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resultados para 10(16)-10(18) EV
Resumo:
在进行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应用TurboProlog和C程序语言建立了污水土地处理专家系统(LTES).通过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对土地处理系统的进水水质、场地适宜性、出水目标等指标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解决了污水土地处理的选址、处理工艺类型选择等问题,是科学设置污水生态工程的重要工具.
Resumo:
以Zhao等提出得"能值足迹"方法和顾晓薇等提出的"本国足迹"理论为基础,从生产角度计算分析了辽宁省大连市2002年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对比本地能值生态足迹、能值足迹和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包括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足迹强度指数和生态超载指数。各方法均得到同样结论:大连市存在生态赤字,分别为2.24,5.13和18.71。本地生产导致的生态超载指数最大,为62.91。
Resumo:
能值为环境、资源、人类劳务、信息和发展决策的分析评价提供了新尺度。为了更好地评价大连市农业种植业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大连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在简单阐述能值分析理论基础上,运用能值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大连市2000年到2004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能值分析指标体系。从净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荷力角度来量化分析大连市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大连市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分别为9.48、9.24、8.52、8.00和7.59,环境负荷力分别为10.21、11.49、6.26、10.41和9.03。大连市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整体处于较好态势,但对环境的压力较大,应进一步加大其高科技含量的能值投入,以促进农业系统的更好发展。
Resumo:
对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的 17种主要木腐菌进行了报道 ,并就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功能进行探讨 .通过对火烧林分和非过火林分主要木腐菌类群变化的研究 ,确定在火烧迹地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菌物主要有 8种 ,常见菌 4种 ,以及在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中的珍稀和濒危的木腐菌 3种 ,并探讨了珍稀或濒危菌物的保护对策 .
Resumo:
从单条林带和林网两个尺度出发 ,建立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 ,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机理关系 ,提出了 9个主要评价指标 .对于单条林带 ,用林带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初始防护成熟龄、防护成熟期、林带产投比、更新方式等可作为度量林带经营状态的指标 ;对于林网体系 ,用林网带斑比、林网连接度、环度、林网优势度等可作为度量林网经营状态的指标 ;依据主要指标的数量化界定 ,提出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标准 ,可进行综合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及其标准 ,在宏观上确定了主要林网体系的布局 ,在微观上确定了单条林带的结构 ,成为衡量是否可持续经营的依据 ,为其高效多功能经营提供了导向 .
Resumo: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将亚高山矮曲林带 (Ⅰ )、寒温性针叶疏林带 (Ⅱ )、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1 )、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2 )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3) ,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带 (Ⅰ )、过渡性植被带 (Ⅱ )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 (Ⅲ1 )、稀疏性植被亚带 (Ⅲ2 )和富集性植被亚带 (Ⅲ1 ) .对Ⅰ、Ⅱ带及Ⅲ1 亚带的植被宜采取保护性经营对策 ,对Ⅲ2 、Ⅲ3亚带 ,采取恢复和提高其生物多样性 ,促进植被进展演替的经营对策 .
Resumo:
用室内恒温控湿培养法和埋袋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序列下黑土有机磷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无论是实验室培养法还是埋袋法,有机磷含量和矿化速率都逐渐下降,累积矿化率逐渐上升.培养法中,两个处理的矿化速率均在1个月时最大,分别为31.67和38.75mg·kg-1·month-1,6个月时累积矿化率和矿化速率分别为7.94%,13.26mg·kg-1·month-1;9.24%,17.99mg·kg-1·month-1.埋袋法中,5个有机物料处理的矿化速率均在1年时最大,分别为55.67、55.65、49.60、19.71和22.52mg·kg-1·month-1,3年时玉米根和小麦根处理的累积矿化率和矿化速率较高(二者3年的累积矿化率约50%,矿化速率约35mg·kg-1·month-1),而大豆根和草根的处理则较低.同时,两种研究方法均表明,有机磷初始含量影响其矿化率和矿化速率,有机磷初始含量愈高,其矿化率和矿化速率就愈高.
Resumo:
以二道坊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采用相关与回归分析综合地研究了 1 4种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 :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 ,它们在沉积物中的相关系数大多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 ;通过因子分析 ,求出了 4个主因子 ,它们代表沉积物中1 4种元素测定信息的 85% ,以第一、二主因子对应的特征向量为X、Y轴将 1 4个元素分成了 3类 ;建立了大部分元素与沉积物性质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
Resumo:
组成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幼树 ,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 浓度为 70 0 μl·L-1、40 0 μl·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 ,以生长在 40 0 μl·L-1下的幼树为对照组 ,在各自生长条件下测定 ,高CO2 浓度下生长的红松、云杉、落叶松、大青杨、白桦、椴树、水曲柳和色木的高生长比对照组的幼树提高 10 %~ 40 % .高CO2 浓度的幼树与对照CO2 下的幼树相比各树种蒸腾速率升降不一 ,但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同树种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对高CO2 浓度反应不一 ,反映出幼树对高CO2 浓度适应的复杂性 .长期高CO2 浓度环境下生长的阔叶树对CO2 变化反应较针叶树敏感 ,供试树种均发生光合驯化现象 .
Resumo: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对玉米田杂草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耕作方法和除草剂对杂草群落组成、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田优势种杂草为野黍、苘麻、大狼把草和鸭趾草,其中野黍重要值最高;免耕不施加除草剂处理6月下旬杂草生物量较大,5月末到8月中旬物种丰富度较高(S),7月14日和8月1日均匀度(J)较低,优势集中性(C)较高,均与常规施加除草剂处理有显著差异.施用除草剂可减少免耕玉米田杂草种类,抑制杂草生物量的增长.耕作方法和除草剂可对杂草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稳定性产生影响.
Resumo:
将森林界面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前沿学科,指出它的研究对象是森林界面,并较全面地论述了森林界面的结构与功能、界面的空间格局与分类、界面生理生态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初步提出了森林界面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阐述了该学科在应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地位.
Resumo:
在保护地辣椒栽培中应用禾康生物液 ,对真菌性病害疫病进行防治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 :禾康生物液稀释 40、5 0、6 0倍 ,采用灌根和喷雾方法 ,药效分别为 82 .30 %、78.0 6 %、71.31%。禾康生物液处理区辣椒生长正常 ,株高、根长均高于空白和对照化学药剂处理区 ,增产幅度为 17.2 %~ 2 1.8%。
Resumo:
黑土是我国东北主要土壤类型之一 ,也是我国宝贵的土壤资源 .本项研究在分析了黑土南北样带上采集的 115个土样理化性质的基础上 ,建立黑土肥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数学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土肥力水平进行评估、分级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绘制黑土区土壤肥力状况图 .研究发现 ,深厚黑土主要分布于黑土区北部 ,中厚与薄层黑土则分别集中在黑土区的中部和南部 ,这主要与黑土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和黑土的成土过程有关 .另外 ,黑土肥力水平分布规律在东西向为东高西低 ;南北向为中部最高 ,北部次之 ,南部最低 ,且大部分地区肥力水平处于中等 ,占整个黑土区的 73 6 % .
Resumo:
在森林倒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的动态,涉及红松阔叶林倒木分解及其贮量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倒木分解,除心腐木外,均由表及里进行;倒木分解速率在其它生态条件相同时因树种、直径和部位而异.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包括现有倒木贮量和倒木年输入量两个分解动态过程,现有倒木贮量在头100 年其干重迅速减少,其中椴树比红松尤速,前者分解91 % ,后者为72 % .林地倒木贮量动态与倒木年输入量分解动态相似,但前者在分解初期贮量增加较大,因为部分现有倒木未完全分解;100 年后趋于一致,并恒定于16 ~17t·h m -2 ,直至群落的顶极阶段结束
Resumo:
用回归分析方法 ,对我国亚热带湖南会同红栲 青冈 刨花楠群落的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林分总生物量为 45 1.0 2t·hm-2 ,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藤本生物量分别为 42 6 .76、17.76和 1.80t·hm-2 ,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为 4.70t·hm-2 ,乔木层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量分别为 34.46t·hm-2 ·年 -1、13 .32t·hm-2 ·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