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resultados para 5-40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本文对粘接件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分析表明粘接较铆接、焊接、螺接更为优越,它不仅可大大提高连接件的疲劳强度,而且可以解决铆接焊接中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不同金属的焊接、金属和非金属的连接等问题。
Resumo:
本文对国内外最新泄漏检测技术进行了跟踪,将泄漏检测技术分为直接检测技术和间接检测技术两种,其中直接检测技术分为8种,间接检测技术分为9种。本文分析了各种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优缺点以及现场应用情况;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到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对检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Resumo:
研制了一种高精度电容式位移传感器,详细介绍了该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提高传感器精度的关键技术,对电容传感器的具体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分析影响传感器精度与稳定性的因素,采用完全等电位屏蔽技术,对正弦激励电路、参考电容、传感器测头、电源进行技术改进,最后对电容传感器进行系统标定。实验证明:该传感器测量范围为±5-±40μm,测量分辨率〈10nm,测量精度〈20nm.
Resumo:
1、全面考察了海南岛19个县(市),设1444个考察点,其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盆地、沼泽地及海滩,行程15万公里,考察的作物包括粮食、油料、蔬菜、果树、纤维、茶叶、桑树、橡胶、椰子、腰果、油棕、龙舌兰麻类、胡椒、咖啡、可可、花卉、香料、药材、木棉、珍稀濒危植物、绿肥等21大类资源(包括栽培和野生类型),取得了系列科学考察成果资料。2、共搜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545份,其中具生命力的活种质4922份;腊叶标本7437份;我国特有种6个;海南特有种122个。3、撰写各类作物考察报告46篇,考察工作报告22篇,资源目录8册;提出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22篇;编印《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目录》,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是珍贵的资料。4、基本摸清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在海南岛上的分布、生境概况。每份种质都建立了记录卡归类保存。5、列入濒危级的有40个种,渐危级64个种,稀有级71个种。同时,发掘了一些作物的丰产源、优质源、抗源、早花等400份供开发利用。6、对考察收集起来的种质作了妥善的保存,保存方法有:1156份入国家种质库;3947份入承担单位资源圃保存;3442份就地保存。对珍贵的、特殊的及新发现的种质进行了录像。大大地丰富了我国作物资源库,对栽培作物的起源、演变、进化、分类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7、拍摄资源彩色照片4170张。
Resumo:
定量重建地球生态系统的气候参数是当前国际古气候研究的目标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尤其是在海洋学研究领域,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定量的古气候研究蓬勃发展. 相比之下陆地古气候参数的重建要困难得多, 陆地植物作为对环境的良好记录,一直备受重视. 近数十年来, 国际上广泛开展了利用植物材料定量研究气候的探索, 大量新的方法层出不穷. 德国科学家Mosbrugger和Utescher在1997年倡导的共存分析法(The Coexistence Approach)就是其中之一, 它依据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原理以及植物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原理, 找到化石植物群中各类群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对各气候参数的耐受范围; 并将各亲缘类群对同一气候参数的耐受范围叠加一起, 获得对该气候参数的共存区间, 用该区间作为对古气候参数的精确估测. 本文首先阐述在原文位于展开讨论的共存分析的理论基础——探讨植物分布与气候之间关系的耐受性理论. 并以此为指导, 对在该方法中气候台站的选用方法作了改进, 气象台站的选择应以植物的标本记录点为基础: 即使在某一特定的植物分布区内部也应该查看气象台站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是否有该植物的标本采集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是否选用该气象台站的记录; 选用的气象台站的数量多寡应该以植物分布点的多少来决定. 以此为基础, 我们采用中国的植物分布与气象记录数据, 利用孢粉学的研究结果,定量重建了我国新生代三个地点的古气候参数, 结果如下: 1.内蒙古呼伦湖地区全新世初期气候 MAT: 4.4~10.2℃; MWMT: 22.9~24.1℃; MCMT: -18~-9.1℃; DT: 33.5~40.9℃; MAP: 354.3~686.7mm; MMaP: 103.8~191.9mm; MMiP: 2.7~7.3mm. 我们以扎赉诺尔地区的孢粉学研究为基础, 依据孢粉和盘星藻(Pediastrum Meyen)提供的环境信息并结合前人工作, 恢复了全新世初升温期的植被变化; 定量重建了10.4~10.2kaB.P.时的气候, 为全面理解呼伦湖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东亚的夏季风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2.云南洱源上新世气候 MAT: 13.3~18.6℃; MWMT: 24.6~27.5℃; MCMT: 1.9~12.1℃; DT: 14.2~16.6℃; MAP: 619.9~1484.3mm; MMaP: 143.8~245.6mm; MMiP: 12.7~16.4mm. 该结果与羊邑、龙陵上新世古气候及三地的现代气候分析对比表明, 在上新世, 三地年均温符合纬向变化, 而降水量则基本一致. 在现代,洱源与羊邑在气候与植被上很相近, 且与上新世相差不大; 而龙陵地区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年均温比上新世低, 而降水量则大幅增加. 该变化指示了上新世以来作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龙陵地区可能出现了地形的抬升. 3.吉林珲春始新世和中新世气候 始新世: MAT: 14.3~14.9℃; MWMT: 25~26.3℃; MCMT: 1.9~3.7℃; DT: 21.7~23℃; MAP: 797.5~1344mm; MMaP: 185.3~209.8mm; MMiP: 14.2~16.4mm. 中新世: MAT: 14.3~14.9℃; MWMT: 24.3~25.4℃; MCMT: 2.1~3.7℃; DT: 21.7~22.7℃; MAP: 658.7~817.7mm; MMaP: 158.9~174.6mm; MMiP: 7.4~7.6mm. 通过对两个时段的气候参数对比, 始新世时, 吉林珲春地区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 中新世时气候发生了改变, 归属于暖温带南部的气候, 改变了前人关于中新世也归属于被亚热带的认识, 这反映了我国东北部地区与全球新生代降温总趋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Resumo:
树木年轮生态学是利用树木年轮来评价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的学科,其基本依据是系列年轮宽度和结构特征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半干旱草原的环境条件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但在我国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草原沙地上,存留着一片天然白扦林,它们被认为是第四纪早期的残遗植被。鉴于锡林河流域半干旱的环境条件已接近白扦的生存界限,此片残遗白扦林可认为是进行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本文应用树木年轮生态学的方法,结合木材解剖、气候资料、历史文献记录等,研究了这片残遗白扦林中白扦的生长与环境、年龄结构与环境干扰事件、白扦年轮宽度与羊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以及全球变暖可能对该白扦林的影响等。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1)依据国际树木年轮库的标准,建立了65年的白扦标准年轮年表。年表的平均序列相关系数为0.47,信噪比为14.44,平均敏感度为0.18。白扦的年轮宽度年表与上年9月、当年2、5月份的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通过对白扦年轮结构的观察确认,1966、1968、1972年存在高频率的窄年轮,这些年轮通常仅有两至三层晚材细胞,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类特殊的树木年轮一浅轮。 3)白扦的年轮分析结果显示,锡林河流域的小片白扦林可能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白扦年表( XLPI)与大青山(HHT)油松、准格尔旗(JGB)油松以及白云敖包(BYAB)红杆云杉年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HHT、JGB和BYAB年表都同时出现明显的生长下降现象。 4)根据相关函数的分析,羊草的生长对当年5月份、7-8月份的降雨量较为敏感,与白扦的年轮宽度之间也存在两组显著的生长关系。基于这两种生长关系和白扦年轮宽度序列,本文重建了1955-1994年的羊草地上生物量动态。 5)当地气象资料显示,近40年来锡林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和各季节平均温度都呈增加的趋势,但只有夏季平均温度与白扦的年轮宽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也发现白扦的生长与5月份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以及5、6月份的极端最高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白扦标准年轮年表的统计特征表明,锡林河流域残遗白扦年轮序列包含丰富的环境信息,适合于树木年轮生态学的研究。白扦5月份开始生长,此时的降雨是最显著的生长限制因子,从而造成了白扦年轮年表与5月份降雨量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8-10月份,锡林河流域的降雨为全年降雨量的1/3,由于沙地土壤可以减少地面径流和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所以此阶段内的降雨能存留在沙地内,以供笠年白扦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这种降雨分布和沙地基质的特征可能是白扦在年蒸发量为降雨量4-5倍的锡林河流域仍能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 1966、1968和1972年浅轮的出现与前年和当年的特殊气候有关。气候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三年的上年生长季末至当年生长季都干旱少雨,并且生长季后期伴随着异常高温天气,这种干旱伴随高温的气候特点是造成白扦浅轮的主要因素。因此,白扦浅轮与亚北极区针叶树浅轮的发生机理是完全不同的,为迸一步研究浅轮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白扦年表与HHT、JGB和BYAB年表之间的年轮宽度变化的同步性显示,这些年表能间接地反映30年代以前造成白扦林较小年龄结构的环境干扰事件,降雨是华北半干旱区树木最突出的生长限制因子,在20世纪20年代,HHT、JGB和BYAB年表同时出现的生长下降,反映了该时期华北地区可能发生了大范围的旱灾,这一结论也为历史资料所证明。20年代白扦林的消失以及30年代后这片天然白扦林的重新出现表明了,20年代的旱灾可能是影响白扦年龄结构的主要干扰事件,它还有可能是造成白扦成片死亡的直接原因。 在锡林河流域,7-8月份是降雨最充沛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建群种羊草能充分利用这一水热配比最佳的时期快速生长,但白扦对当年7-8月份的降雨反应却不敏感,而与上年8-10月份的降雨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都证明白扦和羊草对半干旱草原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方式。羊草地上生物量与白扦年轮宽度之间的两组显著的关系可归结于两种季节降雨分配模式,它为利用白扦年轮宽度重建羊草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奠定了基础。羊草产量的重建不仅延长了锡林河流域草产量的记录,而且还开拓了用年轮宽度重建草产量的方法。 白扦年表与温度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季节温度的升高对白扦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夏季温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白扦的生长。白扦年表与5月份温度资料之间的相关分析还揭示,用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来替代月平均温度更能说明温度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5、6月份是锡林河流域白扦形成层活动较旺盛的时期,因此,这期间极端高温严重影响白扦的生长。近40年来,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白扦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旱胁迫影响。如果大气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有可能导致这片残遗白扦林从锡林河流域消失
Resumo:
内蒙古锡盟白音锡勒地区位于N43°26—44°08'、E116°04'—117°05',属半干旱栗钙土草原区。区内有一东西绵亘40余公里宽10余公里的固定沙地。作者从沙地西段到沙地东段进行了植被调查。作样地60个,测定了各种立地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对沙地植被的区系组成、群落类型、分布规律和动态演替等方面做了具体分析: 1。沙地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丰富,计有162种,分属于37科108属。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有13个类型。其中以达乌里—蒙古成分占优势,达26.9%。还包括一些华北种和东亚种如白扦云杉、虎榛子、山荆子和山杨等。生活型谱包括高位芽植物(12.7%)、地上芽植物(3.6%)、地面芽植物(58.8%)、地下芽植物(7.8%)和一年生植物(17.8%)等5种类型,其中高位芽植物是沙地植物群落中构成建群层片或优势层片。水分生态型包括旱地特有的,并在沙地植物群落中构成建群层片或优势层片。水分生态型包括旱生植物(40.8%)、中生植物(29.9%)、中旱生植物(19.1%)和旱生植物(10.2%)。 2。沙地植被呈疏林灌丛草原或森林灌丛草原相间分布的景观,沙地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7个群系。其中沙地羊草原和达乌里羊茅草原是地带性草原植被的沙生变体;而白扦云杉林、山杨林、白桦林、榆树疏林、爬地柏灌丛、山荆子灌丛、虎榛子灌丛、稠李十栒子木灌丛、西伯利亚杏灌丛、耧斗叶绣线菊灌丛、内蒙古沙蒿群落和林缘杂类草草甸等,则是超地带性或隐域性植被类型。 3。沙地植物群落多是复合分布景观。从沙地西段到东段随海拔高度升高构成一个生态系列。植被排序的结果表明沙地基质稳定性梯度和沙地环境水分梯度是控制沙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二个主要环境因素。 4。描述了沙地原生植被演替的各个阶段。沙地植被演替阶段与沙地固定过程相一致,群落稳定性与沙地地貌稳定性相关。并且由于地形分异引起立地水热条件组合变化、植被演替系列分化为阴坡系列和阳坡系列。前者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后者向草原化方向发展。 5。就沙地植被资源的利用、保护和改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Resumo:
毛乌素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为我国著名的沙地。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防治中常用的飞播植被恢复技术为突破口,研究飞播采用的主要植物种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对沙埋与水分的响应,以改善植被飞播恢复技术。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快速发展的荒漠化进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应用统计方法对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羊柴(Hedysarum leave Maxi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籽蒿(Arti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与油蒿(Artimisia ordosica Krasch.)为鄂尔多斯高原广泛分布的植物种,也是该地区飞播选用的主要植物种。通过温室实验,对四种植物萌发特性及出苗与水分和沙埋深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了种子萌发的最适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四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最适宜的供水量都接近于当地生长季的平均降水量 (50mm/month);最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5cm-1cm, 羊柴、柠条、籽蒿和油蒿的沙埋深度分别为:0.5、1.0、0.5和0.5cm。过多的水分和过深的沙埋显著降低种子萌发与出苗,反映了四种植物对沙区环境的生态适应。基于实验结果及当地气候特点,建议将鄂尔多斯地区的飞播时间由6月初提前至5月中下旬,以提高飞播植物的出苗率。 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加剧的趋势。通过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心区正蓝旗的自然和社会因子变化趋势的研究寻求该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正蓝旗一些重要的气候及经济因子在近40年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过度放牧及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导致正蓝旗乃至浑善达克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同时,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增温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对浑善达克沙地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Resumo:
一. 通过对黄瓜类囊体及其基粒片层、间质片层、PS II放氧颗粒和LHC II 复合体脂类成分的分析,得 到以下结果:各膜区均含有类囊体膜的五种脂类成分,在类囊体及其基粒片层、间质片层和PS II放氧颗粒中,MGDG含量最高,分别为42.5%、40.5%、46.3%、和35.7%,其次是DGDG,含量在31-3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黄瓜类囊体间质片层MGDG含量高于基粒片层,而且DGDG/DGDG分子比也较高。这在其它植物材料中还未见报道。在黄瓜LHC II中,PG含量最高,为35.5%,约是类囊体膜PG含量的3倍。从基粒片层、PS II放氧颗粒到LHC II, PG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间质片层中,PG含量最低。SQDG除在LHC II中含量稍低外,在其它膜区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脂类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MGDG主要含亚麻酸,含量在90%以上。DGDG也主要含亚麻酸,含量在90%左右,DGDG所含棕榈酸多于MGDG中的含量。SQDG中主要脂肪酸组分为棕榈酸和亚麻酸。不同膜区MGDG、DGDG和SQDG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差异在PG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是叶绿体特有的反式十六碳一烯酸(trans-16:1)。此外,PG还含有较多的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在不同膜区PG的脂肪酸组成有较明显的差异。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脂类除了形成膜的流动性基质外,还可能选择性地结合在膜蛋白周转形成特 异的脂质微区,通过膜脂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以行使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二、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低温锻炼前后类囊体脂类及其脂肪酸成分、LHC II复合体及类囊体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发现经低温锻炼后:(1)抗寒与不抗寒小麦品种类囊体PG的trans-16:1含量均明显降低,抗寒品种类囊体MGDG/DGDG比值也明显降低,而不抗寒品种这一比值变化不明显。(2)抗寒品种脂/色素比值明显增高,而不抗寒品种滑明显增加。(3)抗寒与不抗寒品种LHC II宏聚体含量均降低而单体含量增加。(4)抗寒与不抗寒品种类囊体吸收光谱四阶导数光谱A_(683)/A_(652)比值均升高。(5)不抗寒品种低温荧光发射光谱F_(685)/F_(738)比值上升,而抗寒品种这一比值没有变化。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低温锻炼过程中类囊体膜流动性增强是使抗寒品种抗寒力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MGDG含量降低对膜的稳定性可能起重要作用。trans-16:1含量的降低和LHC II寡聚体解聚可能是植物对于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Resumo:
当今,生物资源——“物种”正在以地质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或走向濒危。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是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基于种子具有完善的保护结构和内潜的隐蔽生命以适应逆境的微妙机制,种子库被认为是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主要措施。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种子库均为低温库或超低温库,可观的建库投资和运转费用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贫困国家和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及时有效的保护,寻求取代低温库的廉价贮藏种子的策略和技术已列为联合国FAO/IBPGR的全球战略措施。 此乃本文的工作背景和最终目标。早期的研究已查明,通过降低种子含水量可以在适当提高温度的条件下达到在较高含水量在低温下同样的贮藏效果,但是由于干燥技术以及5%为种子安全含水量下限这一经典概念的局限,种子贮藏的含水量一直没有突破5%下限。超干贮藏即以此为依据,摸索以适当的干燥技术将种子含水量降至这一经典下限以下,即采取超低含水量种子密封贮藏的方法,以达到部分或完全取代低温库的目的。 作为种子贮藏的方法首先要保证种子活力的保持。本文选用了不同化学组份以及不同粒度大小的种子为材料,涉及到40个不同的种和品种,针对不同类型的种子摸索了适宜的干燥方法及辅助措施,从种子生活力和活力、细胞形态结构、细胞器发育和功能以及若干生理活性指标等多元角度上确认种子含水量可以安全降至5%以下,除了个别敏感类型种子外,在常温条件下能大幅度增强种子的耐藏性。 本文对种子耐干性差异以及辅助干燥措施提高种子耐干性进行了水分热力学方面的分析,认为种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种子内部水分吸附位点对关键水分束缚力量的不同,导致在相同干燥过程中失去关键性水分程度的不同,从而造成种子在耐干程度上有所差异。干燥的辅助措施可以通过改变种子中的化学成份增强种子对关键性水分吸附的力量,继而使得关键性水分不会轻易丢失。超干延缓种子劣变的原因在于,MC不能真实反映种子水分水平,一定MC范围内的超干种子的关键性水分仍然存在,即使在极度干燥的种子中,虽然一部分束缚水已失去,但对导致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正负效应折衷的结果使劣变反应从整体上还是受到抑制。内源抗氧剂的活性及含量以及劣变产物MDA的积累量表明种子在超干贮藏过程中脂质过氧化被部分抑制,酶类抗氧剂系统保存完好,非酶类抗氧剂被消耗的量减少,使得种子在结束贮藏进入萌发状态时仍具有较高水平的自由基清除系统的正常运转能力。无氧贮藏,和外源抗氧防护等预处理措施使种子在超干贮藏过程中能更好地清除活性氧的伤害,吸湿回干、PEG等处理使超于种子吸胀时膜系统功能及结构更具完整性。回水预处理诱导的生化修补效应可保留于种子内部,以便在种子再次吸水时及早发挥作用。本文已在干前及干后预处理辅助措施上找到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些是首次应用于种子技术范畴。 本文在总结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和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在此领域的动态后,认为一般常规型种子在适度超低水分状态下不仅自身不受脂质过氧化的危害,并能保持种子内外形态学和种质遗传性的完整性,而且可使种子内部代谢停顿,更有利于耐藏性的大幅度提高,加上超干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为今后建立节能种子库展示了希望。
Resumo:
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Multicellular magnetotactic prokaryotes,MMPs) 是一类由7~45 个含有磁小体的革兰氏阴性细胞聚集而成的球形或者椭圆形 的细胞聚集体,是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细胞分化和生物矿化的模式生物, 目前仅在大西洋沿岸具有一定盐度的层化水体或沉积物中发现。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海沉积物MMPs 的超微结 构、运动特点和分裂方式等生物学特征,调查了MMPs 的生态分布特征,并 对其尝试培养。 根据形态差别,黄海沉积物的MMPs 可分为花瓣型MMPs(rosette-like MMPs)、菠萝型MMPs(pineapple-like MMPs)和松球型MMPs(pinecone-like MMPs)。花瓣型MMPs 是由23±4 个卵圆形的细胞螺旋形排列而成的球形聚 集体,直径为5.4±0.8 μm,鞭毛周生。细胞内外膜附近有子弹头形/和方形的 铁氧化物型磁小体。菠萝型MMPs 是由39±9 个方形细胞组成的大小为9.6±1.2 μm ×7.8±0.9 μm 的椭圆形聚集体,鞭毛周生。这类MMPs 由多环细胞组成的, 从椭圆体的赤道面向两极,细胞环的直径变小;在每一环内,细胞像书本似 并列相连;相邻两环的细胞为交错式相连。这种结构比花瓣型MMPs 的更为 紧密。菠萝型MMPs 的磁小体均为子弹头形铁氧化物,磁小体的排列与MMPs 的长轴近似平行。松球型MMPs 是由多个长条形的细胞围绕中心的一个凹陷 辐射排列而成的球形聚集体,直径在9.0~14.2 μm 之间。尼罗红和DAPI 染 色发现三种MMPs 均具有脂类颗粒,花瓣型MMPs 和菠萝型MMPs 在聚集体 的表面具有一层外膜,这说明MMPs 的细胞排列具有高度组织性,在一定程 度证明它属于多细胞生物。 花瓣型MMPs 和菠萝型MMPs 分裂时均保持多细胞形式,但花瓣型 MMPs 沿着聚集体的短轴分开,而菠萝型MMPs 沿着长轴分开。两种MMPs 具有MMPs 典型的逃逸运动,花瓣型MMPs 和菠萝型MMPs 的运动速度分别 为55±26 μm/s 和99±50 μm/s。 黄海花瓣型MMPs 的超微结构、运动方式和分裂特点与大西洋沿岸多个 地区发现的MMPs 相似,花瓣型MMPs 可能是MMPs 的优势类群。菠萝型 MMPs 从整体形态、细胞排列和分裂方式上与花瓣型MMPs 显著不同,是一 类新的MMPs。松球型MMPs 是一类尚未报道的MMPs。 对MMPs 的生态分布调查发现,花瓣型MMPs 广泛分布于砂质沉积物中, 最大丰度出现在氧化还原跃层(redoxcline)。菠萝型MMPs 多分布在砾石沉 积物的表层。两种MMPs 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暗示着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 理代谢途径。 对MMPs 的培养发现,在实验室内MMPs 可存活8 个月,MMPs 丰度随 着时间变化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推测其繁殖周期可能是10~15 天。 本文为太平洋沿岸MMPs 的首次研究,支持MMPs 在全球广泛分布的观 点,并展示了MMPs 的形态多样性。
Resumo:
一种强迫观念与行为障碍的小鼠模型建立方法及测试装置,属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本发明采用昆明品系小鼠,皮下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昆布诺(Quinpirole),剂量为0.5mg/kg,每周注射两次,连续注射5周,每次注射该剂40分钟后将小鼠置于测试装置上待测。测试装置由置于木架1上的镜子2和玻璃平台3、摄象机4、与摄象机4连接的录象机5、与录象机5连接的计算机6组成。具有结构简单易制作,操作简便,成本低,实验所用小鼠廉价易饲养,实验周期短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