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resultados para Aflatoxin B1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频率自动调谐系统是聚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频率调谐系统成功的研制和投入使用达到了使谐振腔体的固有谐振频率在22~54 MHz的范围内自动稳定在输入信号频率上的目的,频率自动微调系统达到了±5×10-6的频率稳定度,解决了由于腔体失谐所造成的高频电压滑落的问题,由此在腔体的加速缝隙间得到稳定的高频电压,保证了聚束器系统的高质量可靠运行。
Resumo:
在利用 MAFIA程序计算得到的新 B1聚束器腔体表面电流分布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 B1聚束器的冷却方案 ,并计算了水流及水管表面的电流分布 ,得到了冷却所需要的流量。最后估计了由于工作温度的升高所引起的并联阻抗的减小及频率的漂移。
Resumo:
通过将聚束器腔体等效为 RLC并联回路 ,求得了功率馈入耦合环与腔体的互感及自感的公式 ,根据对腔体的计算结果求出了在聚束器的工作频段内达到阻抗匹配所要求的互感变化范围 ,并在该互感变化范围内设计了可移动的耦合电感环 ,计算了它的自感及整个腔体的剩余电感。
Resumo:
为了提高HIRFL的束流指标,特别是束流强度,以满足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及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对束流的更高要求,目前 HIRFL 正在进行很多方面的改造,其中之一便是建造一台新聚束器B1来改善注入器 SFC 与主加速器SSC之间的给向匹配。为了克服非线性效应,新B1设计工作在多模式下,频率范围为 22MHz~54MHz,最高电压达110kV。由于较宽的工作频率范围、较高的电压及有限的空间位置,新B1聚束器的腔体设计存在许多困难。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便是设计新B1聚束器的腔体。主要工作可分为三部分:1.腔体设计:在这部分,我们利用三维电磁场模拟程序-MAFIA,辅之以传输线近似法,设计出了满足物理要求的腔体方案,给出了模拟计算所得到了的腔体主要参数,并就这些参数的可信度进行了评估。2.耦合环设计:在这部分,我们利用 MAFIA 模拟得到的结果,从腔体的等效集总电路出发,推导出了耦合环参数与腔体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出了满足物理要求的耦合方案。3.冷却系统设计:这部分的主要工作为从对流、传导换热理论出发,结合新B1的实际,建立了自己的传热模型,设计了新B1腔体的冷却系统,计算了腔体的最高工作温度,并讨论了工作温度的升高对腔体性能的影响。另外,在论文的最后一章还介绍了其它一些工作,主要包括SFC中 Dee 电压分布计算、原B2腔体的实验研究以及原B1腔体的传输线近似法模拟。
Resumo:
The dynamic localization of saturated soil is investigated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higher strain gradient.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ain gradi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shear band in saturated soil and that the width of shear ban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root of the strain gradient softening coeffici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roces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hear strain gradient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evolution of shear band.
Resumo:
核核糖体DNA(nrDNA)已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标记,用于推断很多分类等级上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对于在被子植物中的快速致同进化,nrDNA在裸子植物中的致同进化速率低,且ITS和5S-NTS区有着较大的长度变异,这种现象在松科植物中尤为明显。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并测定了银杉属的5S rDNA以及冷杉属、银杉属、雪松属、油杉属、长苞铁杉属、金钱松属与铁杉属的ITS序列。基于获得的新数据,再结合前人报导的其它属的数据,我们探讨了如下四个问题: (1)松科 nrDNA ITS1 亚重复单位的组成、分布及进化;(2)ITS1区的长度变异与亚重复单位数目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系统学意义;(3)松科ITS1的二级结构特征;(4)银杉5S rDNA编码区及非转录间隔区的结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ITS区的序列分析ITS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发现:(1) 松科ITS1的长度变异范围为 944-3271 bp, 这是目前已报导的真核生物中属间ITS变异最大的类群之一;(2) 所有松科植物的ITS区域都包含亚重复单位,亚重复单位的数目从2到9,并且这些亚重复单位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不含保守核心序列(5’-GGCCACCCTAGTC ) 的长亚重复单位(LSR)和含上述保守核心序列的短亚重复单位(SSR);(3) ITS1区的巨大长度变异主要归因于亚重复单位的数量变异; (4) ITS1区的GC含量与 它的序列长度和亚重复单位的数目有一定关系,并能够提供一些系统发育信息,特别是支持云杉属、松属和银杉属三者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2. ITS1亚重复单位的系统发育分析为了研究亚重复单位的进化关系,我们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松科ITS1亚重复单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在ML和MP树中可发现有共同的五个分支; (2) 银杉比松科其它属拥有更多的SSR,且该属的所有9个SSR在系统树中构成一个单系支,表明它们是在银杉属内发生重复的;(3)一些SSR在属间和种间具有同源性,可为nrDNA ITS 的进化历史以及松科的系统发育 研究提供重要信息;(4)亚重复单位的多次重复以及伴随的重组可能是导致LSR 和SSR在松科不同属中分布式样不同的原因。 3. 松科ITS1的二级结构 用 Mfold 3.2 软件对松科所有11个属的ITS1区进行了二级结构预测,共获得了563个最低自由能折叠。结合以前关于松科二级结构的报导,我们分析的结果表明:(1) 松科ITS1的二级结构主要由几个延展的发夹结构组成;(2) 构象的复杂性与亚重复的数目呈正相关;(3)配对的亚重复单位通常在保守核心区(5’-GGCCACCCTAGTC ) 处有部分重叠,并且构成一个长茎,而其它的亚重复单位通常会自身折叠,且保守核心区的部分出现在发夹结构的环中。 4. 银杉5S rDNA 序列分析 我们对来自银杉不同群体的3个个体的5S rDNA进行了克隆,共获得 45 条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 绝大多数银杉5S rDNA编码区长度为120 bp, 以GGG 开头,以CTC结尾,编码区出现的碱基替代主要为转换;(2) 银杉与其它裸子植物相比,5S rDNA基因编码区具很高的相似性(90-99%); (3)间隔区含有一个poly-C和一个poly-T结构、两个TC丰富区以及五个GC丰富区。根据长度和序列特征,银杉的5S rDNA间隔区可分为三种类型:Type A 长751-764 bp,Type B 长770-807 bp (含一个32 bp的插入),Type C 长581-594 bp; (5)长间隔区(Type A,Type B )中含有两个148-175 bp的串联亚重复单位,该亚重复单位与短间隔区(Type C )中的一段143 bp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6.0-66.8%)。 5. 银杉5S rRNA的二级结构 Mfold 3.2 预测结果表明:(1)银杉5S rRNA二级结构包括5个双螺旋区(干区)(Ⅰ-Ⅴ)、2个发夹结构环区(C和D)、3个中间环区(B1、B2 和 E)和1个铰链区(A), 铰链区为三个双螺旋的结合处;(2) 二级结构中的环区通常比双螺旋区更加保守;(3)在5个双螺旋中,I 和 IV 区有较高的碱基替代率。
Resumo:
向日葵原产北美,通过人工培育,在不同生境上形成许多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是一种集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油料作物于一体,经济价值很高的资源植物,产量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对向日葵种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加速新品种的选育,是当前向日葵研究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检测生物的遗传多态性已成为现实。本论文以向日葵生产中使用的基因型为实验材料,使用RAPD技术在向日葵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分析以及向日葵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采用RAPD 技术对我国21个向日葵基因型和11个国外的向葵基因型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从8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有效引物,在32个基因型中共扩增出188条DNA片段,其中164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87.2%。使用NTSYS软件计算32个基因型间的Nei氏相似性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将32个向日葵基因型明显地聚成A、B两大类群。A类群包括21个国内向日葵基因型,并聚成了A1、A2二个亚类。B类群包括11个国外向日葵基因型,并划分为B1、B2两个亚类。根据聚类结果作出的遗传树谱图反映了所研究的向日葵基因型的亲缘关系。 在杂交种A15种子纯度鉴定中,从180个RAPD随机引物中扩增筛选出3个可将亲本和子代区分开的引物OPD09、OPD12和OPK12。OPD09产生亲本互补的特征带OPD09-1470bp、OPD09-870bp;OPD12产生母本特征带OPD12-1230bp,OPK12产生父本特征带OPK12-1540bp、OPK12-940bp,上述谱带均在子代中出现。以单引物(OPD09)和双引物(OPD12和OPK12)产生的这两组特征谱带作为分子标记分别对杂交油葵种子纯度进行鉴定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并与大田纯度检测结果基本符合。 实践表明,用RAPD对向日葵种质资源进行分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