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resultados para 11-105
e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Portal
Resumo: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尼瓦拉野生稻(O. nivara Sharma et Shastry)是亚洲栽培稻的最近缘野生种,是亚洲栽培稻育种和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由于人类的破坏、生境片段化及亚洲栽培稻的遗传渐渗等因素,这两种野生稻处于濒危状态而急需保护。本文用微卫星标记研究中国普通野生稻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用核基因序列研究了全分布区的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及模式,同时发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普通野生稻的特殊分子变异。主要结果如下: 取自中国普通野生稻四个主要分布区的12个天然居群,共237份个体材料,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其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之在2至18之间不等,平均10.6个,多态位点比率P从最低40.0%最高100%,平均为83.3%。观察杂合度在 (HO) 0.163-0.550变化,平均为0.332, 期望杂合度(HE) 在0.164- 0.648,平均 0.413,从地区来看,广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广东、海南居群,江西的最低。这些结果与以前用其他分子标记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本研究得到的居群间遗传分化却相对较高,分化系数RST为 0.5199,θ为 0.491,这表明一半左右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两两居群之间的分化系数(pairwise θ)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r = 0.464),这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是由于地理的隔离造成的。造成目前这种遗传结构和分化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野生稻生境的破坏和生境的片段化。 选择6个普通野生稻居群,5个尼瓦拉野生稻居群共11个居群105个个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取样覆盖两个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用核基因片段Lhs1研究了这两种野生稻的序列水平的变异,探讨了它们的遗传结构和基因流方向。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的核苷酸多样性,无论在居群还是物种水平上,均显著高于尼瓦拉野生稻的。在居群水平上,普通野生稻的核苷酸多样性(Hd = 0.712; θsil = 0.0017)是尼瓦拉野生稻的2-3倍(Hd = 0.306; θsil = 0.0005)。AMOVA的结果表明,尼瓦拉野生稻居群之间的遗传分化(78.2%)显著高于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分化(52.3%)。造成这种不同层次的遗传多样性和完全不同的遗传分化模式的原因在于这两种野生稻差异显著的生活史和交配系统。普通野生稻是多年生、异交的野生种,营养与有性繁殖混合,尼瓦拉野生稻为一年生的自交种,靠种子繁殖。模拟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流方向是单向的,明显是从自交的尼瓦拉野生稻到异交的普通野生稻,基因流在这两个野生 稻遗传多样性模式的形成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稻属A基因组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来说, 巴布亚新几内亚(PNG)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用两个核基因和一个叶绿体基因,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普通野生稻样品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Sepik河谷的普通野生稻样品在核基因Os0053位点和叶绿体基因序列上与其他地区的样品有很大的差异。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在Os0053位点上杂合的,其中一条等位基因与普通野生稻基本一致,另一条等位基因则与A基因组的另一个物种O. meridionalis基本一致,证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实际上是亚洲典型普通野生稻与澳洲野生稻O. meridionalis种间进行天然渐渗杂交的后代。这个结果从分子序列上验证了前人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普通野生稻是比较特殊的观点。
Resumo:
本文系统研究了长白山昆虫种类、多样性及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长白山已知名的昆虫有26目、209科、1162属、1960种,其中森林害虫有11目、105科、885种,重要的森林害虫638种,隶属6目、63科。2、不同海拔森林内,昆虫种的多度、优势类群属种数不同;在阔叶红松林中最高,在亚高山岳桦林中最低。3、森林昆虫群落中植食性昆虫类群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921,其次为寄生性类群1.243,捕食类群最小为1.123。天敌昆虫群落中以捕食性类群的种数占比重最大。4、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植食性昆虫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而与捕食性天敌昆虫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寄生性天敌的丰富度指数却与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捕食性、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而与植食性昆虫的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这表明昆虫的多样性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5、皆伐迹地的害虫多样性比择伐迹地的高,在类群上也明显不同,表明择伐形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更为有利。6、长白山共有森林鸟200余种,对自然控制森林害虫,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7、森林昆虫可以作为指示物种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特别是稀有种和重要害虫的发生数量。
Resumo:
在2×2联列表的基础上,应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检测南方丘陵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系,以期分析南方丘陵人工林植被恢复程度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灌草两层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很少;灌木层极显著的有12种对,显著的有19种对,其余200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草本层极显著和显著各有11种对,其余83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按组间联系及种间的正负关联性,灌木层植物可分为2个种组:Ⅰ.四川红淡比、三叶赤楠、乌饭树、满树星、长托菝葜、格药柃;Ⅱ.大叶胡枝子、白马骨、牡荆.种组Ⅰ与种组Ⅱ之间许多种群间存在显著负关联.优势种往往在种间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草本层优势种狗脊蕨、暗鳞鳞毛蕨、扇叶铁线蕨之间存在极显著正关联,且与多种群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灌木层中2个种组均以优势种为联结核心.灌草层中正负关联的比例反映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处在动态变化中.灌木层正负关联比例为125/106,草本层42/63.最后分析了种间联结方法的几个缺陷,并对该方法的使用提出建议.
Resumo:
A comprehensive strength monitoring system used on a fixed jacket platform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11-4A platform achieved. Structural responses (strain and acceleration) at selected locations, as well as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have been obtained.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is placed on the system design, and the instrument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ology employed in the monitoring of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characteristic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its 13-month opera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Resumo:
本文总结了针对涠11-4平台一年多时间的应变和加速度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工作,详细介绍了所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应变数据的统计结果及长期分布规律。通过对应变和加速度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揭示了平台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振动特性。
Resumo:
本文介绍了一种固定式导管架平台综合强度监测系统,它用于对涠11-4平台关键部位的应力、加速度及与结构响应相关的环境参数进行长期监测。讨论的重点内容是结构响应的测量方案、设备及实施方法,并对运行结果作了说明
Resumo: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using Morse interaction potential are performed in studies of [110] symmetrical tilt grain boundary (GB) structures with mis-orientation angles 50.5 degrees(Sigma 11), 129.5 degrees(Sigma 11), 70.5 degrees(Sigma 3) and 109.5 degrees(Sigma 3) at various tempratures. The GB structures are found to start local disordering at about 0.5T(m)(T-m is the melting point of aluminium) for 50.5 degrees(Sigma 11), 0.32T(m) for 129.5 degrees(Sigma 11) and 0.38T(m) for 70.5 degrees(Sigma 3),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conclusions deduced from the anelastic measurements. But, for twin-boundary structure 109.5 degrees(Sigma 3), this disordering has not been found even 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s up to 0.9T(m).
Resumo:
在电弧炉中利用吸铸法制备了直径1-4 mm的原位生成TiC和β-Ti枝晶联合增强的块状Cu47Ti34Zr11Ni8非晶合金复合材料.DSC热分析结果表明,原位生成TiC颗粒的引入,没有影响基体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用OM,XRD,SEM,EDS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组织以及成分分布,结果表明,TiC颗粒作为异质形核中心促进了β-Ti枝晶的形成,形成了TiC颗粒和β-Ti枝晶联合增强的块状Cu47Ti34Zr11Ni8非晶合金复合材料,而且β-Ti枝晶的尺寸和数量与TiC颗粒的多少以及试样的尺寸有关.室温压缩试验表明,同单相非晶合金相比,块状Cu47Ti34Zr11Ni8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提高了抗压强度及塑性.
Resumo:
第11届国际快淬和亚稳材料会议于2002年8月24~30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牛津大学材料系承办. 200多名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2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宣读口头报告244篇,张贴论文117篇,其中包括大会报告11篇,邀请报告31篇.会议论文经严格评审后由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杂志选择收录.下届会议将于2005年在韩国举行.
Resumo:
以力学为主线而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平台结构应力、加速度和风、浪、流环境的监测与分析,疲劳分析和寿命估算,极端环境条件下平台人员工作安全性评估,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研究结果给定了与海洋平台结构设计和运行安全密切相关的力学规律和重要资料,为平台结构的强度设计与评估提供了实用依据。
Resumo:
目录
- 1.1 化合物的生成焓,反应焓及燃烧热
- 1.2 热化学定律
- 1.3 热力学平衡与自由能,化学平衡与反应自由能
- 1.4 质量作用定律及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 1.5 平衡常数和标准反应自由能的关系
- 1.6 温度和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 1.7 绝热火焰温度计算
- 1.8 化学动力学中采用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定义
- 1.9 反应的分类
- 1.10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定律
- 1.11 双分子反应碰撞理论
- 1.12 反应分子数及反应级数
- 1.13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1.14 链锁反应
- 5.1 燃烧波的两种形式――缓燃(或火焰正常传播)及爆震
- 5.3 马兰特和利-恰及利耶的简化分析法
- 5.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无量纲分析法
- 5.5 泽尔多维奇和弗朗克-卡门涅茨基的分区近似解
- 5.6 分区近似解的改进
- 5.7 精确解
- 5.8 物理化学参数对S1的影响及对火焰厚度的影响
- 5.9 火焰传播界限
- 5.10 用层流火焰传播速度计算化学动力参数的方法
- 5.11 火焰的基本性质及火焰的几何学
- 5.12 本生灯火焰稳定的条件
- 5.13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实验测定
- 5.14 单组元燃料滴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