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esultados para Bucholz, Amy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植物远缘杂交是作物育种实践及其相关的基础遗传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几乎涉及到所有与栽培作物有关的科属内相对近缘的植物种类。除核型稳定的种间杂交可得到杂种外,还可以利用核型不稳定的种间杂交过程中父本染色体全部被消除的现象,通过胚培养和加倍处理获得大量的双单倍体(DH)杂交后代。然而,这种从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的小麦DH后代与其理论上应完全同质的遗传表现却不相符,总有2-5%的DH植株发生了形态学变异,虽然没有明显的来自玉米的性状特征,而且一些研究者也认为它们是配子无性系变异,但是,不论是理论上还是一些间接的细胞学和生化证据都表明,有玉米的染色体DNA通过受精过程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缺乏DNA水平上的直接证据。 本文在对来自小麦 * 玉米的谱通小麦DH系进行生化分析取得初步证据的基础上,构建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从中筛选玉米的重复DNA序列作探针分别对普通小麦和波斯小麦的DH群体进行了系统的RFLP分析,并用有关的玉米重复列克隆对一些禾本科种和不同的玉米生物型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八种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MDH、ADH、GDH、SKDH4种脱氢酶和GOT在后代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变异,但21株普通小麦的DH后代群体中有7株在PER同工酶的慢区出现了增加一条酶带的变异,这条带在亲本小麦和玉米中均没有,它们与通常报道的无性系变异十分类似。其中有一株(第4号株)在迁移率为0.22的位置上出现了一条小麦所不具有的酶活性较强的EST带,在玉米同迁移率的位置上也有一条带,但活性十分微弱。此外,大部分小麦DH后代的AMY同工酶恬性有十分明显的增强。 2、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在小麦的DH后代中,有几株的变异很明显,其中第4、7、19号株(图2)在分子量为43000道尔顿的位置上出现了和玉米同迁移率而小麦不具有的蛋白质带,这强烈地暗示了玉米DNA的确通过受精作用导入小麦。 3、构建了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依据菌落原位杂交结果,从中挑出了500个重组克隆。用其中的100个强信号的重复DNA克隆为探针对亲本小麦和玉米进行了RFLP筛选,其中80多个为玉米基因组特异的,9个与小麦有部分同源性,随后用它们探针分别对两个小麦DH群体进行RFLP分析。 4、用上文筛选的玉米特异的重复DNA克隆作探针进行RFLP分析,只有玉米的MR64克隆同时导入到两个小麦群体的各一株后代中,即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和波斯小麦DH系的15号株检测到强杂交信号;另外一个克隆MR72只在4株波斯小麦DH后代中有杂交信号,这个结果首次从DNA水平上证明,的确有某些玉米特异的DNA序列通过受精作用以很低的频率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 5、与小麦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普通小麦DH后代中检测到了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即导入了玉米特异的MR64的DNA的那一株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检测到了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增加40kb、15kb、2.5kb和2.0kb四条杂交带,这要么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俳事件有关,要么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但从增加的片段长度如此之大以及杂交信号变弱来看,它很可能就是玉米DNA插入到这个较强信号的小麦单拷贝序列中的结果。用小麦的DNA克隆pTa71也检测到了明显的变异。 6、测序分析发现,克隆MP64的插入片段长度为695bp,A+T含量为58%,经在GENEBANK中检索证实它是一个新克隆的DNA序列。序列中分别含有两对正向和反向重 序列及三个回文序列,对多种酶切的玉米基因组的RFLP分析表明它是一个带1-3个主串联重复单位的散布重复序列,在序列中的CCGG的第二个C高度甲基化,拷贝数约为5600左右。染色体原位杂交表明,MR64在玉米的每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拷贝数不同,这暗示它可能与玉米基因组的演化历程有密切的关系。 7、比较分析发现,MR64是玉米基因组特异的;而MR72在高粱、珍株粟、糜子和狼尾草等四个和玉米较近缘的种的基因组中有部分同源序列,这个比较结果更加肯定了小麦DH系所新增的DNA序列的确是异源的玉米DNA通过受精过程导入的。 8、初步分析发现,玉米的卫星DNA克隆MR4和其它卫星DNA一样也有严谨的重复等级结构,而且在主要禾本科种基因组中有较低的同源性。经在GENEBANK检索,串联重复DNA克隆MR68是一个新克隆的DNA序列,它在不同的玉米生物型基因组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可用它作进一步的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9、本文对染色体消除过程度中异源小片段DNA导入的可能机制和散布重复序列在远缘杂交的异源DNA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染色体消除型远缘杂交所获得的DH后代的变异来源。
Resumo:
采用水平式淀粉胶凝胶电泳技术和垂直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云南中 甸尼西鸡的血液蛋白多态,对33个样本的37个基因座位进行了分析,共有9个座位出现多态,分 别为ES-1、ES-2、AKP-1、AKP-2、LAP、PGM、CK、Tf及6PGD。多态位点百分比P=0.2432,平 均杂合度=0.1015,每个座位等位基因的平均数A=1.3784,结果表明尼西鸡的血液蛋白多态程度较 高,在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同时发现Amy-1座位只出现杂合子AB型。
Resumo:
Genetic variation of 31 blood protein loci in 236 cattle from eight South China populations (including mithan, Bos frontalis) and a Holstein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Thirteen loci (ALB, CAR, Hb-b, Np, PGM, Amy-I, PEP-B, AKP, 6PGD, Cp, Pa, EsD, and TF) were found to be polymorphic. The comparison of average heterozygosities (H) shows that all the native cattle embrace a rich genetic diversity Our results on protein polymorphism suggest that cattle in China originated mainly from Bos indicus and Bos taurus; Xuwen, Hainan, Wenshan, and Dehong cattle and the Dehong zebu are close to zebu-type cattle, and Diqing and Zhaotong cattle are close to the taurine. The mithan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native cattle, and we suggest that its origin was complicated and may be influenced by other cattle species.
Resumo:
采用不连续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河曲藏獒、青海藏獒、青海藏狮犬和青海土种犬共4个群体103只犬的9个血液蛋白基因座(Tf、Po、Es-1、Es-2、Sα_2:、Hb、Alb、Pr、Amy)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两个藏獒群体的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以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为基础用UPGMA法探讨了不同犬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在4个被测犬群中,Tf、Po、Es-1、Es-2和Sα_2 5个基因座上存在多态性,其中Tf、Es-1和Po分别由3个等住基因所控制,Es-2和Sα_2,分别由2个等位基因所控制,而Hb、Alb、Pr和Amy基因座均呈现单态;河曲藏獒群体内遗传变异较青海藏獒丰富,而两个藏獒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G_(ST)=0.0187);以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为基础的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青海藏獒与青海藏狮犬和青海土种犬的遗传关系近于河曲藏獒.
Resumo:
采用不连续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河曲藏獒和青海藏獒2个群体86只犬的9个结构基因座(Tf、Po、Es-1、Es-2、Sα2、Hb、Alb、Pr、Amy)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了检测,探讨了2个藏獒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河曲藏獒群体内遗传变异较青海藏獒丰富,而2个藏獒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GST=0.018 7);较大的基因流(Nm=14.543 7)是2个藏獒不同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Resumo:
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进行30头独龙牛41种蛋白质共计44个遗传座位的等位酶分析,只在Tf、Hp、Amy、Est等4个座位发现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的平均数、多态座位百分 比和平均杂合度值分别为A=1.0909、P=0.0682和H=0.0262。贡山县和福贡县独龙牛群体从酶基因的角度上看遗传多样性贫乏, 可能是分别由小种群引种而来, 受到瓶颈效应的作用, 并伴随着创立者事件的发生。表3参12
Resumo:
该实验采用水平板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研究滇南小耳猪、迪庆藏猎、明光小耳猪、福贡猪、越南野猪和贵州从江香猪共20个个体共计42个基因座位的蛋白质多态性, 发现其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大部分相似, 只有Tf、Hp、EsD、Amy~(-1)、CEs和6PGD等6个座位具有多态性; 多态座位百分比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P=0.0714, H=0.051。用UPGMA法分别对由基因 频率所计算的标准遗传距离和欧氏几何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贵州从江香猪和其他几个云南猪品种(系)的距离最远。图1表4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