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resultados para Atriplex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麦转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将BADH基因导入小麦,获得外源BADH基因表达的小麦转基因植株。 (1)小麦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器官对PPT或bialaphos选择的反应不同,两种试剂对小麦转化体的选择具有同样效果。轰击后的受体材料经过2-3天的恢复生长且植株分化时不用PPT选择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冀885-443和石90-4185两个品种对PPT敏感程度适中,具有较强的植株再生能力,得到的转基因植株数和转基因频率均较高。 (2)用pAHC25质粒转化冀885-443等小麦品种取得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12株,平均转基因频率为0.4%。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根据研究结果认为,过快过高地提高PPT浓度是造成转基因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3)采用基因枪法成功地将山菠菜BADH基因(pABH9)导入到冀885-443等品种中。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26株转基因植株,不同品种转化频率介于0.3-2.7%,外源BADH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叶片内表达。在胁迫条件下有15株转基因植株的BADH酶活力单位明显超过亲本;有6株的相对电导率显著比亲本低,说明这些植株在胁迫条件下细胞受到损伤比亲本低。 (4)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向小麦转化pAHC25,筛选出62株抗PPT,转化频率为3.97%。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冀885-443的成熟胚和幼胚愈伤组织,在转化愈伤组织中观察到gus基因的表达,也得到抗G418的愈伤组织,但没能得到再生植株。
Resumo:
本研究是以植物起源于海洋的系统进化理论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为依据的。 对芹菜(Apium graveolensL.)、油菜(B. rapa, chinese group)、叶用甜菜(Beta vulgaris(L.)Koch, Cicla group)、甘蓝(B. oleraceae, acephala group)、豆瓣菜(A'asturtiumofficinale R.Br*.)、番杏(Tetragonla expansa Ait.)、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等蔬菜种类进行大规模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 从芹菜、油菜、叶用甜菜等植物中筛选出20多种能够耐受l%NaCI或1/3海水盐度的蔬菜品系。在耐盐蔬菜品种资源筛选的基础上,为了证明用生物技术提高盐敏感蔬菜耐盐性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植物体外培养细胞体系为操作平台,对盐敏感的蔬菜一一豆瓣菜进行了生物技术改造。一方面,筛选豆瓣菜的耐盐细胞变异体并使得耐盐细胞再生植株,获得了耐1/3海水的豆瓣菜变异体;另一方面,通过将盐生植物山菠菜(Atriplex hortensisL)的耐盐相关基因,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转入豆瓣菜,使得BADH基因在豆瓣菜中过量表达和积累甜菜碱,提高了豆瓣菜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豆瓣菜的耐盐性。同时,本研究还将所获得的多种抗盐、耐海水蔬菜材料以海水无土栽培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陆地淡水栽培的蔬菜和野生蔬菜资源中,存在着部分耐盐性较强的蔬菜种质;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能够提高盐敏感蔬菜的耐盐性,并获得抗盐、耐海水的蔬菜新品系。对这些抗盐、耐海水蔬菜材料进行1/3海水无土栽培应用的成功结果表明,某些陆地蔬菜具有重新适应海洋生境的潜能。
Resumo:
甜菜碱是植物在盐、干旱或其它胁迫下在细胞中迅速积累的一种相容性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它在细胞中的积累与植物抗盐性的提高密切相关。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催化甜菜碱醛转化为甜菜碱。我们将来源于耐盐植物山菠菜(Atriplx hortensis L.)的BADH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百丽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L. ‘Bailichun’)中,并获得15株转化植株,PCR、Southern和Northern检测表明,其中的6株有外源BADH基因的整合,5株中BADH基因能够正常表达,但不同植株间BADH基因的表达水平和BADH酶活力有较大差异。对叶片电导率的测定表明,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的耐盐性有较大提高。T1代分析表明,检测的两个转基因株系后代遵循孟德尔分离规律,90mmol/L NaCl胁迫下种子发芽率提高了2~4倍,幼苗的苗高、根长和须根数三个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部分T1代植株在水培条件下能够耐受180mmol/L NaCl胁迫。 植物耐盐的另一机理就是利用液泡膜上存在的转运蛋白将细胞内的有毒离子区域化。我们将已转入编码转运蛋白基因AtNHX1的番茄品种‘Moneymaker’(L. esculentum‘Moneymaker’)株系X1OEA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山菠菜BADH基因,以期获得转双基因耐盐番茄。目前已获得转基因植株,PCR结果证明部分抗性幼苗中已整合了BADH基因,其它各项分子检测正在进行中。
Resumo:
药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是菊科蒲公英属的模式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在我国新疆也有少量分布。与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我国中药市场的主流种和主要自然分布种)相比,药蒲公英的生物量更大,作为营养保健蔬菜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药蒲公英的组织培养工作是开展基础研究的有力工具,本工作中,药蒲公英叶片外植体在含0.2mg/L IAA和1.0mg/L TDZ的MS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便产生大量的丛生芽,在含有0.5mg/L 2,4-D和2mg/L6-BA的MS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块在含1.0mg/L 6-BA的MS培养基中成功再生。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我们将继代6次的愈伤组织接种于含盐培养基,得到了能够耐受1.0%NaCl的细胞系。耐盐细胞系在含盐培养基中的相对生长率和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非耐盐细胞系接种于含盐培养基),由耐盐细胞系在含盐培养基中获得再生植株的工作正在进行。 直接不定芽再生途径对遗传物质具有高度保真性,是遗传转化的理想体系。我们利用此再生系统,将来源于耐盐植物山菠菜(Atriplex hortensis L.)BADH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导入药蒲公英,获得了PCR检测成阳性的转基因植株5株,从而建立了药蒲公英的转化体系。转基因植株的其他分子检测和耐盐性鉴定工作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