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resultados para 70-1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70.00% 70.00%

Publicador:

Resumo:

比较分析了科尔沁沙地70种草本植物盛花期时的个体和构件生物量特性。结果表明:43种植物个体生物量小于5.0 g,大部分物种根、茎、叶、花等构件的生物量均小于2.0 g,62种植物的根冠比小于1,说明70种草本植物中的大部分物种以地上生物量为主,只有少数物种具有较发达的地下根系。植物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为:茎>叶>根>花。多年生和1~2年生物种的个体生物量以及各构件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2年生物种的茎和地上生物量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多年生物种,而多年生物种的地下生物量对个体生物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1~2年生物种,不同构件对生物量贡献率的差异有利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种群扩散和繁衍。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基于严格耦合波理论建立了梯形介质膜光栅的衍射机理模型,利用该模型讨论了底角为70°的梯形介质膜光栅-1级的衍射行为。通过对梯形介质膜光栅的占空比、槽深和剩余厚度的优化,设计了应用于1053 nm和51.2°角度入射的梯形介质膜光栅。对于顶层为HfO2的介质膜光栅,当槽深为200 nm,剩余厚度为100 nm,占空比为0.35时,其衍射效率优于99.5%,而对于顶层为SiO2的梯形光栅,为获得99.5%的衍射效率,其槽深为800 nm,剩余厚度为320 nm。而且,获得同样的衍射效率,顶层为HfO2的梯形光栅具有更宽的光谱特性。数值计算表明,严格耦合波理论模型对梯形介质膜光栅衍射效率的计算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入侵我国已有70余年的时间,目前已经对我国西南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却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加以控制。本研究着眼于紫茎泽兰治理效果,在两片大面积综合防治样地的基础上,针对综合防治后样地紫茎泽兰再生长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并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设计两项置于样地附近的盆栽实验,研究紫茎泽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情况,以及与不同物种混播的种间竞争情况。 对综合治理1年后的样地中4个紫茎泽兰种群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境,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理紫茎泽兰会导致紫茎泽兰采取不同的生长和繁殖对策进行再生长。紫茎泽兰生长速度为:水分充足的环境大于水分不充足的环境,萌生植株大于实生植株。种植替代物种绞股蓝(Gynostmma pentaphyllum)能够抑制紫茎泽兰的高生长,但在绞股蓝的压迫下紫茎泽兰长成L型,反而增加了冠幅、分蘖数目和单位株高的分枝数。在繁殖方式方面:采用拔除方法治理的区域紫茎泽兰以克隆繁殖为主,而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治理的区域则以有性繁殖为主。 固定样方调查显示,紫茎泽兰再生长的1年当中,群落随季节变化而变。群落的盖度、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随着旱季的深入而达到最低,第二年雨季到来后上升,紫茎泽兰在群落中处于绝对优势,尤其是在旱季优势更为明显。一年生紫茎泽兰在旱季部分植株死亡(死亡率为53.38±1.55%),少部分(5.66±0.45%)开花,产生种子的密度约为50 000ind∙m-2。与本地优势灌木物种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e)和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相比,紫茎泽兰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更大的高度、密度和盖度。 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遮荫条件。在盆栽实验当中,浇水或遮荫条件下足量紫茎泽兰的种子能够萌发更多的幼苗,而且幼苗的死亡率也比无浇水或无遮荫的处理低。在遮荫或去除其它物种竞争的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生长速度更快。只要水分充足紫茎泽兰幼苗不会因拥挤而死亡,但是个体平均生物量会因拥挤而减小。 紫茎泽兰幼苗与本地3种草本植物比较结果,在未遮荫条件下,紫茎泽兰幼苗数量极少,且个体也非常小,而相同条件下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含羞草决明(Cassia mimosoides)生长良好;在遮荫条件下荩草、含羞草决明和戟叶酸模(Rumex haxtatus )与紫茎泽兰相比则几乎没有优势。 成株紫茎泽兰生命力强,难以控制,幼苗时期是采用替代控制方法治理紫茎泽兰的最佳时期。在替代控制物种选择方面,可以在根除后播种本地灌木和草本植物,因为草本植物在早期可以抑制紫茎泽兰幼苗的萌发和生长,而同时播种的灌木种类则可以在植被恢复的后期起到控制紫茎泽兰再生长的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动态气室法(Li-Cor 8100),于2005-2007年生长季对我国北方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野外动态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控制,峰值出现在温度高、水分适中的6、7和8月。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较低,土壤呼吸接近于零。土壤呼吸年际变化受到降水分配的影响,植物生长旺季降水充足土壤呼吸较高,2007年的夏季干旱抑制了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与土壤水分呈二项式关系。与未去除植物的样方相比,去除植物后土壤温度降低,其中2005年达到显著水平(P < 0.01);土壤水分在三年中都显著提高(P < 0.001)。利用土壤呼吸与温度、水分建立的模拟方程表明,异养呼吸约占土壤呼吸的49.19%,根际呼吸占50.81%,两者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大致相当,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根际呼吸在植物生长旺季的贡献大于异养呼吸。同时,根际呼吸的比例受到降水分布的影响,在干旱时期,根际呼吸的比例远大于异养呼吸,说明在这个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系统中植物更能忍受水分胁迫。 根据土壤呼吸与温度、水分三者的模拟方程分析表明,2005-2007三年的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均值分别为1.65和1.07 µmol m-2 s-1,分别比实测值1.79和1.30 µmol m-2 s-1减少了8.6和18.04%;如果测定频次改为每周一次,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则分别减少了10.51和13.76%。由此说明,降水对土壤呼吸产生的脉冲效应在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中也存在,异养呼吸下降的比例更高,说明异养呼吸对降水脉冲效应的响应较大。因此,研究土壤呼吸时不能忽略降水的脉冲效应,同时应当考虑不同组分对脉冲效应的差异。 综合三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 不一致。在四个土壤水分(<5%,5-10%,10-15%和>15%)范围内,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58,1.80,2.10和2.06;在土壤水分为5-10%,10-15%和>15%的范围内,异养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58,1.70和1.66。由此表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在10-15%水分范围内最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异养呼吸的Q10值都低于包含了根际呼吸的土壤呼吸的Q10值,表明根际呼吸的Q10值高于异养呼吸,根际呼吸对土壤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从年际变化来看,2005年异养呼吸和土壤呼吸的Q10值并没有显著差异(均为2.05);异养呼吸的Q10值在2006和2007年显著低于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2006年:2.09和1.81;2007年:1.44和1.36);受到夏季干旱的影响,2007年的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的Q10值与2005和2006年相比显著降低。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曾经记录有(鱼芒)科鱼类4种.国际上近年来对(鱼芒)科鱼类的分类进行了许多重要的修订,物种数量已达3属22种.我国的(鱼芒)科鱼类也因长时间没有进行及时的分类修订而存在许多疑问.基于国内自1960年以来所收集的珍贵标本和记录,确认我国记录有(鱼芒)科鱼类1属3种.它们是: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ongsei Smith)、贾巴(鱼芒)(Pangasius djambal Bleeker)、短须(鱼芒)(Pangasius micronemus Bleeker).在此基础上,根据掌握的资料对我国(鱼芒)科鱼类的种群现状和濒危原因、洄游的性质及洄游群体数量下降原因以及水电站建设对大型洄游鱼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往记录显示,捕获时间都集中于4-5月份,无冬季捕获记录.捕获季节与(鱼芒)科鱼类产卵繁殖季节高度吻合,提示其上溯到我国澜沧江下游应属生殖洄游,而不是索饵洄游.被捕获记录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则数量锐减.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方面:1)下游湄公河对(鱼芒)科鱼类的捕捞压力过大;2)湄公河-澜沧江航运船只对(鱼芒)科鱼类有损害作用;3)由于西南季风变化的影响,澜沧江径流量发生变化,可能间接导致(鱼芒)科鱼类洄游行为发生改变.分析显示,(鱼芒)科鱼类的洄游与3-4月份澜沧江流量呈密切相关规律,提示适合鱼类产卵的雨季及西南夏季风比往年较早到达该地区,从而激发它们较往年提前启动生殖洄游,并且溯河的高度较高.以往的捕获记录还表明,(鱼芒)科鱼类主要洄游至景洪下方的澜沧江河段及支流补远江,上述水域是其喜好的产卵场之一.景洪大桥以下的干支流不适合建设水电站,因为电站大坝必然会阻断(鱼芒)科鱼类的繁殖洄游,影响其繁殖活动.而景洪大桥上方的干流电站不在(鱼芒)科鱼类正常繁殖洄游通道中,大坝阻隔作用对(鱼芒)科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小.建议把补远江建设成为鱼类和水生生物保护区.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腾冲热海分离到最高生长温度达70 ℃的1 株嗜热非芽孢菌RH9901 菌株,鉴定为玫瑰亚栖热菌 新种( Meiothermus rosaceus) 。对其所产色素进行吸收光谱扫描及薄层层析分析表明为类胡萝卜素。振荡培 养在菌体生物量和色素产量上均高于静置培养,培养至50 h 菌体生长量和色素产量达到最大值,菌体色素产 量为1. 147 mg/ g 干重。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滇池蓝藻水华集聚区分离获得一株溶藻细菌DC-L14,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小白鼠毒性试验初步显示该菌株未产生小白鼠中毒毒素;该菌能使铜锈微囊藻905聚集成团,沉于瓶底,最终黄化;该菌作用4d,使惠氏微囊藻107、绿色微囊藻102、水华束丝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为70.1%,最低为65.5%,平均为67.2%;当细菌处于稳定生长期时溶藻效果最强,共培养4d能使铜锈微囊藻905的叶绿素a含量下降82.1%;离心沉降后检测,发现菌体本身无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比较了武汉东郊相邻池塘间隙水、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磷形态、水相中与不同大小颗粒相联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溶解态与沉积物APA动力学参数及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aeruginosa)出现或繁盛的池塘上覆水中正磷酸盐 (O—P)或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较高 ,而底层水相不同形态磷浓度较低的池塘叶绿素的浓度亦低 ,且未见铜绿微囊藻 ,故水华与底层磷营养之间联系紧密。各塘沉积物磷主要以铁结合态形式存在 ,铜绿微囊藻繁盛的池塘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含量较低 ,而有机质含量较高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保安湖部分水生植物叶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 ,以寻找其中的自相似性特征 ,计算其分形维数 ,并力图了解各个分维的生态学含义。计算得到各物种分维平均值 ,马来眼子菜为 1 441(1 3 2 2 -1 52 0 ,sd =0 0 547) ,菹草为 1 472 (1 3 81-1 565,sd =0 0 489) ,大茨藻为 1 3 2 5(1 2 0 9-1 40 6,sd =0 0 470 ) ,轮叶黑藻为 1 10 3(1 0 0 1-1 2 17,sd =0 0 456)。按分维值排序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湖北梁子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为梁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对梁子湖主体湖 1955— 2 0 0 1年以来 45年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 54 2 7% ,近 5年内保持稳定 ;植被分布差异极为显著 ,东梁子湖为草型湖 ,前江大湖植被较少 ,中湖基本上无水生植被 .②水生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继续恢复 ,分别达到 3 4 96g m2 和 7942 0 3t ,但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迅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记述了首次在中国横断山区各种淡水中鉴定出隶属肉鞭门根足总纲叶足纲表壳目砂壳虫属中国 12新纪录种 :球水瓶砂壳虫DifflugiaamphoralisglobosaGauthier Li埁vreetThomas、坛状砂壳虫D .ampullulaPlayfair、窄巧砂壳虫D .elegansangustataDeflandre、双角巧砂壳虫D .elegansbicornisJung、盖氏砂壳虫D .gassowkii (Gas sowsky)Ogden、黑氏砂壳虫D .hiraethogiiOgden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对鲤形目鱼类 5个科的代表类群的完整线粒体 12SrRNA进行测序和分析 ,以检验目前的形态学假说。经序列比对后 ,有 10 0 0个位点 ,其中 467个位点在茎区 ,53 3个在环区 ;有 3 95个位点为变化位点 ,其中 2 67个为系统发育信息位点。采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其结果支持鲤科鱼类成为一个单系群 ,非鲤科的鲤形目鱼类成为另一个单系群的观点 ,这与Siebert提出的假说相一致。鲤科鱼类包含 3个主要的分支 ,即鱼丹系、鲤系和雅罗鱼系 ;但在非鲤科鲤形目鱼类中 ,其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岸线长度与面积关系对保安湖及江汉平原一些湖泊的湖岸线长度和湖泊面积进行研究 ,借以对上述两个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特征化。此外还运用 Korcak法则对湖北省湖泊面积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湖泊岸线长度如何随着湖泊面积而变化 ,以及预测不同大小的湖泊面积分布。探讨了湖岸形态和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间的关系 ,并讨论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湖泊岸线的影响 ,以及湖泊岸线变化对湖泊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