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resultados para 90-24-PC1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ΔE-E望远镜探测器是用于重离子校反应测量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产物的电荷数和能量。在单路ΔE-E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一路ΔE气体探测器和十路E金硅石垒探测器构成的多路ΔE-E望远镜探测系统。电离室窗直径为8cm,阴极到栅极距离为6cm,栅极到阳极距离为2cm,充入50的Ar(90%) + CH_4 (10%)气体,测得对~(241)Am的5.41Mev/α其能量分辩为13%。所用的十块金硅石垒探测器能量为1%左右。此系统可以同时测量22 °范围内的10个角度点,这对角分布测量将十分有利。该探测器系统对~(16)O + ~(12)C反应体的Z分辩约为6%,它可以清楚的分开C到Mg的各种元素。利用上述多路ΔE-E探测系统,我们测量了E_(16O) = 50Mev-90Mev的16_O束流轰击~RC、~(24)Mg、~(28)Si和~(32)S等四个体系校反应产物的角分布、能谱和激发函数。在测量激发函数时,我们选取能量步长为ΔE_(Lab) = 1Mev,以便观察振荡结构在角分布测量时,对于三个能量点,我们测量了5.1 °- 39 °范围内的13个角度点。由于时间限制,本毕业论文仅给出~(16)O + ~(28)Si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和角分布。并且运用G-M模型和Wiecki公式对全熔合截石进行了理论计算。从激发函曲线看,实验结果的平均趋势与G-M模型的理论结果符合的相当好,同时还发现了该体系全熔合截石随能量有规律的起伏,这种起伏具有公认的振荡结构和某些特征,因此这些起伏极有可能就是振荡结构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采伐迹地的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地增加23%,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则下降25%;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比杉木林地增加10%,非毛管孔隙、自然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下降61%、48%和26%.采伐迹地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14%、14%、35%和22%,炼山迹地分别下降37%、37%、47%和7%.采伐迹地碱解N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增加24%和31%,有效P含量比杉木林地下降15%;炼山迹地的碱解N、有效P和有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25%、43%和40%.采伐迹地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增加1.4、11.3和0.8倍;炼山迹地细菌数量比杉木林地减少24%,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了5.0和0.5倍.采伐迹地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分别为杉木林地1.9、1.6和2.1倍,而炼山迹地分别为后者的35.4%、90%和106%.湿润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有利于碱解N、速效P、速效K积累和脲酶活性的增加.真菌数量随毛管孔隙的增加而减少.通气良好有利于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5、10、25和50mg·L-1)胁迫条件下藤本植物金银花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胁迫对金银花的生长未造成明显影响,在5~50mg·L-1Cd处理下,其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浓度Cd(5mg·L-1)处理下生物量有所增加,叶、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88%、2.33%和1.25%,说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在低浓度Cd胁迫下,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根系和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51.90%和23.07%,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增加15.87%和24.89%,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Cd浓度的增高,金银花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微生物固定化菌剂对土壤中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降解动态,并且采用Michaelis-Menton和Monod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显示,4种处理(TB02、TB07、TBB03、TBB08)均有降解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能力。其中,处理TB02的降解能力强、降解速率快、半衰期短且处理成本低,而处理TB07则需要较长时间作用于PAHs污染土壤,其降解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菲、蒽、芘、散发出(艹屈)和苯并(a)芘的初始浓度均为20mg·kg-1时,42d后,TB02对菲、蒽、芘、(艹屈)和苯并(a)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4.32%、85.24%、82.59%、43.75%和62.25%;133d后,TB07对5种污染物的降解率分别为95.00%、95.24%、90.93%、74.82%和72.20%。通过比较5种污染物半衰期,其可降解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菲、蒽、芘、苯并(a)芘、(艹屈)。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理论推算了不同栽植密度下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蒸散量.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降低,0.5 m×1 m、1 m×2 m密度植被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1.55%),2 m×2 m密度植被和天然小叶锦鸡儿植被平均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0%以上,能够满足植被生存和生长的水分需求.蒸散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增大,以0.5 m×1 m密度灌丛区最高,为297.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7.90%;2 m×2 m密度灌丛区最低,为279.71 mm,生长期末期土壤水分节余为24.49 mm.依据生长期土壤水分状况和水分平衡要求,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适宜密度应为2 m×2 m.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选用硝酸和过氧化氢作为消解剂,采用微波技术消解蛹虫草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同时测定其中K、P、Ca、Mg、Cu、Fe、Zn、Mn共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微波消解条件的优化选择及分析线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实验,建立同时测定蛹虫草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微波消解-ICP-AES方法。本方法所测元素的标准曲线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猪肉粉国家标准物质GBW08522为对照进行验证,其回收率为91%~106%,相对标准偏差(RSD)<3.0%;该法加标回收率为90%~108%,RSD<3.0%,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一种快速、准确而高效的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表明,蛹虫草富含有K、P、Mg、Ca、Zn元素。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空间规划应该具有协调和整合空间发展的功能.而不仅仅是部门性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应该关注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增长;应该关注不同利益人之间共识的形成,而不是简单地分析一定地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和先后顺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空间规划实践的一些新动向:a)重新分配空间规划的权利和职能;b)注重全纳性的参与;c)重视空间规划的协调与整合;d)强化空间规划的环境维度;e)增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基于此对我国的空间规划实践得到几点启示;a)空间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相结合;b)形成适合于我国的规划参与机制;c)在增强规划约束性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d)强化区域层次的空间规划;e)突出空间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顾客价值理论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为避免旅游市场恶性竞争,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顾客价值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缘起、历程、对象、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国内研究在起始时间、数量和方法上都滞后于国外研究,尤其是国内定量研究有待加强;旅游领域的顾客价值研究尽管时间较短,但其研究对象已涉及饭店、旅行社、航空、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众多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顾客价值理论应用于旅游的必要性、旅游领域顾客价值的构成与测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并不仅是一种由特定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因此,认识在长时间尺度上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农业政策及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稳定少动但对农田生产力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机理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国家尺度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应用1981~2000年的NOAA/AVHRR卫星遥感数据驱动GLO-PEM模型,以10年为时间尺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10年的时间尺度上,地形特征控制着农田生产力变化空间格局分异规律,农田生产力降低的几率随地形起伏度增大而增加,山区耕地发生生产力下降的可能性比平原耕地高10%~30%。在研究时期内尽管中国农田生产力总量增加,但仍有24%的农田发生农田生产力下降,其中71%在丘陵山地,尤其是地形起伏破碎的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地区。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本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我国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90年代后5年总体增速减缓,西部增速加快。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跨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优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文章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和末期全国1∶10000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动态变化数据,利用单元自动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全国城镇用地进行了区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90年代两个阶段中国城镇用地时空格局。研究表明:90年代前5年东部沿海地区受经济高速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影响,城镇用地扩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城镇用地扩展较慢;90年代后5年国家加大了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耕地资源保护条例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大幅回落,中部地区城镇扩展也有较大幅度回落,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城镇用地扩展回落较小。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内蒙古是我国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设计了内蒙古土地利用—风力侵蚀动态区划,基于该区划详细讨论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由此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驱动——被驱动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里,内蒙古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风力侵蚀在总体上是增强了,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反映为草地的退化和耕地的扩张。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有着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草地的退化与耕地的扩张导致了显著的风力侵蚀增强,而草地的改善以及耕地的收缩对风力侵蚀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同时也表明了土地利用动态对风力侵蚀动态正、反向驱动力的不平衡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气候观测数据和遥感土地利用动态观测数据的支持下,计算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农田光温生产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LUCC过程直接导致了中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和区域分布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南减北增,总量净增加2622万吨;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转化过程中,耕地扩张和农田损失是导致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变化的主要原因,耕地扩张使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8335万吨,占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的3.50%,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沙漠绿洲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大面积的农田开垦所导致;农田损失使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5713万吨,占全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的2.40%,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陇中、东南沿海、四川盆地东南部以及乌鲁木齐—石河子一带,主要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城市扩张明显,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的缘故.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inputs of phosphorus (P)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expor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from the river to the estuary for the period 1970-2003, by using the global NEWS-DIP model. Modeled DIP yields range from 2.5 kg P km(-2) yr(-1) in 1970 to 4.6 kg P km(-2) yr(-1) in 1985, and then dramatically increase to 14.1 kg P km(-2) yr(-1) in 200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ed and measured values at the level of P = 0.05 is observed.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variable source contributions of P to the modeled DIP during the period 1970-2003. Point sewage P input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100% in the period 1970-1985 and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to 24.8% in 2003. Chemical fertilizer contributed 25.4% of DIP yields in 1986 and increased continuously to 50.3% in 2003, while a stable trend in manure P contribution averaging 22.9% of DIP yields was shown in the same period.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 inputs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river DIP export to the estuary hav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consequence to human pressure.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DSC方法研究了聚丙烯(PP)、PP与间同1,2-聚丁二烯(s-1,2PB)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Mo法处理PP及PP侮1,2PB(90/10)共混物是非常适宜的,而用Ozawa法处理则存在缺陷。用Jeziomy法处理共混物也是适宜的,但对PP处理存在缺陷;s-1,2PB对PP有加速结晶的作用;s-1,2PB使PP的结晶活化能降低,s-1,2PB在PP结晶过程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