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esultados para CONFLICTO ARMADO - PERU - 1986-1992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文以浑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35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1986,1992和2001年三个时段的森林变化及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文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区近期森林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区森林在各个时段之间变化的数量和具体方式;研究时段内,流域出口断面主要水文要素的变化与定量表达。研究结论将加深人们对该森林流域在上世纪末森林植被变化历程的了解,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恢复研究,以实现流域的生态安全。主要结论:1)现阶段研究区森林面积1.57*10~5hm2,森林覆被率达67.04%。森林以阔叶林为主,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69.46%,其次是落叶松林,常绿林只占3.17%;对森林质量评价发现研究区森林整体属于良;3)森林的面积权重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森林在研究区平均海拔以下的面积权重是55.52%,平均海拔以上的面积权重是79.64%,差异显著。2)十五年间森林净增加1.8X10'hm,,在1986-1992年间,森林增加0.7*104hm2,1992-2001年间,森林增加1.1*104hm2,两个时期森林变化的速度接近,但变化模式并不相同;根据随机模型模拟结果,按照近期恢复情况,研究区在2010年的覆被率有望达到70%03)森林变化对流域水文要素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流域总蓄水量增加1.5*107t;通过构造径流和泥沙的响应指数发现,1996-2001年和1986-1991年比较,流域每毫米降水在出口断面上产生的径流量减少4.4*104m3,泥沙量减少36.3t。
Resumo: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目前分布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的区域范围内(26o14’N-29o20’N,99o15’E-99o37’E),海拔2 600 m(南部) - 4 200 m(北部)之间;目前大约有15 群,数量估计约1700 个体。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之一,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7 受威胁物种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并处于小种群、高度片断化状态(ENC 2a)。西藏是黑白仰鼻猴分布的北端,约有300 个体。基于前人的野外调查和报道确认,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其适宜栖息地,人们在低海拔和高海拔砍伐或者火烧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产物-农田和夏季牧场正在逐渐侵蚀着其适宜栖息地。尽管当地藏族村民信奉佛教,禁止猎杀任何野生动物,但是近些年来,黑白仰鼻猴栖息地不断丧失,这与牧场和农田扩张、当地人们薪柴采集等活动有关。黑白仰鼻猴西藏种群主要在原始暗针叶林和和针阔叶混交林里活动。为了评估该物种的栖息地现状和变化情况,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应用GIS 和RS 技术,分别解译了1986 年、1992 年、1997 年、2001 年和2006 年的Landsat TM/ETM+ 冬季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到了以下西藏种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 1)现有暗针叶林(包括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是30 500 hm2 ,夏季牧场面积是13 100 hm2 ,农田面积是6 400 hm2 ;2)在过去20 年间(1986-2006 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4.6%(5 200 hm2 ),夏季牧场面积增加了47.2%(4 200 hm2 ),农田面积增加了14.3%(800 hm2 );3)在过去20 年间,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68.4%,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49.3%(从1986 年的15.1 hm2 下降到2006 年的7.6 hm2 ),最大的斑块指数下降了54.9%;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 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2.7%。这都表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栖息地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通过暗针叶林面积、夏季牧场面积和农田面积和当地各乡村的家庭户数、人口数量、平均家庭人口数和牲畜存栏数等统计数据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暗针叶林面积变化分别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家庭户数和平均家庭人口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牲畜存栏数呈负相关;而夏季牧场面积和农田面积都分别与人口数量、家庭户数和平均家庭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牲畜存栏数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在目前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基本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因人口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生产等活动强度的增加是黑白仰鼻猴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加剧的主要原因(R2 = 0.972);当地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如牧场和农田扩张,牲畜存栏数增加以及薪材采集和木质建筑等导致了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但另一方面,当地一妻多夫的婚配制度(仅在西藏部分地区仍有保留)对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保护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大家庭(家庭人口数)的人均资源消耗,如薪柴需求、房屋数量、牧场和农田等,都比小家庭低。在过去20 年中(1983-2003 年),当地家庭户数的增加比人口数量增加要慢,这对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西藏种群作为单独的遗传亚种群,其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