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resultados para NACL
Resumo:
盐胁迫是限制高等植物和藻类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PSII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被认为是光合作用适应逆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盐胁迫对PSII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盐胁迫对PSII作用方式和位点的研究仍存在着争议。我们主要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探讨盐胁迫对PSII的作用方式和位点以及该藻细胞PSII对盐胁迫的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用0、0.2、0.4、0.6、0.8M NaCl处理螺旋藻细胞12小时。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的Chla、carotenoid、PC、APC及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盐胁迫抑制了上述色素及蛋白的合成或加速了它们的降解,从而影响了螺旋藻的光合作用。 2. 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显著降低,表明盐胁迫引起藻细胞PS II活性的下降。 3. 通过放氧活性、热致发光(TL)、多相荧光瞬态上升动力学曲线的测定以及Western 杂交,来探讨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供体侧电子传递及OEC33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盐浓度的增加,螺旋藻细胞光合放氧活性和PS II电子传递活性下降;TL B-band和Q-band强度降低,在0-0.6M NaCl下,B-band的周期性振荡清楚,最大值出现在第二次和第六次闪光,而在0.8M NaCl时,S态振荡基本上消失,S 态氧化还原循环受阻;Fm, J、I和P相荧光水平降低。以上结果都表明盐胁迫使PS II的放氧侧受损伤。且随盐浓度的增加,盐分引起螺旋藻细胞外周蛋白OEC33的降解,在蓝藻中首次提出放氧机构的S态循环受阻,放氧活性降低。 4. 通过OJIP曲线的测定以及JIP-test、闪光诱导的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热致发光(TL)的分析,我们研究了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 II受体侧的影响。结果显示: JIP-test的参数Ψo和φEo随盐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显示QA-到QB 电子传递受阻;可变荧光衰减动力学快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总可变荧光百分比下降,表明QA-到QB 电子转移变慢,中相组分半衰期延长、所占百分比下降,说明空的QB位点对PQ的结合减慢,有可能PQ分子对QB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TL B-band和Q-band的峰温度出现了位移,可能QA、QB的氧化还原电势发生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盐胁迫伤害了PSII受体侧的电子传递。 5. 首次运用闪光诱导下的叶绿素荧光上升及其衰减动力学来研究盐胁迫对PS II受体侧的影响。 6. 盐胁迫下,PS 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受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数量下降,说明盐胁迫对螺旋藻细胞PSII的伤害也可能是多位点的作用方式。此外,盐胁迫下,藻细胞放氧活性的下降快于受体侧QA 到QB电子传递所占百分比的下降,有可能PS II放氧侧先受损伤,然后是反应中心和受体侧。上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PSII活性的降低是由于PSII供体侧和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抑制,有活性的PSII反应中心的减少。 7. 借助螺旋藻类囊体膜的Western杂交分析,来研究盐胁迫对螺旋藻类囊体膜PSII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PSII活性的抑制是由于类囊体膜蛋白的损失。主要与PSII反应中心CP43、CP47和OEC33蛋白含量的下降有关。 8. PS II机构对盐胁迫的适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吸收横截面,(PC/chla,APC/chla比值的降低);光系统II光化学反应的改变,通过关闭的PS II反应中心比例的增加,使得PS II机构免于过多激发能的伤害而得以保护;提高了剩余的有活性反应中心的耗能效率(DIo/RC增加);保持有活性反应中心高的激发能转化效率,比如,TRo/RC保持不变;另外,随盐浓度的增加,由藻胆体向光系统I的能量传递增加,避免过量激发能对 PSII的伤害,使螺旋藻细胞适应盐胁迫环境。
Resumo:
谷氨酰胺酶是催化谷氨酰胺分解为谷氨酸的氨基酸水解酶。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在许多微生物和哺乳动物的氮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蓝藻中谷氨酰胺酶的酶学特征及生理功能尚不清楚,仅在一些蓝藻的基因组中发现有假定谷氨酰胺酶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未知功能蛋白中有谷氨酰胺酶功能结构域,如集胞藻6803基因组中的slr2079基因。因此,本研究以模式蓝藻集胞藻6803 为研究对象,研究蓝藻谷氨酰胺酶的酶学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为研究蓝藻谷氨酰胺酶的酶学特征,本研究克隆了集胞藻6803 slr2079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经Ni-NTA亲合柱纯化后,通过对重组蛋白进行酶活测定及动力学分析,发现Slr2079蛋白是以谷氨酰胺为唯一催化底物的谷氨酰胺酶。 重组酶Slr2079的最适反应pH为9;最适反应温度为37C - 42C。该酶和绝大多数微生物源性的谷氨酰胺酶一样均为非磷酸依赖型。有趣的是该酶活性受Na+调节,而这种调节是通过提高对底物的亲和力来实现的。 为研究蓝藻谷氨酰胺酶在细胞内的生理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插入失活,构建了缺失slr2079基因的集胞藻6803突变体,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研究。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突变体和野生型蓝藻的生长未见差异,表明该基因不是集胞藻6803生长所必需的基因。但在700 mM NaCl胁迫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比野生型快1.25倍。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几个盐胁迫相关基因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中的表达有所不同:与耐受盐胁迫的相关基因slr1608 (gdhB) 和slr1751 (prc)在突变体中表达提高,而盐敏感的基因sll0262 (desD) 和 slr0213 (guaA)在突变体中表达下降。由于重组的Slr2079具有谷氨酰胺酶活性,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检测在蓝藻中参与氨同化作用的关键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在集胞藻6803中的表达情况来揭示Slr2079在集胞藻6803谷氨酰胺代谢中的生理功能。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仅谷氨酸合成酶在突变体中表达提高,而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集胞藻6803中,Slr2079可能是通过调节与盐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参与应对盐胁迫,而在氮代谢中起次要作用。
Resumo:
植物抗病研究一直是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它不仅能从形态结构到分子基础对植物抗病进行机理的阐释,而且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值。 玉米基因组中Hm基因是编码一种依赖NADPH的HC-toxin 还原酶。Hm基因的序列和玉米,矮牵牛及金鱼草中的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 reductase,DFR)基因的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水稻中Hm同源基因YK1的研究表明,过表达YK1后植物抗胁迫能力增强。本实验室从小麦中克隆得到了Hm同源基因WHM,由于在双子叶植物中不含有Hm的同源基因,为了检测WHM在双子叶植物中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选取了烟草为模式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WHM基因cDNA全长1255bp,编码361个氨基酸,WHM基因序列与Hm基因序列具有78%的同源性。为分析此基因在双子叶植物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WHM基因的pBI121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叶圆片法转化烟草,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同时我们还构建了WHM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诱导了WHM蛋白的表达。对转基因烟草进行抗病与抗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烟草叶片接种烟草黑胫病菌后,转基因烟草的抗病能力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烟草;烟草叶片接种黑胫病菌后,与对照烟草相比,转基因烟草积累了更多的H2O2,具有更高的POD活性。烟草种子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萌发一定时间后,发现对照烟草的根长变化倍数高于转基因烟草的根长变化倍数,说明转基因烟草对NaCl浓度变化不敏感,尤其是在高浓度时,转基因烟草的生长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烟草。我们还对IPTG诱导的WHM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总蛋白进行了DFR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WHM蛋白在总蛋白中能够竞争性的结合NADPH,但是由于蛋白没有进行纯化,其是否具有DFR的活性还不能确定。
Resumo:
大豆 (Glycine max (L.) Meer.)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油质、蛋白资源。目前根据大豆种子吸胀阶段对低温敏感性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3种生态型:低温非敏感型、低温敏感型及中间型。对于低温非敏感型的种子来讲,4℃下吸胀24小时对其发芽率影响很小,而敏感型种子萌发率不超过5%。我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豆播种后由于温度波动而造成一部分种子不能萌发,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产的现象普遍存在。高产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提高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是高产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从分子角度研究种子吸胀非常必要,一方面能够挖掘新的基因资源,另一方面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本试验以此为立足点,低温吸胀非敏感型大豆品种 (Z22)为材料,利用cDNA-AFLP方法及蛋白质技术分离与低温吸胀相关的基因及蛋白,得到结果如下: 第一,本试验成功的分离出4个受低温诱导的基因,半定量RT-PCR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4个基因在种子吸胀24小时内受低温诱导。 第二,利用RACE方法成功的得到2个完整的全长基因,在NCBI数据库中查找后发现其中1个基因为新基因,命名为SCHI基因 (SCHI:Soybean chilling-induced gene)。SCHI全长为390bp,编码分子量大约为14.2KD的蛋白;另外一个基因是已知基因,其同源序列已经在其他的物种中得到分离。由于此基因与核糖体蛋白L34高度同源,所以把把这个基因命名为SOL34 (Soybean L34)。 第三,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基因表达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HI在种子低温吸胀18~24小时期间诱导表达量最高,而当种子低温吸胀24小时后转入常温下,其表达量在常温下18小时左右迅速下降;ABA (100μM)、PEG (30%,10000)及NaCl (250mM)能够诱导SCHI的表达,在诱导表达量上,ABA和PEG诱导效果最明显,而NaCl能够微弱的诱导此基因表达;对不同生态型的大豆品种而言,低温吸胀过程中,SCHI在非敏感型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敏感型种子,但非敏感型和中间型之间没有差别;另外,SCHI在大豆胚轴中是诱导型表达,在叶片和根尖中则是组成型表达。SOL34的表达在萌发前24小时内被低温诱导,但在不同生态型之间没有差别。SOL34在胚轴和根尖中受低温诱导,在叶片中是组成型表达。 第四,SCHI能够在原核生物中表达出相应蛋白,诱导表达蛋白的分子量在26-29KD,大约为理论值的2倍,说明在大肠杆菌中被表达的蛋白以2聚体形式存在。另外低温试验结果表明SCHI能够提高菌落忍耐短时间-20℃低温的能力。 第五,利用双元表达载体把SCHI转入拟南芥植株,经过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后,转基因植株的成活率均高于野生型植株。超表达SOL34的拟南芥植株降低了对低温的耐性;而抑制拟南芥中L34的表达反而提高了植株对低温的抗性。 第六,本试验利用蛋白质等有关试验检测了大豆种子低温吸胀时蛋白质发生的变化。从吸胀 (4℃和22℃下24h)后的大豆胚轴中成功鉴定出上调蛋白点25个,下调蛋白点15个。其中有参与能量代谢反应 (占10%,例如柠檬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等)、细胞生长与分裂相关反应 (20%,例如LEA蛋白和种子成熟蛋白PM26)、胁迫反应 (10%,如乙醇脱氢酶)、种子宿命和贮藏蛋白 (20%,大豆球蛋白)等蛋白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暗示种子萌发前期低温吸胀过程中多种代谢发生变化。细胞生长变缓、能量代谢增强、胁迫代谢蛋白的高表达以及贮藏蛋白降解速度减慢等变化都有利于种子在吸胀过程中度过低温环境,为以后的生长作好准备。
Resumo:
茉莉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诱导植物次生代谢,抵抗外来侵害,提高植物抗逆防御性等重要作用的植物激素,主要包括茉莉酸(JA)、茉莉酸甲酯(MeJA)及其异亮氨酸衍生物等。茉莉酸的化学合成已报道有十几种之多,但都还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满足农业需求。 本文以α-羧基肉桂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加氢还原、AlCl3-NaCl离子液体中的分子内F-C酰基化反应,HATU催化下与异亮氨酸结合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茉莉酸类似物吲哚异亮氨酸甲酯结合物(Ind-IleMe),总收率约70 %。 用合成的Ind-IleMe、coronalon及MeJA对银杏叶进行诱导,银杏叶经盐酸甲醇溶液加热水解提取黄酮苷元,HPLC检测发现,经诱导后的银杏叶与对照相比银杏黄酮含量均有所增加,最高可诱导银杏叶黄酮含量增长15%—20%,最高诱导浓度coronalon 最低,为1 μmol/L,Ind-IleMe是10 μmol/L,MeJA的诱导浓度最高,大于等于100 μmol/L。 对MeJA诱导后银杏叶的生理生化中几个重要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经诱导后SOD、MDA、PAL、蛋白活性或含量相对升高,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降低,这与MeJA诱导提高银杏叶的逆境防御及次生代谢有关。 在植物的次生代谢中,挥发性气体(VOCs)具有防御草食动物及实现同种及不同种植物间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自组装的炭阱吸附装置和固相微萃取(SPME)来收集诱导后的银杏叶、利马豆及三种酒中的挥发物,GC-MS检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诱导后的银杏叶释放出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是石竹烯等一些参与植物防御机制的倍半萜类,通过对比炭阱吸附和SPME在挥发物的收集上,发现炭阱吸附具有吸附效率更高、样品可短期保存、重复进样分析、可定量等优越性,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Resumo:
当前,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的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高级氧化技术作为一 种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的水体处理方法,一直是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环境中典型的有机污染物苯酚和水体中主要有机物腐殖酸为研究对象,利用自 制的紫外光(ultraviolet,UV)离线降解装置,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总有机碳(TOC) 分析法分别研究水相中苯酚、腐殖酸的紫外光降解情况,系统地考察不同初始pH值、初始 浓度、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反应容器等因素对光降解效果的影响。为了模拟实际水体条 件和提高光降解效率,在体系中分别加入NaCl、Na2CO3、NaNO3、NaNO2和双氧水等化学 成分,探讨这些化学物质对苯酚、腐殖酸的紫外光降解效率和降解途径的影响。最后,首 次构建了石英螺旋管内壁负载TiO2膜的在线降解装置,结合UV/H2O2/TiO2联用体系,进行 海水中有机物的光降解研究。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光降解速率随初始pH 值的降低而提高,相同条件下苯酚在 酸性溶液中降解速率高于碱性溶液,说明苯酚分子比酚氧离子容易光降解;硝酸钠和亚硝 酸钠有利于苯酚的光降解,说明它们在紫外光下容易分解生成自由基;在苯酚水溶液中加 入双氧水,光照15 min 后,光降解效率达到97%。各种介质中苯酚的降解速率大小依次为: 1.5 mmol/L 过氧化氢溶液 > 1.0 mmol/L 硝酸钠的海水 > 海水 > 纯水 > 0.5 mol/L 氯化钠溶液。然而,TOC 数据显示氯化钠的存在对苯酚的矿化有促进作用;同光谱的降解 速率相比,矿化速率要小。 腐殖酸的光降解效率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减小而提高,当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光照 30 分钟后,降解效率高达到88%;初始pH值对腐殖酸的降解效率影响很大,腐殖酸在碱 性条件下比在中性和酸性条件更容易光降解;硝酸钠等盐分对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腐殖酸的 光降解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酸性溶液中腐殖酸的光降解促进作用明显。采用UV/H2O2联 合降解时,腐殖酸降解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比离线降解方式,采用石英螺旋管在线降解苯酚和腐殖酸,降解效率均提高了15 倍 以上;海水经过在线降解后,紫外可见光光谱吸光度值缓慢下降;经过多次在线光降解后, 在290 nm波长处出现强烈吸收峰,再次光照后很快消失。这种现象表明海水中可能存在着 粒
Resumo:
Cathelicidins 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带正电的宿主防御肽段,它们广泛地 分布在哺乳类及其他一些物种如鱼类,鸟类中。它们均包含保守的前肽区和多变 的C-末端成熟抗菌肽区域,该抗菌肽区域无论是在种间还是种内都不保守。 我们首次分别从爬行纲眼镜蛇科的眼镜蛇,金环蛇,眼镜王蛇三种毒蛇的毒 腺cDNA 文库中克隆了3 个cathelicidin 编码序列。所克隆到的序列编码的开放 阅读框架均长576bp,编码19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前体。从cDNA 开放阅 读框推导得到的毒蛇cathelicidin 都含有22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 135 个 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athelin 保守区域以及3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肽区域。 与哺乳类中的cathelicidin 基因的高度多样性不同,来源于3 种毒蛇的cathelicidin 基因在核酸和蛋白水平都比较保守。结构分析表明,以上3 种毒蛇的cathelicidin 成熟肽由第157 位的Val 被elastase 切割而产生。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推导得到 的眼镜王蛇的cathelicidin(OH-CATH)。在1% NaCl 的浓度下,该合成肽对测试 的多种细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MIC 值为1-20 μg/ml。与此同时,即使当浓度 高达200 μg/ml 时,该合成的肽段对人的红细胞依然没有溶血活性。对脊椎动物 的cathelicidin 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毒蛇类的cathelicidin 聚在一起。从进化上看, 蛇的cathelicidin 与来源于小鼠、大鼠、兔的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更接近。毒蛇 的cathelicidin 可能为新药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Resumo:
A Gram-negative, rod-shaped, non-motile, non-spore-forming bacterium, designated strain HR2(T) was isolated from a soil sample from the Talklimaken Desert in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Strain HR2(T) grew optimally at pH 7.0-8.0 and 30-37 degrees C in the presence of 0-1% (w/v) NaCl. An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strain HR2(T) fell within the radiation of the genus Pseudomonas, the highest level of similarity being found with respect to Pseudomonas luteola IAM 13000(T) (97.5%); the levels of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respect to other recognized Pseudomonas species were < 96.4%. DNA-DNA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strain HR2(T) and P. luteola IAM 13000(T) was 53.2%. The G + C content of the genomic DNA of strain HR2(T) was 55.2 mol%. The major fatty acids were 18: 1, summed feature 3 and 16:0. The hydroxylated fatty acids 10:0 3-OH, 12:0 3-OH and 12:0 2-OH were also present.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polyphasic study indicated that this isolate represents a novel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udomonas, for which the name Pseudomonas duriflava sp. nov. is proposed, The type strain is HR2(T) (=KCTC 221129(T) =CGMCC 1.6858(T)).
Resumo:
A novel Gram-positive, motile, rod-shaped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a saline soil in China was characterized by a polyphasic taxonomic approach. The strain, designated YC1(T), was halotolerant [tolerating up to 15 % (w/v) NaCl] and alkaliphilic (growing at
Resumo:
Investiga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PFC) in the process of addiction is valuab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mpairments of the PFC after drug abuse. However, limited data are obtained from primate animals and few studies analyz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in the gamma band,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addition, it is yet unclear whether drug abuse affects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OFC) and dorsolateral PFC (DLPFC) -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ubregions of the PFC - in similar ways or no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recorded EEG in the OFC and DLPFC in three rhesus monkeys. All animals received a course of saline (NaCl 0.9%, 2 ml) injection (5 days) followed by 10 days of morphine injection (every 12 h), and then a further series of saline injection (7 days). A main find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was that morphine decreased EEG power in all frequency bands in a short period after injection in both the OFC and DLPFC in monkeys. And gamma power decreased not just in short period after morphine injection but lasted to 12 h after injection. Moreover, we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changes in EEG activities in the OFC and DLPFC at 30-35 min after injection were similar, the DLPFC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effect of morphine than the OFC. (c) 2005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o:
在实验室条件下,定量地研究了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蜂蜜等4种补充营养物对柑橘凤蝶卵成熟和雄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充蔗糖、果糖和蜂蜜水的雌虫孕成熟卵量都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其中补充蔗糖的雌虫孕成熟卵量最高;(2)不同的补充营养物对雌虫孕亚成熟卵量和未成熟卵量的影响不显著;(3)饲喂蔗糖、果糖和蜂蜜的雄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饲喂果糖的雄虫寿命最长;(4)饲喂添加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蜂蜜水的雄虫寿命比仅饲喂蜂蜜水的雄虫短,当NaCl溶液浓度为0.001 mol/L,0.1 mol/L和 1 mol/L 时,雄虫寿命显著低于对照,其中饲喂0.001 mol/L NaCl溶液的雄虫寿命最短.
Resumo:
在成功养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基础上,采用Takara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盐胁迫下(1.5 mol/L NaCl)杜氏盐藻的cDNA文库.经鉴定,原始文库的滴度达1.2×106cfu/mL,重组率高达95%,且多数插入片段均在500 bp以上.对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分析发现,杜氏盐藻基因组中包含大量未鉴定的新基因.随机挑取60个单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将所测序列经Blast比对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后,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即20
Resumo:
探讨了发状念珠藻 (NostocflagelliformeBorn etFlah )对盐胁迫的耐受适应机制 ,采用含不同浓度NaCl(0、0 1、0 2、0 4、0 6、0 8、1 0mol/L)的BG110 培养液处理具有正常生理活性的丝状体 ,2 5± 0 5℃ ,4 0 μmol/m2 /s下照光培养12h ,测定藻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性以及体内一些物质的含量 ,结果表明 :随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升高藻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PSⅡ活性 (Fv/Fm)降低 ;质膜透性不断增大 ,丙二醛含量
Resumo: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了水中常见的3种异味化合物,即2-甲基异茨醇、土腥素和β-柠檬醛。研究并讨论了纤维头的类型、盐的种类和浓度、温度、萃取时间、搅拌和解吸时间等因素对异味化合物萃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样中加入30%(W/V)的NaCl溶液,采用65μmPDMS/DVB纤维头,在搅拌的条件下,于60℃顶空萃取40min为异味化合物固相微萃取的最佳条件。在优化的条件下,使异味化合物吸附于纤维涂层后,将其在250℃高温下解吸,再用GC-MS分析。土腥素、β-柠檬醛、2-甲基异茨醇的检出
Resumo:
收集人工条件下培养的葛仙米球形群体,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当浓度超过0.2mol/L后,叶绿素a荧光的可变部分(Fv)与最大荧光(Fm)之比值(Fv/Fm)与NaCl浓度呈负相关,光合放氧速率也随着NaCl浓度升高而降低.这两者随氯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均呈现出两个阶段性:低NaCl浓度时的缓慢降低阶段和高NaCl浓度时的快速降低阶段.Fv/Fm比值的转折点在0.2mol/L,而光合放氧速率的在0.4mol/L,后者与海水的浓度接近.呼吸作用几乎不受NaCl的影响.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