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resultados para Yunnan China
Resumo:
报道云南贡山黄胡蜂属Vespula 1 新种, 即贡山黄胡蜂Vespula gongsha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Resumo:
云南高原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9′~106°12′之间,总面积394000 km2 ,地质和气候、植被非常复杂。大 陆漂移和冰期的进退是影响昆虫起源和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昆虫的祖先是起源于一个统一大陆,在这个大陆上共 同起源,共同进化,随着原始大陆的分离和漂移,把这些类群运载到各地,形成现今昆虫分布格局。昆虫的扩散是以中 心分布方式成环状向周围扩散的。云南胡蜂的祖先是来自冈瓦那古陆。有两支昆虫进入云南,其中一支来自喜马拉 雅山,另一支来自缅甸。冰期是导致南北生物互相混合和渗入的重要因素。胡蜂的特有类群是在冈瓦那古陆分裂之 后才发展起来的。其祖先最早是分布在原始古陆较狭窄的区域内。
Resumo:
We determined the mitochondrial MA (mtDNA) sequences of two luminous beetles (Arthropoda, Insecta, Coleoptera), Rhagophthalmus lufengensis from Yunnan, China and Rhagophthalmus ohbai from Yaeyama Island, Japan. We identified all the 37 mtDNA genes of R. l
Resumo: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Resumo:
无量山是黑长臂猿景东亚种的唯一分布区,现栖息着98群500余只黑长臂猿。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通过对无量山西坡大寨子地区250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升高,黑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共记录乔木111种,隶属于33科;木质藤本23种,隶属于18科。其中优势科主要有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根据不同海拔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差异,该区可划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100~2300m)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400~2600m)两种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在两种植被类型中均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呈下降趋势,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无明显变化。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阳坡的乔木物种多样性低于阴坡;而阳坡物种多样性在两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的平均高度和上层乔木(Ⅰ层)的比例均逐渐降低,但下层乔木却呈上升趋势。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的乔木层呈...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分别于2008年1月和5-6月对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中缅界河--南拉河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从野外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得知,南拉河共有鱼类42种,隶属4目14科34属.鲤形目的鱼类最多,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64.3%;鲇形目和鲈形目均为6种,占总种数的14.3%;合鳃鱼目2种,占总种数的4.8%.其中,丝尾(鱼蒦)(Hemibagrus wyckioides)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疑似分布种类--长丝(鱼芒)(Pangasius sanitwangsei)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节>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南拉河鱼类区系是以喜温的"老第三纪类群"中的热带河平原鱼类为主要成分的,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鱼类区系类型;以底栖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居多.导致南拉河鱼类现状的原因主要为水质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种的影响.
Resumo:
2005年3~4月,对云南省临沧地区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观察和网捕调查,共计采集记录105种鸟类.结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收藏的临沧地区的207种鸟类标本,以及该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记录的84种,保护区内共有396种鸟类,隶属55 科(另4亚科)19 目,占云南省所录鸟类种数848种的47%,全国鸟类种数1331种的30%.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种,二级保护物种39种.保护区内记录的鸟类有留鸟307种,占所录鸟类的78%.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物种为主,有292种,占繁殖鸟类总种数的83%.亚区级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内的鸟类以滇南山地亚区和西南山地亚区的种类为主,前者成分稍多于后者,说明该地区处于由滇南山地亚区向西南山地亚区过渡的地带.结合该区鸟类垂直分布的特点,提出应加强对原生及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尤其是对成熟次生林的保护,因为它们对保存该保护区的大多数物种具有重要的价值.
Resumo:
2004年10—11月,对独龙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的海拔及生境在整个独龙江流域共计设置了26个采样点,采集鱼类标本883号。对各采集点渔获物的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1)独龙江干流、支流的鱼类生物量、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呈下降趋势;(2)干流的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支流;(3)除了独龙裂腹鱼、大鳍异齿在整个独龙江流域均有分布外,其余5种鱼类的分布与海拔因子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
Resumo:
2001 年7 月,于澜沧江下游支流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中采获一尾南鳅属( Schistura) 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 种。命名为版纳南鳅( S . bannaensis sp. nov. ) 。其主要鉴别特征:侧线完全;尾鳍叉形,两叶稍尖,下叶稍长于上叶; 胸腹鳍均较短小,胸鳍长约为胸鳍和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腹鳍末端后伸不达肛门,其长约为腹鳍基部至 臀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一半;颊部无斑;体侧有4 个醒目的棕褐色宽横斑,由背部延伸至腹面;横斑显著,在侧线 以下较窄,其宽度等于或小于斑纹间距;在侧线以上较宽,其宽度远大于斑纹间距;沿体侧无黑色纵纹。
Resumo:
2000 年7 月和2004 年7 月, 分别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怒江干流采集到一批高原鳅 标本。经鉴定, 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 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怒江高原鳅Triplophysa ( Triplophysa) nujiangen2 sa sp1nov1 在形态特征和食性方面与唐古拉高原鳅、斯氏高原鳅、粗唇高原鳅和细尾高原鳅较为相似。本新种 身体相对短圆, 头部近圆筒形, 吻端钝圆, 颊部正常, 吻部在鼻孔之前明显向下倾斜, 下颌铲状, 边缘锐利而 水平, 上唇缘无突起, 下唇中央中断, 后部无突起, 眼间隔稍隆起, 眼间距为尾柄高016~018 倍, 第一鳃弓内 侧鳃耙10~19 , 肠绕折3 个环, 前背长为体长7111 %~7712 % , 体长为头长416~515 倍, 偶鳍短圆, 背鳍分 枝鳍条8 根, 胸鳍分枝鳍条10~11 根, 腹鳍末端不达肛门, 尾鳍高度向尾鳍方向不明显降低, 尾柄起点处的宽 小于该处的高, 尾柄长为尾柄高116~218 倍, 胸鳍长为胸腹鳍起点间距4715 %~6315 % , 尾鳍内凹。本文列 出了中国高原鳅属5 种铲状下颌种类的检索表, 本新种可藉之与这些相似种相区别。
Resumo:
介绍了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的现状。利用现有统计资料中隐含的生态信息 对自然保护区中的非人灵长类的生存威胁因素作了分析。农村人口与农民收入、粮食面积、粮 食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和紫胶产量呈正相关;农民收入与粮食产量、茶叶产量、水果产量、 紫胶产量和橡胶面积呈正相关。农村人口、农业发展和偷猎行为是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的威胁 因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加强保护区管理是改善非人灵长类现状的关键。
Resumo:
Rhesus macaques and stump-tailed macaques are sympatric in western Yunnan (China), coexisting or occupying habitats that show little difference. This paper tests hypotheses based on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from the differing biomechanical demands of terrestrial and arboreal quadrupedalism in stump-tailed macaques and rhesus macaques, respectively. Individuals of these two macaque taxa were markedly separated by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es based on 18 variables of the upper limb. The rhesus macaques appear to be more adapted for arboreal quadruped habits because of elongation of the clavicle and forearm, a larger humeral head and greater midshaft sagittal diameters of the radius and ulna.
Resumo: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the populations of woolly flying squirrels (Eupetaurus)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xtremes of the Himalayas, partial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sequences (390-810bp) that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museum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using maximum parsimony (MP)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L) methods. The molecular data reveal that the two specimens that were collected in northwestern Yunnan (China) are members of the genus Eupetaurus. Reconstructe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s of Eupetauru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xtremes of the Himalayas are two distinct species with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ces (12%) and diverged about 10.8 million years ago. Eupetauru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Petaurista and Pteromys. The level of estimated pairwise-sequence divergence observed between Eupetaurus and Petaurista or Pteromys is greater than that observed between Eupetaurus and Trogopterus, Belomys, Glaucomys, or Hylopetes. Considering the divergence time of the two Eupetaurus groups, the glaciations and the uplift of the Himalayas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period might b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Eupetaurus along the Himalayas. (C) 2004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横断山区拥有独特的生物区系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研究生物和地学许 多重大理论问题的关键性区域。然而该地区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形不利于大范围实 地考察工作的开展,而传统的调查方法也较难直接地获取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一 些量化数据,如某种或某类生物元素的分布、变化情况以及保护状况等,因此长 期以来对于该地区保护网络的规划和管理效果一直缺乏系统地评价,保护工作的 进一步开展依然面临很多难题。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已经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及其 生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为横断山区的保护工作拓展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借鉴。 本研究以位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四个县(德钦、维西、丽江、香格里拉) 作为核心研究地区,以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林地为对象,借助RS 和GIS 手段研究该地区内林地的分布、变化以及受威胁程度;并针对鸡形目鸟类的保护 状况进行了分析,为该地区林地和鸡形目鸟类的保护及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和建议。具体如下: (1)林地分布以及针叶林的进一步细分。在地面真实数据的辅助下,通过 对Landsat TM/TM+影像的预处理、分类、分类后处理等过程,将研究地区中的 林地与非林地进行划分;针对暖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这两种较难区分的类 别,采用导引聚类(guided clustering)的分类方法,进一步对针叶林进行细分。 精度评估的结果显示,林地与非林地的划分总体精度为94.3%,而针叶林细分为 暖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的总体精度为74.8%。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 该地区不同的生境类型,为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奠定基础。(2)林地的受威胁程度评价。通过分析研究地区中的林地在40 多年时间跨 度里(1958-2001 年)的变化情况和保护现状,从而评价其受威胁程度,结果反 映出每个县的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丽江和香格里拉这两个县的林地受 威胁程度相对较高。进一步对丽江和香格里拉两县在不同海拔带的林地分布和变 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丽江的林地主要分布于2000-3500 米的海拔范围内 (占该县全部林地面积的89.7%),而在香格里拉则主要分布于2500 米以上(占 该县全部林地面积的95.2%);在这两个林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内,都是低海 拔地区林地面积减少程度较高,意味着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应重点关注这两个县的 低海拔林地。本研究方法可供整个横断山区乃至其他高山峡谷地区借鉴,为保护 网络的完善提供快速的量化参考。 (3)鸡形目鸟类的保护状况分析。借助RS 和GIS 手段描绘研究地区中当 前林地(2001 年左右)以及早期林地(1958 年前后)的分布,针对那些主要以 林地为生境的鸡形目鸟类,在相应限制因子(例如海拔数据)的辅助下对它们当 前和过去的潜在生境进行预测,从而分析它们的保护现状和生境的变化情况。结 果表明研究地区中现有的保护区对这些鸟类的保护尚不完善,并且在过去40 多 年的时间跨度里它们的潜在生境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建议将来的保护工作优先 考虑那些在当前未被充分保护的物种以及潜在生境退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物种。针 对这些物种,提出在将来的进一步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建议,为整个横断山区鸡形 目鸟类乃至其他野生动物类群的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