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resultados para Controladores POD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利用水族箱实验研究了伊乐藻的现存量以及POD和SOD活性在Hg2+、Cd2+及其联合胁迫下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Hg2+和Cd2+对伊乐藻的联合毒性大于单一的毒性;在Hg2+20μmol.L-1,或Cd2+80μmol.L-1,或Hg2++Cd2+50μmol.L-1([Hg2+]/[Cd2+]=1/4)时,植物现存量增加的百分比与金属离子浓度负相关;高于上述浓度时,植物现存量减少的速率明显降低.POD和SOD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在6 h时,其活性在低于40μmol.L-1的Hg2+、或160μmol.L
Resumo: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0、10、20、50、70和100 mg.L-1 Hg2+和65 U.mL-1的过氧化物酶(POD)混合浸种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的10个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外源POD可明显提高种子发芽率、植株日均增重和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幼苗叶片内源超氧物歧化酶(SOD)和POD的活性,拮抗Hg2+胁迫对种子发芽率、苗高、日均增重及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不利影响,Hg2+浓度较高时(≥50 mg.L-1),对种子发芽率和日均增
Resumo:
利用不同pH值的酸碱溶液处理蚕豆或者离体蚕豆叶片,研究酸碱胁迫下蚕豆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离体蚕豆叶片处理10 min和30 min的SOD活性相差不大,整株处理5 h的蚕豆叶片SOD活性远大于处理12 h的SOD活性;离体蚕豆叶片和整株蚕豆处理,较长时间处理下的CAT活性基本上高于短时间处理的CAT活性,短时间处理下(10 min、5 h)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值,较长时间处理(30 min、12h)下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性不强,且变化幅度较小。
Resumo:
研究了外源NO和脱落酸(ABA)对杨树气孔运动和SOD、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NO和ABA均可诱导杨树叶片气孔关闭 ,且NO有加强ABA诱导气孔关闭的作用。NO清除剂(C -PTIO)能显著抑制NO和ABA对气孔关闭的诱导效应。不同浓度硝普钠(SNP)和ABA处理杨树离体叶片 ,SOD活性变化不明显 ,POD活性受到显著抑制。粗酶液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SNP对POD活性的抑制呈明显的浓度及时间效应 ;而ABA对POD活性则几乎没有影响。说明在ABA调控气孔运动的过程中需要NO的参与 ,由此推测ABA对杨树叶片气孔运动的调节与NO对POD的抑制有关。
Resumo:
Low-dimensional systems are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dynamics of vortex dislocations in a wake-type shear flow. High-resolution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employed to obtain flow snapshots from which the most energetic modes are extracted using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 The first 10 mod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One represent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dimensional wake-type shear flow, and the other is related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perties or non-uniform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span. Vortex dislocations are generated by these two kinds of coherent structures. Th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20 three-dimensional POD modes show that the low- dimensional systems have captured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wake-type shear flow with vortex dislocation, such as two incommensurable frequencies and their beat frequency.
Resumo: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 using method of snapshots was performed o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oscillatory Marangoni flows in half-zone liquid bridges of low-Pr fluid (Pr = 0.01). For each oscillation type,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 modes (eigenfunction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disturbances, and the POD provided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eigenfunctions, their oscillation frequencies, amplitudes, and phase shifts between them. The present analyses revealed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istic modes for different oscillation modes: four major velocity eigenfunctions captured more than 99% of the velocity fluctuation energy form two pairs, one of which is the most energetic. Different from the velocity disturbance, one of the major temperature eigenfunctions make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energy. On the other hand, within the most energetic velocity eigenfuction pair, the two eigenfunctions have similar spatial structures and were tightly coupled to oscillate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s and phase shifts of the eigenfunctions produced the different oscillatory disturbances. The interaction of other major modes only enriches the secondary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the oscillatory disturbances. Moreover, the present analyses imply that the oscillatory disturbance, which is hydrodynamic in nature, primarily originates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liquid bridge. (C) 2007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An optimal theory on how database analysis to capture the flow structure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 the POD method as its special case. By means of the remainder minimization method in the Sobolev space, for more general optimal conditions the new theory has the potential to overcome an inherent limitation of the POD method, i.e., it cannot be used to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optimal condition is other than the inner product global one.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new theory, the database of a two-dimensional flow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is analyzed in detail, with velocity and vorticity bases.
Resumo:
本文以我国目前主要栽培的甜樱桃早、中、晚熟品种“红灯”、“佐藤锦”、“那翁”、“拉宾斯”和“砂蜜豆”等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甜樱桃果实在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甜樱桃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甜樱桃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中乙烯、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甜樱桃果实衰老、褐变及耐贮性的关系;分析了甜樱桃果实在不同贮藏条件下乙醇、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酸和维生素C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还分析了不同甜樱桃品种果皮的结构特征及与耐藏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成熟度的甜樱桃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为形成甜樱桃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不同CO2浓度的气调贮藏对甜樱桃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高O2或高CO2浓度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褐变、衰老及风味品质的影响;动态气调贮藏和非动态气调贮藏对甜樱桃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耐藏性的影响;不同成熟度及不同品种对甜樱桃耐藏性的影响;不同药剂配合包装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耐藏性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 甜樱桃果实适合于较高CO2浓度的CA贮藏:与自发性气调贮藏(MAP)相比,气调贮藏(CA)更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1.5~2倍的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CO2浓度的(5% O2 + 1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早熟品种“红灯”的贮藏期为60天,而中、晚熟品种“最上锦”、“佐藤锦”、“那翁”、“拉宾斯”和“砂蜜豆” 的贮藏期可达80-100天。果实在25℃下的货架存放时间为2-3天,在低温条件下(3-5℃)的货架时间是6天以上。 2. 高O2浓度气调对甜樱桃果实易造成伤害:用高O2浓度(70% O2 + 0% CO2)气调贮藏甜樱桃,在短期内可以抑制果实腐烂、减少果肉中挥发性代谢产物乙醇含量,但果实中的丙二醛含量上升迅速,褐变加剧,造成高氧伤害。 3. 动态气调贮藏更有利于延长甜樱桃果实的贮藏期:与非动态气调贮藏相比,贮藏前期用较高浓度CO2(20%)处理甜樱桃果实可有效控制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丙二醛含量上升的速率较慢,可明显减少贮藏后期果实褐变和腐烂,保持风味品质。 4. 成熟度较高的甜樱桃果实适合于气调贮藏:成熟度较高(深红色时采收)的甜樱桃果实比成熟度低(鲜红色时采收)的果实耐藏性好。 5. 果实的耐藏性与果皮结构有关:耐藏性强的品种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和外层蜡脂均较厚,果肉内部的维管束螺纹排列致密,果肉的薄壁细胞也排列得比较致密。 6. MAP与生物药剂配合有利于延长甜樱桃的贮藏期:生物1号药剂与加有TBZ的低密度塑料薄膜袋包装配合使用对控制甜樱桃果实腐烂、抑制果肉乙烯和乙醇生成、保持品质特性和延长贮藏时间都很有效。 7. 膜质过氧化是造成甜樱桃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甜樱桃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
Resumo:
摘要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化学农药作为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受到了很大限制,科学研究者不得不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果实采后病害的新方法。生物防治以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不造成危害的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由于生物防治是以活菌为基础,有其局限性和时效性,单独使用拮抗菌很难达到化学药剂完全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效果,因此,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成为当今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拮抗菌与不同外源物质配合使用的抑病效果及协同抑病机理;拮抗菌对采前田间和采后贮藏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以及采前应用拮抗菌对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病害的生物防治效力。研究结果表明: 1、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与低浓度化学杀菌剂imazalil(25g/ml)和kresoxim-methyl(50g/ml)配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冬枣果实采后黑霉病(Alternaria alternata)和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cola)的防治效果,杀菌剂并不影响拮抗菌在冬枣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2、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和C. laurentii 与钼酸铵(NH4-Mo,5 mmol/L)和碳酸氢钠(NaHCO3,2%)配合能够显著提高对甜樱桃果实采后褐腐病(M. fructicola)的抑病能力。通过in vitro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NH4-Mo和NaHCO3能够显著地抑制病原菌M. fructicola在培养基和果实伤口的生长,具有杀菌作用。 3、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hodotorula glutinis与硅酸钠(Na2SiO3)配合使用对甜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enicillium expansum)和褐腐病(M. fructicola)以及对冬枣果实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更好。经in vitro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Na2SiO3对病原菌在培养基和果实伤口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Na2SiO3还能诱导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4、酵母拮抗菌R. glutinis与水杨酸(SA,0.5mmol/L)配合可显著提高对甜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抑病能力。SA不影响拮抗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in vitro实验中低浓度的SA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也没有抑制作用。SA可能是通过诱导果实产生抗性来协同提高拮抗菌的抑病效果,而不是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 5、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 glutinis在气调(Controlled atmospheres, CA)贮藏条件下对樱桃果实采后青霉病(P. expansum)和黑霉病(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气调贮藏不抑制拮抗菌在甜樱桃果实伤口的生长。 6、采前应用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 和R. glutinis能够显著抑制甜樱桃果实在采后不同贮藏环境下的发病率。拮抗菌能够在田间果实表面生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数量。在试验的三种酵母拮抗菌中,C. laurentii的防病效果最好,该菌不仅能在果实表面迅速生长,也能适应低温和CA贮藏环境。"
Resumo:
相对于酵母拮抗菌的使用来说,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而了解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却是增强拮抗菌的生防效果以及进行拮抗菌筛选标准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研究了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Cryptococcus albidus以及Crytococcus laurentii对水果采后软腐病、褐腐病以及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拮抗菌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酵母拮抗菌与外源物质配合使用,以及通过遗传改良途径来提高酵母拮抗菌生防能力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 1、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C. albidus以及C. laurentii能在果实伤口大量繁殖。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发现在桃果实伤口处P. membranefaciens能紧密地吸附在软腐病菌Rhizopous stolonfier的菌丝体上;C. laurentii与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在苹果果实伤口处也存在着直接的拮抗作用;但P. membranefaciens和C. albidus对P. expansum的直接作用不明显。 2、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能够有效地抑制甜樱桃果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褐腐病的发生。在常温贮藏条件下,P. membranefaciens和褐腐病菌Monilinia fracticola 处理都能够提高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以及PAL酶的活性,但在低温贮藏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甜樱桃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酶活性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对PAL和PPO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不明显。 3、梨果实采后经过水杨酸,CaCl2,UV辐射和草酸等各种激发子处理以后,再接种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可以显著降低梨果实的发病率。其中,水杨酸处理的果实发病率最低。不同的激发子均可以诱导梨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PAL和PPO酶活性的升高,但对果实乙烯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4、氨基糖甙类抗菌素G418能够抑制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其最低抑制浓度为100g ml-1。将G418抗性基因Neor插入到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FL61中,构建PGK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FL61-neo,利用醋酸锂转化法转化P. membranefaciens。酵母转化子在非选择性培养条件下连续生长50代后,仍有67.87%的细胞保留该质粒。这表明穿梭表达载体pFL61-neo能稳定地存在于P. membranefaciens中,并且该酵母细胞能有效地识别PGK启动子和终止子指导Neor的表达。 5、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hodotorula glutinis与2%的碳酸氢钠混合使用,对冬枣果实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比单独使用拮抗菌或化学物质的防病效果好。其中,107CFU ml-1的拮抗菌与238 mmol l-1的碳酸氢钠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单独使用108CFU ml-1拮抗菌的防病效果。另外,钼酸铵作为一种添加剂也能提高R. glutinis对梨果实青霉病和黑霉病的防治效果,但将钼酸铵与Trichosporon sp.配合使用的防病效果不明显。碳酸氢钠和钼酸铵在果实伤口对酵母拮抗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在不同碳源、氮源中生长情况表明:在几种氮源中,大豆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浸膏对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大豆蛋白胨的效果最好。在检测以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的生长实验中,发现这几种碳源都能够被拮抗菌很好的利用,其中葡萄糖的利用率最好。小球藻生长因子(CGF)能够明显地促进了P. membranefaciens的生长。但是,CGF的浓度从0.5%增加到1%并没有促进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增加。
Resumo: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冬枣果实为试材,系统地研究了冬枣果实在室温、低温和不同O2和CO2浓度气调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特性、风味品质和贮藏性,提出了适合于冬枣果实生理特性的气调指标和贮藏时间;分析了冬枣在不同贮藏条件下果实硬度、颜色、叶绿素和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乙醇和乙酸乙酯等物质成分的含量变化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变化情况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它们与冬枣果实转红、酒化、褐变、软化、衰老、及耐贮性的关系。对冬枣果实在气调贮藏中的生理反应和品质变化的研究,为形成冬枣果实采后商业化贮藏的系列配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品质的变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冬枣果实Vc含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CA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果实Vc含量的下降;不同贮藏条件对冬枣果实SSC影响不大;冬枣果实花青素的含量随贮藏时间逐渐下降,高O2浓度(70%)动态气调与其它处理相比,能更有效保持冬枣果实果皮的颜色及花青素和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果实的亮度、颜色饱和度和色度;同时,还能降低贮藏前期冬枣果实乙醇释放量。 2、冬枣果实在不同贮藏环境下生理的变化:(1) PG 酶是影响冬枣果实软化的主要因素,冬枣果实中存在内切和外切两种PG 酶,在冬枣果实的成熟过程中,Exo-PG和Endo-PG迅速积累,并呈现较高的活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与冬枣果实的软化密切相关。CA贮藏与普通冷藏相比,可有效地抑制冬枣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和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5% O2的CA贮藏的效果最好。(2)膜质过氧化是造成冬枣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在室温下冬枣果实细胞膜透性随贮藏时间逐渐上升,CA贮藏在贮藏前中期可有效控制MDA含量的上升和果实褐变的发生,有利于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细胞膜结构并延缓果实衰老。冬枣果实褐变与PPO活性关系不大,但与膜透性及膜质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丙二醛(MAD)含量变化显著相关。(3)冬枣果实采收时的SOD活性很低,在25 C下,果实SOD活性急剧上升,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SOD活性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为果实后熟的标志,第二次高峰标志着果实的衰老。(4)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果实PAL活性均随贮藏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 3、影响冬枣果实贮藏性的生理因素:冬枣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代谢失调和防御体系活力下降有关,随着果实衰老的出现,果实的POD、CAT等保护酶活性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气调贮藏在前期能显著提高冬枣果实POD的活性,而在后期又显著抑制了POD活性的上升,说明POD在果实贮藏初期表现为保护效应,而在后期则表现为伤害效应。 4、冬枣果实适宜的贮藏条件:与普通冷藏相比,气调贮藏(CA)能明显地延缓果实衰老,减少腐烂和褐变,保持风味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其中以较高O2浓度的(10% O2 + 0% CO2)气调贮藏效果最好。气调贮藏与杀菌剂配合有利于延长冬枣的贮藏期,0.1%的施保克和0.1%戴挫霉处理能有效控制冬枣果实贮藏期间的腐烂,延长贮藏时间,施保克的防腐效果好于戴挫霉。 5、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冬枣果实抗性相关酶的诱导:接种拮抗菌+病原菌或只接种病原菌能诱导冬枣果实蛋白含量的显著升高,说明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诱导了果实病原相关蛋白的积累。在常温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抑制了冬枣果实的CAT酶活性,诱导了SOD和POD活性的上升。同时果实的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CAT和SOD活性受抑制,POD、PPO和 PAL活性被诱导并显著高于正常果实。这说明拮抗菌处理的冬枣果实可能通过加强氧化酶活性的方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后,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加强,它们可以分解毒素,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病原菌水解酶活性,从而抵抗病害的扩展。PAL是催化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可合成酚、植保素和木质素,而这些物质均与植物抗性有关。
Resumo:
我们实验室从果实表面分离获得的酵母拮抗菌已经证明能有效防治各种果实采后主要病害,为了加快生物拮抗菌的商业化应用,本文在完善拮抗菌抑病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拮抗菌规模化培养条件,生物菌剂制品的稳定性,以及拮抗菌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酵母菌拮抗菌、病原菌与果实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其影响因子;(2)筛选酵母拮抗菌规模化培养的最佳营养配方及培养条件;(3)优化酵母拮抗菌干粉与液体剂型的制备方式;(4)研究酵母拮抗菌在不同剂型中生活力下降的可能机理;(5)探讨酵母拮抗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单独接种Monilinia fructicola或同时接种M. fructicola和Cryptococcus laurentii均能诱导甜樱桃果实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并加速脂质过氧化,同时伴有PPO同工酶新酶带出现。病原菌M. fructicola和Penicillum expansum在接种初期均显著促进拮抗菌C. laurentii在桃果实伤口处的生长。C. laurentii在接种24h内显著抑制桃果实LOX活性、O2•-产生与H2O2积累。单独接种病原菌能显著诱导桃果实LOX活性升高,促进O2•-产生,但抑制H2O2积累。病菌侵染后果实中 O2•-增加,以及H2O2的降低可能是桃果实对病原菌侵染的一种生理应答方式。 2、抗坏血酸钠能显著提高C. laurentii对甜樱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低浓度的拮抗菌( 1×107 cells mL-1)与200mM抗坏血酸配合使用可以达到较高浓度拮抗菌(1×108 cells mL-1)单独使用对M. fructicola的防治效果。抗坏血酸钠的协同抑病机理可能是在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也抑制了果实的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加速了脂质过氧化过程。 3、酵母菌产业化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拮抗菌对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需求不一样,培养所需的温度有差异。在120L发酵罐的中试实验表明两种拮抗菌采用筛选出的最佳培养条件均得到浓度大于1× 109 CFU mL-1的菌悬液。 4、保护剂种类是影响Rhodotorula glutinis 和 C. laurentii两种酵母拮抗菌冷冻干燥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但保护剂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其浓度与酵母菌生长阶段。无菌水和PBS(100mM, pH5.8)可以作为拮抗菌C. laurentii液体剂型的有效保护剂,而柠檬酸钠(100mM, pH5.8)则诱导拮抗菌C. laurentii的生活力快速丧失。 5、酵母菌拮抗菌冻干制品的研究表明,在胁迫环境下酵母菌生活力快速丧失与大量产生活性氧有关,这暗示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酵母菌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柠檬酸钠(100mM, pH5.8)对C. laurntii死亡的诱导效应受柠檬酸根浓度和介质酸度的双重影响。活性氧在柠檬酸钠诱导酵母菌生活力快速丧失中大量产生并发挥重要作用。 6、酵母拮抗菌能够产生某些对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效果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物质。同一种酵母菌产生的物质对不同病原菌有不同的拮抗效果,而不同酵母菌对同一种病原菌的拮抗效果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拮抗菌产生的抑菌物质有明显的影响。
Resumo: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和植物络合素(phytochelatin,PC)是植物中能够与金属离子结合的两大类多肽。二者均富含Cys,但前者是mRNA的编码产物,后者是酶促反应的产物,植物络合素合酶(PCS)则是合成PC的关键酶之一。目前已发现许多植物同时存在金属硫蛋白基因和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研究重金属胁迫下这两类基因的表达对了解植物的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培育能用于植物修复的品种提供新思路。 本论文从大蒜中克隆了一个type 2 MT基因,命名为AsMT2a,将其在大蒜中的表达模式与大蒜的植物络合素合酶基因(AsPCS1)进行了比较,并对二者的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 1. AsMT2a基因全长525 bp,编码79个氨基酸,其中有14个Cys 残基。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Cys的位置和数目与来自其它植物的type 2 MT蛋白的完全一致。 2. RT-PCR的结果显示,大蒜根部AsPCS1的表达在Cd处理的短期(1 hr)内迅速增强,同时PCs含量也大幅度增加。但AsMT2a的表达在Cd处理10 hr后才有明显的增加。说明AsPCS1可能在植物对重金属的急性解毒方面起主要作用,而AsMT2a则在植物对重金属长久耐性中的离子平衡方面起更大作用。暗示在大蒜暴露于Cd胁迫的不同时期AsPCS1和AsMT2a基因可以互相协调而对重金属胁迫作出反应。此外,在不同胁迫条件下,AsPCS1和AsMT2a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Cd、As和热激可以促进根中AsPCS1的表达和PCs的积累。 3.将AsPCS1和AsMT2a转入对砷和镉敏感的酵母菌株 FD236-6A中,RT-PCR的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均可在酵母中稳定表达,对转化子的重金属抗性实验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提高转化子对砷和镉的抗性。 4.将AsPCS1和AsMT2a 置于 CaMV 35S启动子下转入拟南芥中,RT-PCR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均可在拟南芥中表达。有趣的是,AsPCS1在拟南芥中存在两个转录本,且二者均具有完整的ORF,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差38个氨基酸。说明部分AsPCS1在拟南芥中经过了精确的剪切和拼接过程,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5.在Cd 胁迫下,AsPCS1的超表达拟南芥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主要表现在转基因拟南芥的根较长,根数目较多;但在As胁迫下AsPCS1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的差别。与此不同的是将AsMT2a转入拟南芥后,转基因植株的As抗性明显增强,同样表现在根长度和根数目上。进一步将AsPCS1和AsMT2a同时转入拟南芥进行超表达,在Cd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好于野生型植株,且种子萌发率也较高。 6.Cd和As胁迫下,AsPCS1过表达植株的PCs含量增加,同时Cd和As的积累量也明显增加,其中Cd胁迫下Cd含量增加最多,平均比野生型对照增加4倍;而As胁迫下As含量比野生型对照增加1.2倍。在Cd和As胁迫下,AsMT2a过表达植株的Cd和As积累量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增加1.4倍和0.8 倍。双价基因AsMT2a +AsPCS1过表达植株的 Cd 积累量是野生型的5.8倍,是AsMT2a过表达植株的2.4 倍,是AsPCS1过表达植株的1.2倍。 在克隆AsMT2a的同时,我们还从大蒜中克隆到了一个金属硫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命名为AsMT2b,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AsMT2b 全长520 bp,其开读框架为243 bp,编码80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5个Cys 残基。对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sMT2b的N端和C端domain内,Cys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与其它type 2 MT蛋白明显不同。 其N 端domain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CXCC,C端domain 内的结构为CXXC——CXC——CXC。暗示AsMT2b 可能具有与其它MT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2.在较低浓度Cd(200 µM)胁迫下,AsMT2b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24 hr内)的延长而降低,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500 µM)和处理时间延长(48 hr),其表达量又逐步增强,说明AsMT2b可能在胁迫强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方起作用。 3. 将AsMT2b转入对Cd和As敏感的酵母菌株FD236-6A中,发现AsMT2b对酵母As抗性的提高贡献不大,但可明显提高酵母对Cd的抗性。 4.对AsMT2b的超表达拟南芥的重金属抗性分析表明,与野生型植株比较,转基因植株具有较强的Cd抗性,表现在Cd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较高,根较长,侧根数较多。但在As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和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转AsMT2b的拟南芥对重金属的抗性不同于转AsMT2a的植株,前者的抗Cd性较强,而后者的抗As性较强。 5. Cd胁迫下,AsMT2b过表达拟南芥的Cd含量明显增加,平均比野生型对照植株增加70%,但各个株系的增加幅度不一致。 另外,我们还对CdCl2胁迫下,大蒜幼苗中镉的积累及氧化胁迫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dCl2 胁迫下,大多数Cd在根部积累,而只有少量的Cd积累于叶片中。5 mM 和10 mM CdCl2 抑制SOD和CAT的活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的活性回复到对照水平或高于对照。在CdCl2胁迫下,POD的活性明显增强,同时脂质过氧化产物积累。这些结果说明镉胁迫下,植物细胞中氧化胁迫加剧,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是植物对次生氧化胁迫的一种适应策略。 综上所述,在重金属胁迫下, AsPCS1和AsMT2a之间及AsMT2a和AsMT2b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协调反应。这种协调反应可能是植物维持细胞内离子稳态的机制之一。而重金属胁迫下,过表达AsPCS1,AsMT2a或AsPCS1+AsMT2a的拟南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表明这些基因可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