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resultados para 57-07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根据贵阳市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择了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和城市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实行多样点的统计分析、以及典型剖面有机碳迁移过程分析,同时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原理,探讨了贵阳市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降解过程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 自然土壤转化为农业土壤后,表层(0~10cm) SOC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相对于自然土壤(黄壤) 表层SOC(平均值)而言,玉米地、水田、果园下降了40%左右,菜地下降了15%左右。然而,不同菜地土壤间耕种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SOC变异程度高于其它几类农业土壤(CV=57.07%)。与之相反,农业土壤表层DOC(18.86~48.20mg•L-1)接近或超过自然土壤(10.74~36.30 mg•L-1),且ƒDOC占SOC的比例明显大于自然土壤。其中,玉米地DOC最高(平均值:48.20mg•L-1),菜地次之(平均值:30.00mg•L-1),果园第三(平均值:29.87mg•L-1),水田最低(平均值:18.86mg•L-1),但水田由于干湿交替的影响,DOC的变异程度最大(CV=128.57%)。据此推断,在相同气候条件下,自然土壤转化为农业土壤后,由于表层DOC数量和比例的增加,提高了SOC的迁移性,进而加速了碳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进程。 (2) 自然土壤转化为农业土壤后,剖面内部(>10cm)多数层次SOC相对于黄壤和黄色石灰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且通过对不同类型农业土壤人为干扰强度的调查表明:人为干扰强度越强,剖面中一定深度内SOC增加幅度越大。即:离城市较近的菜地2增长最为突出,果园其次,水田和玉米地相当。离城市较远的菜地1由于受人为干扰层次较浅,且出现了犁底层,剖面内SOC的含量水平与黄色石灰土相当。 (3) 原始土壤经搬运重组后形成城市公路绿化带土壤,表层SOC和DOC变幅较宽、离散程度较大,且没有随时间或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SOC变异程度依次为新成公路绿化带2(CV=58.0%)、老成公路绿化带(CV=55.5%)、新成公路绿化带1(CV=34.1%)。DOC变异程度依次为新成公路绿化带1(CV=93.8%)、新成公路绿化带2(CV=85.7%)、老成公路绿化带(CV=78.0%)。 (4) 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和城市绿化带土壤表层中,DOC与SOC、N、C/N、NO3-、NH4-,以及粘粒含量等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另据方差分析显示:果园、水田、菜地和玉米地表层土壤间DOC、SO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农业土壤利用方式不是决定土壤表层SOC和DOC含量的绝对因素;新成公路绿化带1,2和老成公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间DOC、SO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植被类别和形成时间不是决定土壤表层SOC和DOC含量的绝对因素。 (5) 自然土壤中,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后,δ13CSOC值升高了1~4‰。通过不同碳源间δ13Corg相互关系的判断,在具备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中,DOC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而在土壤剖面内,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来自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DOC占土壤DOC总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在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中(>5cm土层),土壤剖面中大多数层次DOC比SOC更富13C。 (6) 大多数农业土壤有机碳δ13C值显示其有机肥源中存在C4-C源。且农业土壤中受碳源多样性的影响,菜地、果园、水田和玉米地表层土壤中δ13CSOC与δ13CDOC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次,除玉米地土壤剖面外,其它供试农业土壤剖面大多数层次δ13CDOC值比δ13CSOC偏负,说明菜地、果园、水田土壤DOC主要为外源的加入。 (7) C3植被转化为C4植被(林-农生态系统转化)后,玉米地剖面中SOC有2.55%~20.80%源于C4-C,随剖面层次的加深有降低趋势,但表现为“之”字形反复;DOC中C4-C的比例在剖面0~40cm处较为相近(25.94%~34.54%),40cm以下则急剧下降(3.18%~15.65%)。说明玉米地剖面 DOC主要来源于土壤腐殖类物质的转化。与林-农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反,洼地农业土壤退耕弃荒一段时间(林-农-林生态系统转化)后,土壤剖面内C4-C占SOC的比例随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在5.77~26.76%。 (8) 在C3植被转向C4植被(林-农生态系统转化)后,玉米地δ13CSOC值与C4-C、C3-C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2和-0.102,δ13CDOC值与C4-C、C3-C相关系数分别为0.131和-0.339,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再从C4植被转回C3植被后,土壤δ13CSOC与C3-C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88,n=7),说明退耕弃荒后新加入的C3-C对土壤δ13CSOC值影响较大。其SOC的主要来源于洼地周边坡面土壤的侵蚀堆积物和新生草本植被残体。结合当前SOC降解过程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洼地土壤退耕弃荒后一段时间里,土壤SOC可能处于累积大于损失状态。这有利于土壤性状向良性方向发展。 (9) 根据同位素值的相互关系和有机碳的来源调查,判断公路绿化带土壤中C4-C为原始土壤所带来。大气颗粒物和雨水中的DOC是表层土壤DOC的主要来源。公路绿化带土壤剖面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腐殖类物质与DOC的相互转化逐渐加强。 上述结论可为人类认识城市区域(特别是有强烈酸性沉降历史的喀斯特城市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正确评估城市区域土壤与其他圈层间碳循环的源、汇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概况 第57届国际宇航大会于2006年10月2—6日在西班牙瓦兰西亚召开,10月1日还召开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会和国际宇航学会各委员会会议.会议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开幕式大礼堂座无虚席.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开创更贴近人民的空间事业(bringing space closer to people)”.大会在瓦兰西亚的大展览馆召开,群众与代表交混.除大会会场外,所有分会会场都是用木板临时安装的,会场条件简单.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溶液中聚集体的角度研究了溶液的热历史改变生长出的蛋白质晶体的数目和尺寸的内在原因.将在281和309 K下保存1 d的两组溶菌酶溶液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入沉淀剂生长晶体.随着高温溶液的比例增加,生长出的晶体数目减少,同时溶液中生长基元的尺寸增大.在5周内,采用动态光散射对281,293和309K三种温度下保存的溶菌酶溶液中聚集体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发现溶液中均存在大小不同的两部分聚集体,称之为小聚集体与多聚体.前者的尺寸基本不随保存时间而变化,而后者尺寸随保存时间增加而减小,减小的速度与保存温度有关.多聚体的尺寸经过5周后和小聚集体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无序聚集阶段的溶液的均一化程度和成核阶段生长基元的尺寸受到了溶液热历史的影响,并最终对晶体的数目产生影响.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激光熔覆制备出1.2mm厚的Fe_(57)Co_8Ni_8Zr_(10)Si_4B_(13)大厚度非晶表层。用XRD,ES,TEM,DSC及硬度对获得的非晶表层进行了多种分析,研究了非晶合金表层的微结构与非晶形成能力。初步探讨了大厚度非晶表层的形式机制。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构建具有稳定泌氨能力的联合固氮工程菌的目的出发,首先构建Enterobacter gergoviae57-7 (E57-7)基因文库并与所筛选的泌氨突变株进行遗传互补实验,得到可互补 泌氨特性的克隆,经Southern杂交后推测其中包含与glnA、amtB基因无关的另一类与泌 氨相关的基因。同时根据铵载体基因amtB的已知序列设计两对简并性引物,经PCR从 E57-7 DNA中扩增得到约340bp的片段,序列分析和Blast序列同源性比较后确定为amtB 基因片段,申报并获得序列号AJ132232,最终从基因库中筛选到两个包含E57-7 amtB 基因的克隆。 用K. pneumoniae的glnA基因片段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从E57-7基因库中筛选到包含有glnAntrBC基因的克隆,经亚克隆后对包含有这个操纵元的4316bp片段进行了全序列分析,申报GenBank获得序列号AF072440。在体外实验中构建了Km-cassette 插入glnA的重组质粒pA,将此质粒转入E57-7野生型菌株后经筛选同源重组子获得glnA 突变的具有稳定泌氨能力的菌株15、I9。并进行了盆栽玉米接种实验,确定在灭菌上壤实验体系下I5对玉米幼苗有显著促生效应。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S65T,V68L,S72A)基因建立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构建了新 型克隆载体pGreenLD,建立了绿白斑筛选重组质粒的的技术。构建组成型表达gfp的质粒载体研究了E57-7在玉米根际的定殖模式;构建nifH-gfp表达载体,确定在与植物联合生活时其固氮酶结构基因nifHDK的表达与碳源物质供应密切相关。利用不同抗性基因和gfp基因片段构建出在E57-7中组成型表达抗性和GFP的质粒载体,建立了监测接种菌在土壤中释放的双标记系统。 最后克隆了E57-7 glg cluster并测定部分glgCA和glgP基因序列,申报后获得序列号AJ132233和AJ132234,这是首例从联合固氮菌中克隆得到glg cluster的报道。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1.羊草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生物量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逐渐降低,后期的降低幅度远远大于前期。干旱促进鞘分配增加,增加了在处理初期的根的分配,但到后期则使之减少,表明羊草在经历较长期的持续干旱后通过增加根部的比重来提高抗旱性的能力逐渐降低。轻度(LD)、中度干旱(MD)对羊草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密度、光合参数、荧光猝灭参数和群体日交换速率无显著影响,但严重土壤干旱使它们显著降低。 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以中度干旱的最高,严重干旱(SD)特别是极严重干旱(VD)使之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FAA)的变化与之相似。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硝酸还原酶(NR)活性逐渐下降,而谷氨酰胺酶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则是LD和MD使之分别增加了25.75%和12.22%,SD和VD则分别减少了8.21%和28.72%,说明了NR的活性变化对土壤干旱较敏感,而GS的活性则对适度的干旱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LD处理没有增加天冬酰胺酶(AE)和内肽酶(EP)两种酶的活性,但MD、SD和VD使两种水解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说明轻度土壤干旱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有稍降低作用,但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又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分解过程。严重和极严重土壤干旱显著降低了叶片的总核酸含量和RNA的含量,暗示严重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追限制了核酸的合成代谢,加强了其分解代谢,严重土壤干旱还显著增加了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提高了羊草叶片叶肉细胞的膜质过氧化水平。 2.羊草对土壤干旱和复水的响应与适应 羊草受到适当的干旱驯化可促进生长,但过长时间的干旱处理,复水后未能补偿损失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最高,其次是短期干旱持续期( Std),二者分别比没有经过土壤干旱的处理(对照)增加了14.90%和3.61%,但长期干旱持续期(Ltd)却使之减少了27.19%,气孔指数亦有类似的趋势。复水增加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近期复水的激发效应明显大于前期,而对夜晚的呼吸作用影响不显著。水分利用率( WUE)的日变化动态呈“M”字型曲线,以Mtd的WUE值的峰值最大,以三次曲线拟合WUE的24小时日进程最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复水,特别是最近的复水可显著改善羊草叶片的PS II性能,增加叶绿素a,b的含量及其比值,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 羊草含氮量以叶片的最高(4.40%),根部的最低(1.99%),枯叶、茎鞘和根茎的含量差异较小(2.26~4.40%)。所有器官的含氨量对土壤水分处理的响应基本一致,以对照处理的最低,Std的最高。各器官的碳氮比都是以对照的最高,而其它土壤水分处理相差不显著,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获得较强的氨代谢能力。Std的氮素总拥有量最多,和对照相比,绿叶、枯叶、茎鞘、根茎和根分别提高了35.58、26.88、23.49、31.66、40.75%,而Ltd的含氨总量呈下降趋势,说明短时间的土壤水分干旱处理可明显促进羊草各器官和植株的氮素积累,而较长时间的土壤干旱则不利于氮素的积累。羊草各器官氮素绝对量占整株的百分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绿叶(42.42-44.00%)、根茎(20.13—23.69%)、根(15.43~17.18%)、枯叶(10.07~11.30%)和茎鞘(7.27~8.67%),表明叶片的氮素存量占植株的一半以上。Mtd处理增加了叶片的氮素贡献率,减少了茎鞘和根茎的贡献率,有利于加强叶片的光合性能。 以中度干旱持续期(Mtd)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RNA含量为最高,但中长期的土壤干旱处理再复水后则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内肽酶(EP)的活性和MDA的含量,说明给于一定时间的土壤干旱处理可使羊草叶片保持较高的蛋白质代谢水平,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 3.羊草对昼夜温差与土壤水分交互作用响应与适应 昼夜温差减少使单株羊草的生物量降低21.3%,分蘖和根的生物量减少,而鞘的生物量稍增加,显著降低了严重和极严重条件下的生物量。温差缩小降低了分蘖和根的投资比例,减少植株的地下部分生物量,而增加新叶、鞘和分蘖光合产物的比例,表明温差的减少将抑制光台产物向地下部分的转移。温差减少对充足土壤水分和轻度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影响较小,但减少了其它3种干旱处理的放射性比强。其原因主要是减少了植株鞘、根和根茎的放射性比强,显著增加了饲喂叶和心叶的放射性比强,表明温差的缩小阻止了“源”的光合产物向“库”的转移,降低对分蘖和根的投资,不利于羊草对干旱逆境的适应。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4.01%,而且减少了土壤干旱对气孔密度的影响。较高的昼夜温差和较低的昼夜温差相比,羊草叶片的光合速率和WUE分别增加了7.37%和20.09%;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14.03%、2.57%和10.80%。昼夜温差减少降低了土壤干旱的δ13C值,说明可能减少处在干旱条件下的植株WUE,暗示减小昼夜温差不利于增大羊草叶片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耐性。昼夜温差的缩小主要影响了下午羊草群体的CO2交换速率,增加了对照、LD和MD处理的夜间呼吸速率,降低了尤其是显著降低了在土壤缺水条件下的CO2昼夜净交换量,而在两个昼夜温差条件下都是以LD的最高。 昼夜温差缩小影响氮素含量在羊草各器官中的氮素分配,降低了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素百分比含量,但增加了根茎和根中的氮素含量。在较小的昼夜温差条件下,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其它土壤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亦是LD显著增加了叶片的氮素含量,但MD也使其显著增加。昼夜温差缩小增加了叶片和茎鞘的碳氮比,降低了根茎和根的碳氮比,使叶片在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时无变化,降低了响应于土壤水分变化的调节弹性。 昼夜温差缩小使羊草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降低了16.14%。LD和MD显著促进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SD和VD都显著地降低了羊草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昼夜温差缩小有使羊草叶片游离氨基酸降低的趋势,主要是降低土壤干旱条件下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虽然昼夜温差缩小稍增加了可溶性耱的含量(4.68%),但使土壤干旱激发效应变得不显著,表明温差的缩小降低了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羊草抗旱性的提高。昼夜温差缩小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NR、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在较小昼夜温差条件下几乎看不出土壤水分降低的激发效应,而在高温差下则明显看出LD的激发效应。昼夜温差减少加强土壤干旱对天冬酰胺酶和内肽酶活性的影响,加强了蛋白质和关键氨基酸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不利于羊草对干旱的适应性响应。 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对羊草叶片气孔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看出温差较大时有较多的星状蜡质覆于气孔表面及其周围,这可能是由于夜间温度升高后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在本实验条件下,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使气孔变得更加凹陷,气孔更加坚挺,体现了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反应。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昼夜温差对土壤水分充足时的超微结构影响不显著,但在严重土壤干旱条件下,昼夜温差缩减似乎减少了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加速了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的裂解,表明昼夜温差缩减加大了严重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负面影响。 4.羊草对温度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温度升高使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使光合速率(A)和水分利用率( WUE)降低。土壤干旱和高温均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量子产额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降低,使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升高。土壤干旱减少了羊草幼苗的生物量,却显著增加了根的贡献率和根冠比,而高温使二者显著地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直到极端干旱才显著降低了羊草叶片的A和WUE,而其他的水分处理影响不显著。土壤干旱使得叶片中的含氮量显著降低:温度对叶片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地降低了根中的氮含量,尤其显著增加根与叶片氮含量的比率。高温加强了干旱对光合性能的影响,表明高温降低了羊草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对叶片保持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质不利,温度过高还削弱了土壤水分亏缺对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激发作用。水分梯度对20℃时的G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LD促使26℃和29'C下的GS活性增加,MD以上强度的土壤干旱都显著降低了23℃以上温度尤其是29℃和32℃时的GS活性,表明高温和干旱的协同效应对谷氨酰胺的合成不利。高温增加了AE和EP的活性,加强了土壤干旱对羊草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高温对RNA的合成作用增强,认为这是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响应。 随着温度的升高羊草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干旱亦增加了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但至极端干旱时则使之降低。在20℃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可溶性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在23—32℃温度条件下则是土壤干旱增加了其值,但至VD时则使之显著降低。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对羊草叶片的MDA影响不同,在20℃下,无显著影响,在23和26℃下,SD和VD使MDA稍升高,但在29和32℃条件下使之显著增加,说明温度升高加强了土壤干旱所引发的增加叶片膜质过氧化水平的负面影响。 5.柠条和杨柴对CO2浓度倍增和土壤水分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土壤干旱使拧条和杨柴的生物量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比在正常浓度条件下降低幅度更大。CO2浓度倍增较大地促进了充足水分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而对干旱条件下的生长促进作用则较小。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两种优势植物均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增加的根冠比幅度较大;无论在中度条件下还是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且无论正常CO2浓度条件下还是在倍增CO2浓度条件下均是杨柴增加的幅度大。CO2浓度倍增主要增加了水分充足和MD的单位叶面积质量(LMA),但反而降低了严重干旱的LMA。 CO2倍增使δ13C降低,但土壤干旱使之增加。用“库”(根)中的δ13C值对“源”(叶片)中的δ13C作图,可以用以评价碳分配以及“库”中新增生物量,两种沙生灌木叶片与根部的δ13C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杨柴的斜率大于柠条的,表明前者叶片与根部在光合产物分配上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这和干旱条件下杨柴的根冠比增加相关联。杨柴的“源库”调节特性反映了对逆境具有较高的耐性。 CO2倍增使柠条和杨柴叶片含氮量分别降低了10.40%和5.06%,土壤干旱有使柠条叶片含氮量增加的趋势,但中度干旱没有增加羊柴叶片的含氮量。CO2倍增使叶片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而干旱使之降低。CO2浓度倍增降低叶肉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干旱亦使叶片的MDA含量增加。叶片含氮量与MDA呈显著正相关,表明CO2倍增有保护叶片免受土壤干旱的作用,但干旱的负面影响是CO2倍增效应所难以弥补的。 CO2倍增降低了柠条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但在干旱条件下降低幅度较小,说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可减轻干旱影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强度,体现了CO2浓度倍增对植物的抗旱性有利的一面。CO2浓度倍增使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柠条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7.24%,却使SD条件下增加10.78%,表明土壤干旱导致的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平衡了CO2升高造成的降低。在充足土壤水分和MD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对核酸总含量和RNA含量有稀释效应,但严重干旱条件下,CO2倍增提高了核酸总含量和RNA的含量。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KR) plays an important rote in interferon-induced antiviral responses, and is also involved in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the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and transcription pathway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PKR-like gene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The full length of the rare minnow PKR-like (GrPKZ) cDNA is 1946 bp in Length and encodes a polypeptide of 503 amino acids with an estimated molecular mass of 57,355 Da and a predicted isoelectric point of 5.83. Analysis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indicated that the mature peptide contains two Zalpha domains and one S_TKc domain, and is most similar to the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PKR-like amino acid sequence with an identity of 77%. 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GrPKZ mRNA expression is at low levels in gill, heart, intestine, kidney, liver, muscle and spleen tissues in healthy animals and up-regulated by viruses and bacteria. After being infected by grass carp reovirus, GrPKZ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from 24 h post-injection and lasted until the fish became moribund (P < 0.05). Following infection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 GrPKZ transcripts were induced at 24 h post-injection (P < 0.05) and returned to control levels at 120 h post-injection. These data imply that GrPKZ is involved in antiviral defense and Toll-like receptor 4 signaling pathway in bacterial infection. (C) 2008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ubmitted by 阎军 (yanj@red.semi.ac.cn) on 2010-07-02T05:57:38Z No. of bitstreams: 1 车凯军-博士论文.pdf: 4914653 bytes, checksum: dcdc84df1fdc7b8c52bb7485c2382968 (MD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ubmitted by zhangdi (zhangdi@red.semi.ac.cn) on 2009-06-04T08:36:34Z No. of bitstreams: 1 dspace.cfg: 33388 bytes, checksum: ac9630d3fdb36a155287a049e8b34eb7 (MD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ubmitted by zhangdi (zhangdi@red.semi.ac.cn) on 2009-06-04T08:36:34Z No. of bitstreams: 1 dspace.cfg: 33388 bytes, checksum: ac9630d3fdb36a155287a049e8b34eb7 (MD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ubmitted by zhangdi (zhangdi@red.semi.ac.cn) on 2009-06-04T08:36:34Z No. of bitstreams: 1 dspace.cfg: 33388 bytes, checksum: ac9630d3fdb36a155287a049e8b34eb7 (MD5)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ubmitted by zhangdi (zhangdi@red.semi.ac.cn) on 2009-06-04T08:36:34Z No. of bitstreams: 1 dspace.cfg: 33388 bytes, checksum: ac9630d3fdb36a155287a049e8b34eb7 (M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