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 resultados para Chloranthus Sw.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文在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进行了世界性的专著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 形态学 在标本室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发现习性、雄蕊的颜色和形状、花柱的有无等性状在种内稳定,是比较可靠的分类学性状。通过查阅模式,发现湖北金粟兰和多穗金粟兰是宽叶金粟兰生长发育的后期阶段,单穗金粟兰和安徽金粟兰是及己生长发育的后期阶段;认为菲律宾金粟兰、轮叶金粟兰和台湾及己与台湾金粟兰是同种植物,全缘金粟兰、石棉金粟兰和毛脉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是同种植物:推测天目山金粟兰是依据及己的畸形植株发表的。最后,认为金粟兰属在全世界仅有10种植物,即鱼子兰、金粟兰、及己、宽叶金粟兰、华南金粟兰、台湾金粟兰、狭叶金粟兰、丝穗金粟兰、网脉金粟兰和银线草。 2. 解剖学 通过对金粟兰科4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的观察,发现叶表皮性状,尤其是气孔器的类型对于理解该科的属间和种间关系有重要意义。环列型气孔器可能是联系Ascarina与草珊瑚属和金粟兰属的关键性状;根据气孔器的类型,金粟兰属的10种植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鱼子兰、金粟兰、及己、宽叶金粟兰、华南金粟兰和台湾金粟兰,其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器以平列型为主;第二类包括狭叶金粟兰、丝穗金粟兰、网脉金粟兰和银线草,其叶片中的气孔器以侧列型为主。显然,叶表皮性状不支持前人依据习性对该属所作的划分,但与基于雄蕊形态的划分基本吻合。 3. 孢粉学 在扫描电镜下对金粟兰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发现花粉性状在属内比较一致,对于探讨属内种间关系意义不大。 4. 细胞学 对金粟兰科11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首次报道了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首次在金粟兰属发现了六倍体。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草珊瑚属与金粟兰属在间期核形态、前期染色体形态和中期染色体形态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将它们分开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在金粟兰属,根据前4对(四倍体种丝穗金粟兰的前8对)染色体的形态,已有核型资料的八个种可以分为两类:在狭叶金粟兰、丝穗金粟兰、网脉金粟兰和银线草中,这些染色体全部为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在鱼子兰、金粟兰、及己和华南金粟兰中,这些染色体为各种类型。 5. 分子系统学 首次对金粟兰属植物ITS区和trnL-F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在ITS、trnL-F分开处理以及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的系统树中,金粟兰属的10种植物均被分为两支:一支由狭叶金粟兰、丝穗金粟兰、网脉金粟兰和银线草组成,另一支由鱼子兰、金粟兰、及己、宽叶金粟兰、华南金粟兰和台湾金粟兰组成。 6. 金粟兰属的属下分类系统 从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叶表皮、细胞学和分子资料均不支持前人依据习性对金粟兰属的划分,但支持前人依据雄蕊形态的划分。因此,本文把金粟兰属分为两个亚属,即金粟兰亚属和银线草亚属;金粟兰亚属又分为两个组,其中金粟兰亚组包括鱼子兰和金粟兰,及己组包括华南金粟兰和台湾金粟兰;银线草亚属包括狭叶金粟兰、丝穗金粟兰、网脉金粟兰和银线草。 7. 属的系统位置 综合已有的各方面的资料,对金粟兰科的属间关系进行了评价,认为草珊瑚属与金粟兰属关系最近,Ascarina是二者的姊妹群,雪香兰属是上述三属的姊妹群。
Resumo:
A 2-D SW-banyan network is introduced by properly folding the 1-D SW-banyan network, and its corresponding optical setup is proposed by means of polarizing beamsplitters and 2-D phas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Th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posed optical setup, the control for the routing path between any source-destination pair is given, and the metho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given permutation is permissible or not is discussed. Because the proposed optical setup consists of only optical polarization elements, it is compact in structure, its corresponding energy loss and crosstalk are low, and its corresponding available number of channels is high. (C) 1996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Resumo:
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研究了苦味受体和甜味/鲜味受体的进化途径。结果显示,苦味受体 和甜味/鲜味受体在进化上具有远相关,并且具有不同的进化途径,提示这可能是导致这些受体具有不同功能,传 导不同味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