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resultados para Al-zn-mg-cu Alloys
Resumo:
测定了青海三角城牧场牛羊主要采食的18种牧草中与动物健康密切相关的14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对牧草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Zn、 Mg、Se、Mn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当地羊群地方病与此有关;其它营养元素含量相对正常;有害元素Pb、Cd、As、Hg含量较低.比较去离子水洗涤和非洗涤的牧草,两者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在青藏高原洁净的自然环境下,牧草所粘附泥土及其它杂质很少.
Resumo:
随着荧光光谱技术的进展 ,三维荧光光谱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质 (包括腐殖质 )的各种环境行为 .本文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猝灭滴定技术研究河流溶解有机质与Hg(Ⅱ )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质中含有的3种类型荧光基团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被Hg(Ⅱ )猝灭 ,并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Hg(Ⅱ )与 3种荧光基团之间的条件稳定常数 .pH值对Hg(Ⅱ ) DOM体系具有显著影响 .Cl-对Hg(Ⅱ ) DOM体系具有强烈的竞争作用 .Ca(Ⅱ )能够 使Hg(Ⅱ ) DOM体系荧光增强 ,而Mg(Ⅱ )对之影响很小 .此外 ,Cu(Ⅱ )与Hg(Ⅱ ) 都是DOM的荧光猝灭剂 ,但是其猝灭机理存在差异
Resumo:
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很高,其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值得关注。本文采用地质累积指数( Igeo ) 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对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滥木厂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较强程度的污染,并具有较强程度的潜在生态危害。主要的污染元素为Tl 、As 和Cd ,而Cr 、Zn、Pb、Cu 基本上处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水平。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在上游河段较下游河段严重。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的排序为:矿山影响区Tl > Cd > As > Pb > Cr > Cu > Zn ;矿山未影响区Cd > Tl > Pb > Cr > As > Cu > Zn。
Resumo:
与农村土壤相比,阿伯丁市城市土壤(路边土、公园土)的微生物特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微生物基底呼吸作用明显增强,但微生物生物量却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Cmic/Corg、qco2值明显升高,Biolog数据显示城市土壤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显著升高。对重金属元素研究表明,与农村土相比城市土壤中重金属Pb、Zn、Cu、Ni已经有明显积累,化学形态研究表明Pb主要与氧化铁有关,Ni、Zn以残渣态为主,Cd以有效态为主,而Cu除有效态外,其它结合形态基本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主成分分析表明,有效态Pb是控制城市土壤与农村土壤微生物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为Zn,Cu和Ni的有效态和有机态亦有一定的作用效应。
Resumo:
对银母寺铅锌矿床中钻孔、槽探和坑道工程控制的勘探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原生异常的三维空间特征。经研究认为银母寺铅锌矿床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具有分带性。垂向分布序列(自上向下)为(Hg,As,Zn)→Cd→Cu→(Pb,Ag),纵向分带序列为:Cu→Pb→Ag→Cd→Hg→Zn,横向分带序列(从矿体中心向两侧)为Pb←Zn←Cu,Ag,Hg,As←Cu→Pb→Ag→Hg→Zn→F。原生异常的分布指数具有明显变化规律且可用于预测同类型矿床的剥蚀程度。
Resumo:
湖泊生态系统是陆地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人为因素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突出,打破了其自然演变规律,诸如 “二次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而铁是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所必需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控制和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速度和种类;而且,铁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很强,其价态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其它相关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因此,湖泊生态系统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铁同位素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过程的研究,在海洋和河流生态系统中已有广泛的应用,而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则鲜见报导。乌江流域中等富营养化的湖泊――红枫湖和贵阳西南郊矿化程度较高的湖泊――阿哈湖是研究湖泊生态系统中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想场所。本文选取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湖泊为研究对象,运用硫同位素、铁同位素及重金属和营养盐等地球化学方法手段,对两湖流域内硫酸盐的来源、硫同位素的季节和剖面变化特征、铁的来源及铁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和剖面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完善了铁同位素分馏机理,为深化理解和研究湖泊生态系统中铁和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论文所获的主要认识总结如下: 两湖流域内湖水与河水的硫酸盐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1)阿哈湖流域和红枫湖流域水体的硫酸盐浓度和δ34S值均有较宽的分布范围。各入湖支流中,受煤矿废水或煤矸石淋溶液污染的河水的δ34S值相对较低(-8.10‰~-14.92‰),而受生活污水影响严重的河水则具有相对较高的δ34S值(-5.68‰~+0.88‰)。相比而言,阿哈湖流域水体纳入了大量的煤矿废水和煤矸石淋溶液,硫污染程度较红枫湖流域更为严重。因此,阿哈湖湖水具有相对较高的硫酸根浓度(平均为2.30 mmol.L-1)和相对较低的δ34S值(平均为-8.10‰),而红枫湖则具有相对较低的硫酸根浓度(平均为0.96 mmol.L-1)和相对较高的δ34S值(平均为-6.80‰)。 (2)阿哈湖湖水中的硫酸盐主要受煤矿废水、煤矸石淋溶液以及雨水等的控制;红枫湖湖水的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煤中黄铁矿的氧化和雨水输入,土壤硫化物的氧化和蒸发岩的溶解对湖水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的贡献较小。相比之下,雨水对红枫湖湖水硫同位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3)红枫湖和阿哈湖湖水的硫酸盐的δ34S值均具有明显的剖面变化特征,而且两湖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体表现为,夏秋季节表层湖水和底层湖水的δ34S值相对较高,而冬春季节湖水剖面上下几乎没有变化。湖水硫酸盐浓度也呈现类似的变化特征,这主要与季节性厌氧湖泊夏季分层冬季混和的典型特点有关。夏季湖水分层期间,大量降雨在湖泊表层的滞留使得δ34S值升高而硫酸盐浓度降低,湖泊底部水层中硫酸盐细菌的还原作用使得底层湖水的硫酸盐浓度降低,而δ34S值升高。 两湖流域内铁同位素地球化学 (1)阿哈湖流域各类样品的δ56Fe值分布在-2.03‰~+0.12‰之间,分布范围较宽。其中湖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在-1.36‰~-0.03‰之间,整体相对偏负。湖周各支流河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在-0.88‰~+0.07‰之间,也相对富集轻的铁同位素;湖底沉积物和孔隙水的δ56Fe值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75‰~-0.59‰和-2.03‰~+0.12‰;大气颗粒物和浮游藻类的δ56Fe值分别为+0.06±0.02‰和+0.08‰。与阿哈湖相比,红枫湖流域各类样品的δ56Fe值的分布范围相对较窄,在-0.92‰~+0.36‰之间。湖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在-0.85‰~+0.14‰之间,河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0.89‰~+0.10‰,二者的变化范围相似。红枫湖沉积物的δ56Fe值在-0.18‰~+0.08‰之间,明显比阿哈湖沉积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偏正;而对应孔隙水的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为-0.59‰~-0.24‰,均要比对应沉积物的铁同位素值要低。藻类和鲫鱼鱼肉的δ56Fe值分别为+0.36‰和-0.92‰。 (2)通过对两湖研究区湖水悬浮颗粒物与各输入端员环境样品的铁同位素值的研究表明,湖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不仅受各输入端员的控制和影响,湖泊内部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对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两湖研究区内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但受湖泊自身特点的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夏季阿哈湖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值变幅较大,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表层和底层。表层因受陆源输入的有机结合态铁的影响而具有较负的δ56Fe值,而大气沉降颗粒物和湖泊表层的浮游藻类的影响并不显著。夏季湖水分层期间,“Ferrous Wheel”铁循环对于界面附近铁同位素的重分配起到了主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值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达到了极负值。水-沉积物界面附近滞水层中亚铁类硫化物的生成可能也是水-沉积物界面附近水层内颗粒物的δ56Fe值偏负的原因之一。而冬季湖水混和时期,阿哈湖湖水剖面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的变幅明显减小。与阿哈湖不同,藻类的吸附作用可能在夏季红枫湖上层水体中占有主导地位,其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随叶绿素水平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下层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也受“Ferrous Wheel”铁循环的影响,在红枫湖后五剖面 20m 处达到-0.18‰,大坝剖面底层约为-0.46‰,其变幅没有阿哈湖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大,可能是受到了湖水中大量有机物质的影响。冬季红枫湖后五剖面的变化趋势与夏季相似,上层和下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分别受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上层水体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变化不明显,与Fe、Al、Mn、Zn、Co等元素的含量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底层水体悬浮颗粒物的δ56Fe值变幅比夏季要大,HW采样点20m处可达-0.85‰,与Fe、Al、Zn、Co等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具体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Resumo:
近几年来,随着水体地球化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表生水体中许多微量元素利同位素的水体地球化学行为都与水体颗粒物的行为密切相关,水/粒相互作用过程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河口是连接河流与海洋两大不同性质水体的过渡地带,其水体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组成在短时内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得河口环境成为研究表生水体水/粒相互作用过程的优势场所。本文首先对稀土和重金属元素以及锶同位素等化学组分在世界河口水体混合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综述。并在综述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世界大河之一的长江口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水体溶解相、酸溶相、和颗粒物中稀土和重金属元素以及水体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系统了解了长江口表层水体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并对发生在河口区的水与颗粒物以及水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在长江口,表层水体的混合不是以均匀方式进行的,盐度及主离子浓度在空间剖面上显示非连续性变化。这是由于长江口属于潮汐分汊河口,儿股径流相互穿插所致。但在盐度剖面上,主离子浓度都随盐度增加而线性变化,显示明显的化学保守性。2.长江口水体颗粒物的含量和pH值都比较高,使得溶解态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相对特殊,尤其是水/粒相互作用过程比较强烈。3.长江及长江口水体的~(87)Sr/~(86)Sr比值(0.7105)相对较低,而Sr元素浓度(约150ppb)相对较高。Sr及~(87)Sr/~(86)Sr在长江口水体混合过程中显示保守行为,基本不受水/粒相互作用及其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只与水体端员的化学组成有关,所以锶同位素是河口研究中确定水体端员的良好指标。4.本文首次测定了长江口表层水体中溶解态REE的浓度。利世界大多数河口相比,长江口溶解态REE的浓度相对较低,仅为0.1~10ppt左右,比其它河口低了近10到100倍。溶解态REE在长江门盐度剖面上的分布规律也比较特殊,显示了自低盐度向高盐度的整体升高趋势,而不是通常的随盐度降低趋势。5.溶解态重金属元素Fe、Co、Ni、Cu、Pb、Zn、Cd等在长江口表层水体混合过程中显示了各不相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受胶体絮凝过程的影响,溶解态Fe利Zn的浓度在河口低盐度区显著降低;溶解态Ni和Cu则显示住低盐度区的强烈解吸过程;Co和Pb的行为主要受水体颗粒物吸附作出的控制;溶解态Cd显示随盐度增加的全过程解吸行为。6.本文对江口表层水体中酸溶态利颗粒态微量元素的浓度也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酸溶态微量元素的行为主要受水体颗粒物行为的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盐度等水化学因素的影响,所以用酸溶态微量元素的行为讨论水/粒相互作用过程比颗粒物全样更为有效。颗粒态微量元素在水体混合过程中的行为相对惰性,除受粒度效应的影响外,基本不受其它物化参数及水/粒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只与其物质来源有关。7.在江口表层水体中,发生着广泛的水/粒相互作用以及水与沉积物相互作用过程。住河口低盐度区以胶体絮凝作用为主,但同时又因离子交换反应而使某些元素(Cu和Ni)发生解吸过程。在河口中高盐度区广泛发生有沉积物再悬浮和颗粒物解吸及解聚过程,从而造成酸溶态及部分溶解态微量元素浓度的升高。8.水/粒相互作用过程明显影响到微量元素长江的入海通量,对解释东中国海及西太平洋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Resumo:
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物与其它类型的污染物相比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与不可逆性等一系列特殊性,成为土壤中永久的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次将唐南膜平衡法(DonnanMembraneTechnique)和EcosAT(EquilibriumCalculationOfSpeciationAndTransport)模型引入我国土壤重金属活动性研究,并将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互相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还将两种方法结合探讨了贵州铝厂生产的赤泥对土壤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土壤样品采于贵州都匀福锌矿地区,一个位于锅锌矿选厂尾矿坝下农田中的水稻土,以下简称坝下土,为重污染土;另一个位于锅锌矿上游桥边农田中的水稻土,以下简称桥边土,为轻污染土,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与认识包括:1.作者对唐南膜平衡法进行了部分改进,用国内生产的JAM一I型均相离子交换膜替换Brwin等所用的BDH膜,既降低了实验的平衡时间,又经济实惠。另外还用KNO3溶液代替KNO3和Ca(NO3)2混合溶液作为实验的介质溶液,就可以避免由于国内土壤中Ca2+含量差异较大可能造成的误差。其它实验条件为:蠕动泵的流速为2.0ml/min,平衡时间为48小时。2.用柠檬酸体系(液一液体系)和土壤一水体系(固一液体系)检验了唐南膜平衡法,它可以在不扰动体系平衡的基础上同时测定同一体系中的多个游离金属离子浓度,而且各金属离子之间互不干扰。3.桥边土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与其中2mol/LHNO3提取的重金属总含量成很好的直线关系,其中Cu和Zn游离离子浓度与其中的总金属含量呈现较好的正比关系,随着重金属总含量的降低,即土液比的降低,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随之降低;而其中的Ni和Cd却相反,随着重金属总含量的降低,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反而增加。添加赤泥后随着土液比的降低各重金属的游离离羲?子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添加赤泥前一样。桥边土中的重金属游离离子浓度在添加联合法赤泥后有所增加,而拜尔法赤泥的加入降低了其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加入的比例越大,变化的量越多,而且其中Ni和cd的变化幅度比Cu和Zn的要大。4.坝下土中Cu、Zn、Ni和Cd元素的游离离子浓度与它们在土壤中Zmol/LHNo3提取的重金属总含量呈很夯的正比关系,随着重金属总含量的降低,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随之降低。添加赤泥后其中Cu和Zn元素的变化趋势与添加赤泥前一样,Ni和Cd元素出现了异常,Ni在赤泥添加比例为0.50%时变化趋势一样,但添加比例为2.00%时其离子浓度先增加,但在土液比为1:100时反而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其中Cd离子浓度先增加,在土液比为1:100时反而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坝下土中Cu和Zn的游离离子浓度在添加赤泥以后改变很小,赤泥添加比例为2.00%的土壤中的游离离子浓度相对较低一点,而添加比例为0.50%的与未加赤泥的土壤基本上一样;其中Ni和Cd的变化相对来说较大,赤泥添加比例为2.00%的土壤中的游离离子浓度降低得比较明显,拜尔法赤泥添加比例为0.50%的土壤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而联合法赤泥添加比例为0.50%的却比未加赤泥的土壤中的还要高一点。5.利用ECOSAT模型模拟了本论文所涉及的实验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浓度,测量值与模拟值取得了较好的一致,除了Zn的误差较大以外,其它三个元素符合的很好,从而表明EC0sAT在土壤一水系统中的模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6.模拟了不同土液比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在有机质、铁氧化物、粘土和唐南凝胶体这四种吸附相中的分配。发现在所研究的土壤样品中所有元素在粘土相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计,Cu主要分布在有机质相中,占80%左右,随着土液比的降低,其在有机质和唐南凝胶体相中的分配比例慢慢变小,而在铁氧化物中的比例越来越大;Zn主要分布在有机质和铁氧化物相中,各占40%左右;随着土液比的降低,Zn在有机质相中的比例增大,铁氧化物比例几乎不变,而唐南凝胶体所占比例逐渐减小;Ni基本上只分布在有机质和铁”氧化物相中,Cd则几乎只存在于有机质相中,它们的分布比例几乎不随土液比的改变而变化。7.无论在桥边土和坝下土中添加何种赤泥,添加的比例是多少,在添加赤泥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在各吸附相中的分配比变化很小,主要是有机质相所占比例稍微变小,而铁氧化物相相应的有一点增加。而对于不同的土液比,其变化趋势相同,只是变化幅度相对来说较大。
Resumo:
微量金属元素的微藻生物地球化学主要通过研究微藻与微量金属元素的各种相互作用,在时空上了解微藻在微量金属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微藻本身的成分、结构、形态和功能在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中的变异等。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是目前研究的科学热点之一。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地球表层的局部乃至全球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对生物的正常生长乃至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作为初级生产力,浮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通过生物积累、光合作用及生物矿化,驱动着C、N、Si、P、O、,S、Fe等元素在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藻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够很好的响应微量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变化。目前有关湖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及浮游植物生态学的研究较多,但浮游植物和微量金属元素相互作用规律的系统研究较少,对湖泊微量金属元素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解释仍缺乏实验依据。本论文研究了高原湖泊阿哈湖、百花湖和红枫湖的微量金属元素和微藻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小球藻和衣藻对微量金属元素的生物吸收和生物吸附特征:研究了微量金属元素对微藻生理生化因子(生长速度和碳酸醉酶胞外酶)的影响;分析了微藻和微量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湖泊微量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解释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阿哈湖、百花湖和红枫湖的微藻生物量在2002年出现了两个高峰,一个在春季,一个在秋季;这是水温、光照、营养源和捕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百花湖和红枫湖的微藻以蓝藻和绿藻为主;阿哈湖的微藻春季以蓝藻和绿藻为主,秋季以硅藻为主。阿哈湖和红枫湖的叶绿素a含量在垂直方向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表层浮游藻类较多。2.阿哈湖、百花湖和红枫湖2002年过滤水中微量金属Co、Ni、Cu、zn、M。含量的月变化各不相同;其变化是微藻和降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降水(酸雨)腐蚀湖泊流域的碳酸盐岩,其中的微量金属元素被溶解,随河流输入湖泊,影响了微量金属元素在湖水中的含量(如三个湖中的cu,阿哈湖中的Mo)。百花湖和红枫湖的蓝藻和绿藻的生物量变化与微量金属元素C。、Cu、zn、M。的含量变化正相关,可能是因为这些微量金属元素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蓝藻和绿藻的生长;阿哈湖的硅藻的生物量变化与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负相关,可能是由于硅藻对它们的富集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浮游藻类通过吸附、吸收和富集溶解态微量金属元素,影响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溶解态微量金属元素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其垂直分布特征是本身的浓度大小、浮游藻类和湖底微生物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微藻对微量金属元素生物吸附的平衡时间因对微藻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单离子体系和多离子体系中衣藻对同一微量金属的吸附情况不同,多离子体系中微量金属元素对吸附作用位点的相互竞争造成了这种差异。多离子体系中,死藻细胞对Cd、zn、cu、Co、Mn的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与它们的原子量的大小顺序一致,这可能是在各种微量金属元素的相互竞争中,死的藻细胞优先选择原子量大的金属;活藻细胞对Cd、Fe、C。、Zn(Ni)的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与它们的离子密度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活的藻细胞的生物调节作用使其优先选择离子密度小的金属。4.在单离子体系和多离子体系中,不论是活的藻细胞还是死的藻细胞,小球藻对各种微量金属的吸附量大于或相当于衣藻的吸附量;小球藻和衣藻对各种微量金属的吸附量一般随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单离子体系中,衣藻和小球藻对每种微量金属的生物吸收速度随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一般是随金属浓度升高吸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但增加和减小分界线处吸收速度对应的金属浓度大小各不相同;小球藻和衣藻对Mn、Fe、C。、Cu、zn(藻必需的微量金属营养元素)的吸收速度大于对Ni、Cd的吸收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同一藻类维持新陈代谢所需各种金属的量不同,对不同微量金属毒害的承受程度(生物调节能力)也不同;不同藻类对同一微量金属的需求量和毒害的承受程度也不相同。在单离子体系小球藻和衣藻对各种微量金属的吸附和吸收中,随着浓度的增加,吸收过程比吸附过程更快的达到饱和状态。5.各种微量金属对小球藻和衣藻生长的影响情况因金属种类和藻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Cd·Cu、Ni、zn对小球藻和衣藻生长的毒害较大,而且对衣藻的影响比小球藻的影响大·随各种微量金属浓度的增加,小球藻和衣藻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般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和它们对各种微量金属的吸收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可见吸收到藻细胞体内的微量金属的量和它们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藻细胞的生物调节在这个变化趋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6.阿哈湖和红枫湖微藻碳酸醉酶胞外酶活性明显高于衣藻的CA。活性,主要是因为c入的活性与环境中HcO3一的浓度有关。cd、zn、cu和Pb对微藻c人的活性的抑制效应因金属浓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抑制作用因微藻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微量金属元素对CA活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①.直接与CA这一含zn蛋白酶作用;②.间接影响藻细胞内CAe的新陈代谢:③.直接改变cA。的生物活性(例如Pb)。低浓度的Fe、Mn、Co 、Ni和cd刺激了衣藻碳酸配酶胞外酶(cAe)的活性,高浓度的各种金属抑制cAe的活性;cu和zn对衣藻cAe的抑制作用比其它金属离子的强。衣藻对Fe和Mn影响CAe的生物调节作用明显,其次是Co和Ni。7.微藻是影响高原湖泊微量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影响情况因微藻种类而有所差异。微藻能强烈地改变环境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也影响了微藻的生理生化功能。微藻和微量金属的相互作用因微藻和金属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种类差异性是造成微量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Resumo:
浙江天(天台)-嵊(嵊县)地区是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区Au、Ag及多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近年来发现多处具有工业意义的贵金属矿床。其矿床特征可以同世界上以火山岩为主岩的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类比。具有高Ag、Pb、Zn(Au、Cu)丰度的前震旦纪陈蔡群变质岩和早白垩纪朝川组火山岩系是矿源层。矿床产于火山岩系中;围岩蚀变发育,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菱锰矿化、冰长石化以及似青盘岩化与矿化有关。矿床元素垂直分带由浅部至深部为Au、Ag、Zn-Ag、Pb、Zn-Pb、Zn、Cu。菱锰矿的含Fe、Ca量与Ag矿化具有消长关系,菱锰矿含Fe高对Ag(Au)矿化有利。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NaCl-H_2O体系,富Na酸性(pH = 4.5)是该体系的特征。成矿流体来源以火山岩浆热液为主,有大气降水加入形成混合流体。硫、碳质来自火山岩浆。而成矿有用元素则来自大陆地壳的Ag、Pb、Zn (Au、Cu)高丰度值的陈蔡群或早白垩纪朝川组。成矿温度195 ℃ ~ 250 ℃及135 ℃±;成矿时代74 * 10~6年 ~ 105 * 10~6年,属晚白垩纪;成矿压力350 ~ 500 bar。成矿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发展初期。矿床成因类型可确定为浅成中低温火山岩浆混合热液贵金属矿床。
Resumo:
Thiol-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ethane-silicas with large pore were synthesized by co-condensation of 1,2-bis(trimethoxy-sily)ethane (BTME) with 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 (MPTMS) using nonionic oligomeric polymer C1H (OCH(2)-CH(2))(10)OH (Brij-76) or poly(alkylene oxide) block copolymer (P123) as surfactant in acidic medium. The results of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XRD), nitrogen gas adsorp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how that the resultant materials have well-ordered hexagonal mesoscopic structure with uniform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29)Si MAS NNR, (13)C CP-MAS NMR. FT-IR, and UV Raman spectroscopies confirm the attachment of thiol functionalities in the mesoporous ethane-sificas.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he attached thiol group (-SH) in the mesoporous framework is 2.48mmol/g. The ordered mesoporous materials are efficient Hg(2+) adsorbents with almost every -SH site accessible to Hg(2+).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heavy metal ions such as Hg(2+), Cd(2+), Zn(2+), Cu(2+) and Cr(3+), the materials synthesized using poly(alkylene oxide) block cooollxmier (Pluronic 123) g(2+), as surfactant show almost similar affinity to Hg(2+), Cd(2+), and Cr(3+), while the materials synthesized using ofigomeric polymer C(18)H(37)(OCH(2)CH(2))(10)OH (Brij-76) as surfactant exhibit high selectivity to Hg(2+). (C) 2004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Minor yttrium addition can improve the glass-forming ability of Cu-Zr-Al ternary alloys via suppression of the growth of eutectic clusters. Yttrium addition also makes the room temperature ductility of the alloys decrease, and both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 strain limits increase slightly.
Resumo: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Mg-6Al-0.4Mn and Mg-6Al-4RE-0.4Mn (RE = Mischmetal) alloys is investigated in 3.5% NaCl solution. The results of corrosion process, polarization behavior,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the alloys reveal that Mg-6Al-4RE-0.4Mn exhibits enhanced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addition of RE stabilizes the solid solution and modifies the passive film through a finer micro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