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resultados para 10-1
Resumo:
自然界木本植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面对淹水带来的胁迫伤害,木本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机理上解释河岸带和消落区树种分布的规律,对于大型水库消落区的治理也能起到理论依据的作用,因此,木本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历来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峡水库蓄水造成库区部分陆地岛屿化,这将对岛屿优势植物带来深远影响。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这些岛屿上的三种优势树种。在岛屿形成初期,应用生理生态学手段,在7月和9月分别对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进行了野外测定,从而为岛屿化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和监测提供重要的本底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较其它两种植物更耐旱。水势和Fv/Fm在清晨高中午低,经过一个晚上可以基本恢复,因此就目前状况看岛上的三种优势植物均生长健康。但是库区蓄水后,在淹水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将如何变化,还需要后期的连续观测。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三峡库区河岸带和库塘消落区常见的植物,对于河岸带和库塘消落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模拟淹水实验,研究了这三种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淹水对枫杨和栓皮栎生理生态过程的早期影响是快速降低了二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但经过最初的下降后,枫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逐渐恢复,而栓皮栎的则持续下降。在试验过程中,枫杨和池杉均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而栓皮栎没有产生不定根。随淹水时间的增加枫杨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栓皮栎的叶绿素含量在第33天后大幅降低,Chla/Chlb的比值下降。淹水后第10天和70天测定的清晨水势,受淹栓皮栎比对照高,而受淹枫杨比对照低。淹水导致池杉和栓皮栎的根/茎/叶膜质过氧化状态均呈现动态变化。淹水处理的栓皮栎根的MDA含量低于对照而池杉的高于对照,比如:淹水24天后,栓皮栎根的丙二醛含量是对照的73%;而池杉是对照的111.5%。淹水处理第10天和第24天两个种的叶和茎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第50天则略低于对照。淹水导致池杉和栓皮栎两个种的根/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动态变化。持续淹水导致栓皮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对照先略下降后上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而根可溶性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池杉根/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对照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淹水导致栓皮栎的比叶重(Leaf dry mass per area)持续升高,池杉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淹水导致栓皮栎的根系活力持续下降,池杉则开始时下降后又升高,这可能与池杉在淹水过程中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而栓皮栎没有产生不定根有关。 以上生理生态的实验结果说明相对枫杨和池杉,栓皮栎应属于对淹水较敏感的树种。并得到以下一些结论:1)间接支持了“长期淹水导致不耐淹种(如栓皮栎)库量减小,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负反馈效应”假说;2)淹水对不耐淹种光合速率下降的影响至少包括气孔开度降低、光化学量子效率降低和库尺寸下降导致的光合速率下调的负反馈效应(长期)三个生理生态原因;3)淹水对水势的影响与树种相关;4)淹水并未导致不耐淹种(如栓皮栎)根膜质过氧化状态上升,而是导致其下降。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根系缺氧造成的;5)淹水胁迫初期耐淹种(如枫杨和池杉)和不耐淹种(栓皮栎)均出现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下调,持续时间大概在1-10天内。随后耐淹种生理过程逐渐恢复而不耐淹种在略为恢复1-2天后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耐淹种恢复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的出现。 令人意外的是70天的淹水过程并没有导致栓皮栎的死亡,这说明该树种对淹水具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栓皮栎分布于河岸带和消落区较高海拔处并很少受到季节性淹水影响的生理生态原因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淹水后可能要面对土壤透气性恢复带来的生理干旱胁迫可能对栓皮栎的生理过程造成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淹水后恢复过程中三个种的生理生态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河岸带和消落区树种分布的生理生态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Resumo:
土壤氮素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氮素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会改变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影响土壤肥力的保持,进而可能造成土壤内氮素渗漏流失。为系统了解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土壤氮素转化的特点,本实验采用原位培养顶盖埋管法进行野外培养,每间隔一个月定期取样,于2004年7月-2006年10月在植物所恢复生态学实验站进行了两个试验,1:选择农牧交错区四种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围封样地:FS,放牧样地:GS,弃耕地:AF,和农田:CF),比较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氮素矿化的异同;2:在施肥样地通过不同施肥处理(F0: 1g N m-2, F1: 1g N m-2, F2: 2g N m-2, F3: 4g N m-2, F4: 8g N m-2, F5: 16g N m-2, F6: 32g N m-2, F7: 64g N m-2) 的土壤氮素转化动态,确定过度放牧的典型草原围封禁牧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最适宜的施肥量。主要结论如下: 1. 与试验初期相比,整个非生长季围封样地、弃耕地和农田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逐渐降低,培养结束时铵态氮含量分别减少了67.04%,77.31%和70.54%,而放牧地的含量增加1.63%。围封样地、放牧地、弃耕地和农田的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1.61%,376.43%,199.75%和133.16%。非生长季四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氮素转化速率主要受温度影响。围封样地、放牧地、弃耕地和农田非生长季矿化速率均值分别为-0.016,0.0429,-0.0051和-0.0030 μg g-1 d-1。硝化速率均值变幅为-0.43-0.17 μg g-1d-1。 2. 与没有冷冻而融化的土壤相比,冻融显著影响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只有在较低的土壤温度条件下冷冻以后,融化才会促进土壤氮素矿化。不同的冷冻时间长度下融化均会促进土壤硝化速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氮素转化速率的重要因子。 3. 四种土地类型的年日均矿化速率为放牧样地>农田>弃耕地>围封样地,分别为0.25,0.11,0.10,0.06μg g-1d-1,其年平均速率分别为11.65,5.50,5.00和2.46g m-2 y-1,而年日平均硝化速率分别为0.27,0.095,0.097和0.05μg g-1d-1。其中生长季日均矿化速率和日均硝化速率均为其年日均速率的两倍。因此,生长季形成的矿化氮是全年的93%,而形成的硝态氮占全年的86%。四种土地类型年均矿化氮的累积量平均为615.04 kg ha-1,而硝化作用的累积量变幅为230.44-1218.86 kg ha-1。四种土地类型的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变化一致。 4. 不同施肥处理对典型草原土壤氮素转化均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少量施肥(F1,F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减少20.57%,11.18%和17.18%。当施肥量大于F4(8g N m-2)时,随施肥量增加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增加18%-1191%。除F5(16g N m-2)外,与对照相比,随施肥量增加,土壤矿化速率增加了5-21倍。4 g N m-2 (F3)左右是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比较合适的施肥量。 5. 氨气挥发速率的季节动态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变化一致,其速率变幅为17.65 - 1228.39µg m-2 d-1,其中7月挥发量占全年的37%。与对照相比,少量施肥氨气挥发速率降低了1-2%,施肥量大于F3 (4g N m-2),速率增加了1-4倍。实验期间总的流失量变幅为23.76-84.91mg m-2,而且通过氨气挥发流失量低于土壤全氮的3%。氨气挥发不是典型草原过量氮素流失的主要方式。 6. 氮素限制的典型草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外源氮素添加阈值为:4 g N m-2 (F3)。与对照相比,短期施肥(3年)不会显著影响根系碳储量和土壤碳氮储量。施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显著增加,说明施肥显著刺激硝化作用。典型草原60%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0-10cm,这里的碳储量占地下储量(0-50cm)的63%以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全碳,无机氮储量降低。而铵态氮储量和可利用的无机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说明植物根系主要吸收利用上层可利用氮素,而且下层氮素矿化速率降低。
Resumo:
保护生物地理学(Conservation biogeography)就是运用生物地理学的原理、理论和分析方法,特别是那些有关物种分布格局的信息,去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问题,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构建中国蕨类植物物种及分布数据库得知,中国现有蕨类植物63科,221属,2456种,其中有1218种属于中国特有(中国蕨类总数约50%),3种蕨类植物为外来种。科的统计表明:最大的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水龙骨科4个科所包含的种类占全国总种数的51.5%。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铁角蕨科、凤尾蕨科、碗蕨科、中国蕨科、叉蕨科、观音座莲科等十个大科所含种数占了中国特有种总数的80%。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台湾、湖南、西藏等省区是中国蕨类植物种类数量及中国特有种数量较多的地区;全国有22个省区拥有地方特有种,地方特有蕨类植物数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云南、台湾、西藏、海南等四省区的地方特有蕨类植物种数占各省区蕨类植物总数10%以上,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及岛屿现象对中国特有蕨类植物分化的影响。 中国蕨类植物与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经度、纬度的增加, 蕨类植物物种总数及中国特有蕨类植物总数具有减少的趋势;(2)蕨类植物在海拔1000-1600米之间、特有蕨类植物在海拔700-2100米之间具有最大的多样性,此区间外随着海拔的降低及升高,物种丰富度依次降低;(3)气候因子特别是一月均温、年均温、相对湿度、年降雨量等因素对蕨类植物及中国特有蕨类植物均具有较大的影响,与最热月均温成低度线性相关或相关不显著;(4)地形因子是影响蕨类植物多样性的一个独立因素,地形条件越复杂,蕨类植物种类及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种类越丰富。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中国蕨类植物在各省之间种的相似性,以省区为单元对中国各省区蕨类植物物种组成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结果划分成:①南方蕨类植物区(包括横断山—青藏高原亚区、华中亚区、华东亚区、华南亚区)和北方蕨类植物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亚区、秦岭亚区、江淮亚区)。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40.86%)、热带亚洲分布(30.95%)、东亚分布(12.77%)和中国—日本分布(8.24%)构成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成分的主体;在洲际关系方面,中国蕨类植物与大洋洲的蕨类植物关系最为紧密,共有种最多,达94种;与南美洲共有的蕨类植物种类最少,仅32种。(2)基于地理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我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区划为代表温带亚洲成分的(特别是中亚、西亚地中海分布成分)西北温带亚洲植物区、代表古热带成分的华南古热带植物区和代表广义东亚成分的东亚植物区,东亚植物区可继续下分为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亚区(该区分布有大量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类型)、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 运用IUCN濒危物种等级对中国蕨类植物及其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进行了现状评估,结果表明:可能灭绝(EX)的2种,极危(CR)的蕨类植物有33种,属于濒危(EN)的蕨类植物51种,属于易危(VU)的蕨类植物有109种,接近受危(NT)的蕨类植物158种,需予关注(LC)的845种,数据不足(DD)的1255种。对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的保护级别提出部分变更的建议,对部分没有列入保护名录珍稀蕨类提出保护的建议,并就建议保护级别变更和增加保护的种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Resumo:
本文研究了10个大豆品种在吸胀期对冷害的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1)依据对低温反应的差异,各品种可归为三种类型:a)冷敏感型,低温处理使其各种萌发指标大幅度下降;b)抗冷型,低温处理使其各种萌发指标下降很小;c)中抗型,介于两者之间。 (2)低温导致的冷敏感品种的ATP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抗冷型的。 (3)抗冷品种脱氢酶活性高,且低温导致的下降幅度小;而冷敏感品种则相反。 (4)抗冷性越强,SOD活性越高,MDA含量越低,且低温导致的MDA含量的升高也越小。 (5)除个别品种外,低温导致的敏感品种的电导率升高大于抗冷型的。 (6)低温处理下,抗性品种的胚根细胞仍具有较高的ATPase活性,含有大量液泡和内质网;而冷敏感品种不仅ATPase活性低,且只有蛋白体和拟脂体,未见到液泡和内质网。 依据以上结果,提出了大豆吸胀冷害的可能机制:低温下质膜修复与重建、ATP迅速产生及一些酶的活化的受阻可能是大豆吸胀冷害的原初反应,由此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紊乱,以致于萌发缓慢,活力降低。 我们建议萌发生理测定、ATP含量测定及电导实验可用做大豆抗冷性的评价。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深海鱼皮胶原肽紧肤抗衰老膏状面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提取的深海鱼皮胶原多肽1~10份结合玫瑰纯露1~3份、海藻糖1~2份、菊糖0.5~1份为功能原料,以无机粉状物10~30份、淀粉5~10份、保湿剂5~10份、增稠剂1~2份、油脂5~10份以及表面活性剂1~2份为辅助原料,原料中各组分均以重量计,经溶解、混合、搅拌、均质等工艺制得深海鱼皮胶原肽紧肤抗衰老膏状面膜。本发明的胶原多肽面膜主要以天然动植物提取物为活性成分,不仅具有深层清洁、补充肌肤营养、平整细纹、延缓衰老的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粘接性,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美容护肤化妆品。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剥离型深海鱼皮胶原肽面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提取的深海鱼皮胶原多肽1~10份结合玫瑰纯露1~3份、海藻糖1~2份、菊糖0.5~1份为功能原料,以成膜剂10~30份、无机粉状物10~30份、保湿剂5~10份、油脂5~10份以及表面活性剂1~2份为辅助原料,原料中各组分均以重量计,经溶解、混合、搅拌、均质等工艺制得剥离型深海鱼皮胶原肽面膜。本发明的胶原多肽面膜不仅具有良好的清洁效果,而且可以补充肌肤营养、平整细纹、延缓衰老,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美容护肤化妆品。
Resumo:
本发明公开一种干膜状深海鱼皮胶原肽面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提取的深海鱼皮胶原多肽1~10份结合玫瑰纯露1~3份、海藻糖1~2份、菊糖0.5~1份为功能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2~10份、淀粉0.1~1份、保湿剂5~10份为辅助原料,原料中各组分均以重量计,经溶解、混合、搅拌、均质、干燥等工艺制得干膜状深海鱼皮胶原肽面膜。本发明的胶原多肽面膜可以补充肌肤营养、平整细纹、延缓衰老,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美容护肤化妆品。
Resumo:
:昆虫体内形成了强大的免疫肪御系统,其被各种微生物攻击时能依靠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识别蛋白时 感染进行区分和激活体内信号通路诱导如抗茵肤之类的效应分子昆虫体内控雠先天性免疫的信号通路分 别是.T01l通路、IMD通路和JAS/sTAT通路,这3条通路在信号传递过程中存在协作,井且,这些通路与脊椎 动物体内某些通路存在惊人相似、在免疫调控通路方面存在共同的进化起源.遣揭示了先天性免疫在动物体 内存在的普遍-胜和机体抵御病原感染的重要性.
Resumo:
观察了新近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果蝇属暗果蝇种组( Drosophila obscura species group ) 种类 D1luguensis 、D1 dianensis 和D1limingi 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 并将3 个种的核型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进行了比较。 D1luguensis 具2n = 12 条染色体, 包括3 对中央着丝粒(V 形) 染色体、2 对近端着丝粒(棒状) 染色体以及1 对微小(点状) 染色体。其中X 和Y染色体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D1 dianensis 和D1limingi 具2n = 10 条染 色体, 包括1 对大的V 形常染色体, 1 对小的V 形常染色体, 2 对J 形(亚中着丝粒型) 常染色体和1 对点状染 色体。其中X 染色体为J 形, Y染色体为短棒状。基于核型比较的结果以及D1sinobscura 亚组地理分布的资料, 结合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 认为D1 luguensis 可能保留了该亚组祖先种类的核型。D1sinobscura 的核型(2n = 12 : 2V , 1J , 2R , 1D) 可能由一个pre2“sinobscura2hubeiensis”谱系的一个分支通过臂间倒位演化而来, 而D1 hubeiensis 的核型(2n = 10 : 4V , 1D) 可能由该谱系的另一分支通过着丝粒融合(2 对近端着丝粒常染色 体的融合) 而形成。推测在D1 dianensis 和近缘欧洲种D1subsilvestris (2n = 12 : 3V , 2R , 1D) 间、D1limingi 和 东亚近缘种D1tsukubaensis (2n = 12 : 3V , 2R , 1D) 间的物种分化过程中, 可能有相似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发生。
Resumo:
The hemizona assay (HZA) in Rhesus monkeys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zona-binding ability with sperm motility or with naturally developing oocytes at various maturational stages. Oocytes from unstimulated ovaries were retrieved within 2 hr from monkeys sacrificed for vaccine production (in reproductive season, but with their menstrual cycles not determined). Oocyt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their morphological maturation: 1) Oocytes surrounded by more than one cumulus layer (MC); 2) Oocytes retaining intact germinal vesicle nuclei (GV); 3) Oocytes with 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showing distinct perivitelline space (PVS); and 4) Oocytes extruding the first polar body (PB1). The mean numbers of sperm bound to hemizona for PBI, PVS, GV, and MC groups were 132.9 +/- 12.0, 71.5 +/- 10.1, 36.1 +/- 4.0, and 20.1 +/- 2.9 (Mean +/- SE), respectively. The four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each other in sperm/egg binding ability (P < 0.01). The number of bound sper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oocyte matur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lso showed that zona-binding ability was also affected by sperm motility. For sperm with 67.7% motility and sperm with 31.2% motility, the average numbers of bound sperm were 43.5 +/- 2.2 and 25.3 +/- 2.9 (Mean +/- SE),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inding ability for sperm with higher motility (P < 0.01).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The rhesus monkey model can serve as a very sensitive model for studying sperm/egg interaction by HZA; 2) Sperm motil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erm/egg binding; and 3) Sperm/egg binding ability increases with oocyte maturation. The binding ability is highest when oocytes matured to the PB1 stage, which is also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fertilization. This is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zona maturation'' hypothesis. (C) 1994 Wiley-Liss, Inc.
Resumo: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额牛精液低温冷冻保存方法,属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滴冻法对大额牛精液进行冷冻保存。冷冻液的配方为卵黄15%-20%v/v、甘油3%-6%v/v、乳糖1.0M-1.5M和蔗糖1.0M-1.5M;防冻液与精液稀释比例为1∶10、稀释后的精液放置在室温下平衡1小时,再转移到4℃冰箱中平衡3小时;冷冻精液的品质判定指标为:解冻复速率不低于70%;精子体外存活时间在解冻后放入37℃、5%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1小时后,运动度不小于30%;金黄地鼠裸卵穿透率不低于38%;精液在50mOsm/kg的低渗溶液中,38℃的5%CO2培养相中培养1小时,精子肿胀率不低于39%。本发明具有实用且效果可靠,提供的大额牛冷冻精液品质的评定方法和判定指标科学、规范等优点。
Resumo:
2008年3~7月对云南抚仙湖生态环境中的无尾两栖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无尾两栖类10个种,隶属于1目4科7属,但是分布狭窄,部分种类数量少.结合无尾两栖类的生态功能和作为指示生物的优越性特点,提出了加强其生活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无尾两栖类动物对抚仙湖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