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resultados para LDH - C4
Resumo:
利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 ,对采自武汉沙湖螅状独缩虫自然种群的酯酶 (EST)、苹果酸脱氢酶 (MDH)、乳酸脱氢酶 (LDH)和酸性磷酸酶 (ACP)四种同工酶酶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EST同工酶酶系由六个基因座位(Est 1—Est 6 )控制 ,其中Est 1、Est 2、Est 3和Est 5为杂合基因座位 ,而Est 4和Est 6为纯合基因座位。螅状独缩虫物种中EST同工酶四级结构既有单体也有二聚体 ;MDH同工酶酶系由五个基因座位 (Mdh 1—Mdh 5 )控制 ,其中Mdh 2和M
Resumo: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消化盲囊进行了5 种酶(SOD、EST、MDH、ME、LDH) 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同工酶表达呈现多态现象,个体间酶带带型既有相一致的共同特征谱带,又有较多的变异,5种酶均可把样品大致区分为差异明显的2 种或3 种类型,而且酶谱类型与形态类型基本对应,同工酶表达上的多样性表明栉江珧种内在生化遗传上存在较大的变异, 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Resumo:
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 ,对不同温度 (常温 30~ 33℃和低温 2 2~ 2 4℃ )人工孵化的幼鳖肝、肌、肾、心、脑等不同组织的乳酸脱氢酶 (LDH)、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 6 PD)和酯酶(EST)等 4种同工酶和肌肉蛋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温度孵化的中华鳖同工酶表达无差异。LDH和IDH的基因表达有组织特异性 ,但不存在遗传多态性 ;G 6 PD和EST同工酶具有遗传多态性。低温孵化的个体的肌肉蛋白有别于常温孵化个体的特异蛋白带。
Resumo:
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离技术,对企鹅珍珠贝闭壳肌、外套膜、鳃、消化盲囊、足组织的SOD、EST、LDH、G6PDH、MDH、ME 6种同工酶酶谱特征及其遗传控制进行了研究。6种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同工酶分析共检测到18个位点,其中有16个位点具多态性,群体中,多态位点比例为88.8%,平均杂合度为0.396±0.029。有13个多态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与Hardy-Weinberg定律相符(P>0.05),位点Ldh-1、Ldh-2、Sod-2极显著偏离该平衡(P<0.01)
Resumo:
从滇池蓝藻水华中分离得到的铜锈微囊藻群体在实验室无机营养中解聚成单细胞 ,结果表明 ,群体微囊藻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单细胞微囊藻 ;前者具明显可见的胞外酸性多糖胶鞘 ,而单细胞则几乎没有 ;按常规方法分析比较两种细胞形态的毒性大小和毒素组成 ,发现群体微囊藻主要含有三种微囊藻毒素的异构体 ,而单细胞以MC LR为主 ;且单细胞微囊藻的毒性约为群体的 1 0倍。二者的LDH和PGM同工酶酶谱也有差异。本研究为解释毒素的合成和调控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Resumo:
对藏北高原 3种裸鲤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 (MDH )和脂酶 (EST)进行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 ,3种裸鲤酶谱均表现出种间的差别 ,而且在同一种群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化 ,但无性别差异。 3种裸鲤被检测的 3种同工酶均有沉默基因表达的现象 ,重复基因LDH -A2 、LDH -B2 、s -MDH -A2 和m -MDH -B2 也在部分个体中表达。遗传距离分析表明 ,色林错裸鲤(G .selincuoensis)与错鄂裸鲤 (G .cuoensis)之间较之于与纳木错裸鲤 (G .n
Resumo: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对 4种不同类型无裂栉江珧Atrinapectinata的肾脏、后闭壳肌和鳃组织进行了酯酶 (EST)、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乳酸脱氢酶 (LDH)、苹果酸脱氢酶 (MDH)、苹果酸酶 (ME) 5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 4种类型的酶谱表达有差异 ,特别是肾组织的EST ,后闭壳肌的EST、SOD和鳃组织的SOD、MDH的酶谱表型差异明显 ,其特征谱带可作为区别无裂栉江珧种内差异的一种分子标记。
Resumo:
取源于武汉两个不同渔场两尾白鲢的卵子,经紫外照射遗传物质失活的鲤鱼精子刺激雌核发育和热休克诱导第二极体保留的基因组操作技术,获得了两个不同的人工雌核发育白鲢群体。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分析了这两个不同人工雌核发育白鲢群体(分别称为Hy-G1和Hy-G2)内不同个体的肝脏、肌肉组织以及红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几种同工酶的表达谱式,并与普通繁殖的同龄白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个雌核发育白鲢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酶谱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一
Resumo: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比较分析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复合四倍体4类不同倍性鲫鱼以及单倍体和二倍体鲤鱼在胚胎发育时期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酶谱。结果表明,单倍体鲫鱼和单倍体鲤鱼胚胎与各自的二倍体胚胎相比,同工酶酶谱看不出差异;天然三倍体银鲫胚胎的MDH和SOD同工酶酶谱与二倍体鲫相似,但EST和LDH同工酶比二倍体增多了酶带,有的酶带如EST5和EST6还可在鲤鱼胚胎中找到相应的表达产物,提供了天然雌核发育三倍体银鲫杂交起源的证据;复合四倍体由于含有鲤鱼的一个外来基因组,其胚胎的
Resumo:
采用淀粉或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了白鲢早期发育过程中(从未受精卵到卵黄吸尽期)及成体不同组织(脑、眼、心、肌、肾、肝)中六种同工酶系统(LDH,MDHIDHADHSDH,EST)的分化表达谱式。白鲢各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早期发育过程中,ADH和SDH基因均无活性,其它四种同工酶则具有不同的个体发育谱式。值得一提的是,由取自同一地区的两对白鲢的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LDH和EST同工酶的个体发育谱式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与不同白鲢母本的未受精卵中不同的同工酶组成
Resumo:
采用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长江中游鲢鱼天然种群11种同工酶约31个基因座位的遗传变异性。在可用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的27个座位中,有4个座位(Ldh-C,idhp-A,Est-1-2)具有多态性。该种群的多态座位比例为14.8%,平均杂合度为0.0451。比较结果表明,鲢鱼天然种群的多态座位比例与人工繁殖种群相似。我们认为,鱼类人工繁殖种群遗传变异性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繁殖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人为地避免或限制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保持鱼类人工繁殖种群的遗传变异性。
Resumo: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鲂成体不同组织(脑、眼、肌、心、肝、肾)和早期发育阶段9种同工酶(LDH、MDH、ADH、IDH、GTDH、IDDH、G3PDH、SOD、EST)的分化表达模式。鲂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早期发育阶段LDH、IDH、IDDH、SOD和EST具有不同的发育变化谱式,而MDH、ADH、GTDH和G3PDH酶谱在整个早期发育阶段均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可以为鲂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种群演化以及鲂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提供基础资料。
Resumo: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鲢×鳙、鲢×团头鲂的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杂种,以及同源三倍体鲢及其亲本种的8种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二倍体杂交子代的基因表达是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表达可能与双亲的这些蛋白质和同工酶的表型差异有关。如与二倍体杂交子代相比,鲢×鳙异源三倍体的肌肉蛋白和血清蛋白有较一致的表型。此外在两种异源三倍体中EST和MDH同工酶的表型接近母本。这些结果表明异源三倍体由于增加了一套母本染色体组,基因的表达较接近母本或趋向一致。同源三倍体鲢与二倍体鲢的肌肉蛋白、血清蛋白、G3PDH、MDH和LDH同
Resumo: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4个不同的银鲫雌核发育系、红鲤和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鳍的5种不同的同工酶(EST、LDH、SOD、IDHP、MDH)及蛋白表型的差异,表明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表型上的差异主要是来自银鲫种内的遗传差异(不同的雌核发育系)。来源于同一个银鲫雌核发育系的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个体间的EST同工酶出现差异,并与父本红鲤的EST同工酶的多态性相关,因此,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个体间的异质性也包含了来自父本的遗传影响。在所检测的6个指标中,鳍中的蛋白和EST同工酶可作为鉴别不同复合四倍体异育
Resumo:
采用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鳙鱼早期发育阶段(从未受精卵到卵黄吸尽期)及成体不同组织(脑、眼、心、肌、肾、肝)中六种同工酶(LDH,MDH,IDH,ADH,SDH,EST)的分化表达模式。鳙鱼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早期发育阶段,ADH和SDH均无染色活性;LDH、MDH和IDH具有不同的发育变化谱式,而EST酶谱在整个早期发育阶段均无明显变化。与鲢、草鱼相比,鳙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Ldh-A基因激活的时间被推迟。上述结果可为鳙鱼种群的生化遗传结构分析以及鳙鱼的人工育种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