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resultados para 150-250 µm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甲烷(CH4)是增温效应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内蒙古草原是欧亚温带草原的重要类型,具有典型的生态地域代表性。如何理解该区域CH4 交换的时空格局与环境控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源汇特征以及CH4 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草原锡林河流域为对象,首次在国内应用DNDC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干草原和河漫滩湿地的CH4 通量,预测CH4 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该区域干草原的CH4 吸收进行了区域模拟估算。结果表明: 1.在模型中添加植被生长节律与土壤CH4 吸收的关系函数后,DNDC 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锡林河流域干草原CH4 吸收的大小及其年变化。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状况是影响干草原大气CH4 吸收的主要因素。 2.水位,土壤温度,质地和植被生长节律是控制河漫滩湿地CH4 通量的主要因子。根据有限水位测定值估算模拟周期内全部水位数据的方法能够应用于模拟水位相对比较稳定区域的未知时期水位。经过该修正的DNDC 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捕获锡林河流域河边湿地的CH4 排放通量的大小及年变化。 3.干草原和湿地年CH4 通量对温度变化敏感,而对降水量变化不敏感,其中湿地比干草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 4.温度升高可显著地促进干草原和湿地的日CH4 吸收和排放能力,其CH4 通量的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干草原日CH4 通量对降水量增加20% 的响应并不显著,而河漫滩湿地的响应虽显著,变幅却很小且增减程度不同。 5.与2005 年相比,2050 年干草原河漫滩湿地的CH4 吸收和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0%和77%。锡林河流域CH4 通量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正反馈作用,并且湿地CH4 排放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大于干草原CH4 吸收的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加锡林河流域CH4 源强度。 6. 锡林河流域干草原CH4 吸收量达2.42Gg C•yr-1。干草原CH4 吸收量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各栅格单元(0.01 ×0.01 度)的CH4 吸收量变化为0-404.6 kg C,其中大部分区域CH4 吸收量变化在150-250 kg C•yr-1 之间。草甸草原的大气CH4 吸收能力显著高于典型草原。干草原CH4 吸收率平均为2.59 kg C• ha-1 •yr-1。干草原CH4 吸收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温度湿度,植被类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单一变量的关系并不明显。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东湖水样中的浮游病毒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显示5条主要核酸带,其大小分别为20、50、100、150和250 kb,以20~60 kb的核酸带为强,而这符合噬菌体和噬藻体的基因组主要范围,进一步证实东湖浮游病毒的优势类群为噬菌体和噬藻体.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主要烟气脱硫技术优点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应用多组分粒子流化床(MSFB)的半湿式烟气脱硫技术.在常温下,该研究探讨了MSFB的各种粒子的流态化特性,还进一步研究了多种粒子混合条件下流态化的机理,明确了MSFB正常操作的区域.通过合理的简化与理论上的解析,该研究对MSFB上段自由空间内液滴的传热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MSFB烟气脱硫装置中,液滴下落过程的温度变化极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热力学关系的分析,该文提出了MSFB烟气脱硫系统正常稳定操作应遵循的条件,并研究了实验过程中死床现象出现的原因.在250℃进口烟温下,该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MSFB中密相床内浆液的干燥机理.在150℃ˉ250℃较低温度范围内,该文实施了利用Ca(OH)<,2>脱硫剂浆液的模拟烟气脱硫试验,脱硫效率可达95%以上.该文还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业示范情况,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在实际应用中MSFB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采取的解决方案.对MSFB应用于工业实践的具体案例,该文通过细致的技术经济分析,以及与应用NaOH废液时的经济性的比较分析,证明了MSFB半湿式烟气脱硫的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16S rDNA-PCR-DGGE,clone library,ARDRA,sequencing),研究了乙草胺、甲胺磷胁迫对土壤抑真菌作用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理。首次构建了具有相同理化性质而抑真菌作用不同的土壤模型,报道了乙草胺和甲胺磷胁迫可降低土壤抑真菌作用,土壤细菌,尤其是假单胞菌群落结构以及phlD功能基因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抑真菌作用密切相关。 经100℃、110℃和121℃处理得到土壤抑真菌作用逐渐下降的系列土壤样品,经PCR-DGGE分析、克隆文库构建以及测序等证实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土壤抑真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假单胞菌是重要的功能种群,酸细菌、α,β-变形细菌、节杆菌以及一些不可培养细菌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真菌能力。 乙草胺(50、150、250 mg•Kg-1)处理可降低自然清洁土壤抑真菌能力。随着土壤抑真菌作用的逐渐下降,土壤细菌、真菌以及特异性功能种群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的群落结构均发生一定改变。乙草胺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而降低土壤抑真菌作用。甲胺磷(50、150、250 mg•Kg-1)处理在低浓度时即可极大降低土壤抑真菌作用,且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乙草胺和甲胺磷胁迫(浓度均为50、150、250 mg•Kg-1)均能降低土壤中总的可培养假单胞菌和抗典型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假单胞菌多样性,改变其群落结构。同时还能降低重要抗真菌抗生素2,4-DAPG合成的关键功能基因phlD的多样性。而phlD基因的丰度在甲胺磷胁迫下亦逐渐下降。上述影响在实验5周内持续存在,不可恢复。 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和甲胺磷胁迫可通过改变土壤细菌,尤其是假单胞菌群落结构及phlD功能基因多样性而降低土壤抑真菌作用,对土壤质量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此外,对土壤真菌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适于我国北方土壤类型且真菌多样性程度较高的真菌DNA提取方法。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种子雨是森林植物种群更新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繁衍和恢复的主要手段。为了解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雨的组成及其时空变化,参照BCI 50ha 样地技术规范,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a长期监测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从2006年5月15日到2007年11月8日,每15天收集掉落于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及其相关附属物等。所收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絮、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记录各类别的数量,然后分别烘干称重。 研究期间,共收集到11科12属22种木本植物的种子及其它生殖器官残体,包括成熟种实16种,未成熟种实17种,花序12种,翅2种,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10种。累计收集到种实136664粒,其中成熟种实32358粒,占所有种实总数的23.80%。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其次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ica),两个树种种实数占总数的89.54%。种实总重量为3320.93g,其中成熟种实总重量为1242.85g,占37.4%。成熟种实中水曲柳和紫椴的重量最大,其次是色木槭(Acer mono),假色槭(A. pseudo-sieboldianum)、糠椴(T. mandshuric)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 种子雨数量年际变化明显,2006年种子雨密度为1370.25粒/m2,2007年为249.47粒/m2,差异极显著(P<0.001)。但不同年份种子雨的季节动态趋势一致,均有两个明显的大高峰期和一个小高峰期。不同物种种子雨扩散的时间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在时间上体现了不同物种的更新策略。 150个收集器均收到了成熟种实,各收集器中的种实数呈偏态分布,种实数在150-25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共68个,种实数小于50的收集器有5个,种实数大于250的收集器共37个。样地内成熟种实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收集器中种实数在1000个以上的有3个,最多达1511个,聚集分布于样地的西北角;收集器中种实数最少的只有22个种实。种实重量的空间分布与种实数分布一样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只是差异性相对偏弱一些,且与种实数量的空间分布不一致。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利用florisil柱净化玉米、水稻及糙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最优化条件.两种粒度的florisil填充柱净化玉米均较理想,但粒度150~250μm的florisil对水稻及糙米的净化影响较大,建议选用较小粒度的florisil材料.大粒度的florisil能减小溶剂的流速,用不同的溶剂淋洗杂质,最佳流速有所不同,氯仿-正己烷(体积比1∶1)的最佳流速是1.55mL·min-1,而氯仿-甲醇(体积比9∶1)的最佳流速是0.68mL·min-1.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据历史文献中汉代以来的旱涝灾害记载重建的逐年旱涝等级,结合已重建的东部地区干湿指数序列,通过定义判别历史时期极端旱涝事件的标准,分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区域辨识了过去2000年的重大旱涝事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重大旱、涝多发时段分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在100~150年、550~650年、1050~1100年与1850~1900年;江淮地区出现在250~450年与1600~1850年;江南出现在350~400年、1100~1200年与1900~1950年。整个东部地区则出现在100~150年、250~35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ry feeds, oat hay (OH), highland barley straw (HBS) and multi-nutrient blocks supplementation (UMMB) on reducing liveweight losses of both yak cows and calves grazed on low quality pastures during cold season. The trials of OH and HBS supplementation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on 104 yak cows between 6 and 12 years of age as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pure grazing (41 animals, body weight 230 67 kg) as control (CK); grazing+1.5 kg DM of OH per head daily (30 animals, body weight 216 28 kg); gazing. 1.5 kg DM of HBS per head daily (33 animals, body weight 221 34 kg). The trial of UMMB was conducted on three types of yaks, 1-year calves (8-12 months old, body weight 61.1 6.9 kg), 2-year calves (18-24 months old, 98.0 11.3 kg) and yak cows (164.5 27.1 (S.D.) kg) with 20 animals in control group (CK) and 20 animals in supplement group for each type by using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as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pure grazing for CK group; grazing+ 150, 250 and 500 g UMMB per day averagely for 1-year calf, 2-year calf and cow at nigh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imals supplemented with oat hay received body weight gain (32 20.7 g day(-1)), while those supplemented with highland barley straw still suffered from body weight loss (-56.7 39.3 a day(-1)); UMMB supplementation can decrease the body weight loss by 109.7%, 86.6% and 63.4% for the 1-year calves, 2-year calves and yak cows,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pure grazing. Around US$1.60 output can be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US$1 input for UMMB supplementation in the farming systems of the 1-year calves, 2-year calves and yak cows, while US$1 input can produce US$1.55 and 1.14 output for OH and FIBS supplementations, respectively, in yak cows' farming system. It can be preliminary concluded that UMMB supplementation was the most economic way to alleviate body weight loss of grazing yaks over cold season, and the higher productive returns were obtained from OH supplementation for grazing yak cows during winter/spring months. © 2004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长期以来,对于该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争论.研究表明,矿石中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δ^13C(PDB)为-2.1×10^-3~-3.5×10^-3极差-1.4×10^-3、均值-2.8×10^-3,δ^18O(SMOW)为16.7×10^-3~18.6×10^-3、极差1.9×10^-3、均值17.7×10^-3,不同矿体(不同标高)、不同产状以及相同矿体不同产状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差别;除了纯液相包裹体(L)和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L+V)外,还存在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S+L+V)和不混溶的CO2三相包裹体(VCO2+LCO2+LH2O),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0~400℃之间,具有双峰现象;矿床的(^87Sr/^86Sr)0(0.713676-0.717012)不仅明显高于地幔(0.704±0.002)和峨嵋山玄武岩(0.703932~0.707818;85件样品)的(^87Sr/^86Sr)0,也相对高于矿区赋矿地层(C16)的(^87Sr/^86Sr)。(0.70868~0.70931;3件样品),但明显低于基底岩石的(^87sr/^86Sr)。(0.7243~0.7288;5件样品),且成矿过程中流体基本没有发生Sr同位素分馏现象.因此,成矿流体为均一流体,是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产物,具有多源性.而从气液两相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图解可以看出,在300-400℃区间,包裹体盐度基本被孤立为两群:一群为5%~6%(w(NaCl)),另一群为12%~16%(w(NaCl)).而在100300℃特别是150-250℃区间,包裹体盐度则基本均匀分布在7%~23%(w(NaCl))之间.断裂带形成压力为(50~320)×10^5Pa,矿体上覆岩石压力为(574-640)×10%5Pa,矿床成矿压力为(145-754)×10^5Pa.流体在上升到断裂带后压力的剧降,导致了沸腾作用的发生.在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的双重影响下,受狭窄断裂带控制的成矿流体高度浓缩,金属矿物得以大规模地从流体中沉淀出来,形成品位极高的铅锌矿石.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流体包裹体、铅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的证据表明,成矿流体为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物,具有多源性。大部分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50~250℃之间,部分包裹体大于300℃;盐度变化范围5%~21%,ω(NaCl)平均为13.24%;密度0.546~1.129g/cm^3;均一瞬间压力145×10^5~754×10^5Pa;成矿深度2200~2450m。流体混合后,由于大幅度的降压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发生沸腾,流体产生过饱和,并最终导致金属矿物的析出。因此,这明显有别于MVT矿床,是一个新型的铅锌矿床。

Relevância:

60.00% 60.00%

Publicador:

Resumo: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川、黔、滇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中南部的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是我国著名的Pb、Zn、Ge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受到很多地质学家和地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在自己研究成果和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从脉石矿物方解石和脉石矿物热液白云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入手,详细研究矿床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并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和前人研究成果(成矿元素分析、同位素等),详细分析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迁移机制与成矿机制,解决矿床成矿流体与围岩、基底、峨眉山玄武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矿床的成因模式;并通过该课题研究,揭示成矿流体随温度、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了解矿床成矿元素迁移、富集和沉淀的热力学、动力学作用机制,为区域内其他铅锌矿床的找矿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和成果: ⑴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变化于150~250℃之间,部分包裹体大于300℃;矿床矿物包裹体的形成存在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50~220℃,第二个高峰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300~350℃;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位于150℃~401℃之间,其中大部分高于200℃;盐度变化范围5~21wt% NaCl,平均值为13.24wt% NaCl;密度0.546~1.129 g/cm3;均一瞬间压力145×105Pa ~754×105Pa;成矿过程中流体曾存在沸腾作用和不混溶现象;沸腾包裹体的证据表明,成矿的深度为当时地表以下2200~2450米。因此,矿床成矿流体总体属中温-中压-中等盐度性质。 ⑵H、O同位素计算、流体包裹体、Sr同位素和水-岩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流体为不同来源流体混合的产物,具有多源性。而地层成矿元素含量、Pb同位素和水-岩反应实验结果证明成矿物质同样也具有多源性。因此,会泽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都具有多种来源。 ⑶矿床成矿条件:成矿温度为131℃~491℃,平均值为260℃;矿化时间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的时代较为相近;成矿时流体pH值为4.2~7.5,呈中性~弱碱性;金属矿物的氧逸度主要变化范围为10-55—10-20,硫逸度主要变化范围为10-30—10-10。矿石的品位主要跟流体混合、沸腾作用和断裂带宽度受到限制有关。 ⑷在该矿床,中低温(100~250℃)环境下的铅锌迁移形式有所不同,锌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兼有少量氯化物络合物;而铅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但有部分硫氢化物络合物。而在中高温条件下铅、锌基本都以氯化物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影响矿物沉淀的因素很多,但流体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是引起会泽铅锌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主要原因。 ⑸肉红色白云岩形成的原因可能跟较为封闭的潮坪—泻湖的原始蒸发环境有关;而灰色白云岩则可能来自肉红色白云岩的淋滤交代;白色白云岩的形成则与灰岩、白云质灰岩的热液交代有关。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Recently, the size dependence of mechanical behaviors, particularly the yield strength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mode,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BMG) has created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Contradict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by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based on various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BMG systems. Based on in situ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experiments on Zr41Ti14Cu12.5Ni10Be22.5 (Vit 1) nanopillars, this paper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that shear banding still prevails at specimen length scales as small as 150 nm in diameter. This is supported by in situ and ex situ images of shear bands, and by the carefully recorded displacement bursts under load control its well as load drops under displacement contro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e stress state within the pillar shows that the unavoidable geometry constraints accompanying such experiments impart a strong effect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cluding non-uniform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high level hydrostatic pressures. The seemingly improved compressive ductility is believed to be due to such geometry constraints. Observations underscore the notion that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etallic glasses, including strength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mode, is size independent at least in Vit 1. (C) 2009 Acta Materialia Inc.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烧蚀条件对飞秒激光脉冲诱导氧化锌纳米结构有重要影响。研究了800nm,150fs,250kHz的飞秒激光脉冲分别在空气中,去离子水中以及无水乙醇中垂直聚焦于氧化锌晶体表面,诱导形成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空气中利用飞秒激光脉冲辐照样品表面,形成了周期为180nm的纳米线;在去离子水中辐照诱导形成了由氧化锌纳米线聚集而成的"纳米球";在无水乙醇中形成出现分叉结构的纳米线。拉曼光谱分析辐照前后晶体晶相结果表明,形成的纳米结构相对于辐照前特征峰437cm-1强度有所下降,在570cm-1处的峰值则显著增强。分析了在各种烧蚀条件下诱导形成纳米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物理机理。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针对 250 ka 以来渤海南部Lz908 孔的沉积序列进行年代学和沉积 学研究,通过年代框架的建立、环境代用指标的意义解读,并与区域和全球变 化相对比,讨论了渤海南部晚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过程和驱动因素。主要结论 如下: 1. 沉积物粒度对比试验表明,是否去除碳酸盐,对于渤海南部海岸带沉积 物的粒度分析结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未去除碳酸盐的沉积物样品,显著增加 了黏土粒级、超细粒组分的含量;但就粒度分布而言,是否去除碳酸盐不会改 变粒度分布的基本形态。通过实验对比,我们认为,粒度测量的前处理过程去 除碳酸盐是必要的。 2. 粒度参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图解法和矩值法两种,为了比较不同方法计 算结果的差异,利用LZ908 孔岩心,在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从参数计算过程、沉积物粒度分布形态(多 峰态粒度特征)等方面讨论了两种参数估计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可能影响及其影 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相互替代的程度高,而偏度、峰度相 互替代的程度低,或者不可替代;两者的差异是由各自本身的计算过程引起的, 是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一种反映,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3. 释光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钻孔0-25 米内未见大的沉积间断,可以通过线 性内插的方式获得各个层位的年龄。25-54 米的海相地层,因为钻孔位于构造 稳定的沉降区,沉积物源单一,因此通过线性外推获得年龄。确定钻孔海侵层 渤海南部Lz908 孔250 ka 以来的环境演化研究 的底部年龄为为 250 ka。根据建立的渤海地区首条释光标准生长曲线,推测光 释光简单多片再生剂量法的理论测年上限为350 ka。 4. 粒度、磁化率等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区域和全球的对比表明:沉积物中 细颗粒组分代表了夏季风的变化,但细颗粒含量增高时,指示了夏季风的强盛, 反之则减弱;粗颗粒组分含量和磁化率与冬季风相关,粗颗粒组分含量增加、 磁化率升高时,代表了冬季风的强盛,反之则弱;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石笋氧 同位序列和深海氧同位素序列在轨道尺度上对比良好;沉积序列包含27 ka 和 126 ka 的显著周期成分,暗示了区域环境变化是由太阳辐射驱动控制的。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丝状蓝藻Anabaena sp.PCC7120细胞粗提液的碳酸酐酶(CA)分析中,发现了两种形式的CA活性.高CO_2下生长的细胞,在35μmol/L EZ(Ethoxyzolamide,碳酸酐酶的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CA总活性的85%左右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_(50)为7.4μmol/L;随着EZ浓度的继续增加,CA活性在EZ浓度达到约150μmol/L处出现了第二个抑制峰,在250μmol/L处抑制程度达到最大,使CA总活性的15%被抑制,其半抑制浓度I_(50)为190μmol/L。在空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