,即可得到大量的游离胚状体:浓度过高(4-8mg/l)或过低(0.5mg/l),都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胞外同工酶研究发现:胞外过氧化物酶水平,随着2.4-D浓度升高、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速度的减缓而降低,随着体胚分化的开始而升高。这种变化趋势表明:2.4-D浓度、过氧化物酶及细胞的生长、分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蛋白质分析发现,2.4-D的浓度与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组成及含量也密切相关:在无激素培养基中的培养物,其蛋白质电泳图谱与在含有不同浓度2.4-D的培养基中的培养物相比,无论是谱带的数目还是谱带的峰值,都有深刻差异,表明在体胚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细胞内进行着旺盛的蛋白质合成代谢。 以胚性悬浮细胞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培养。通过对游离条件的比较研究,发现采用PH值为6.0的E3酶液酶解2小时,可以得到大量具有旺盛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一固体平板双层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原生质体分裂旺盛,20天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微型愈伤组织,在附加0.5mg/1 2.4-D的继代培养基中,出现根的分化,转入附加0.5mg/12.4-D和Img/16-BA的分化培养基中,有少量不定芽发生,并形成小苗,但无胚状体产生。 以来源于胚性悬浮细胞的原生质体为受体,通过与农杆菌共培养,将苏云金杆菌毒蛋白(Bt)基因导入甘薯细胞,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并有根的分化。经过PCR检测,证明了Bt基因在甘薯细胞染色体组中的整合。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木质素是植物体中具重要生物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纸浆生产主要是将原料中的木质素与用于造纸的纤维素分离,该工艺过程产生了造纸工业的主要污染废液,并且增加造纸成本。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反义RNA技术,在分子水平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降低中国特有造纸树种毛白杨的木质素含量,培育更适于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树种。以下为本研究已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 1.通过RT-PCR技术,从毛白杨中克隆了木质素生物合成的三个相关酶的cDNAs,它们分别为咖啡酸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咖啡酰CoA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enzyme 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及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4CL)。序列分析显示了毛白杨这三个基因与杨属中其它种的相应基因cDNA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Northern点杂交分析表明,COMT、CCoAOMT及4CL基因在毛白杨正在生长的次生木质部中高水平表达,其表达高峰与树木的木质化进程同步;而在叶与叶柄中,这三个基因均不表达。COMT、CCoAOMT及4CL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相关酶,该表达特征与其基因功能相一致。本研究克隆的COMT、CCoAOMT及4CL基因的cDNAs已在GenBank注册登记,接受号分别为AF237777、AF240466、AF314180 (publish on Jan l,2002)。 2.通过一系列的DNA重组,构建了携带反义COMT、CCoAOMT或4CLcDNA的反义表达载体以及同时整合反义COMT与CCoAOMT cDNA的双价反义表达载体,PCR扩增与酶切检测确证构建无误。 3.以田间取材的速生三倍体毛白杨B19、B331及B304的茎尖、叶片与嫩茎为外殖体,首次获得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再生试管苗,并建立了速生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再生系统,为通过基因工程改良其造纸性能奠定了基础。 4.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PCR与PCR-Southern检测表明我们获得了整合反义COMT、CCoAOMT cDNA及反义COMT及CCoAOMT cDNA共整合的转基因烟草。以Digoxigenin标记的对应于反义链的单链RNA为探针与转基因烟草的总RNA进行NoI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整合到其中的反义cDNA均已表达。转基因烟草的木质素分析将有助于对COMT及CCoAOMT两个甲基化酶功能的认识。 5.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反义CCoAOMT cDNA转入欧洲山杨与银白杨的杂交杨(P tremulaXP.alba)。经PCR,PCR-Southern及Southern检测,确认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以Digoxigenin标记的对应于CCoAOMT cDNA反义链的单链RNA为探针与转基因杂交杨总RNA进行Northern点杂交,结果表明整合到其中的反义cDNA已在转录水平表达。测定生长5-6个月的转基因杨树下部茎杆的Klason木质素含量,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株系的Klason木质素含量比野生型对照下降17.9%,表明抑制杨树内源CCoAOMT基因表达可有效降低转基因植株的木质素含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其中植被与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关系研究,虽然古老却又包含许多新的涵义,而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则是近年来发起于GCTE,并拓展到IGBP其它核心项目的研究热点.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工作有:将全球变化作为主线,以单个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gtauco)为对象,研究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别利用气温和降水指标,拓展Kira指标形成生物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以及建立水热积指数,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结合生物群区和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熟悉IGBP陆地样带的科学计划并总结其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最后,粗略分析r生物性多样保育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 1.植被一环境(气候)分类:指标、系统和模型 植被一气候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今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最基础和最具活力的工作。从单一因子的或多因子简单组合的分类指标,如Koppen,Box指标等,到以可能蒸散为基础的综合分类指标,如Penman,Thornthwaite, Holdridge,Budyko,Kira指标等,科学家们发展了众多的植被一气候分类系统和模型,如Koppen.Thornthwaite,Holdridge. Kira. Box. Neilson.Woodward, Budyko, Prentice系统,以及Holdridge,Uvardy,Matthews. Olson. Bailey.Woodward.Prentice. Box模型,为现今植被一气候关系的研究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大气C02增加对潜在植被变化的响应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物种的植被一气候关系研究: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 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m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 以及年平均气温(TEMP). 1月均温(Tl)、’7月均温(T7)、极端最高气温(TMAX)、极端最低气温(TMIN).≥10℃积温(AT)和年降水量(PREC),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青冈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根据孢粉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r历史时期青冈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与变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C0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青冈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3.宏观尺度上的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1)用气温、降水指标研究中国植被一气候关系 能够在气象台站直接、方便地测试到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指标,与其它水热气候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用它们来研究中国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是可行且有用的。利用全国689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记录,计算得出了中国各植被地带、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指标和温雨系数,利用生态信息系统EIS作出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并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作散点图,均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总结可得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综合孢粉,古生物等资料信息,前人确定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存在一个大暖期,其中稳定暖湿的鼎盛阶段在7.2—6,0 Ka.B.P.,其时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年降水平均高于现在100 mm,通过数学处理,利用生态信息系统恢复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大陆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状况.参考孢粉、古植物和他人研究资料及现代植被气候关系,恢复编制了大暖期鼎盛阶段中国大陆的植被区划图,与现代植被区划相比较,东部各个植被带在大暖期盛时表现出明显的北迁,温带植被的迁移幅度大于亚热带和热带植被;西部的植被带出现了经向西迁,西北部的草原范围扩张,荒漠缩小;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植被带仍有不同程度向北迁移的表现。这可为预测与阐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植被变迁提供有力的证据. 2)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并得出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以1 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试图利用大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散和土壤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水热积指数,并应用年平均气温.水分盈亏值和水热积指数三个气候变量来限定植物群落组合,构成一个圆形的生命-气候图式.根据全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计算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和26个亚地带的年平均气温、年水分盈亏和水热积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及散点图,较好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经度和纬度方向的区分均较明显;土壤水分盈亏曲线的等值线则比较零乱;综合了热量和水分差异的水热积指数,其等值线与热量梯度和水分梯度均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植被类型的对应也较好。这是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的一种尝试,有待于增加机理性的内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4.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Biome(生物群区)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此概念及植物功能型概念的发展,评述了9个重要的世界陆地生物群区分类系统,并根据中国的植被分类和区划,尝试划分了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所需要的陆地生物群区类型。 5.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包括气候指标如与植物耐寒性有关的绝对最低温度(TMrN),最冷月平均气温(TJAN),最冷月日平均温度的最大值(MXT)和最小值(MIT);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AT);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包括最冷月降水(PJAN),最热月降水(PJUL),年降水量,年降水的统计标准差(PSD)和变异系数(年变率PCV);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VEGET)、,植被区划类型(VEGED)、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植物区系类型(FLORA)、动物区系类型(FA UNA).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EDGENUS)以及度量植物多样性的植物种丰富度(属数GENUS、种数SPECIES);土壤指标如土壤类型(SOILT),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酸碱度(SOILPH)、土壤表层阳离子交换量(SOILEXC)等;地形和地貌特征如经度(LONG)、纬度(LAT)和海拔高度(ALT),利用模糊聚类的手段,综合进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采用四级区划,即:生物大区(biodomain) -生物亚区(subbiodomain) -生物群区(biome) -生物区(bioregion).全国划分为5个生物大区,7个生物亚区和1 8个生物群区。 I北方森林大区 I A欧亚北方森林亚区 I Al南泰加山地寒温针叶林 IA2北亚针阔叶混交林 II北方草原荒漠大区 II B欧亚草原亚区 II Bl内亚温带高草草原 II B2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灌木草原) il C亚非荒漠亚区 II Cl中亚温带荒漠 ⅡC2蒙古/内亚温带荒漠 III东亚大区 III D东亚落叶阔叶林亚区 m DI东亚落叶阔叶林 III E东亚常绿阔叶林亚区 III El东亚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III E2东亚常绿阔叶林 ⅡI E3东亚季风常绿阔叶林 III E4西部山地常绿阔叶林 IV旧热带大区 IV F印度一马来热带森林亚区 IV Fl北热带雨林、季雨林 IV F2热带海岛植被 V亚洲高原大区 vG青藏高原亚区V Gl青藏高寒灌丛草甸V G2青藏高寒草原V G3青藏高寒荒漠V G4青藏温性草原V Gs青藏温性荒漠IGBP陆地样带:科学计划与最新进展 作为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的交叉项目(Interproject)的陆地样带(Terrestrial Transect),已成为IGBP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引人重视的发展和新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系列综合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为基础,是由沿着一个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地利用强度等)的梯度上的一系列研究站点所构成研究区域,并配合以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其地理范围为1000 km或更大的长度,数百公里的宽度,以涵盖大气环流模型(GCM)运作的最小单元。本节论述了IGBP陆地样带的概念和研究的意义,样带的类型、一般设计和选择标准,国际上IGBP样带的初步设置,包括①经受土地利用变化的潮湿热带系统;②从北方森林到冻原的高纬度地区;③从干旱森林到灌丛的半干旱热带地区;④从森林或灌丛过渡到草地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以及其它的一些样带和PAGES核心计划中的PEP样带,主要内容有样带设置的原因、研究内容和主要样带特点等,并总结了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6.中国东北样带(N ECT)的生态地理特征分析 陆地样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热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已被列为IGBP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0与130030’之间沿北纬43030’设置,长约l 600 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向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的空间系列。本文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设置意义、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大暖期)的植被分布格局。NECT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与其它IGBP核心项目研究的前沿阵地。 7.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和管理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而就地保护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从自然保护区定义和类型划分及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本身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TTL.6 gene is a member of the tubulin-tyrosine ligase (TTL) family involved in apoptosis and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e testis. We sequenced the coding region and part of the introns of TTL.6 in world wide human populations and five representativ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污水中辛酚(OP)、壬酚(NP)、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雌酮(E1)、17β-雌二醇(E2)、17α-乙炔雌二醇(EE2)和雌三醇(E3)8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合物。被测组分的加标回收率为(65.4±4.0)%~(110.0±4.5)%,检出限为1.0~7.5ng/L(相对标准偏差为5.2%~15.6%)。经检测,武汉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目标化合物(除EE2外)浓度为6.5~8954.9ng/L;除EE2和E3外,出水中的浓度为3.2~2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Studies have firmly established a key regulatory role for the tumor suppressor pVHL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vascular system and normal spermatogenesis. Here, we report that knockout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tumor suppressor U19/Eaf2 also caused vascular system abnormalities and aspermatogenesis, suggesting a potential link between U19/Eaf2 and pVHL. Coimmunoprecipitation and in vitro binding assays show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U19/Eaf2 and pVHL, whereas deletion mutagenesis reveale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H2 terminus of U19/Eaf2 and both the alpha and beta domains of pVHL for this binding. U19/Eaf2 stabilizes pVHL, as shown by protein stability and pulse-chase studies. Testes and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 derived from U19/Eaf2 knockout mice expressed reduced levels of pVHL, indicating that full in vivo expression of pVHL indeed requires U19/Eaf2. As expected, U19/Eaf2 knockout MEF cells exhibited an increased level and activity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 alpha), a protein typically regulated via a pVHL-mediated degradation pathway. Furthermore, angiogenesis in a Matrigel plug assa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U19/Eaf2 knockout mice. The above observations argue that U19/Eaf2 can modulate HIF1 alpha and angiogenesis, possibly via direct bind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pVHL. [Cancer Res 2009;69(6):2599-606]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n oligonucleotide ligation assay-based DNA chip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tec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ynthesized nonamers, complementary to the flanking sequences of the mutation sites in target DNA, were immobilized onto glass slides through disulfide bonds on their 5' terminus. Allele-specific pentamers annealed adjacent to the nonamers on the complementary target DNA, containing 5'-phosphate groups and biotin labeled 3'-ends, were mixed with the target DNA in tube. Ligation reactions between nonamers and pentamers were carried out on chips in the presence of T4 DNA ligase. Ligation products were directly visualized on chips through enzyme-linked assay. The effect of G:T mismatch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pentamers on the ligat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y mismatch between pentamer and the target DNA could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ligation, which can be detected easily. The established approach was further used for multiplex detection of mutations in rpoB gene of rifampin-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 (C) 2003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Con-elation between nc-Si, Er3+ and nonradiative defects in Er-doped nc-Si/SiO2 films is studied. Upon the 514.5 run laser excitation, the samples exhibit a nanocrystal-related spectrum centered at around 750 nm and an Er3+ luminescence line at 1.54mum. With increasing Er3+ content in the films,the Er3+ emission becomes intense while the photoluminescence at 750 nm decreases. Hydrogen passivation of the samples is shown to result in increases of the two luminescence peaks. However, the effect of hydrogen treatment is different for the samples anneal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between Er3+, nc-Si and noradiative center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hotoluminescence from nc-Si/SiO2 < Er > film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蛋白质降解对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UPS)负责调控细胞内大部分蛋白的降解。UPS 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可以控制神经的生长发育、调节突触的可塑性与功能,而其功能异常时会导致多种 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在神经系统中研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 医学意义。 我们在非洲爪蟾大规模原位杂交中鉴定到一个在神经管腹侧特异表达的基因 xRNF220-like。同时我们也克隆了小鼠的mRNF220 和爪蟾的xRNF220 基因。它们都 在神经管的腹侧表达,且蛋白都具有E3 泛素连接酶的活性。为了寻找其降解的底物, 我们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筛选。我们发现mRNF220 可以与Sin3B 蛋白结合。进 一步实验发现Sin3B 受到UPS 的调控。而mRNF220 可以促进Sin3B 的泛素化修饰与 降解。在爪蟾胚胎中通过morpholino 阻断xRNF220-like 和Sin3B 的功能都可以导致 神经发育的异常。因此,在神经系统中mRNF220 可能通过控制Sin3B 的蛋白水平来 调节Sin3/HDAC 转录抑制复合体的活性,进而调节神经相关基因的表达。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可以与RNF220 及RNF220-like 结合的新基因HCA127。 HCA127 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在早期胚胎中特异地表达在神经管位置。在胚胎中阻断 其功能会影响神经的诱导与分化。生化实验表明HCA127 并不能被泛素化修饰。通 过对HCA127 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我们发现它跟多个RING 泛素连接酶有相互作用, 还可以与一些泛素化通路中的调节蛋白结合,提示它可能是UPS 中的调节蛋白。将 其转染细胞发现可以降低细胞的泛素化水平。因此,HCA127 在神经系统中可能通过 调节蛋白的泛素化修饰来发挥功能。我们还对ASPP2 基因在早期发育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ASPP2 可以促进p53 介导的细胞凋亡,并在体内抑制肿瘤的发生,但其在早期发育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我 们发现ASPP2 在神经系统有非常强的表达。阻断其功能可以导致眼睛、体轴和头部 的异常,并影响细胞增殖,还可以抑制神经分化标记基因N-tubulin 和神经嵴标记基 因Slug 的表达。我们初步揭示了ASPP2 在早期神经发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