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resultados para Apis mellifera L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能和学习能力是动物生存所需的两种基本行为方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关系。巨尾阿丽蝇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存本能的双翅目昆虫,而该物种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是本研究所关心的问题。而蜜蜂作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已有各种行为学范式对其进行了研究,包括束缚状态下的伸喙反射(PER)、螫刺反射(SER),及自由状态下与糖水结合的偏好性学习模式,但是对于自由状态下的回避反应尚没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借鉴了啮齿类被动回避学习研究的范式,设计并制作了一个适用于研究昆虫在自由状态下的电击回避学习能力的装置,利用诱饵与电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对巨尾阿丽蝇和蜜蜂在自由状态下的电击回避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以下结果:一、巨尾阿丽蝇能够学会回避此负性刺激,且当电压范围在5到45 V之间时有显著的回避行为,而电压达到60 V时则受到明显伤害。二、蜜蜂在被电击之后的采蜜频率有显著的降低。同样说明,它们能够学会对电刺激进行回避。有趣的是,是否有蜜蜂被电击后在电板上挣扎的情况也是影响它们采蜜频率的因素之一。三、本论文中所采用的实验范式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对自由状态下昆虫电击回避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的实验范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雌雄异熟和异型花在一些被子植物中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避免两性花植物自交并促进异交的机制。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 przewalskii pissjauk.的花同时具有雌雄异熟和异型花这两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观察了该植物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主要探讨这种促进异花传粉的机制是否能完全避免株内异花传粉的自交。繁育系统试验证明祁连獐牙菜单花套袋不结实,说明雌雄异熟和异型花的花特征完全避免了单花的自花传粉,自然结实必须依赖昆虫传粉才能完成。然而,该植物却是高度自交亲和的,因为人工株内异花自交具有较高的种子结实率。每个植株在盛花期开放1-6朵,平均具有3朵开放的雄性期或者雌性期的花,二者的比例为2:1,在植株上的分布没有规律。我们观察到多种昆虫访问该植物的花,其中,克什米尔熊蜂Bumbuskeshimirensis Friese和蜜蜂如Apis mellifera L.是该植物最常见与最有效的传粉者。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两类传粉昆虫对雌性阶段和雄性阶段的花的访问没有选择,但在一个植株上访花顺序的总体趋势是由下向上的。它们在同一植株上访花数超过1朵的访问比例约占37.1%。因此可以初步推断,祁连獐牙菜中异型花和雌雄异熟现象的共同存在并没有完全避免同株异花传粉导致的自交。结果支持两性花中的这种雌雄异熟和异型花现象可能在避免两性冲突上具有更为重要的功能。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蜜蜂嗅觉学习记忆应用基础研究特殊气味的探测在刑侦工作中意义重大,常用的警犬探测和仪器分析都有其局限之处。蜜蜂嗅觉灵敏,且学习记忆能力突出,具有为刑侦工作所用的潜力。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训练蜜蜂将其对糖水奖励的伸喙反应与指定气味建立条件反射的原理,配合适当的训练方法,达到利用蜜蜂探测危险气味的目的。在实验中,我们首先比较了不同喂养方式的蜜蜂在气味学习中的差别。由于低浓度气味无法直接使蜜蜂建立条件化,我们采用了逐渐降低气味浓度的方法,成功训练蜜蜂对低浓度(3.6×10-7) 醋酸气味建立了条件反射。结果如下: 1)自然放养与人工孵化两种不同喂养方式的蜜蜂,各两组,分别学习醋酸CS+/薄荷CS-,或柠檬CS+/薄荷CS-的气味配对。以“获得(CS+),巩固(CS-/CS+ CS+/CS- CS-/CS+),检测,干净空气假阳性检测”的顺序操作。结果显示自然放养蜜蜂对醋酸气味没有偏好(第一次给醋酸气味伸喙率:6%),学习醋酸气味能力较低(24小时后检测正确率:66%, n=25),相对应,该类蜜蜂对柠檬气味显示出明显偏好(第一次给柠檬气味伸喙率:41%,P< 0.01),而学习效果(检测正确率:50%,n=20)与醋酸组相近(P>0.05)。人工孵化的蜜蜂对醋酸气味学习能力较自然放养蜜蜂大大提高(检测正确率:96%, n=32, P<0.01),同时对柠檬的学习结果(检测正确率:80%, n=32)也明显提高(0.01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adsorption Of DL-homocysteine (Hcy) and 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 (HTL) on Au(1 1 1)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0.1 M HClO4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in situ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 Hcy and HTL molecules formed highly ordered adlayers on Au(1 1 1) surface. High-resolution STM images revealed the orientation and packing arrangement in the ordered adlayers. Hcy molecules formed (2root3 x 3root3)R30degrees adlayer structure and H-bonds between carboxyl groups were assum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rigin of tail-to-tail or head-to-head molecular arrangement, while HTL molecules formed (4 x 6) adlayer structure, and two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nd appearances in the ordered adlayer were found. Structural models were proposed for the two ad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