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resultados para 1M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Single-crystalline C-60 center dot 1m-xylene nanorods with a hexagonal structure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evaporating a C-60 solution in m-xylen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ratio of the length to the diameter of the nanorods can be controlled in the range of approximate to 10 to over 1000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s.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intensity of the nanorods is about 2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for pristine C-60 crystals in air. Both UV and Rama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C-60 and m-xyle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60 and m-xylene molecules is of the van der Waals type. This interaction reduces the icosahedral symmetry of C-60 molecule and induces strong PL from the solvate nanorod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报道了一种重量轻、功耗低、适合于小飞机防撞系统应用的小型激光测距仪。系统基于脉冲激光测距原理,采用905nm半导体脉冲激光器、电感升压式偏置高压电源和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研制出重量不大于100g,功耗不大于625mW,测量范围100m,盲区3.0m,分辨率±1m的机载小型激光测距仪。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符合无人驾驶小飞机防撞系统的应用要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分析了多光束菲索(Fizeau)干涉仪的光学特性,以及影响干涉光谱性能的参数,并研究了激光雷达系统接收信号能力,提出了一套基于Fizeau干涉仪和CCD探测器的边界层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利用标准大气参数和切合实际的激光雷达系统参数,对干涉仪进行优化设计模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参数,满足边界层1m/s风速测量精度要求。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已经预涂了一层过渡层的纯钛基体上制备生物玻璃(BG)涂层。试验以正硅酸乙酯(TEOS)、硝酸钙(Ca(NO3)2·4H2O)、氯化镁(MgCl2·6H2O)等为原料,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所得涂层均通过SEM和EDS进行分析,并利用空间几何模型折算绝对偏差,从而确定出最优的试验参数为:[Si]=1M,水酯比(Rω)=4,pH=4.5,浸涂粘度(η)为3.55mPa·s。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建立了芹菜的悬浮培养系统。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物的过滤及胚胎发生的诱导。此外还进行了胚状体的包裹以制造人工种子的实验。主要结果如下:①诱导芹菜的愈伤组织建立无性系以下胚轴为外植体效果最好,并且激素只用1m g/L的2.4-P即可。②对悬浮培养物用筛网过滤后继续培养可大幅度提高分生细胞(团)在总细胞中的比例,并使胚胎发生同步性提高③继代时间长短和温度对于球形胚的继续发育起重要作用。④用藻酸钙包裹胚状体或得的人工种子在培养基上以75%的频率长成植株。⑥碳源对于胚状体的萌发起重要作用。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藻胆体在低浓度磷酸缓冲溶液中发生解离,我们通过藻胆体在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研究藻胆体中藻胆蛋白之间的光能传递. 1.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藻胆体在0.9M磷酸缓冲溶液中较稳定,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荧光峰F686,属于别藻蓝蛋白-B的荧光峰。当藻胆体在低浓度缓冲溶液中时,荧光峰除了686nm,还出现F648和F666肩,而且F648先于F666肩出现.这说明C-藻蓝蛋白(F'648)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全部传给别藻蓝蛋白-B,并说明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之间的断裂先于别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B之间的断裂。当进一步解离时,主峰仍位于648nm,次峰位于686nm.而666nm荧光肩消失,说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传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因此提出在该藻胆体中藻胆蛋白之间的光能传递途径如下: C一藻红蛋白一C-藻蓝蛋白一别藻蓝蛋白_-别藻蓝蛋白-B 在藻胆体的结构方面,我们提出一部分C-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部分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2.聚球藻( 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625)藻胆体在0.6M,0.3M和0.1M磷酸缓冲液中解离时,其77K荧光光谱中只出现别藻蓝蛋白-B(F'684)和C-藻蓝蛋白(F655)的荧光峰消长变化,没有出现别藻蓝蛋白(F666)的荧光,我们为此提出在该藻胆体中光能从C-藻蓝蛋白传给别藻蓝蛋白-B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传给别藻蓝蛋白-B,另一是传递给别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B的复合物,此复合物在0.lM到0,6M磷酸缓冲液中比较稳定.即: c-藻红蛋白→c—藻蓝蛋白—①别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B复合物、②别藻蓝蛋白-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一、 春化相关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研究 通过建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cv Jingdong No.1)胚芽春化cDNA文库,以春化相关基因VER2的3’端序列为探针,筛选获得全长1195 bp cDNA序列,它编码300个氨基酸。在VER2中存在植物疾病抗性反应蛋白和茉莉酸诱导凝集素两种蛋白的结构域。另外在VER2蛋白中存在核定位信号和多种磷酸酶的作用位点,VER2可能参与了多种调控途径。 以VER2基因的cDNA为探针,利用改进的池式PCR以及高密度膜杂交筛选的方法,从小麦TAC基因组文库中获得41,788 bp的基因组克隆,该序列含有11个基因,其中VER2基因位于第三个基因。VER2基因组序列含有3个内含子,4个外显子与cDNA序列100%同源。通过对转录起始点和转录终止点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从cDNA文库筛选得到的VER2基因为全长序列。 对VER2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存在三个小的重复序列,每个片段有482 bp,另有两个较大的重复序列,每个片段有2,161 bp。对上游2.8 kb启动子区(不含重复序列)的响应元件分析,其包括ABA响应元件(ABRE)、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Me-JARE)、胚乳特异性表达元件、参与淀粉酶合成的元件以及存在类似GA响应元件(ATAACAAAC)如ATAACATAC等等。根据VER2基因上游6 kb序列结构特点,将VER2启动子区域进行缺失突变形成10个片段,分别以GUS和GFP为报告基因构建成瞬间表达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等四类质粒。通过基因枪方法将最大片段(6 kb)驱动GFP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载体转入经春化处理或未春化处理的小麦幼叶中,结果发现GFP在春化处理的幼叶中表达,而在未春化处理的幼叶中不表达,说明VER2基因的启动子驱动基因转录受春化处理调控。 二、 小麦矮化突变体的研究 通过对小麦矮化突变体gaid遗传生理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为半显性阻断GA信号途径,由此发现在赤霉素信号途径中,α-淀粉酶的诱导一定程度上通过某些与株高相关的基因控制。突变体gaid呈现对高浓度的脱落酸更敏感,当ABA浓度达到10-6M时,突变体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了抑制,而野生型的生长需要ABA浓度达到10-5M时才能完全受到抑制。通过突变体gaid对乙烯等抑制型生长调节剂的响应实验研究,首次提出GA调控植物伸长生长存在两条信号途径,即GA基础水平信号途径(GA basal level signaling pathway)和GA正常水平信号途径(GA normal level signaling pathway),而乙烯以及高浓的GA合成抑制剂(如PAC)是通过第一条途径(GA基础水平信号途径)起作用。光形态建成中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独立于GA的信号途径。 突变体gaid的根系在强光照(63.5 Es-1m-2)和培养基内(低氧)的生长条件下,表现出弯曲、变短、加粗等异常性状,而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这种根系异常生长的表型也减弱,在暗培养中则完全消失,但无论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相对野生型对照而言,突变体的种子根短、侧根少。低浓度的ABA(10-8M)可以恢复突变体gaid根系在强光低氧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利用IAA及其极性运输的抑制剂(TIBA)、乙烯生物合成前提物(ACC)及合成抑制剂(AOA)处理突变体gaid,并没有发现突变体根系的生长发育得到恢复。 突变体gaid可能是一个新的属于小麦GA信号途径中的负调控基因(GAID)发生了突变或超表达,导致其负调控作用增强,呈现半显性的矮化突变。在与另一已知小麦GA信号途径中的负调控基因RHT的关系研究上发现,GAID可能对RHT蛋白磷酸化后的降解途径起抑制作用。通过双向电泳发现突变体gaid与野生型对照(京冬1号)在生长过程中存在差异蛋白,这将有助于对GA信号途径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是我国三峡特有植物,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三峡水库蓄水后将被全部淹没的高等植物物种。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摸清了疏花水柏枝的野生种群的分布及自然环境状况,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其生物学、群落学、种群学、生殖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特征。最后,对其繁殖技术进行了着重研究,并提出了疏花水柏枝的的保护对策。 疏花水柏枝分布于我国亚热带长江三峡地区,位于东经109-0 32’~110-042、北纬30-0 59’~ 31-05’,海拔70 - 150米的范围内。疏花水柏枝为常绿灌木,具有很强的耐水淹的特性。其群落的植物区系组成中,以北温带分布和世界分布属为主,在各群落中疏花水柏枝均为建群种。在较小的尺度上(间距1m或更小),各群落中的疏花水柏枝种群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在较大的尺度上(间距1.44m或更大),砾质地表的几个群落中疏花水柏枝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而沙质地表的群落中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幼苗在各种尺度上均表现为强烈的聚集分布。不同的群落中,疏花水柏枝种群的生物量有很大差异,变化范围为2,13 lt/hm2~5.340t/hm2,平均值为3.976t/hm2。疏花水柏枝的种群总体年龄结构比较稳定,但在不同的群落中差异较大。疏花水柏枝的的结实率高达95.12%,单位面积出种量平均为1.242×1()9粒/hm2。种子细小,寿命较短,新鲜饱满种子发芽率可达100%。冬季干旱和夏季水淹导致幼苗大量死亡。疏花水柏枝的扦插繁殖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一年生插条的生根率明显高于多年生的插条。扦插苗移栽的成活率较高,并于第二年即可开花结实。种子繁殖也可获得较高的出苗率,但幼苗的死亡率很高。为保护这个物种,首先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繁殖技术的研究,各北京植物园应大量引种栽培,并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将其完全回归大自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十二大沙漠之一,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向亚湿润区过渡地带,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类土地利用,结合当地脆弱的环境生态特征,引起了严重的现代荒漠化过程,是我国北方荒漠化研究的重点地区。本文着重从自然和人文学科密切合作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利用多年实地观测数据资料,考察了毛乌素沙地四种主要草地类型代表性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响应气候因子波动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因子的逐月回归模型,揭示出如下规律:①各种气候因子对不同类型草地以及同一类型不同生长阶段草地都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②同一气候因子在植物不同生长阶段上,对生物量形成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异:③在植物生长期内,每个生长阶段的生物量都对后一时期的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说明植物生长的连续性对于生物量的形成和积累是重要的;④在植物的凋枯期,各种气候因子基本上都不对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⑤水分因子对毛乌素沙地几乎各种类型草地的生物量,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毛乌素沙地降水状况在不同年份的显著波动对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仅直接构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式、方法和后果。 2. 在考察毛乌素沙地草地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中,利用逐月动态回归建模方法改进了传统的累积气候因子回归建模方法。逐月回归模型与累积回归模型的比较显示,逐月动态回归模型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可以提供累积回归模型无法揭示的作用规律;②模拟更加精确;③可以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范围。 3. 利用风速、降水和潜在蒸发等气象记录资料,建立了毛乌素沙地气候因子影响沙尘暴频率的作用模型,定量地考察了沙地各处气候因子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气候因素是导致毛乌素沙地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原因,在沙地各处,气候因子可以解释沙尘暴频率分布格局总信息的比率分别为:乌审召83.6%,乌审旗77.5%,河南82.4%,鄂托克旗79.8%,新街73.1%,伊金霍洛旗82%。 4. 在定量考察气候因素对沙尘暴频率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对影响沙尘暴频率格局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定量分离,研究表明:人为影响因素对对沙尘暴发生起次要作用,解释沙尘暴频率分布格局信息的比率分别为:乌审召16.4%,乌审旗22.5%,河南17.6%,鄂托克旗20.2%,新街26.9%,伊金霍洛旗18%。 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作用的定量分离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性:①从方位上说,呈现自东向中、西部递减的梯度:②从地点上说,城镇附近人为影响作用远高于农村地区;③从土地利用方式上说,农垦种植业区域高于畜牧业区域。 5. 在实地观测基础上,建立了裸露沙面和植被覆盖沙面风蚀输沙率模型,定量考察了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可以保护地表土壤使风蚀在大多数条件下不致发生;当覆盖率达到40%,可以使风蚀输沙大为减少;而当植被覆盖率低于10%,植被覆盖基本不能对地表土壤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6. 应用植被覆盖地表风蚀输沙率模型,考察了沙地不同风速条件下植被有效覆盖率。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多年气象记录,沙地最大风速在20m/s左右,这样的风速条件下,保证风蚀不致发生的植被有效覆盖率为65%左右;在沙地常见的大风风速14-16m/s下,植被有效覆盖率大致为50-55%;对于沙地一般的中等风速l0-12m/s.植被有效覆盖率为40%。植被覆盖对风蚀的影响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植被覆盖使沙粒起动风速发生了增大效应,研究表明:与裸露沙面沙粒起动风速4.5m/s对照,70%植被覆盖率使起动风速改变为15.4m/s;60%植被覆盖率使起动风速改变为12.1m/s;40%植被覆盖率使起动风速改变为8.Om/s;而在10%植被覆盖条件下,起动风速为5.Om/s,改变量很小,说明植被覆盖的保护作用极其有限。 7. 基于野外实地观测,比较了沙地五种常见植物种和二种人工防护材料防风效应上的差异。研究表明,防风效应由高到低的次序是,沙蒿>芨芨草>杨柴和牛心朴子>沙障>栅栏>旱柳;就乔、灌、草和人工材料而言,防风效应的次序是,灌木植被>草本植被>人工材料>乔木植被。植物和人工防护材料降低风速的比率与风速呈现二次函数关系,不同植物种或人工材料,降低风速比率都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降低风速效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降低。 8. 通过不同植物种防风效应的比较研究,对毛乌素沙地植被生态建设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建设中对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该遵循如下原则:①选取防风固沙效应好的植物种类;②应该考虑植物水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实行适地适树;③植物防护效应应该与当地风蚀气候在时间上较好地匹配,在春季等风蚀严重季节,植被覆盖应该具有较好的防风效应。 9. 在现实中,各种影响风蚀的因素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将风蚀影响因素分解为风速、湿润度和植被覆盖率(以及植被类型)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蚀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概念模型和沙丘活动性指数定量模型。湿润程度低、风速高、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是风蚀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湿润程度高、风速低、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是风蚀最弱的地区;在其他地区,风蚀状况根据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状况来决定。 10. 利用风蚀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沙丘活动性指数模型,从空间、时间、植被类型变化角度,考察了毛乌素沙地的风蚀变化状况。得到如下结论:①随着空间变化,风速、降水等气候因素也随之存在差异,导致沙丘活动性指数的变化规律是,西北部鄂托克旗沙丘活动性最高,乌审旗次之,其他几个站差别不太显著,这是由各地降水、气温、沙粒粒径等因素共同决定;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气候、植被生长等方面的状况随之发生改变,导致沙丘活动性发生变化,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③随着沙丘植被覆盖类型的变化,沙丘活动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乔木覆盖沙丘活动性>草本植物覆盖沙丘>灌木覆盖沙丘。 11. 在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及其社会、经济和政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决策机制的概念模型,分析了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农牧民一政府一环境科学家这三个社会群体对土地利用的立场和影响作用力上的差异,分析了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现实中不可持续土地利用行为发生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原因。 12.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分别利用产出一费用分析法和过程影响因素分析法,建立了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经济收益的定量模型。产出一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农垦种植业,还是草地畜牧业,农牧民从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只能获得较低下的经济收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低下且不断处于波动之中的农牧业产品物价,二是沉重的农牧业税收。 13. 将影响农牧业产出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土地面积(牲畜头数)、环境状况、管理水平和利用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量的影响作用模型。研究表明:环境状况指数每增加0.1,农牧业经济收益增加26%;管理水平因子每提高0.1,农牧业经济收益增加12.7%;农牧业经济收益最优的土地利用强度在0.4左右,在此之前,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经济收益随之增大,而在此之后,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大,经济收益逐渐降低,当土地利用强度达到0.9左右时,呈现负的经济收益。 14. 毛乌素沙地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从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的调整两条途径同时入手,二者缺一不可。通过改进和应用节水灌溉、风能光能利用、生物增产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应用免耕或浅耕技术,尽量减轻土地利用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通过栽培、速生技术,提高植被建设的成效和速度。而通过税收、物价政策的调整,尽可能地提高农牧民经济收益增长的速度,减轻土地利用压力;通过政府与人民之间对话和合作机制的建立,让广大农牧民参与到土地利用的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去;通过土地利用管理政策、措施的调整和完善,调动农牧民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农牧民土地利用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5. 实现毛乌素沙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在于这样几个方面:①建立和完善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与人民之间有效的对话和合作机制,让广大农牧民参与到土地利用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去:②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制订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的发展模式;③降低农牧业税收、稳定并提高农牧业产品的物价,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减轻土地利用压力;④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法规;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农牧民土地利用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⑥努力改进节水灌溉技术、生物增产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科技水平:⑦改进环境保护和植被建设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植被建设的成效。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是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Bunge)是藜科梭梭属多年生小乔木或灌木,作为荒漠地区主要的建群种和优良固沙植物,梭梭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防止土地沙漠化、改善小气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大面积的天然梭梭林衰退甚至死亡。然而,我们对于梭梭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遗传结构所知甚少。本文拟通过对自然梭梭种群的空间格局、遗传结构、遗传结构的空间分布、以及种子种群与地面植被种群的遗传比较的研究,探讨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成因,评价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了解遗传多样性在种群内、种群间的分布情况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预测种群的遗传潜能,并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地区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四个梭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中梭梭种群的幼苗(<0.5m)和幼树( 0,5-lm)均呈聚集分布,样地A、B、D中的成熟个体(>1m)也呈聚集分布,样地c中的成熟个体呈随机分布,从整个种群来看,所有梭梭种群均呈聚集分布。种群的龄级结构图表明样地A和c中的梭梭种群表现为稳定型结构,可进行持续更新,虽然样地D中的种群幼苗和幼树数量较少,但这种现象是暂时的,种群仍具有持续更新的能力,样地B中的种群表现为衰退型结构。 2.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检测上述四个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四个种群中的成株均无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虽然梭梭的种子散布能力有限,但花粉流有可能是空间遗传结构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种群更新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内竞争的增强而发生了自疏现象。 3.利用ISSR标记对新疆和内蒙古境内共9个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8个引物共扩增出219条带,其中184条(84%)具多态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AMOVA分析表明大部分遗传多样性分布在种群内,区域间、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均很小。梭梭种群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源于对异质、高胁迫环境的长期适应,而种群间遗传分异低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间存在强大的基因流。 4.对5个梭梭种群的地面植被和种子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调查了其中3个种群地面植被和种子库的空间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所有种群中,地面植被和种子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而地面植被的遗传分异高于种子库的遗传分异:二者在遗传结构的空间分布上也不相同,地面植被种群无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种子库种群在第一距离级上( 0-10 m)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梭梭种群的种子库有能力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减弱种群的遗传分化。 5.研究结果建议,由于现存梭梭种群和其潜在种群(种子种群)仍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换并没有受到阻碍,因此对梭梭的保护可以与生态恢复工作同时进行。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选取适合的种群或种子资源进行恢复与重建,并保持一定水平的种群大小,才能实现种群的稳定发展以及在高胁迫环境中的长期存活。 荒漠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简单,环境压力大,对荒漠地区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的空间分布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在胁迫环境中各种进化力量(如选择、突变、迁移、漂变)的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在本文中,对荒漠植物在较大地理范围内的遗传结构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进行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研究、地面植被种群与种子库种群在遗传结构、空间遗传结构上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均为首例。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荒漠植物生态适应与进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我国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半干旱区和干燥的亚湿润区分布着大面积沙地,这些沙地是我国荒漠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区和的主要的潜在发生区,也是重点治理区。在这些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的首要任务是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用于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植物种,必需能够适应沙地特殊的生态环境。 克隆植物是一个独特的植物类群,它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克隆植物形成了有效利用异质性资源以及克服(忍耐或逃避)局部不利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对策―克隆整合。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其生态环境的特点具备我国沙地生境的共性-干旱、土壤贫瘠、频繁的风沙活动以及异质性。在毛乌素沙地中,克隆植物广泛分布。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案例研究的背景,以该区几种重要的克隆植物为研究对象,以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处理因素,从不同层面来观察克隆整合对这些植物适应沙地环境的作用。 高度异质性的水分分布格局是该区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水分传输可以帮助克隆植物利用不同斑块内的水分资源。在一个野外实验中,采用酸性品红染色喂饲的方法,研究了根茎型草本克隆植物沙鞭和根茎型克隆半灌木羊柴的克隆内水分传播格局。沙鞭克隆内的水分传输速度和强度都高于羊柴。这可能是沙鞭能够占据大面积生境的原因之一。此外,克隆植物分株间资源的传递是通过贯通的维管束进行的。水分可以在观察的沙鞭克隆片断内畅通无阻的传输,但在羊柴克隆内的传输受到限制。这可能与二者维管束结构的不同有关。 沙埋是该区植物经常遭遇的生态事件。本文研究了克隆整合在羊柴遭受空间异质性沙埋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轻微程度的沙埋可以促进羊柴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高强度的沙埋会削弱羊柴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甚至会致死。克隆整合可以帮助羊柴抵抗空间异质性沙埋,尤其当沙埋的强度增加时,这种作用表现的更明显。实际上,沙埋的发生是逐渐进行的,即同时具有时间异质性。本文通过野外实验观察了沙鞭在时空异质性沙埋条件下的响应格局以及克隆整合的作用。研究表明,长时间间隔的沙埋促进沙鞭的生物量积累,克隆整合可以帮助沙鞭抵抗频繁发生的沙埋事件。此外,通过Meta-analysis方法综合了分布在沙地中的根茎型克隆植物对沙埋的响应格局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轻微的沙埋能够促进根茎型克隆植物的生物量积累,高强度的沙埋对这些植物是一种生态胁迫,克隆整合可以帮助这些植物抵抗这种生态胁迫。这强烈的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克隆整合是根茎型克隆植物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抵抗高强度沙埋的生态策略。 该区也生长着很多密集型克隆植物。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在各种尺度上存在,密集型克隆植物也可能经历小尺度的养分异质性。以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同质和异质养分条件下的生物量、生物量配置格局以及有性繁殖和克隆生长的权衡。结果表明:在异质性的养分条件下,相连的克隆片断的总体生物量、地上无性结构生物量、根生物量以及分株大小都显著高于切断的克隆片断;同样,异质性斑块中的相连的克隆片断的表现高于同质性斑块。这暗示着克隆整合能够帮助密集型克隆植物糙隐子草更好的利用小尺度的养分异质性。 此外,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观察该区两种重要的克隆半灌木,游击型的羊柴和密集型的油蒿在小尺度不同植被盖度斑块下的生物量配置格局。结果表明:羊柴的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响应不如油蒿敏感。这可能是因为羊柴的游击型克隆构型决定其可以跨越小尺度斑块实现克隆生理整合,从而利用不同小生境斑块的资源所致。油蒿只能利用小生境斑块内的资源,当小生境斑块的条件改变,其生物量以及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繁殖方式上,羊柴的有性繁殖结构以及有性繁殖投资显著小于油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一种繁殖方式的投资常常会削弱另一种繁殖方式。羊柴主要依靠克隆生长,这符合并支持配置理论的观点。植物的空间格局与植物自身的生活史性状密切相关。羊柴和油蒿不同的生活史特性必然会在各自的种群空间格局中体现出来。本文还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观察二者的种群空间格局。种群水平上,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控制着羊柴种群的空间格局;油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受更大尺度的过程控制,并在自身为建群种的群落随机分布。对于油蒿种群而言,发生在小于抽样尺度(<1m)的随机变异高于相应的羊柴种群。这两种克隆半灌木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差异可能与二者克隆构型和克隆性的不同有关。 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根茎型克隆草本植物,还包括了克隆半灌木,不仅涉及游击型克隆植物,而且涵盖了密集型克隆植物。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理解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适应策略,在实践上也能为该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验以菠菜叶片为材料,分离并纯化了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EC 1.2.1.8),并对其某些性质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提取并纯化了poly (A)+RNA,并对其完整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存在于60%硫酸铵沉淀部分,70%硫酸铵沉淀部分未检出其活性。用层析法纯化该酶,使纯化倍数达到405.3倍。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有两个同工酶。 2.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主要定位于胞液中。其中,在过氧化物酶体及微粒体中有一定量活性存在,但在叶绿体中未检出其活性。 3.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有较广的pH值范围,其最适pH范围为9.5左右。该酶以NAD作为特异性辅酶,其Km值为8.0×10-6M, Vmax为0.143nmol/min。该酶以甜菜碱醛作为特异性底物,其Km值为1.82×10-4M,Vmax为0.182nmol/min。该酶活性为0.125~1M的NaCl、KCl和脯氨酸所抑制,但0.125~1M的蔗糖及甜菜碱对其活性没有影响。 4.PCMB和Mersalyl抑制该酶的活性,DTT可逐步恢复被抑制的活性。稀土元素LaCl3对该酶活性没有影响,但CeCl则使其完全失活。另外,Mn2+和Mo6+离子对其活性没有影响,Mg2+离子可增加其活性。 5.菠菜叶片中有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的抑制因子存在,该因子可能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 6.应用酚-氯仿方法分离了菠菜叶片的poly (A)+RNA,并在-80℃低温下长期贮存。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菹草(PotamogetoncrispusL.)和伊乐藻(Elodeanuttallii)为材料,在不同水深条件下对沉水植物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菹草和伊乐藻的茎伸长速度逐渐增大,但分支数或株数减少,最终植物生物量减少;菹草和伊乐藻种群能够建立的水深极限条件分别为:2倍SD和2.3倍SD。在冬季透明度为1.1-1.2m条件下,伊乐藻种群在2.5m水深处成功建立。高透明度(>1.1m)是五里湖深水区伊乐藻种群建立的关键条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重建五里湖深水区沉水植被的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20 0 1年 12月 ,在广东省韶关市凡口铅锌矿湿地处理系统中采集土壤样品 ,采用Singh和Stout的培养法对土样中的原生动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共发现原生动物 4 2种 ,对照区和湿地每克风干土壤中原生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77和 113,三大类土壤原生动物丰度中鞭毛虫占优势 ,多于纤毛虫和肉足虫。通过原生动物种类、丰度与土壤理化参数的统计分析说明铅锌尾矿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危害极大。通过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和物种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反映出正在使用的湿地 3土壤受污染严重 ,已停止使用的湿地 1和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带状弹簧构造的可折叠多杆并联结构对卡塞格林型望远镜的次镜进行支撑,并结合在轨调节,可以实现口径<1m的可展开空间望远镜。描述了基于带状弹簧的可展开空间望远镜的结构特点,介绍了近年来发表的四杆支撑、八杆支撑、三杆支撑和六杆支撑等4种基于带状弹簧的空间望远镜精密展开技术的研究进展。建议针对带状弹簧空间望远镜的精密展开技术,应进一步开展结构动力学建模、结构优化以及误差的光电测量和校正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展开实验也有助于推动展开动力学和展开精度的研究,而非对称展开结构将是今后该项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认为开展基于带状弹簧的空间望远镜精密展开技术的研究将促进基于微小卫星平台的高分辨率遥感成像和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