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sultado para CONFLICTO ARMADO - GUATEMALA - 1994 - 2004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气候变化和异常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南海作为我国最大的边缘海, 位于夏季风气流上游, 同时,作为热带太平洋的边缘海,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异特征。近年来,随着卫星资料的积累和产品化使得我们有机会对南海的上层海洋要素进行全面的直接的观察,并进行南海气候异常变异及其可预报性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利用近年来卫星资料产品,对南海主要海面要素,包括海面风场(SW)、表层温度场(SST)、海面高度场(SSH)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南海表层温度变异的可预测性进行细致的探讨,并且利用较新的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要素在近年来的非线性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工作包括: 1. 采用南海卫星高度计及具有高精度模式输出结果通过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3°×1/3°的南海绝对动力地形及地转流的季节变化(1-12个月)。从地转流场可以看到南海内部的表层流场主要有3种流系:西边界流、离岸流及南海多涡涡旋结构。 2. 通过南海海表大气和海洋要素(SW、风应力、SST、SSH)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计算得到南海SST平均增暖0.5K/decade,海面高度升高6.7cm/decade,表层风场东分量和北分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0.5m/s/decade、-0.04m/s/decade。其中南海SST增暖趋势和海面抬升速率远大于全球增暖和海面抬升速率。 3. 对南海SW、SSH和SST的异常场的EOF分析揭示南海SW、SSH及SST的年际尺度变化均表现出与ENSO变异现象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南海SW的第一模态特征表现为海盆尺度的反气旋,是西太平洋反气旋的最西南的一部分。对应的时间系数函数(TCF)滞后Nino3.4指数3个月,相关系数较高为0.90。南海SW的第二模态特征表现为均一化的西南风,TCF与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有一定相关性:TCF超前IOD指数4个月,相关系数达到0.58,表明南海SW第二模态似乎可以用来作印度洋偶极子现象的一个前兆。南海SSH的EOF第一模态特征为沿着南海东边界低水位,对应的TCF滞后Nino3.4指数2个月时间,二者相关系数为0.94;南海SST的EOF第一模态特征表现为整个海盆的增暖,对应的TCF与滞后Nino3.4指数8个月,相关系数等于0.62。 4.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CCA),利用南海SSTA滞后热带太平洋Nino指数及印度洋IOD指数的关系建立南海SSTA的统计预报模式。通过对南海SSTA后报试验(1993/1994-2004年10月)与持续性预报值的预报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基于CCA统计方法对南海SSTA后期预报在预报时效超过3个月以上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提前1~12个月的后期预报水平平均值为0.60左右,误差均方根大约0.2个标准差。综合热带太平洋Nino指数为预报因子作南海SSTA统计预报的平均水平为0.55左右,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5. 基于前馈型神经网络,对南海近年的表层要素场(SW、SSH、SST)作非线性EOF分析。其中非线性EOF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与线性EOF相比均相应提高: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场的非线性作用较强,非线性EOF第一模态对变量场的方差贡献与线性EOF方法相比分别从54.75%提高到67.26%和50.43%提高至60.24%,非线性曲率强的空间范围占据绝大部分南海海域;相比较而言,南海SSTA场的非线性EOF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提高不明显,非线性特征明显的区域仅在南海北部和南部靠近大陆的海区。对南海SSTA场1982-2003年时间长度的数据进行非线性与线性EOF分析比较,发现南海SSTA在近20年的非线性EOF分析中得到的非线性特征更不明显,表明与前10年相比,南海近10年的南海SSTA场的非线性成分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