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resultados para CUBA - RELACIONES EXTERIORES - VENEZUELA - 2004-2008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能值为环境、资源、人类劳务、信息和发展决策的分析评价提供了新尺度。为了更好地评价大连市农业种植业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大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在简单阐述能值分析理论基础上,运用能值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大连市2000年到2004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能值分析指标体系。从净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荷力角度来量化分析大连市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大连市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分别为9.48、9.24、8.52、8.00和7.59,环境负荷力分别为10.21、11.49、6.26、10.41和9.03。大连市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整体处于较好态势,但对环境的压力较大,应进一步加大其高科技含量的能值投入,以促进农业系统的更好发展。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polyvinylalcohol-based photopolymeric holographic recording material has been developed. The recording is obtained by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nd N-hydroxymethyl acrylamide. Diffraction efficiencies near 50% are obtained with energetic exposure of 80mJ/cm(2). N-hydroxymethyl acrylamide can improve the optical quality of the film.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hydroxymethyl acrylamide, the flatness of the film increases, scattering reduces and the straight image is clearer with a small distortion. The postexposure effect on the grating is also studied.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of grating increases further during postexposure, gradient of monomer exists after exposure.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研究的开展主要源于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渤海典型区域的海洋多过程数据整合研究”课题支撑。在湿地日益退化丧失的全球背景下,本文选择沉积年代较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当前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采用1999、2001、2004和2008年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历史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对鸟类的监测记录结果,开展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水禽生境的影响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 在系统分析研究区域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鸟类生境选择的概念出发,建立了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禽生境保护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一共分为4级,其中,第三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是从鸟类选择的“大生境”角度出发,即根据区域地表类型,进一步将海洋/海岸湿地和内陆三角洲湿地划分成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滩、潮沟、河口水域、潮间盐沼、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7类。而第四级分类系统下天然湿地的划分则是从鸟类选择的“小生境”(即对水、食物、隐蔽物、干扰等的需求)角度出发,并按照水文和典型植被类型,进一步将天然湿地的三级类型划分为碱蓬沼泽、芦苇沼泽、柽柳灌丛沼泽等33类。 2、系统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用于分析的景观格局指数,并从湿地景观类型的组成特征变化、面积变化、形状特征变化、空间配置特征变化四个方面分析在黄河断流前到其恢复正常行水至今的时间里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99~2008年的9年间,天然湿地构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景观的主体,约占研究区域景观总面积的65%~75%,决定了该地区湿地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但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改变和强度的提高,天然湿地景观呈萎缩退化趋势,9年内共减少338.44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8.90%。与此同时,盐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和耕地等非湿地面积不断扩张,人工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242.08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6.37%,非湿地面积增加量约为96.36 km2,约占研究区景观总面积的2.53%。从一些重要的景观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斑块大小随之减小,景观边界密度大小、聚集度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表明从1999到2008年研究区域整体景观被边界分割的程度加深,整体景观中的斑块在空间分布上隔离程度加重,开始由大片连续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重。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黄河水沙条件的驱动力、湿地自身演替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在1999~2008年的9年间,黄河虽然恢复正常行水,不再断流,但入海泥沙量的明显减少使得除现行河口处沙嘴继续向海缓慢延伸外,黄河三角洲总体上处于侵蚀状态。湿地自身的演替主要体现在湿地由裸露淤泥质滩涂向发育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顺向演替,以及发育有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的湿地向裸露淤泥质滩涂逆向演替两个方面。在1999~2008年间9年里,湿地顺向发育演替面积约130.64 km2,而逆向发育演替面积约为99.51 km2。人类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不可忽视的营造力。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和养殖、农业用地的不断开垦和扩张,以及密集的油田开发活动不仅缩减了原本生长着芦苇茅草等植物的天然湿地资源,而且加重了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程度。 3、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深刻分析了丹顶鹤和黑嘴鸥潜在生境的适宜性 根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关于鸟类的监测记录资料,在深入分析湿地水禽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丹顶鹤和黑嘴鸥为指示物种,从鸟类生境选择自身的特征出发,确定地表类型、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为影响两种鸟类类群进行生境选择的因素,并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整个研究区域尺度上对两种鸟类类群的潜在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整体景观总面积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天然湿地约占适宜生境类型面积的95%,可利用的人工湿地比重极小,但呈缓慢增加趋势,且由于可利用的天然湿地生境类型的逐年减少使得适宜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类型总面积总体上呈萎缩趋势。在考虑居民地、油田作业用地和道路等干扰因子对生境产生的破碎化效应影响时,适宜丹顶鹤和黑嘴鸥生存的生境类型在1999~2008年间占研究区域整体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由之前接近40%下降到20%以下,面积减少量均在600 km2以上。 4、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水禽生境的影响 从研究区湿地景观基质的面积变化、形状和空间邻接关系变化、破碎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变化对丹顶鹤和黑嘴鸥两种鸟类类群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景观基质中天然湿地的变化与丹顶鹤、黑嘴鸥适宜生境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在1999~2008年间,随着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适宜以上两种鸟类类群的生境面积也随之减少,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基质整体的形状指数均在1.0附近,表明湿地景观基质整体上的边缘效应较小,但建设用地、农林用地等非湿地景观与丹顶鹤和黑嘴鸥适宜生境类型中的主导类型——潮间淤泥滩、潮间盐沼和沼泽湿地等三种景观类型的频繁邻接,对于保护两种鸟类类群十分不利,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保护力度;在1999~2008年间,研究区景观整体,以及湿地景观基质结构的破碎化,导致鸟类可利用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景观内部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下降,从而使得丹顶鹤、黑嘴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辽宁省2004~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辽宁省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2.5875hm2/人增加到2007年的3.3401hm2/人,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0.5652hm2/人降低到0.5590hm2/人,人均生态赤字则由2.0223hm2/人增长到2.7811hm2/人。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辽宁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应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新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系统,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末、2004年和2008年4期遥感图像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近30a来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转类途径与幅度及各保护区各圈层转类指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草地总面积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少-增加的过程。自然保护区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末和1980年代末至2004年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是草地覆盖度下降,土地覆被总体上具有转差趋势。近4a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大部分的保护区和内部各圈层土地覆被都有转好趋势,可能与《规划》实施有关。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指标之一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速率,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GLOPEM模型模拟得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1988-2008年的NPP数据,计算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外1988-2008、1988-2004,以及2004-2008年3个时间段的NPP年际变化速率,比较了三江源保护区内外的NPP年际变化。同时对三江源各个下属保护区的NPP增长潜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认为,三江源地区自生态系统工程实施以来,NPP有了明显的回升,回升速率约为0.47gC/m2.a,其内部大多数子保护区的NPP也有了明显恢复,NPP回升的保护区占到总保护区数量的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