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resultados para APX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命的最基本过程是电子转移,而氧是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电子受体,当氧的电子传递发生短路时,形成了极具反应力的超氧自由基(O2_.),O2_. 及其衍生物对生命活动造成种种威胁。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转化、清除、利用、危害和控制是新兴的学科,属自由基生物学与植物生理学交叉领域。该成果参考自由基医学的研究,改良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植物自由基的检测技术,如:O2_. 、H2O2、OH、1O2等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活性氧防御酶SOD的测试,同工酶类型的鉴别等,克服了植物特有的干扰组分和自由基寿命短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抓住“自由基在植物体内产生的位点”和“它是怎样危害生命活动的”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从“活性氧的产生、转化和清除”、“活性氧及其衍生物对核酸、蛋白质的损伤”“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漏失形成O2_. ”、“活性氧对植物乙烯的形成和衰老的调控”、“活性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逆境中活性氧诱导的过氧化损伤”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提出逆境中的代谢障碍是由于自由基代谢不平衡、累积造成的,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保持体内恒定的自由基水平。以新的自由基生物学理论对逆境下植物发生的代谢障碍和果蔬自然衰老的导因进行解释,为逆境中植物的异常生命现象采取的调控措施、为自然衰老的干预以及为生物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将建立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将APX和SOD两种抗氧化酶基因同时导入水稻。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维生素E(V.E.)在动物细胞内具有抗氧化等重要作用,但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却鲜为人知。本研究以烟草为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在烟草中过量表达拟南芥来源的VTE1。通过外源VTE1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内源V.E.的含量, 进而研究转VTE1基因植株对胁迫的耐受性反应,以探讨植物体内V.E.含量与植物胁迫耐受性的关系,为植物抗逆机理的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 本实验利用CaMV35s启动子与拟南芥来源的生育酚环化酶基因(VTE1)构建的嵌合表达载体,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W38。实验结果表明: 1. 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得到了与阳性对照一致的495bp的目标片段;经RT-PCR检测,其中90%有外源基因表达。 2. 转基因植株的V.E.含量比对照植株高2倍左右,个别株系高达10.16倍。 3. VTE1基因的表达受环境胁迫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冷冻、热激、PEG处理均可影响VTE1基因的表达。经过冷冻处理60分钟、热处理20小时、以及PEG处理6小时,该基因表达量均有提高。冷冻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量是未处理的3倍,热处理条件下是未处理的2倍左右,PEG处理是未处理的3.5倍。在冷冻、热激、PEG胁迫处理过程中,转化苗的V.E.含量变化与外源VTE1基因的表达相对应,表明转化苗的V.E.合成主要由外源VTE1基因的终产物VTE1催化;在冷冻、热激、PEG胁迫处理过程中,V.E.含量与APX、CAT、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表明V.E.与这些抗氧化酶共同组成了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网络,保护植株免受氧化损伤;V.E.的变化与MDA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减轻植物的过氧化损伤; 4. V.E.可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我们检测了11个转化烟草株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在大多数转化烟草植株中,干旱胁迫24小时的RWC都比野生型高,高出0.16-45%(p<0.001)。表明转基因烟草比野生型更抗旱; 5. 在耐盐性实验中转基因植株对盐的抗性明显高于野生型烟草;同时,在不同盐浓度(150、250mM)胁迫下转基因植株V.E.含量比未转化植株增加了1.3-1.8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体内转入V.E.代谢途径中的单个外源基因,可有效提高内源V.E.合成,提高植株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桃(Prunus persica L. cv. Bayuecui.)栽培种‘八月脆’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栽培种‘圣心’为材料,研究外源草酸对采后果实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为果实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采后桃果实用1、5 mM的草酸溶液浸果10 min,以浸水10 min为对照,然后在常温下贮藏,测定果实在贮藏期间对草酸处理的一些生理生化反应。芒果经采后杀菌剂(post- P)、采后草酸(post-OA)、采前+采后草酸(pre-OA + post-OA)、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pre-Ca + post-OA)处理,以采后浸水为对照,然后分别将果实在常温(25 C)、低温(14 C)和控制性气调(3% CO2 + 2% O2 ,14 ± 1 C)下贮藏,测定草酸处理对芒果的成熟进程、病情发展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下: 1.与对照相比,草酸处理的桃果实在贮藏期间果实的电解质渗漏量和呼吸速率降低、果实硬度高、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同时,在贮藏后期,果实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产量(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草酸的这些生理效应有利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和延缓桃果实的成熟;草酸诱导POD、SOD、PPO活性可能有助于提高采后果实的抗病性。 2.外源5、10 mM浓度的草酸(pH值中和或不中和)对芒果炭疽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与草酸降低培养基(PDA)的pH值相关,而且与草酸独特的化学特性相关。 3.在常温、低温和控制性气调贮藏下,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均能有效减缓芒果果实的软化速率,延缓芒果的成熟进程,降低芒果的病情指数,同时改善芒果成熟时的表皮着色,对果实完全后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含量、果肉口感均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 4.草酸处理增强芒果细胞膜的稳定性,诱导提高芒果抗氧化酶活性,特别是提高果皮SOD、APX活性,降低LOX活性,以及降低果皮O2.、H2O2 和果肉H2O2含量,抑制采后果实的乙烯生物合成。这些生理生化效应与延缓芒果的成熟衰老和提高果实的抗病性相关。 5. 采后草酸、采前 + 采后草酸和采前Ca + 采后草酸处理表现出高效低廉、无毒无副作用、易操作等优点,是芒果采后贮藏保鲜的可供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新方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0 ℃,最适宜的萌发温度是25℃,高温显著抑制其萌发,35 ℃恒温即没有种子萌发。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对于光的需求为中等,在黑暗中发芽率为17%。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pH 范围是5.0-7.0,最高发芽率是以蒸馏水为介质,其pH为5.7。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率随着水势的加大而逐渐降低,在水势大于-0.7 MPa 条件下,即没有种子萌发。在盐分含量小于100 mM NaCl 条件下,其发芽率均大于65%;在盐分含量小于250 mM条件下,其发芽率仍大于10%,当盐分含量达到300 mM NaCl时,即没有种子萌发。紫茎泽兰种子在土壤表层其发芽率最高,当埋藏深度为1.5 cm时即没有种子萌发。根据我们所得的实验结果,对比其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并结合我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分析,我们预测紫茎泽兰未来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将局限在云贵高原,尽管在某些气候和土壤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仍有可能会形成零星分布区。 研究了紫茎泽兰和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在三种环境胁迫条件下(高温、低温、干旱)七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三种环境胁迫都对两种植物的生物膜系统造成了损伤,造成了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升高。紫茎泽兰在这三种环境胁迫条件下,DHAR活性都升高;SOD活性也都升高,但是在低温处理时与对照的差别并不明显;POD和GR活性在低温和干旱处理时升高,在高温处理时降低;CAT活性在高温和干旱处理时降低,在低温处理时升高;MDAR活性在在高温和干旱处理时降低,在低温处理时略微上升,但是与对照的差别并不明显;APX活性则在三种环境胁迫下表现各不相同。通过这些结果可以说明:DHAR对紫茎泽兰抵抗不良环境的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而飞机草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为:SOD、APX和DHAR在三种环境胁迫下酶活性都升高;CAT在高温胁迫下升高,而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降低;POD和MDA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酶活性降低;GR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升高,而在低温胁迫下保持不变。以上的研究结果说明,SOD、APX和DHAR是飞机草抵御环境胁迫的关键酶。 通过比较两种植物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的不同响应,我们研究发现:两种植物之所以对温度的忍耐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在温度胁迫时抗氧化酶系统所作出的不同响应,抗氧化酶系统很可能在两种植物抵抗温度胁迫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即通过有效调节抗氧化酶活性来减少植物体内有害物质-活性氧自由基的积累,从而减少对植物细胞膜的损伤。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紫茎泽兰在低温胁迫时,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酶都增加,这就减轻了活性氧自由基在植物细胞中的积累,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植物。但是,在高温胁迫时CAT, POD, APX, GR和MDAR酶活性并没有随着SOD活性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很有可能造成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H2O2累积,其结果就造成了紫茎泽兰在高温胁迫下叶片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较强。而飞机草的情况正相反,在低温胁迫下飞机草叶片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较强,抗氧化酶的协调上升出现在飞机草遭受高温胁迫时,而当其处于低温胁迫时抗氧化酶间的变化趋势则出现了很大分歧,这说明飞机草在高温胁迫时较低温胁迫时能够较好地保护自身遭受活性氧自由基的伤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玉米幼苗经外源脱落酸(ABA)处理后,其生长与光合作用,如株高、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Pn)、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фC02)和羧化效率(CE),以及光系统II (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等受到抑制,且该抑制程度与处理ABA的浓度呈相关性。PSII最大光化学活性(Fv/Fm)变化表明,以10和25μmol L-I ABA处理玉米幼苗7天,可明显提高其抗光抑制能力,而50μmol L-1ABA处理的玉米幼苗在相同条件下的抗光抑制能力下降。进一步以25μmol L-lABA处理玉米幼苗来研究,结果表明ABA处理可减缓强光下玉米叶片Pn、CE、фPS II和叶片吸收光能光化学猝灭(qP)的下降,同时增强叶片吸收光能的非光化学猝灭(NPQ)。另外,叶绿素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的中间组分(qm)增强,光抑制后Fv/Fm的恢复能力提高,这表明ABA处理高提高了强光下玉米幼苗的光系统状态转换能力和Psn循环修复作用。除此之外,ABA处理后玉米幼苗的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如紫黄质(V)、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增加,叶黄素循环库(V+A+Z)增大,说明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在ABA处理玉米幼苗中得到加强。另外,ABA处理幼苗在强光下保持较高фPsII/Pn活性,以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氧化物含量增加,如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这说明ABA诱导Mehler-peroxidase反应的增强在提高玉米幼苗抗光抑制能力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玉米叶片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在相同强度(300μmolm-2 S-l)的红光(655nm)和远红光(700-770 nm)共同照射下,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吸收光能基本平衡,叶片光合作用处于状态1,此时Psn保持较高的光适应下最大荧光( Fml)。关闭远红光,使叶片只处在红光照射下,则会引起光下PSII最大荧光( Frri2)的降低。关闭远红光约20nun后,光下下降的Psn最大荧光基本达到稳定,叶片光合作用处于状态2。这种在状态l向状态2的转换过程中所发生的PSII最大荧光下降不受DTT(叶黄素循环抑制剂)的影响,且整个过程中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保持不变,而光下PSII初始荧光(F0')在前20min内迅速降低。另外,在PSII吸收的红光照射下,玉米叶片吸收光向PSII分配的量(B)不断减少,与此同时,吸收光能向PSI分配的量(a)不断增多。ABA预处理玉米幼苗7天,可进一步加强红光下PSII最大荧光(Fm2)的降低,使荧光参数Fm1/Fm2—1增大,而使β/α-1降低。另外,ABA处理较对照幼苗在红光下呈现更高的荧光非光化学猝灭中间组分(qm)。在引入叶绿体蛋白激酶抑制剂NEM的情况下,ABA处理与对照玉米叶片在红光下所表现的qm差异则消失。从状态1向状态2的转换过程中,ABA处理引起玉米叶片77K低温荧光F684/F732的下降幅度显著加大。以上结果说明ABA处理可提高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状态转换能力。 用的25μmol L-l ABA对玉米幼苗进行长时间(根系浇灌7天,LT)和短时间(实验前一天晚上叶面喷施1次,ST)处理,研究叶片C02同化、PsII化学活性,以及叶黄素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非光抑制状态下,LT与ST对玉米叶片光化学活性( Fv/Fm)及叶片羧化效率(CE)没有明显影响,但二者都引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下降。LT处理增大玉米叶片叶黄素循环库,而ST处理对该库大小没有影响。1500μmol m-2 s-1强光可明显引起玉米幼苗叶片Fv/Fm降低,但与对照幼苗相比,LT处理能显著减缓Fv/Fm降低。经60min强光照射后,ST与对照在Fv/Fm、фPS II、Pn和CE等参数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这些参数在LT处理的玉米幼苗中仍保持较高水平。LT处理幼苗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含量及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都显著高于对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比对照低。而ST处理与对照在叶黄素循环类色素含量、NPQ和MDA含量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ST处理对玉米幼苗光抑制没有明显影响,而LT处理可增强玉米幼苗抗光抑制能力,这可能与ABA处理使玉米幼苗在强光下维持较高的C02同化作用,以及其诱导叶片叶黄素循环增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水稻既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基因组的破译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动态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 本论文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和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开展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茎生长发育规律和水稻应答光信号相关蛋白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是学科前沿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别构建了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和水稻黄化幼苗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其中185个目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共有149个蛋白质得到了鉴定,蛋白质鉴定的成功率为80.5%。这些被鉴定的蛋白质分属11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根据它们功能可以分为13种不同的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能量产生和代谢以及抗性相关的蛋白质。 在水稻灌浆期顶端茎段表达的蛋白质中,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例如ATPase、磷酸丙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占有很高比例,说明茎段组织中具有很强的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包括beta-tubulins、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液泡质子ATP酶(vacuolar proton-ATPase)以及UDP葡萄糖焦磷酸酶等的大量累积,显示出顶端茎段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同时,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也在旺盛合成。G蛋白、GDP释放抑制因子等信号传导蛋白以及苯丙氨酸氨解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蛋白质在该时期丰度表达,表明在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能够迅速感受并传递外界信号,从而使得其在遭受胁迫时能够立刻启动抗逆防御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环境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在黑暗中萌发和生长的水稻黄化幼苗随着光照时间(0~24小时)的延长,能通过双向电泳后检测到的蛋白质逐渐变少,24小时后趋于稳定,相当于正常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蛋白质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黄化苗中,分解代谢及能量产生相关的蛋白如丙糖磷酸异构酶、琥珀酰辅酶A连接酶、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与ATPase等的表达量比较丰富;另外,还可能启动了脂肪酸的α氧化分解途径,以供黑暗中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当黄化幼苗光照后,与光合作用及物质合成相关的一些蛋白质表达量增加,而那些分解代谢相关酶类则有所下降。同时,鸟核苷酸结合蛋白β亚基类似蛋白、20S proteasome以及Bowman Birk trypsin inhibitor等信号传递及抗性相关蛋白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说明黑暗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启动了相关的抗逆途径。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蛋白酶胆色素原脱氨基酶和金属鳌合酶在脱黄化过程中表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合成产物具有反馈抑制作用。 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解析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黄化幼苗响应光因子的蛋白质组变化情况,鉴定了一些有价值的蛋白质,并得到了它们的表达特点和相关数据,为更好地理解水稻顶端茎秆的生长特点和功效、水稻应答黑暗胁迫和光形态建成以及光合作用机理等提供了分子证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菠菜中克隆甜菜碱醛脱氢酶( 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基因并转化烟草, 研究转基因烟草光合作用对高温和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抗性机理,利用外源甜菜碱研究在正常条件下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在盐胁迫下外源甜菜碱对玉米幼曲光合作刚的保护机理。主要结果如下: 转BADH基因烟草中能合成甘氨酸甜菜碱,合成的甜菜碱主要积累于叶绿体中。转BADH 基因烟草提高了对高温胁迫的抗性,在中度高温胁迫下,转基冈烟草生长利光合作用对高温 的抗性增强。中度高温胁迫下,转基冈烟草光合作用的维持是由于甜菜碱对Rubisco活化酶的保护作用。在中度高温胁迫下甜菜碱通过维持Rubisco活化酶的活化态以及阻止Rubisco 活化酶山可溶性问质向类囊体的聚集,从而维持了Rubisco活化酶的活性,进而维持了C02 的同化。在严重高温胁迫下,烟草光系统II受到影响,转BADH基冈烟草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减轻了高温胁迫对光合机构造成的活性氧伤害,高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体内抗氧化酶如SOD、APX、GR等酶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在高温胁迫下,证明了甜菜碱对光系统II的保护作用主要在氧化侧,严重高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维持较高的PSII活性。 转BADH基因烟草提高了对盐胁迫的抗性,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光合作用的维持与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较高的气孔导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关。 外源甜菜碱在正常的非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光合速率的提高有关。通过对气孔导度、光合碳同化关键酶以及叶绿素荧光分析证明,甜菜碱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与气孔导度的提高有关,同时甜菜碱提高了光系统ll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外源甜菜碱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抗性,抗盐性的提高与盐胁迫下甜菜碱对气孔导度的提高以及维持较高的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谷胱甘肽还原酶(GR,EC1.6.4.2)是一重要的抗氧化酶,许多生理学和遗传工程研究都证明GR酶在抗氧化中的重要作用。但改变GR酶怎样影响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却不清楚。GR是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必然与其密切相关。本文用RNAi技术获得具有较低GR酶活性的转基因烟草,系统测定了非胁迫条件和胁迫条件下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1.选择一烟草叶绿体GR酶编码基因(X76293, gi: 431954)进行RNAi载体构建,构建好的双元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然后侵染转化烟草叶圆片。获得的转基因烟草具有30-70%的GR酶活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GR在RNA和蛋白水平上与GR酶活性的变化一致。文中我们第一次用2-D电泳对烟草中GR同工酶进行分析,并确定发生抑制的GR同工酶在细胞中的定位。2-D电泳后的Western杂交检测到烟草的10种GR同工酶,pI值分布在4.5-6.3,其中3种GR同工酶定位在叶绿体内,其蛋白量占据所有GR酶含量的大部分。RNAi发生在叶绿体内和叶绿体外,表明发生抑制的GR同工酶的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igr转基因烟草在表型上与野生型对照烟草无明显差异。 2.所有igr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中的活性氧(O2-和H2O2)、MDA含量和光合作用都无明显差异,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GR酶活性的降低不会引起氧化胁迫。测定正常生长条件下igr转基因烟草中谷胱甘肽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烟草相比,GR酶活性降低70%会引起转基因植株中GSH/GSSG比率明显降低,而GSH和GSSG的含量稍有增加;测定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igr转基因烟草中DHAR和MDHAR的酶活性升高,表明非胁迫条件下较低的GR酶活性可能会诱导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不能正常的运转。这一作用可能与改变的谷胱甘肽库有关。GR酶活性降低30%的转基因烟草中未检测到这些变化,表明70%的GR酶活对于非胁迫条件下igr转基因烟草可能是足够的。 3. MV处理结果显示,igr转基因烟草的离体叶圆片和活体植株在MV处理后都发生比对照烟草严重的光漂白作用。igr转基因烟草的活性氧和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烟草,igr转基因烟草的光合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烟草。以上这些指标表明igr转基因烟草对MV处理更为敏感。MV处理条件下igr转基因烟草谷胱甘肽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烟草,但是GSH/GSSG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烟草,GR酶活性仍明显低于对照烟草,表明在MV胁迫条件下igr转基因烟草中较低的GR酶活性不能有效的将GSSG还原生成GSH。igr转基因烟草中较高的谷胱甘肽净含量说明其谷胱甘肽的合成能力提高,但这仍不能补偿胁迫条件下较低GR酶引起的GSH/GSSG比率降低。MV处理条件下igr转基因烟草和对照烟草相比ASC的含量大大降低,导致DHA/ASC明显升高。测定MDHAR和DHAR的结果表明,MV处理后igr转基因烟草的MDHAR酶活性明显降低,这表明较低的GR酶活性引起ASC再生循环受到抑制。MV处理后较低的GR酶还引起igr转基因烟草中APX的活性大大降低。以上这些结果表明MV处理条件下降低GR酶活性会削弱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从而引起活性氧的大量积累,造成严重的氧化伤害。 4.低温处理的结果和MV处理的结果稍有不同。在GR酶活性较高的i2转基因烟草中所有检测指标与对照烟草无明显差异。而GR酶活性较低的i21、i28和i42植株与对照烟草相比表现出明显差异。低温下生长的对照烟草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i21、i28和i42植株。i21、i28和i42中活性氧(O2-和H2O2)和MDA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烟草,表明低温处理下i21、i28和i42受到更严重的胁迫伤害。与MV处理后的变化相似,低温处理后i21、i28和i42中较低的 GR酶活性导致GSH/GSSG大大降低,ASC再生循环受抑制,APX活性明显降低,从而使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不能高效的清除活性氧,导致ROS和MDA的大量积累,造成严重的低温伤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化合物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导致了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大幅度增加。UV-B辐射增强可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形态与发育等各个方面,因此有关增强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及其与许多环境因子复合作用的研究都已经广泛开展。但是增强UV-B辐射与温度,特别是与低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在北半球的晚秋至早春这段时期里,一些越冬生长的植物将面临着UV-B辐射增强和低温的双重胁迫,因此,迫切需要进行UV-B辐射和低温生长环境下植物的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以人工气候生长室中生长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剂量(4.2 kJ m-2 d-1 UV-BBE,LUVB)和较高剂量(7.0 kJ m-2 d-1 UV-BBE,HUVB)UV-B辐射处理对20/16℃条件下幼苗抗寒力的交叉适应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反应;同时还研究了在两种生长温度(25/20℃和10/5℃)条件下,低剂量(4.2 kJ m-2 d-1 UV-BBE,LUVB)和超高剂量(10.3 kJ m-2 d-1 UV-BBE,SHUVB)UV-B辐射处理幼苗的生长速率、光合与荧光参数、叶黄素循环色素、抗氧化系统、以及抗寒性和酚类物质等生理反应,以期阐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对UV-B辐射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抗寒性响应与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LUVB辐射处理下,在20/16℃和25/20℃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LT50值都显著降低,HUVB辐射处理对在20/16℃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也可以显著降低,而SHUVB辐射对25/20℃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没有显著影响。但是,LUVB和SHUVB辐射处理都导致了10/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的显著增加。表明适当的UV-B辐射能增强较高温度(20/16℃或25/20℃)条件下冬小麦幼苗的抗寒力,即表现出对冷冻低温的交叉适应性,但低温(10/5℃)生长条件却削弱了UV-B辐射下冬小麦的抗寒能力。 2.在20/16℃条件下接受UV-B辐射预处理的幼苗在-6℃条件下冷冻胁迫6 h再缓慢恢复6 h后,与未进行UV-B辐射处理的对照相比,其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氧化还原比例(GSH/GSSG)都显著提高,而由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代表的膜质过氧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此外,UV-B辐射期间处理幼苗的H2O2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冷冻恢复以后却明显低于对照。表明UV-B辐射诱导的抗寒力的提高应该与冷冻恢复后植株体内抗氧化系统的上调表达有关,H2O2可能参与了UV-B辐射对低温的交叉适应的信号传导。 3.除25/20℃生长条件下的LUVB处理的小麦幼苗外,UV-B辐射显著降低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II实际量子产量((F΄m−Fs)/F΄m)以及光化学淬灭(qP),但是UV-B辐射并不影响叶片胞间CO2浓度(Ci),而且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抑制被增加的UV-B辐射剂量和降低的温度加强。UV-B辐射引起的光抑制由非气孔限制所导致,而且主要与PS II光化学效率降低有关。 4.UV-B辐射显著增加了两个温度条件(20/16℃或25/20℃)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紫黄素(V)的合成,但抑制了V向玉米黄质(Z)的转化,从而造成了对照与LUVB辐射处理幼苗之间的叶片中脱环氧化比例(DEPS)和NPQ无显著性差异,但SHUVB辐射处理幼苗叶片中DEPS和NPQ显著降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处理的冬小麦可能并不通过热耗散形式形成光保护机制,光抑制形成的过剩激发能的耗散可能更多地通过代谢途径来实现。 5.UV-B辐射处理提高了在25/20℃条件下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GR等活性,以及抗坏血酸氧化还原比例(AsA/DHA)和GSH/GSSG;但是在10/5℃下,UV-B辐射除了导致SOD和CAT活性升高之外,对APX活性和AsA/DHA并不产生明显影响,但GPX和GSH/GSSG则显著降低。说明UV-B辐射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在较高生长温度下显著地增强,而在低温10/5℃下被严重地削弱或降低,即低温阻止了代谢途径的光保护机制的正常运转。 6.多酚物质在UV-B辐射或低温10/5℃条件下都能显著地累积,且在UV-B辐射和低温复合作用下增加尤其显著,表明多酚物质在两个温度生长条件下特别是低温条件下都参与了对UV-B辐射幼苗的保护。 7.在高温条件下仅仅SHUVB处理的幼苗TBARS含量显著增加,而低温10/5℃条件下两个UV-B辐射处理都非常显著地上升,说明与高温生长条件相比较,低温加重了UV-B辐射引起的氧化胁迫,低温10/5℃条件下幼苗多酚的增加以及抗氧化系统的部分增强都没有能阻止UV-B辐射对幼苗的伤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百合是重要的球根花卉,是世界五大切花之一。我国的百合野生资源丰富,但百合鲜切花生产与世界花卉大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优质的商品种球大量依靠进口,实现商品种球国产化能够促进百合鲜切花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温度是影响百合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影响百合鳞茎发育,限制百合的分布区域。 百合鳞茎具有自然休眠的特性,低温处理是目前打破百合鳞茎休眠的最常用的方法。低温处理期间,鳞茎内发生复杂的反应,淀粉水解,鳞茎内的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增加,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积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在鳞茎相对幼嫩的器官中集中;休眠解除期间脱落酸和玉米素核苷含量呈下降趋势,赤霉素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活性增高,鳞茎各部位生长素都有上升,一些其他生长调节剂如Me-JA和多胺对解除百合鳞茎也有作用。低温处理期间,鳞茎内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鳞茎的休眠状态。利用低温处理打破百合鳞茎休眠的过程中,温度要求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利用冰箱低温处理打破百合鳞茎休眠的实验中,放入样品前冰箱内的温度在所设定温度±1℃范围内波动,且不同部位温度均匀;但冰箱内放入样品后,其内部不同部位的温度相差较大,表现为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冰箱内部不同部位温度差异很大。 从百合资源在中国的分布看,华北地区的百合资源相对稀缺,温度是限制其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新铁炮百合能够在炎热的华南地区露地栽培,将其在华北地区进行区域化露地栽培实验,对百合栽培应用推广,扩大栽培面积,降低运输成本,以及保证鲜切花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气体交换测定的光合作用是对高温最敏感和综合的生理指标,可以在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未发生明显变化之前揭示高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气候箱,设定四个温度梯度:25℃,32℃,38℃,44℃,处理2h,通过测定新铁炮百合幼苗的光合特性研究其耐热程度、探讨可能的耐热机制。结果表明:净光合作用速率(Pn)在小于38℃时下降幅度不大,大于38℃后显著下降,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气孔导度(Gs)呈下降的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则上升,而气孔限制值(Ls)下降。高温下,两品种叶片最小荧光(Fo)无明显变化,最大荧光(Fm)和光系统II(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程度较小;光下,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呈下降趋势,44℃处理后显著下降;NPQ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上升;处理温度升高,SOD、APX、CAT、POD活力增强。研究表明新铁炮百合能够耐受32-38℃的高温;热胁迫下,叶片通过提高非光化猝灭和抗氧化酶活性两种机制来抵御高温胁迫。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早久保’(Prunus persica (L.) Batch.)为试材,在果实最后迅速生长期,通过去果处理降低库力,同时设留果对照,并通过环剥和保留相同数量叶片严格控制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叶黄素循环、抗氧化酶及抗氧化同化物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和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显著降低了源叶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但显著增加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叶面饱和蒸汽压亏缺(VPDl)和叶片温度(Tl)。光系统II光化学效率(ΦPSII)以及羧化速率(CE)与Pn平行降低。中午去果降低Pn主要归因于非气孔限制。在低库需条件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能量的降低以及关闭的PSII反应中心的增加导致了ΦPSII的降低。去果处理叶片中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以及抗氧化系统的上调保护叶片免受光氧化破坏。和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的叶片有更大的叶黄素循环库,更高的脱环氧化状态以及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以及更高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但与此同时,去果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这意味着在去果处理的叶片中可能会发生光氧化破坏。 以一年生‘皇家嘎拉’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组培苗为试材,通过环剥降低库力,进行了源叶Pn、叶绿素荧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Rubisco)以及光系统II(PSII)复合体关键蛋白PsbA和PsbO含量日变化的研究。和对照相比,环剥显著降低了源叶Pn、gs和E,但是却显著增加了Ci、Tl和淀粉的含量。在低库需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捕获能量的降低以及关闭的PSII反应中心的增加导致了ΦPSII的降低。另一方面,环剥降低了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以及PSII复合体PsbA和放氧复合体PsbO的含量。以上结果表明,环剥降低Pn主要归因于非气孔限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原产于南美西部高原地带,适应原产地赤道附近高地干燥冷凉的气候特点,不耐高温多湿,种子萌发期间对高温非常敏感。本研究以佳粉17番茄种子为材料,试图寻找诱导番茄种子萌发期间高温耐性的方法,并通过研究高温耐性被诱导前后种子内部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探索番茄种子萌发期间不耐高温以及高温耐性诱导的机理。试验结果显示: 25 ℃是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种子发芽率为97.5%。高温抑制种子的萌发,33 ℃和35 ℃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为58.5%和8.5%。 萌发适宜温度预吸胀、低温预吸胀、吸湿-回干预处理可提高番茄种子萌发期间的高温耐性,而水杨酸处理则没有明显效果。种子经25 ℃预吸胀30 h、0 ℃预吸胀10 h、吸湿-回干预处理后在33 ℃条件下的萌发率分别为81.5%、78.0%、90%,在35 ℃下的萌发率分别达到33.5%、42%、48.5%。经以上处理后,种子萌发速率提高,萌发高峰期提前,幼苗生长健壮,根干重增加,活力指数变大。 番茄种子萌发期间遭受高温危害时,电解质渗漏增加,相对电导率升高;脂膜过氧化作用加剧,其产物MDA的含量增加。经萌发适宜温度预吸胀、低温预吸胀、吸湿-回干等方法预处理后,高温伤害减轻,膜的完整性增强,电解质渗漏减缓,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弱,因而相对电导率降低,MDA含量减少。 高温抑制了抗氧化酶的活性,种子内部SOD、APX、CAT、GR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经萌发适宜温度预吸胀、低温预吸胀、吸湿-回干等方法预处理以后,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清除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因而使过氧化伤害减弱, 适宜温度预吸胀、低温预吸胀、吸湿-回干等预处理方法在保护生物膜的同时,增强抗氧化作用,抑制过氧化伤害,从而提高了番茄种子萌发的高温耐性,这是番茄种子高温耐性提高的生理机制之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无机氮升高对沉水植物的胁迫 ,本研究用 4种浓度的碳酸铵和 5种浓度的硝酸钾对金鱼藻进行急性处理 ,分别在 5— 4 8h内测定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的活力。结果表明铵盐处理下 4种酶中CAT活性变化最大 ,在 5— 15h时其活性与处理浓度正相关。更长时间 2 4h处理则导致响应停止。硝酸盐处理下SOD、APX和CAT活性在 2 4h时才有明显升高。SOD和CAT活性在 4种酶中变化最大 ,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采自陕西杨陵和安塞的2个1年生酸枣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研究了中度和重度土壤干旱胁迫对它们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均使2种源酸枣新生侧枝长度受到极显著抑制,其苗高和基径也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同时分别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和升高;2种源酸枣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在各水分胁迫均极显著降低,它们的总叶绿素含量也在重度干旱下显著降低;随土壤干旱胁迫时间的延续,2种源酸枣叶片保护酶SOD、CAT、APX活性上下波动,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而超氧阴离子含量在较低水平下波动,丙二醛含量逐渐降低。杨陵酸枣在土壤水分较好的条件下表现良好,而安塞酸枣则具有更强的适应旱生能力。研究发现,在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胁迫下,2个种源酸枣的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它们均能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轻干旱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耐旱能力。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探讨盐胁迫对苜蓿幼苗不同器官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苜蓿植被恢复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牧一号(盐忍耐品种)和北极星(盐敏感品种)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以0mmol/L NaCl处理为对照,用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测定萌发7d苜蓿幼苗芽、根生长及其H2O2、丙二醛(MDA)含量,相对质膜透性、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其同功酶的变化。【结果】200mmol/L NaCl胁迫抑制了苜蓿幼苗的生长,并导致芽、根H2O2、MDA含量及相对质膜透性升高,但新牧一号芽、根器官均表现出比北极星较低程度的生长抑制或质膜损伤。盐胁迫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明显增加。CAT和POD对活性氧的清除具有器官差异性,CAT活性在芽中较强,POD则与之相反。SOD-Ⅱ、APX-Ⅰ、POD-Ⅲ及POD-Ⅳ为芽、根中盐胁迫敏感的同功酶谱带。【结论】苜蓿盐忍耐品种通过更强的抗氧化保护能力,降低了盐胁迫对其幼苗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