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resultados para Baker, Howard (1892-1987)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A planar waveguide laser operating in a negative branch unstable resonator is Q-switched by an acoustooptic mod latorin anew configuration, providing effective, high-speed switching. The laser using a 200-mu m Nd:YAG core, face pumped by 10 laser diode bars, has produced 100-W output in a good beam quality at 100-kHz pulse rate, and 4.5 mJ at lower frequency with 15-ns pulse duration.
Resumo:
Batchelor流体力学奖和Hill固体力学奖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设立的两个奖项,旨在表彰获奖者过去十年内在其力学分支学科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Batchelor流体力学奖和Hill固体力学奖每4年评选一次,在第22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8月24~29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上第一次颁奖.Howard Stone教授和Michael Ortiz教授分别是Batchelor奖和Hill奖的获奖人.本刊在《简评》栏目刊登胡国庆研究员和黎波教授对两位获奖者成果的简评,并在《译文》栏目刊登两位教授的代表性论文的译文各一篇,以饷读者.
Resumo: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栽培观察,大量查阅标本,对国产贝母属(Fritillaria L.)的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贝母属中植株大小,茎生叶先端卷曲与否,花的数目、花梗的长短、花被片颜色等性状易受生境的影响;而鳞茎所具鳞片的数目,植株最下一轮叶的形状及排列,花部蜜腺的形状,花柱柱头的分裂程度,雄蕊花丝在发育完后的长短,蒴果的形状等性状受生境的影响较小,但在栽培情况下,这些性状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此外,作者首次报道了部分国产贝母属种类的核型和花粉形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贝母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将正式发表的138个分类名称(包括80个种、52个变种、5个变型、1个栽培变型)归并成24种l变种,并对国产贝母组(Seclion Fritillaria)的种间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根据有关,F.karelinii花粉学和细胞学资料,以及邻近4个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我们支持J.G..Baker(1874)的观点将该类群保留在贝母属内而不同意A.S.Lozin-Lozinskaya(1935),A.Takhtajan(1987)将其单立成属也不同意W.B.Turrill &J.R.Sealy(1980)将其并入贝母组(Sect.Fritillaria),而将该类群做为贝母属中的一个新组——砂贝母组(Sect.Rhinopetalum (Fish. ex Alex.) Y.B.Luo).并认为该组与贝母组关系较近.作者通过上述工作及查阅世界各地有关贝母属的文献,认为贝母属内最原始的类群是Sect. Fritillaria,而Sect.Petillium,Sect.Rhinopetalum和Sect.Theresia是演化水平中等的类群.Sect.Liliorhiza则是演化水平最高的一类.通过对该属组(Section)级及种级分布式样的分析,认为伊朗一土兰区不仅是组的多度中心,并且也是多样化中心;在种级水平上,地中海区是分布的多度中心,而种级多样化中心则在伊朗一土兰区;此外,在伊朗一土兰区还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类群,因而,该区可能是贝母属的起源中心,最后,作者对贝母属的起源时间、散布途径及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Resumo:
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在云南元江干热河谷地区1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若虫)、成虫越冬,越冬态不明显。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第1个发生高峰期,是全年发生危害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第2个发生危害高峰期,对梢、叶的危害率分别为100%, 96.4%。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后,其危害率分别降为4.7%,6.2%。
Resumo:
通过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 IS)来探讨大兴安岭北坡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后,在目前这种恢复方案下以及完全依靠天然更新下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通过对比研究来评价目前所采取的恢复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地恢复森林资源。研究结果表明:1987年大火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针叶树种在该区所占的比例,而相应地降低阔叶树种的比重。由于在目前的恢复措施下,不仅大面积地种植针叶树种,同时也采伐了大量的成、过熟林,使落叶松和樟子松的蓄积量在开始阶段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最终,所更新的幼苗逐渐成材,落叶松和樟子松的蓄积量逐渐超过天然更新下的。在演替前期,白桦的蓄积量在这2种模拟方案下相差不大;而在演替后期,白桦在天然更新方案下的蓄积量要高于在目前恢复措施下的蓄积量。另外,物种在不同的区域的变化动态又有较大的差异。在重度火烧区,由于人为种植大量的针叶树种,使它们所占的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完全依靠天然更新下其在重度火烧区所占的比例;而阔叶树种则相反,在完全依靠天然更新方案下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在目前恢复方案下的比例。而在未火烧和轻中度火烧区,由于火后人为采伐大量的落叶松和樟子松,使这2个树种在该区所占的比例在开始100多年里要低于完全依靠天然更新下的比例,随后逐渐高于天然更新下所占的比例,但相差不大;阔叶树种则正好相反。另外,目前恢复方案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主要物种在该区所占的比例,而且还明显的影响了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
Resumo: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3种不同经营措施(假设1987年未发生特大火灾,完全依靠天然更新(M1);1987年特大火灾发生后依靠天然更新(M2)和火灾后采取目前森林经营措施(M3))下图强林业局落叶松及其成过熟林300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业局整体水平上,M1和M3方案下落叶松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明显高于M2方案.M3方案下落叶松面积比例开始时低于M1方案,但由于大规模的人工更新,随后迅速增加,约100年后赶上M1方案.不同经营措施对落叶松面积百分比影响较大,并对其年龄结构有显著影响.M1方案下落叶松成过熟林面积比例明显高于M2方案;而在M3方案下,由于火后10年大规模的森林采伐,落叶松成过熟林的面积比例锐减,随后逐渐增加,但需要近100年才能达到并超过其他2种方案.此外,在火烧区和未火烧区,落叶松及其成过熟林在不同经营措施下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
Resumo: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1987年大兴安岭北坡图强林业局特大森林火灾后在目前种植强度下,不同落叶松和樟子松种植比例(100%落叶松(P1)、70%落叶松和30%樟子松(P2)、50%落叶松和50%樟子松(P3)、30%落叶松和70%樟子松(P4)、100%樟子松(P5))以及完全依靠天然更新(P0)条件下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演替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种植比例均对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有显著影响;落叶松所占的面积百分比随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而樟子松则相反;在各种植预案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的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天然更新预案的比例,随着落叶松种植比例的增加,落叶松的多度也相应增加;樟子松在该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也随其种植比例的增大而增加.白桦在天然更新预案下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种植预案下所占的比例;而不同落叶松和樟子松种植比例也对白桦面积有较大影响,樟子松种植的比例越大,白桦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越高,说明落叶松比樟子松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但P2、P3和P4预案下,落叶松和樟子松的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但要高于完全种植落叶松(P1)或樟子松(P)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