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resultados para 1547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Micro- and ma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viscoelastic fracture of a unidirectional carbon-fibre-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 are presented. First, the micro-cracking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is studied by the use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 situ creep cracking process is observed and the crack propagation is measured. In order to obtain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the observed creep cracking, macroscopic investigations were also carried out. Finite-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stresses with tim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orthotropy of viscoelastic fracture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is also conducted.
Resumo:
The routing scheme and some permutation properties of a four-shuffle-exchange-based Omega network are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optical setup, which is composed of 2-D phas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and calcite plates, is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through mapping the inputs to a 2-D array. Instead of one shuffle-exchange followed by one switching operation as in ordinary Omega networks, in our presented system, the shuffle interconnection embraced in the switches is accomplished simply by varying the switching structure of each stage. For the proposed polarization-optical modules, the system is compact in structure, efficient in performance, and insen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C) 1997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Resumo:
通量测量点的能量收支总是表现出不平衡,即使在地势平坦、植被分布均一、稀疏植被下垫面的情况下也有约30%的能量失衡状况。能量平衡闭合 (EBC) 问题在验证涡度相关系统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验在内蒙古草原3个地点,通过涡度相关系统附近移动能量平衡系统的测定手段,采用能量平衡余项法和最小二乘 (OLS) 线性回归法,研究了土壤热通量、净辐射及可供能量空间变异对能量平衡闭合的影响。 结果显示,EBC 在三个研究点的平均余项为8~19 W m-2,OLS 斜率为0.83~0.96。EBC 在土壤湿润情况的站点要高于干旱站点。 土壤热通量的空间变异三站点平均为白天48 W m-2 (占同时间 Rn 的13%),夜间15 W m-2 (34%),平均29 W m-2 (24%)。通过8个工作站的测量,这个变异会造成9% (从0.93到1.01) 的 OLS 斜率差别。夜间的能量平衡不闭合可以由土壤热通量的空间变异解释。如果在本研究的的三个草原站点上忽略了土壤热通量,则会造成较大的余项 (峰值时110 W m-2) 产生,从而使 OLS 斜率增大23%。特别是通量板埋置在地面以下30 mm处时,上层的土壤热储部分占到全部土壤热通量的50%,这不仅影响到 EBC 的大小,更起到调节土壤热通量与“真实的波形” 相一致的作用。如果该部分热储被忽略掉,EBC 余项会增加60 W m-2,OLS 斜率也会变化 (减少) 9%。用大尺度多点测量与涡度塔附近的小尺度测定相比较,后者表现出稍高的闭合率,即 OLS 斜率增加4%。 相对于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空间变异较小,三站点平均为白天17 W m-2 (5%),夜间7 W m-2 (13%),平均 12 W m-2 (5%)。可以引起3% (从0.88到0.91) 的 OLS 斜率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风速校正应该在 Q7.1 净辐射仪中应用,校正后的结果与 CNR1 的结果在白天有吻合较好,但在其它时段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夜间,风速校正基本不起作用,使得两种仪器间差异达20 W m-2。比较表明,风速校正可以提高白天 Rn 的6%,仅降低夜间0.3%。因此,无论是用余项法还是用 OLS 线性回归法,在比较使用不同仪器的站点间的闭合状况时 (本研究的结果适用于草地 Q7.1 与 CNR1 间的比较),可以用9:00-15:00 h 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可以避免因使用不同仪器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用该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仪器间的差异余项法小于6 W m-2,OLS 法小于3%。 受可供能量空间变异影响,三个站点平均 EBC 的不确定性为白天66 W m-2 (19%),夜间23 W m-2 (50%),平均42 W m-2 (36%);或者改变 OLS 斜率11%。用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衡量,EBC 最大不确定性,正午时在站点 I、II 和 III 中分别为81,114和91 W m-2。故在探讨能量平衡和能量平衡闭合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否则会产生偏差,或者得出错误结论。 研究还表明,即使考虑到白天所有可供能量的最大不确定性,仍然不能使能量平衡闭合。中午 (12:00 h),站点 I,II 和 III 仍然有14±15,48±12和47±14 W m-2 的失衡不能够归因于可供能量的空间不确定性。因此,其它影响因素也需进行细致的探讨。 在两站点不同测量深度土壤热通量结果的差异性比较实验中,无论在站点 I 还是 III,均表现出一致的结论,即随通量板布置深度加深,其测量结果会越高,与浅层布置的相比,差别可高达150 W m-2。深层土壤热通量的计算仍是个难题,需进一步研究。 在不同植被结构对净辐射测定影响的实验中发现,随刈割强度增加,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净辐射均减少。正午依次为413,395和388 W m-2。无论正午还是全天合计,重度刈割地点的净辐射均比不刈割对照处理少6%,而且,在整个生长季也少6%,约合40,000 W m-2。测量高度不同,不同处理间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同:刈割处理中,由于下垫面较均一,结果相差不显著;而对照则表现出较高的差异,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差异达到极显著 (P<0.000,9:30-15:00 h data)。当使用不同新旧程度的 domes 时,对净辐射结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新 domes 的测量结果白天明显高,晚上明显低,使用了11个月的旧 domes,峰值时,白天低估25 W m-2,晚上高估10 W m-2。说明该差异在进行能量平衡闭合计算时,不能忽略。而全用新的和全用旧的进行比较,晚上仅有2-3 W m-2差异。 考虑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对干扰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功能的影响,有助于更精确地阐明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功能的关系。为此,设计了一个单因子刈割实验——内蒙古地区一种广泛存在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强度刈割影响下,微气候变量特别是能量平衡各分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连续4年刈割,占第一位的优势种明显由低矮半灌木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取代了高大丛生禾草克氏针茅 (Stipa kylovii)。重度刈割下,针茅的盖度、生物量和丛重,群落叶面积、绿色生物量、凋落物量和群落高度一致低于轻度刈割/不刈割处理。微气候由于群落特征的这些变化也呈规律性变化。与对照相比,重度刈割降低了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的47.5%,但中午和日均土壤表面温度分别增加了7.4和1.2 °C,并且增加地表下2 cm土壤温度日较差 (日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 4.2 °C。刈割处理由于凋落物少、反射强而表现出较低的净辐射,但土壤热通量显著提高,表现为土层加热和冷却快。因此,重度刈割处理较对照降低了可供能量8%,约合52,000 W m-2 。不同刈割强度间来看,NPP 或 LAI 与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的比值 (G/Rn) 以及波文比 (H/LE) 间呈负相关。重度刈割处理感热通量显著提高,但潜热通量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未刈割处理虽然冠层伸展大,但是并没有导致更大的水分亏缺。未刈割处理增加了抵抗物种改变的能力,而刈割处理在连续一年一割的第四年显著增加了物种数,可能与因刈割影响而导致的群落结构与微气候的改变有关。本研究表明,未刈割处理可以减轻高温干旱季节的高温和干旱胁迫,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高抵抗性。未刈割处理的凋落物层和较高的垂直结构所形成的遮荫,可以形成一个阻挡蒸发的篱笆,这是维持其水分的保证。因此,为了恢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需要修复能导致微气候变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否则难以成功。 本研究立足于原创性的实验研究,在中国特有的自然草原生态系统上开展,结合不同温度梯度的三地区涡度相关系统进行了能量平衡闭合的移动比较实验,以及结合常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定点能量平衡实验。在翔实的数据基础上,为涡度相关方法的陆地表面能量平衡失衡问题提供了解释。增加了对两个主要能量流——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空间变异规律的认识,研究对于能量平衡和湍流通量相关研究是有价值的。在三个代表性地区首次利用多个净辐射仪和土壤热通量板的结果与三个标准的涡度相关系统进行了比较,这类量化失衡原因的相关研究应受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拓展,以提高对能量失衡的认识,进而推进水热和碳循环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Resumo:
试图提出一个模型,它能为有效处理网络安全对象提供支持.改进Amon ott的动态调整规则,使需要动态改变的量减少,从而使一个系统调用级的原子操作需要伴随的附加量的操作和存储减少,提高模型在系统中的实用性.通过把当前安全级变成敏感标签范围而增加模型在系统实现中的灵活性,能有效控制IPC对象.为此,把Amon ott动态地调整当前敏感标签的规则推广为动态地调整敏感标签范围的规则,这把Bell为处理网络情况而把主体的当前安全级变成敏感标签范围的工作与Amon ott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参考实际中使用的系统GEMSOS和DG/UX及安全原型微内核系统Fluke,引入了单级实体、多级实体以及专用于进程的访问模式,并给出了它们应满足的不变量及限制性条件.另外,在参考原型系统TMach对IPC对象的某些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使动态特征非常明显的IPC对象得到合理、有效管理的机制,同时还分析了ABLP实施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当之处.提出了一个新的机密性策略模型DBLP的模型不变量,限制性条件及变量类型和常量,并分析了一些限制性条件的合理性,它可以有效应用于系统设计。
Resumo:
我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209亿节(2003年),多年来一直占据世界第一大电池生产国的地位,其中锌锰电池占大多数。废锌锰电池丢弃后,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透到地下,污染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富集,会使生物体致畸或致变。但同时,废锌锰电池中也含有大量有用的资源如锌、二氧化锰等。应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本文介绍了废锌锰电池回收处理的主要技术及研究进展,不同的处理技术回收废锌锰电池时的目标产物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以单质形式回收锌、锰和汞;以合金的形式回收锌和锰;回收锌和二氧化锰;回收各金属元素制备复合微量元素肥料;回收锌、锰元素制备锰锌铁氧体;回收锌、锰元素制备硫酸锌和碳酸锰等。本文对一些废锌锰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从无害化程度、资源化程度、产品等级、工艺要求以及二次污染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对国内外废锌锰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成本较低、可操作性较强的处理技术:先以干法除去废锌锰电池中的汞,然后以湿法除去其它的有害重金属并进一步加工制备有机螯合微量元素肥料。 本文以回转窑中物料停留时间的经验公式和传热学的知识设计和计算了回转窑的长度和内径尺寸、电热丝的功率以及外围的保温材料厚度等参数。用保温材料和润滑油相结合的方式对回转窑的连接部分实行密封。通过调整回转窑的转速和回转窑支架两端高度差的方式控制物料在回转窑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调节热解时间的长短。利用自动控制设备调节电热丝的功率从而调节试验中的热解温度。利用该回转窑在不同条件下对热解处理废锌锰电池进行了试验研究,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和颗粒物用一系列吸收液进行吸收和固定。 在热解试验中改变影响热解过程的三种因素: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载气流速并按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方法安排试验。改变废锌锰电池热解过程中的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载气流速三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利用正交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三种因素对热解除汞率的影响。利用ICP检测仪测定了各吸收液中汞的含量,并分析热解气体产物经过系列吸收液时汞被吸收的情况以及汞的形态分布。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尾气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热解过程中产气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分析。用X射线衍射测试的方法研究了热解前后锌锰电池的物质形态变化情况。对除汞率的正交统计分析表明,合适的热解条件为:热解温度690℃,热解时间100min,载气流速0.06m3/h,在这种试验条件下热解处理废锌锰电池的除汞率达到100%。同时还得到:热解时间对除汞效果影响最大,热解温度次之,载气流速的影响较小。ICP测试的结果表明:热解尾气在经过试验中设置的吸收瓶后,其中的汞被完全吸收,尾气中95%以上的汞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气相色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热解开始后,废锌锰电池中的有机质迅速分解,其产物为C2H4、CH4和H2等。一段时间后,有机质的分解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废电池中的石墨碳和高价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气体。对废锌锰电池原料以及热解残渣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当热解温度为350℃时,X射线衍射图谱上2θ值为35°附近的区域有新峰出现,但不明显,说明有结晶体形成但量不大。500℃时上述峰明显增强,这是由于ZnO和FeO形成了结晶体,同时在2θ值为41°附近有新峰出现,这是高价锰氧化物与石墨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MnO并形成了结晶体。650℃时,2θ值在41°附近的峰显著增强,且热解过程中形成的峰稳定下来,基本上不再有新的结晶体生成。热解后,高价锰氧化物的相对含量从32.2%下降到4.6%,而MnO的相对含量则从6.4%上升到38.6%。热解后的残渣中晶体物质含量大,金属元素大多以低价态存在,适合于制备有机螯合微量元素肥料。
Resumo:
在辽宁省昌图县前双井镇以引进的 6个无性系新品种杨树为材料 ,用乡土杨富杂Ⅱ号为对照作栽培比较试验 ,观察其生长量、抗寒性、感病性、感虫性等指标 ,用评分法评价各品种综合表现的优劣 .结果表明 ,N 119杨各项指标明显地超过对照 ,并优于其它品种 ,可扩大栽培 ;赛路杨生长量明显地超过本地乡土杨 ,且感病性、抗寒性等方面等于或接近对照 ,有一定的引种价值 .
Resumo:
Y2(1-x) Gd2xSiWO8 : A ( 0 <= x <= 1; A= Eu3+, Dy3+, Sm3+, Er3+) phosphor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on silica glass substrates through the sol - gel dip-coating process. 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rmogravimetric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DTA),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as well as lifetime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ulting films. The results of the XRD indicated that the films began to crystallize at 800 degrees C and crystallized completely at 1000 degrees C. The AFM and SEM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phosphor films, which mainly consisted of closely packed grain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90 - 120 nm with a thickness of 660 nm, were uniform and crack free. Owing to an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WO42- groups to the activators, the doped lanthanide ion ( A) showed its characteristic f - f transition emissions in crystalline Y2(1-x) Gd2xSiWO8 (0 <= x <= 1) films.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s for Eu3+, Dy3+, Sm3+, Er3+ were determined to be 21, 5, 3 and 7 mol% of Y3+ in Y2SiWO8 films, respectively.
Resumo:
A sol-gel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pare polyimide-TiO2, hybrid films fi om soluble polyimides and a modified titanium precursor. The rate of the hydrolysis reaction of titanium alkoxide can be controlled by using acetic acid as a modifier. FTIR and XPS indicated that TiO2, particles were well distributed in polyimide matrixes with particle size small per than 60 nm. Polyimide hybrid films having the TiO2, component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exhibited high thermal stability, high optical transparency and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ossessed higher dielectric constants than correspondingly polyimides. (C)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