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resultados para 1,2,3,4-TetraClBz max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研究都江堰地区三个不同林型下(般若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龙池杉木林、月亮湾楠木林)土壤氮素分布的异质性及其矿化动态、凋落物的分解,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野外用顶盖埋管法培养土壤,测定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变化,我们发现,尽管铵态氮含量在三种林型下都大于硝态氮含量,但只有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净氨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基本持平,其它两种林型下,净硝化速率都远远大于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的增强,暗示着土壤的退化程度的加剧。   2. 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其中净氨化速率在龙池杉木纯林下和土壤温度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而硝化速率在三种林型下均和土壤温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这说明,虽然温度是影响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但温度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力等来影响上述过程的,而由于生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性,温度的影响效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另外,土壤含水量对三种林型下的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的相关。   3. 不同的林型下具有不同物种多样性,而物种多样性会通过凋落物的质量和数量,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和性质以及植被盖度等角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氮素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土壤无机氮(特别是硝态氮)流失的潜力增加,导致无机氮库的逐渐缩小。速效氮含量迅速降低。   4.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同组成了土壤无机氮的绝大部分。但由于硝态氮易于淋溶, 从地表径流中流失,易被植物吸收,也可能通过反硝化损失掉,因此硝态氮的含量常常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而且硝态氮的含量要远低于铵态氮的含量。但硝态氮占总速效氮的比例在不同的研究地点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别。   5 通过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和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发现,全氮和铵态氮在整个研究区域的异质性很大,并且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全氮和铵态氮的自相关尺度变化不大,但空间自相关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格局在大尺度上的变化很小,在小尺度的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还发现,对于全氮和铵态氮的空间异质性格局进行地统计学分析时,最小取样间隔应小于5米,并且铵态氮由于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其在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格局更明显,而其取样间隔应小于全氮的取样间隔。   6. 应用网袋法进行凋落物分解的实验,发现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在第一年就比按各组分混合比例计算的理论值更低。说明在本实验中几种凋落物——黄牛奶树、青冈栎、栲树和润楠的混合对分解没有促进作用。   7. 土壤湿度和凋落物干物质分解密切相关,而不同林地的温度差异对干物质分解影响不大。但对于具体元素(本文中的C和N)的分解而言,分解受更复杂的机制调节,其中可能包括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分解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相比之下,土壤湿度影响就不重要了。   8. 初始凋落物中的C/N浓度的比值显著影响分解速率,和腐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它来预测分解。在N的分解中,初始凋落物中的N浓度也会影响分解,具体反映在初始N浓度和实验截止时的N浓度成正比。   9. 亚热带气候下,凋落物的分解比在暖温带分解要快,并且初始凋落物中N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因而在分解中没有出现大量富集。   10.凋落物质量本身分解较快的树种,有机质的分解并没有相应快,说明在凋落物干物质降解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有机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1.对四川省岷江上游地区(茂县)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 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 ~26%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翌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补充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 林缘的幼苗密度低于所有其它生境的 (P<0.05),林中的幼苗密度最高,和林窗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而和灌丛的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灌丛幼苗密度和林中以及林窗的比较都没有差异。动物对坚果的取食速度则是林中的最慢 (10.0%),林窗和林缘的基本相同(分别为61.1%和66.5%),取食速度都明显快于林中(P<0.01)。(3) 林中的幼苗在小于100 cm的各高度内都有大量分布,说明在林中树冠下幼苗是可以长期存在的,暗示在幼苗阶段的锐齿槲栎可能是耐荫的。(4) 在林中缺失幼树,在林缘则有包括幼树在内的完整的更新大小系列,表明林缘是更新的关键地点。(5) 在栎林的每一个大小级别上,萌生个体和实生个体都按各种比例伴生,说明导致萌生的干扰一直在发生,并可能在森林的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说明该地区的锐齿槲栎林由萌生和实生起源的个体混合组成。 2.栎林是北半球温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栎林更新是全球森林更新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啮齿动物对栎林更新的影响则是关注的焦点。在2002~2003年,通过坚果标记研究了未被取食和遗弃坚果(即咬开后只有少部分被捕食后丢弃在林中的坚果)的健康比例,并定量测定了坚果的捕食、搬运、遗弃、丢弃、贮藏和留存等各种命运的比例和特点;对坚果也进行了各种人为的处理,以观测其命运和动物取食速度,发现:(1) 遗弃坚果中不健康坚果的比例比动物未取食的天然坚果中的比例有极显著的增加 (P>0.05),暗示啮齿动物一般是通过咬开坚果来识别坚果健康与否并决定是否捕食。(2) 根据坚果命运和对照相比改变与否以及如何改变,各种人工处理坚果的命运可以分为 4 类:① 坚果命运没有任何显著改变;② 坚果被就地捕食的速度降低,搬运的速度不变,最终搬运坚果的比例增加而就地捕食坚果的比例降低,留存坚果的比例偶尔能增加至0.2%;③ 坚果就地捕食的速度几乎降至0,搬运的速度则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上升,并且搬运作用持续了相对长的时间,最终搬运坚果的比例大大增加,就地捕食坚果的比例很低,留存率为0;④ 坚果被搬运和就地捕食的速度和比例都降低,留存坚果的比例相应的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达到50%。(3) 命运得到显著改变的②、③、④类坚果所承受的人工处理按照作用方式又可以分为主要作用于坚果化学状态(即气味浓度)的处理、主要作用于坚果物理状态(颜色、形态、有无附属物等)的处理以及使坚果处于不同颜色背景的处理;其中主要作用于坚果化学状态的处理对坚果命运具有最重大的改变,如胶带包裹处理和烧焦处理;其它各种主要作用于坚果的物理状态和所处背景的处理对其命运则也具有相对轻微的改变。这一试验结果可能证明:啮齿动物在对坚果进行识别和取食选择等活动时主要依赖于嗅觉来感知坚果的可食性,但是能感觉物理状态和所处背景的视觉也起一定程度的作用。(4) 啮齿动物对栎树坚果进行就地捕食、遗弃、搬运、异地捕食、丢弃、贮藏等作用,使各种命运的坚果都具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和特点,也提供了动物影响栎林更新的多种可能途径。 3.人工干扰是任何退化生态系统中都始终存在的重大问题。除了明显的砍伐或者采摘外,人工践踏也是一种重要的干扰,特别是在茂县的山林普遍被牛马不断的放牧的情况下,这个干扰的后果就更加显著。为此研究了人脚踩踏的路上的白车轴草和未踩踏草坪上白车轴草在最大叶长、株高、芽高、构件数量、构件平均鲜重、死叶数量、根长等构型指标,根、茎、叶三者的生物量(干重)及比例等生物量指标,平均花序数量、花平均数量等繁殖指标方面的不同,发现踩踏使白车轴草植株:(1) 株高降低,芽高降低,最大叶长变小,平均每厘米的构件数量增加,构件平均鲜重降低,根长度减小,死叶数量增加。(2) 平均花序数量下降,每花序的花平均数量下降。(3) 但是在生物量的分配上,根和茎的生物量没有显著的下降,但是叶的生物量显著减低。因为白车轴草的茎可以不断克隆繁殖,所以踩踏对其存活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造成了植株的矮化和密集化,根也变短;但是对种子繁殖有重大影响,反映在平均花序数量和每花序平均花数的显著下降上。在生物量的分配中,作为主要的同化器官,叶的生物量显著下降,而根茎比没有变化。这可能说明这样的克隆植物其物质流动是呈现网络化的特征,具有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4.连香树、油松、日本落叶松、华山松油松混合林是茂县地区的几种主要的已经营造的林型或者树种。为了了解其20年来的营林效果,运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量了这几种树种或者林型的胸径、持水量、凋落物现存量、密度等,评价了它们在生长、营业循环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具有生长缓慢,凋落物现存量大,涵养水分能力良好的树种,值得推广;油松生长迅速,凋落物现存量巨大,涵养水分能力一般的树种,也可以大力栽植;油松和华山松的混交林具有比较大的蓄积量和较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可以推广;而连香树则做为生长速度中等,成材率低,凋落物现存量小,涵养水分能力差的树种,不应该进一步推广。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然界木本植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面对淹水带来的胁迫伤害,木本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机理上解释河岸带和消落区树种分布的规律,对于大型水库消落区的治理也能起到理论依据的作用,因此,木本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历来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峡水库蓄水造成库区部分陆地岛屿化,这将对岛屿优势植物带来深远影响。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这些岛屿上的三种优势树种。在岛屿形成初期,应用生理生态学手段,在7月和9月分别对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进行了野外测定,从而为岛屿化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和监测提供重要的本底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较其它两种植物更耐旱。水势和Fv/Fm在清晨高中午低,经过一个晚上可以基本恢复,因此就目前状况看岛上的三种优势植物均生长健康。但是库区蓄水后,在淹水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将如何变化,还需要后期的连续观测。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三峡库区河岸带和库塘消落区常见的植物,对于河岸带和库塘消落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模拟淹水实验,研究了这三种植物对淹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及适应机制。淹水对枫杨和栓皮栎生理生态过程的早期影响是快速降低了二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但经过最初的下降后,枫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逐渐恢复,而栓皮栎的则持续下降。在试验过程中,枫杨和池杉均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而栓皮栎没有产生不定根。随淹水时间的增加枫杨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栓皮栎的叶绿素含量在第33天后大幅降低,Chla/Chlb的比值下降。淹水后第10天和70天测定的清晨水势,受淹栓皮栎比对照高,而受淹枫杨比对照低。淹水导致池杉和栓皮栎的根/茎/叶膜质过氧化状态均呈现动态变化。淹水处理的栓皮栎根的MDA含量低于对照而池杉的高于对照,比如:淹水24天后,栓皮栎根的丙二醛含量是对照的73%;而池杉是对照的111.5%。淹水处理第10天和第24天两个种的叶和茎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但第50天则略低于对照。淹水导致池杉和栓皮栎两个种的根/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动态变化。持续淹水导致栓皮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对照先略下降后上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而根可溶性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池杉根/茎/叶可溶性糖含量对照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淹水导致栓皮栎的比叶重(Leaf dry mass per area)持续升高,池杉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淹水导致栓皮栎的根系活力持续下降,池杉则开始时下降后又升高,这可能与池杉在淹水过程中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而栓皮栎没有产生不定根有关。 以上生理生态的实验结果说明相对枫杨和池杉,栓皮栎应属于对淹水较敏感的树种。并得到以下一些结论:1)间接支持了“长期淹水导致不耐淹种(如栓皮栎)库量减小,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负反馈效应”假说;2)淹水对不耐淹种光合速率下降的影响至少包括气孔开度降低、光化学量子效率降低和库尺寸下降导致的光合速率下调的负反馈效应(长期)三个生理生态原因;3)淹水对水势的影响与树种相关;4)淹水并未导致不耐淹种(如栓皮栎)根膜质过氧化状态上升,而是导致其下降。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根系缺氧造成的;5)淹水胁迫初期耐淹种(如枫杨和池杉)和不耐淹种(栓皮栎)均出现部分生理生态过程的下调,持续时间大概在1-10天内。随后耐淹种生理过程逐渐恢复而不耐淹种在略为恢复1-2天后逐渐下降到较低水平。耐淹种恢复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的出现。 令人意外的是70天的淹水过程并没有导致栓皮栎的死亡,这说明该树种对淹水具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栓皮栎分布于河岸带和消落区较高海拔处并很少受到季节性淹水影响的生理生态原因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淹水后可能要面对土壤透气性恢复带来的生理干旱胁迫可能对栓皮栎的生理过程造成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淹水后恢复过程中三个种的生理生态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河岸带和消落区树种分布的生理生态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克隆植物存在于自然界几乎所有类型生态系统,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植物群落的重要组分,克隆植物势必深刻地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克隆植物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克隆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以东北样带为平台,通过采用野外植物和土壤调查,结合2006年23期500 m MODIS NDVI数据,重点分析环境因素和群落生产力与克隆植物丰富度和重要性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沿东北样带自西向东的不同植被类型中,克隆植物出现的频率和重要值呈现降低的趋势,具体体现为: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草甸草原 > 农田 > 森林。克隆植物丰富度、重要值和相对物种数均与海拔呈显著相关,但这种关系随克隆构型发生变化。 2.群落中克隆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全钾并不呈现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在三种草原植被中,土壤成分对克隆植物重要性的影响强度随草原类型变化而变化。 3.植被生产力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虽然植被生产力与年均温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温度季节性变化呈显著相关;植被生产力与降水和温度季节性的相关性随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4. 就整个东北样带而言,植被生产力与群落中总的物种丰富度和克隆植物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不同克隆构型克隆植物的丰富度相关关系不一致。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生产力与克隆植物丰富度没有相关关系,但与克隆植物重要值呈现不同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克隆植物重要值与植被生产力的相关性在荒漠草原表现为正相关,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呈负相关,而在农田和森林没有显著相关性。 在土壤环境相对贫瘠和植被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克隆植物可能比非克隆植物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并在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高海拔、养分贫瘠的群落中,克隆植物出现频率较高。在荒漠草原,由于土壤贫瘠、扰动频繁,因此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较高,在生产力水平高的植物群落中克隆植物重要性较高;在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由于土壤养分等条件的改善,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降低,在生产力水平高的植物群落中克隆植物重要性较低;在农田和森林群落中,环境质量最好,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低,对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不构成显著影响,因此克隆植物重要性与生产力相关性不显著。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我国,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和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主要分布于北方温带地区,是造林、固沙、饲用及观赏的重要灌木,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i)、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和戈壁针茅(Stipa gobica)是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具有重要饲用价值和水土保持功效的多年生密丛禾草。这5种锦鸡儿灌木和7种针茅草本植物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关于它们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可以为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首先全面收集这12个物种在中国北方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全部地理分布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绘制现状分布图。通过分析其现实分布格局,发现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到西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继续向西南方向则分布有藏锦鸡儿,向西北方向分布有狭叶锦鸡儿。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克氏针茅和戈壁针茅也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克氏针茅向南被本氏针茅替代,短花针茅和沙生针茅没有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现象。5种锦鸡儿和7种针茅的分布范围分别又都有一定的重叠。 整理12个物种分布区内的气象台站长期记录,选择计算16个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水热指标值;进而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控制这5种锦鸡儿和7种针茅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控制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水分因子,特别是湿度;水分因子同样是控制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特别是生长季及年降水量;控制柠条锦鸡儿和藏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夏季高温,控制柠条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地理分布差异的是冬季低温。控制贝加尔针茅、大针茅、克氏针茅和戈壁针茅间替代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控制克氏针茅和本氏针茅间替代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是温暖指数。 运用耦合BIOCLIM模型的软件包“DIVA-GIS”模拟预测这5种锦鸡儿和7种针茅的现状潜在分布区及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状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均有很好的一致性;在CO2浓度加倍的未来气候情景下,这些植物都会向北大幅度迁移,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均缩小,分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用ROC曲线和Kappa统计值法验证模型表明,BIOCLIM的模拟精度较高。利用BIOCLIM模型绘制了这12个物种的生物气候分室图,并根据生物气候分室确定了物种的最适气候范围。 为了研究锦鸡儿和针茅分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本文在现实气象数据的基础上模拟预测了不同降水与温度变化情景下(保持年降水量不变,年均温分别增加1℃、2℃、3℃和4℃;保持年均温不变,年降水量分别增加和减少10%)的物种分布范围,发现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全部锦鸡儿和针茅都会向高纬度地区缓慢迁移,而当降水量减少时,它们将向低纬度地区迁移。不同气候情景下的物种分布范围迁移幅度表明,5种锦鸡儿中狭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脆弱性相对较大,7种针茅中克氏针茅和贝加尔针茅的脆弱性相对较大。气温的单独变化控制这些物种分布区的未来迁移。 最后,本文探索了锦鸡儿和针茅的气候变化影响的阈值。就核心分布区而言,小叶锦鸡儿、贝加尔针茅、大针茅、沙生针茅的气候变化影响阈值是气温升高4℃,降水减少10%;中间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是气温升高4℃,降水增加10%;柠条锦鸡儿和本氏针茅是气温升高4℃,降水不变;藏锦鸡儿是气温升高2℃,降水增加10%;克氏针茅和短花针茅是气温升高3℃,降水不变;戈壁针茅是气温升高1℃,降水不变。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属忍冬科忍冬属,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花蕾称为金银花(Flos Lonicerae),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等功效。我们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大毛花”品种茎尖选育出同源四倍体“九丰一号”品种,并在生产中发现花蕾产量显著提高,而药效成份含量是否发生变化了呢?四倍体忍冬表现出典型的器官巨大性,这些变化是否与其较强生态适应性之间存在联系呢?染色体加倍增强了忍冬的生态适应性,其生态修复功能如何呢?在本研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染色体加倍对其叶片,茎、花蕾和花蕾产量及其药效成份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2)染色体加倍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3)染色体加倍后植物对热胁迫的响应;(4)除上述两个品种外,增加一个变异品种“红银花”,探讨3个忍冬品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1. 通过测定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和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茎尖细胞DNA含量,表明四倍体忍冬(2n = 4x = 36)确实来自二倍体忍冬(2n = 2x = 18)的染色体加倍。四倍体忍冬气孔细胞大小显著大于二倍体,而气孔密度显著低于二倍体。四倍体忍冬没有光合“午休”,而二倍体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这可能与其存在抗高温的叶片解剖结构特性有关。四倍体忍冬叶片较二倍体变大、变厚、变浓绿(较高叶绿素含量)。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忍冬单位叶面积重量显著增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四倍体忍冬单个花蕾的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大于二倍体。连续3年的花蕾产量调查表明,四倍体显著高于二倍体。染色体加倍使其茎干粗壮、节间变短、新梢上着生花蕾数目增多及单个花蕾变大,这是其花蕾高产的生物学基础。对金银花的药效成份而言,染色体加倍不影响绿原酸的含量,但增加了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染色体加倍能增加金银花的产量和药效成份的含量,建议四倍体忍冬在药材生产中推广应用。 2. 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二倍体和四倍体忍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水分胁迫也降低电子传递速率、光系统II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而增加非光化学猝灭、总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四倍体忍冬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表现为其叶片水势、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有关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程度低于二倍体,并且复水后其恢复能力快于二倍体,表明染色体加倍增强了忍冬的抗旱能力。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四倍体植株总叶面积减少、单位叶面积重量增加、叶片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增大以及叶片表皮毛较浓密等形态解剖结构特性有关。结果表明,染色体加倍能增加忍冬植物的抗旱能力,而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3. 二倍体和四倍体忍冬受48 ºC热胁迫处理6 h和恢复10 h,以及离体叶片45 ºC,50 ºC,55 ºC 水浴热胁迫3 min,应用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研究了它们对热胁迫的响应。热胁迫显著降低了两个品种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系统II实际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降低了四倍体的非光化学猝灭,而增加了二倍体的非光化学猝灭。热胁迫增加了两个品种叶片的总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四倍体受热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有关代谢物的响应程度低于二倍体,以及其恢复程度快于二倍体,表明染色体加倍提高了抗热性。此外,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异质性也表明,四倍体的抗热能力大于二倍体。进一步的叶片解剖结构分析表明,四倍体叶片的表皮细胞变大、栅栏组织增厚、表皮毛较浓密等特点,是其抗热性强的主要原因。 4.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通过四倍体忍冬生态修复功能的野外试验证明染色体加倍后其生态适应性变化。在本研究中,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大面积不同类型的废弃地急需恢复植被和景观的问题,在恢复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集成技术,将3个忍冬品种植物用于这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在王平镇的公路下边坡(以碎石和矿渣为主)、煤矿、石灰窑和采石场4种类型废弃地建立生态修复的试验示范区。结果表明,在4个废弃地类型上引进的3个金银花品种,具有使示范区快速复绿、当年成景和群落快速形成的潜力,并具有对不同退化迹地的适应能力和恢复效果,其中四倍体忍冬效果更好些,这主要与其形态解剖结构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有关。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地环境严酷多变,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常成斑块状分布,传粉昆虫的种类较少且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较大。生长在沙地中的植物常采取一些独特的传粉对策来适应其严酷多变的的环境。然而,前人对沙生植物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至今未总结出其与沙生环境相适应的传粉生物学特点。本文以生长于毛乌素沙地的角蒿、披针叶黄华和羊柴三种主要蜜源植物为材料,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人工实验,对其开花习性、花生物学特点、传粉和交配系统及有性繁殖成功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由于传粉昆虫的种类较少,传粉者的拜访频率低且时空分布不均,角蒿发育出一种有效的生殖保障机制——通过风驱动花冠脱落实现延迟自花授粉。在花开放后期,角蒿仍然张开且未萎蔫的花冠被风吹落,拖动冠生雄蕊沿花柱向前滑动,使得花药穿过张开的柱头裂片,从而实现自花传粉。然而在柱头裂片闭合后,由于柱头表面被封闭,使得这一自花传粉过程不能实现。该植物不存在雌雄异熟,并且是完全自交亲和的。与自然状况下相比,在风排除帐中花冠脱落的比例显著减小,说明风对角蒿花冠的脱落至关重要。在排除传粉者的情况下,花开放后期花冠的脱落显著增加了柱头上的花粉数,相应也显著增加了花的结实和结籽率,说明风驱动的花冠脱落可通过促进自交来增加果实和种子生产。仅散熊蜂和四条无垫蜂两种蜂为角蒿提供传粉,但在自然状况下样地中仅仅一半的花被拜访,并且去雄花的结实率显著低于未去雄的花,表明昆虫传粉仅对花的结实有部分贡献,并且延迟自花传粉能为角蒿提供繁殖保障。另外,角蒿的柱头较敏感,它的两个张开的柱头裂片在受到传粉者触碰后很快紧紧闭合,但是如果此时柱头表面未收到或仅收到少量花粉,闭合的柱头裂片又会重新张开,这一特性是一种动态的雌雄异位,能减少自交和异交的干扰,并且也是角蒿生殖保障机制的一部分。由于涉及花器官的运动及风和敏感柱头的积极参与,因此角蒿的延迟自花传粉与以前报道的自花传粉机制均不同。此外,角蒿由蜂类和风拖动花冠共同参与的传粉模式也是一种新的风和动物联合传粉机制。 2. 披针叶黄华在早春开花,植株密集,花量较大,由于在此期间开花的虫媒植物很少,此时出现的蜂类在食源有限的情况下频繁地拜访披针叶黄华的花。在传粉者频繁拜访的压力下,披针叶黄华采取了花药序次成熟和开裂的对策来实现花粉的最佳散布。披针叶黄华是自交亲和的,单花期长3-4天,它的十枚完全分离的雄蕊在2-3天内分五对序次地伸长和开裂,这五对花药序次开裂通常彼此间隔3-4小时,但这一行为在夜间停止。五对序次开裂花药的大小、花粉数量和可育花粉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有七种蜂为披针叶黄华提供传粉,其中山本氏切叶蜂是主要传粉者,它对披针叶黄华的拜访频率很高,一朵花平均每天受到25次拜访。山本氏切叶蜂在一次拜访中移出一朵花内可获得花粉的70-90%,且一次拜访和多次拜访对花粉的移取率无显著差异;在具有1-5对开裂花药的花间,昆虫对花粉的移取率也无显著差异,说明传粉者对花粉的移取能力很强。其花蜜的分泌模式与花药序次开裂的模式及传粉者的拜访特点相适应。正是传粉者高的拜访频率和强的花粉移取能力使得披针叶黄华采取了序次呈现花粉的策略来增加花粉被散布的机会。 3. 羊柴是毛乌素沙地的一种优势克隆植物,花期较长,开花量大。该种植物是不完全雄性先熟的,P/O比为55 610,花蜜的分泌模式与雌性功能的出现和昆虫的拜访相适应。有14种蜂为其提供传粉,其中意大利蜂、散熊蜂、白脸条蜂、和海切叶蜂是四种主要传粉者。该种植物具有自交异交混和交配系统,但自体受精结实率很低,种子繁殖需依靠传粉者提供授粉,传粉者的拜访行为能导致频繁的同株异花传粉。 4. 羊柴植株具有短时间大量开花的特点,但相邻不同斑块的开花时间差异很大,早、晚开花的斑块较少,大多数斑块一致在开花季节中期开花。这种斑块水平上开花的不同步能影响传粉者的种类组成和拜访频率,在整个开花季节内,传粉者的种类逐渐减少,并且早开花的斑块比那些中期开花的有更高的传粉者拜访频率,说明大量中期开花的斑块间存在传粉者竞争。在早开花的斑块中,传粉者的拜访频率与花展示的大小成显著正相关,说明大量开花能增加花展示对传粉者的吸引。但在中期开花的斑块中,随着开花量的持续增加,传粉者拜访减少。与中期开花的斑块相比,早、晚开花的斑块有更高的结实率。斑块水平上植株的结实率与羊柴的盖度、植株密度和重要值等种群统计学参数无显著相关,并且植株的大小和花展示的大小对开花时间与结实率的关系没有影响。由此可知,羊柴在斑块水平上大量开花和不同步开花共存的开花模式可能是对吸引传粉者和减少植株间对传粉者竞争的一种折衷。 5. 生长于毛乌素沙地的这三种主要蜜源植物的花期几乎不重叠,均具有泛化传粉系统,在花期内出现的大多数蜂类都可为披针叶黄华和羊柴提供传粉,比较特殊的是角蒿具有昆虫和风联合传粉的泛化传粉系统。三种植物都是自交亲和的,具有混合交配系统。这可能与沙地环境中蜂类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且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很大有关。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机械刺激效应(Effects of mechanical stimulation)是风生态学直接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机械刺激对植物的影响,有利于将风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区别开来,从而精确研究植物对风的反应格局;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是植物力学与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机制。 本研究涉及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探讨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互作的响应格局;第二个实验研究匍匐茎草本植物蛇莓对部分机械刺激的反应;最后一个实验揭示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番茄和紫花苜蓿对不同机械刺激频度的响应。在第一个实验中,克隆半灌木羊柴(Hedysarum laeve),一年生草本植物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多年生大型禾草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和多年生丛生禾草黑麦草(Lolium perenne)分别接受由两个水平机械刺激(无刺激和刺激60 s d-1)和两个水平水分供应(200 ml d-1和400 ml d-1)组成的处理。在第二个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接受4个不同水平的机械刺激:(1)整个克隆不受机械刺激;(2)整个克隆都受机械刺激;(3)除顶端外其余克隆部分受机械刺激;(4)仅克隆顶端受机械刺激,其余部分不受机械刺激。在最后一个实验中,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接受由三个水平机械刺激频度(0,25赫兹和50赫兹)和三个水平水分供应(50ml,150ml和250ml)组成的处理。这些实验主要回答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长和(或)机械性状如何响应机械刺激。主要结果如下: (1)在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交互效应的实验中,交互效应随物种发生变化。机械刺激和水分的交互效应对羊柴、番茄和紫花苜蓿作用不显著,但对虫实、沙鞭和黑麦草作用显著。 (2)在对机械刺激的研究中,机械刺激对植物的效应有正负之分。如机械刺激降低羊柴和沙鞭的总生物量,表明其是一种胁迫因子。但对于虫实、番茄和紫花苜蓿来说,机械刺激却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植物的生长。 (3)机械刺激对虫实的机械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羊柴的机械性状恰好相反。此外,水分对虫实机械性状有显著影响。 (4)不同植物对机械刺激频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番茄来而言,50赫兹的机械刺激对其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紫花苜蓿来说,25赫兹的机械刺激对其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5)蛇莓对局部机械刺激具有显著反应,特别是在顶端进行机械刺激的处理中,整个克隆片段的叶柄长度缩短,根冠比发生改变,将较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 这些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对机械刺激和水分互作的反应可能与机械震动方式及物种本身有关;(2)单位植物大小所承受的机械刺激的强度及物种的生长速率是不一样的;(3)不同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独立可部分解释物种间的效应差异;(4)接触性形态建成的效应不能从一个物种外推到另外一个物种。 以前的研究集中探讨直立茎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响应,而对匍匐茎植物的研究极为贫乏。我们对蛇莓部分机械刺激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蛇莓的可塑性行为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策略,因为这类植物常常生长在机械刺激频繁的开阔生境中。上述三个实验仅仅从生长和机械角度探讨了植物的适应性,而要真正揭示植物对多风生境的适应需要对不同物种进行多水平、多层面的研究,以期掌握不同生活型植物对机械刺激响应的一般格局。例如,从激素、细胞、解剖结构等方面探索其内在机制。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研究草地群落发展的初期阶段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关系及对降雨梯度的响应,同时确定草地群落面对降雨量的波动时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稳定性的关系,我们在2004-2005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一个为期二年的实验。我们在降雨梯度内(增雨、对照、减雨)模拟群落物种丰富度(4种,8种和14种)。我们的结果表明,在草地群落早期阶段观测到的物种丰富度及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同于群落发展成熟稳定时的关系。我们发现:1)无论是在群落水平还是功能群水平,盖度相对物种丰富度都是一个决定群落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2)不同植物功能群表现出不同的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功能群植物的横向扩展能力不同导致;3)在群落水平和豆科固氮功能群,地上生物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禾本功能群和非豆科非禾本功能群的关系不显著;4)降雨量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影响不大;5)在我们实验中,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比那些物种丰富度低的群落较为稳定,我们的研究结果因此支持“保险假说”;6)土壤含氮量和含碳量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补充2004-2005年实验结果,我们在2006年同一个实验样地进行了另一个实验。2006年实验土壤经过翻耕平整,然后选择植物幼苗移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1)物种组成是决定地上生物量一个关键因素;2)降雨量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影响不大; 3)混合群落表现出超产效应,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超产的比例较高;4)在三个水分处理梯度都没有发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可靠度存在相关关系;5)在所有水分处理样方都发现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氮量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土壤含氮量和土壤含碳量与土壤湿度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土壤含氮量和含碳量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 [Schlecht] Poll]是瓜类尤其是温室瓜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工作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在不同层次上探索抗病和感病寄主,黄瓜,对黄瓜白粉病的不同反应。实验结果如下: 1. 从外观上观察,抗病和感病品种在接种七天后就表现明显的病症差异。在抗病品种上白粉发生较少,感病的则白粉甚多。 2. 从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在抗病品种叶子上,白粉病孢子萌发率虽然比感病的高,但是以后在菌丝生长及产生孢子梗能力上却比感病品种的弱。 3. 从扫描电镜中观察到,接种两天后,抗病品种叶片上,病菌孢子有的菌丝生长不良,至第三天,有的菌丝顶端发生弯曲、变形、甚至降解。而在感病品种上则未见此现象。 4. 从透射电镜的细胞化学定位来看,接种四天后,抗病品种具较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酶活性增高的部位是在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壁、乳突、膜包体(membrane-bound body)和过氧化物体。在感病品种的乳突中,穿透钉壁及外围一圈上缺少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而在抗病品种中则具有酶活性。糖蛋白的相对量在感病品种中较抗病的为多。在感病品种中主要分布在表皮细胞相互连接的壁上和表皮与栅栏细胞连接的壁上以及穿透处附近的表皮细胞外壁。 在电镜下我们观察到还有一些细胞学上差异,即在抗病品种上,有的附着胞不能穿透细胞壁,部分穿透细胞壁后不能穿透乳突,甚至穿透乳突后也不能发育成吸器或发育不良;而在感病品种则一般吸器发育良好。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可能与壁木质化有关,本质化的细胞壁可作为抵御病原侵入的屏障。糖蛋白则可能与病原和寄主的识别有关。看来黄瓜白粉病抗病机理似是多因素的协调和组合而起作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测试领域,具体地说是特别是一种重金属含量检测仪。具体为进样池(1)的出口与蠕动泵单元(2)、紫外消解单元(3) 和检测池单元(4)依次相连,检测池单元(4)内插设有离子选择性电极 (5),离子选择性电极(5)与离子计单元(6)相连。本实用新型可以船载使用,操作简单,在线实时检测自然界水体中重金属含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酸软骨素生产的废水处理和蛋白质回收的方法。步骤为:(1)酸度调整;(2)加入粉末状钙基膨润土;(3)加入壳聚糖(4)加入聚合铝;(5)过滤;(6)烘干、粉碎。本发明的优点是:1.采用饲料级膨润土作为吸附剂回收硫酸软骨素生产废水中的蛋白质,适于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2.采用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废水的蛋白质回收有良好的处理效果;3. 回收蛋白质后的废水可使化学需氧量(COD)值下降90%以上,极易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对后续低浓度废水进行处理。4.处理工艺简单,投资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明显。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wo group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skin secretions of Bombina maxima. Peptides in the first group, named maximins 1, 2, 3, 4 and 5, are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bombinin-like peptides (BLPs). Unlike BLPs, sequence variations in maximins occurred all through the molecules. In addition to the poten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cytotoxicity against tumor cells and spermicidal action of maximins, maximin 3 possessed a significant anti-HIV activity. Maximins 1 and 3 were toxic to mice with LD50 values of 8.2 and 4.3 mg/kg, respectively. Peptides in the second group, termed maximins H1, H2, H3 and H4, are homologous with bombinin H peptides. cDNA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one maximin peptide plus one maximin H peptide derived from a common larger protein. (C) 2002 Elsevier Scienc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4月29日期间,对香格里拉纳帕海高原湿地黑鹳越冬种群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域内,按照从湖心到村庄方向将黑鹳所利用的生境分为沼泽生境和草地生境.整个越冬季节划分为越冬前期(12月)、中期(1-2月)和后期(3-4月)三个亚季节.越冬期间,黑鹳一直偏好在沼泽活动.此外,牲畜和周边居民对黑鹳的生境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黑鹳分布数量与样方内和周边牲口和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即牲口和人口多的地方,黑鹳数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的毒腺中提取mRNA,利用RT-PCR进行体外扩增,获得凝集素样蛋白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筛选出4种凝集素样蛋白基因(命名为TML-1、TML-2、TML-3和TML-4)。由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表明:TML-1,2,3,4序列中均有CRD结构。序列同源性比较和Cys位点分析推测:TML-1和TML-2可能分别是类似于flavocetin-A的蛇毒凝集素样蛋白的#alpha#亚基和#beta#亚基;TML-3可能类似于GPIb-bp的蛇毒凝集素样蛋白的#alpha#亚基,TML-4则可能是类似于IX/X-bp的蛇毒凝集素样蛋白的β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