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resultados para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合成Mn~(++)、Fe~(++)、Co~(++)、Cu~(++)、Zn~(++)过渡金属酞菁和Sn~(++)酞菁,并对它们作了红外、紫外和元素分析。用上述金属酞菁、抗坏血酸和分子氧构成了一种新的单加氧酶和化学模拟体系,发现都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使苯羟化成酚。其中以铁酞菁活性最高,反应八小时苯的克分子转化率可达0.7%左右,其余(包括铈酞菁)大约比铁体系活性低20倍,约为0.02%~0.04%。与典型的模拟单加氧酶Udenfriend试剂比较,在没有丙酮等有机介质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活性。考察了抗坏血酸浓度、P~H值。底物苯的加入量以及温度等对羟化反应起始吸氧速度、苯的转化率的影响。发现,羟化反应速度与加入反应的抗坏血酸浓度成反比;中性、微酸性介质(P~H=4.7)对羟化反应有利,温度以35℃为宜;在抗坏血酸浓度较低时,苯的转化率几乎与其成正比关系,在浓度大于1M/g时,苯转化率的提高就比较小了。考察了含氮的各种胺类及含氧的丙酮等配位对化学模拟体系中Fe~(++)活性的影响。发现Fe~(++)周围的N原子数与铁离子的比例按1:1、1:2、1:3、1:4增加时铁模拟体系的活性几乎成正比提高,但是这又不如铁酞菁体系的活性,说明含N大环配位体-酞菁对铁离子的活化更为优越。并利用量子化学的概念对此作了解释。发现以往作为分散剂而加入到体系中的丙酮也是一种可以活化Fe~(++)的配位体。根据实验事实以及反应液的电子光谱分析,对羟化反应机理作了探讨,提出Fe~(++)、抗坏血酸(AsH_2)与适当配位体在微酸性介质中(P~H=4.7)形成中间三元络合物是羟化反应的第一步,指出G.A.Hamilton等人提出的“Oxenoid”机理忽略了适当配位体的重要作用;指明了Udenfriend试剂中的CDTA以及本实验所用的各种胺和丙酮的作用实质。提出Fe~(++)、适当配位体在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抗坏血酸溶液中形成五配位和六配位的中间三元络合物,二者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因为只有五配位的中间三元络合物才有活性,园满地解释了在抗坏血酸浓度低时羟化反应速度反而高于高浓度的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根据五配位中间三元络合物的模型,进一步指出在模拟体纱中抗坏血酸不仅仅起到了授氢体的作用,它与单加氧酸酶P-450辅基的轴向第五配位体-含硫的胱氨酸残基类似,在分子氧的还原断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中间双氧络合物的存在也提出了看法。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进行了大豆种子超氧岐化酶和大豆品质因素(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三种方法:1、HPLC分离测定脂肪酸的组成。2、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同功酶。3、建立了自旋捕捉方法分析超氧岐化酶的活性。我们对二十四种大豆进行了研究:虎林野生大豆、公主岭野生大豆、秣食豆、黑豆、金元1号、满仓金、小金黄、东农4号、大白眉、早丰1号、十胜长叶、阿姆索、九农9号、黑河3号、绥农4号、黑农26号、吉林3号、合丰23号、哈76-6296、辽宁3号、吉林20、铁丰18、长农4号和EVANS、结果表明大豆种子SOD的比活力和其油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和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棕榈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和亚油酸含量基本无关;和不饱和脂肪酸和为负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oil = 27.72270-193.04800X比活力 Y18:3 = 3.64289 + 86.69367X比活力 Y18:1 = 31.42366 - 206.61395X比活力 Y16:0 = 9.03986 + 73.46336X比活力 只考虑栽培大豆,它们均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同功酶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功酶可分三个谱带区:A、B和C区,A区为MN-SOO、B、C区均为Cu、Zn-SOD。其中:虎林野生大豆、公主岭野生大豆,秣食豆、黑豆均有两条Mn-SOD同功酶谱带,其余二十个品种栽培大豆均有一条。吉林3号、吉林20的B区只有一条Cu、Zn-SOD同功酶谱带,其余二十二种大豆均有三条。C区都为三条Cu、Zn-SOD同功酶谱带。A、B和C区的百分量和大豆含油量、脂肪酸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栽培大豆的A区和亚麻含量为显著负相关,其它均没达到5%的显著水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A = 43.3277 - 2.5481 X18:3对用HPLC分离脂肪酸的文献方法进行了改进,由文献的1小时改进到每个样品十八分钟。并对二十四种大豆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离测定,结果发现,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和黑豆的亚麻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对光照核黄素体系,DMPO捕捉O_2: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SOD抑制O_2~-的DMPO捕捉加合物DMPO-OOH的生成,建立了用自旋捕捉方法分析SOD的活性,并对二十四种大豆种子SOD的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野生大豆,半栽培大豆和黑豆的SOD比活力偏高。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工作研究了X荧光光谱进行痕量元素分析,谱线重迭干扰校正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方法,共分六个部分。一.X荧光光谱滤纸片法分析痕量稀土元素。为了降低XRF滤纸片法的检出限,分析痕量稀土,我们对XRF的制样方法,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谱线干扰校正,背景扣除等进行研究,将滤纸片法应用到分析痕量稀土,方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测定精度优于1%,检出限为0.X-X微克,特别适合萃取分离流程中低含量稀土的测定。二.XRF中谱线重迭干扰的校正方法。在J. L. Brandle 假定合成峰的强度是各了成份的线性迭加的基础上,引入非零截距,提出了用线性规划法校正稀土元素谱线重迭的方法,其中R_i为第i个元素衍射角(20)处测量的谱线强度,C_i为浓度,K_(ij)为衍射角处的特性常数。通过实验求出K_(ij),然后求出在[1]式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E = Σ from i=1 to n|Σ from j=1 to n of (k_(ij)(j+b_i)-R_i|(i,j=1,…n)为最小的C_i值。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选用了干扰较大的分析线。本文对Eu Lβ, (56.96°)和Dy Lα_1 (56.58°);Ho Lβ_1, (48.28°),和Lu Lα, (47.40°);Ho Lα, (54.52°)和Gd Lβ_1, (54.56°)的谱峰重迭进行校正,取得满意结果。三.XRF测定土壤中痕量铬钒时谱线干扰校正方法:在研究了薄样中稀土元素谱线重迭问题的同时,还研究了土壤直接压片时,Cr的K_α线(69.35°)和V的K_β线(69.12°)的谱线重迭问题。由于Cr的K_α线和V的K_β均处于铁的K系吸收限的长波侧,铁的基体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同时,由于谱线的相互重迭,使得元素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数模来校正Cr和V的谱线干扰及Fe的基体效应:C_i = K_0 + K_1R_1 + K_2R_2 + K_3R_3 + K_4R_1~2 + K_5R_1R_2 + K_6R_1R_3 + K_7R_2~2 + K_8R_1R_3 + K_9R_3~2 其中C_i(i = 1,2)分别为Cr, V 的浓度,单位为ppm;R_i(i = 1,2,3)分别为Cr、V和Fe的峰/背比值,K_i(i = 0,…,9)为参数。通过几种常用校正模型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提模型的剩余标准差最小。说明由于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基体的影响及谱线重迭而产生的非线性影响因素,用交叉项表示非线性项,对谱线重迭及基体效应的校正是有效的。四.土壤中常量元素的XRF测定:在XRF中,选择影响元素,解决元素间的基体效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一般采用Plesch判据来选择影响元素,但该法需要知道主要基体和干扰元素对分析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及干扰元素含量变化范围。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共存元素进行筛选,根据每个共存元素对分析元素的方差贡献大小选择影响元素,并以散射内标与经验系数相结合校正基体效应的影响。同时,对几种常用的经验校正模型进行比较。利用最小剩余标准作为判据。结果表明,几种常用的数模没有明显差别,当分析范围比较窄时,强度模型较好,当分析范围宽时,浓度模略优。同时用微型计算机,以基本参数法和若干标样,直接与X荧光谱仪进行联机分析,显示了基本参数法和经验系数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五.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的XRF测定: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基体元素,以散射内标和强度校正模型分析了土壤中十三种痕量元素。六.土壤中Cu、Zn、Rb、y的XRF测定:以相干/非相干散射之比为内标分析了Cu、Zn、Rb和y, 并考察了基体的影响,对参考标样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果满意。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包括标题配合物的结构和振动光谱两部分,共涉及了M(DMP)_n {n=2.3, M=2a, Nd, Cu. Zn}, Ln(DPP)_3{2n=2a-2u, Y}和Ln(BBP)_3 {Ln=La-Lu. Y}三类三十四个配合物。在结构方面,首次测定了Zn(DMP)_2和Cu(DMP)_2呈现出链状配位高聚结构,而La(DMP)_3, La(DMP)_3则为平面网状配位高聚结构。在Zn(DMP)_2, La(DMP)_3和Nd(DMP)_3中,配体以对称“O-P-O”桥键与金属原子配位,在相邻金属原子间形成双桥键。在Zn(DMP)_2中,每个Zn原子通过“O-P-O”双桥键与另两个Zn原子连接,Zn原子配位数为4,配位多面体为四面体构型;在La(DMP)_3和Nd(DMP)_3中,每个稀土原子通过“O-P-O”双桥键与另外三个稀土原子相连接,稀土原子的配位数为6,配位多面体LnO_6为八面体构型。在Cu(DMP)_3中, 配体以对称和非对称“O-P-O”桥键两种形式存在,其中非对称配位的配体形成为“Cu-O-P_O-Cu"-Cu,在铜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单氧桥键。每个Cu原子通过双“O-P-O”桥键以及双单氧原子桥键与另外三个Cu原子相连接,Cu原子配位数为5,配位多面体为四角锥构型。在振动光谱方面,得到了上述配合物较为完整的光谱数据,并对主要光谱带进行了归属,如V_(M-O), V_(PO_2), V_(P-O(c)),VC-O, VP-C及σ_PO_2等。在稀土配合物中,稀土配位键的伸缩振动V_(vn-o)位于250cm~(-1)附近。V_(Cu)和V_(Zn-o),在Cu(DMP)_2和Zn(DMP)_2中,分别为(412cm~(-1), 370cm~(-1))和(393cm~(-1), 386cm~(-1))。V_(as)PO_2和V_sPO_2,在配合物振动光谱中,分别在1130-1249cm~(-1)区和1084-1156cm~(-1)区。在稀土配合物中,VL_(n-o), V_(as)PO_2频率值,随镧系收缩逐渐递增。在Cu(DMP)_2红外谱中,非对称配体和对称配体的V_(as)PO_2和V_sPO_2, 分别为(1249cm~(-1),1156cm~(-1))及(1177cm~(-1),1090cm~(-1)),其劈裂值△V(V_(as)PO_2-V_sPO_2)为93cm~(-1)和87cm~(-1)。通过对配合物的常温和低温红外光谱的比较,确认了La(DMP)3和Nd(DMP)_3的176cm~(-1)、Ln(DPP)_3和Ln(BBP)_3的150cm~(-1)附近吸收为晶格振动。Ln(DPP)_3、Ln(BBP_3)的光谱性质与Ln(DMP)_3相似,我们认为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骨架结构-平面网状配位高聚结构。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通过对有色金属加工厂重金属污染土壤铜锌含量及线虫群落分布特征的调查,结合外源施加铜锌试验,开展了重金属铜锌污染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为从土壤动物学角度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评价提供有效的方法。 在野外调查中,对距污染源不同距离土壤线虫群落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0~10 cm土层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数量具有显著差异,10~20 cm土层中数量差异不显著。0~10 cm土层重金属Cu、Zn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与线虫总数、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相关。 在盆栽试验中,低浓度的Cu和Zn促进了线虫总数及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高浓度的Cu和Zn抑制其数量的增加。在小麦生育期内有效态Zn含量与食细菌线虫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香农多样性指数H'及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可表征土壤铜锌污染状况,对铜锌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以沈阳张士污灌区土壤为例,首次采用传统微生物生态学与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污灌区长期重金属污染胁迫下原位农田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已经停止污灌十多年,张士灌区土壤耕作层(0~30 cm)仍然存在普遍的Cd污染,灌区土壤Cd含量高达1.75~3.89 mg kg-1。部分区域土壤Cd呈现向下迁移的趋势,且同时伴随有Cu、Zn复合污染。灌区土壤Cd含量较高时清水灌溉能降低土壤表层Cd含量,灌区土壤Cd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约2 mg kg-1)后,清水灌溉对消除土壤表层Cd污染的作用消失。重金属元素中Cd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最突出,在三个不同季节中土壤Cd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和微生物商(qM)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微生物代谢商(qCO2)呈显著正相关。所检测的微生物指标中qM和qCO2与多种重金属元素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评价一定程度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指标。土壤营养元素(除P外)与微生物特征呈显著正相关性,土壤营养元素对微生物的刺激作用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影响。 用16S rDNA-PCR-DGGE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土壤Cd抗性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Cd的胁迫下Cd抗性细菌多样性显著增加,不同土壤样品中Cd抗性细菌群落结构向相似的方向偏移,群落结构最终将可能趋向一致。Cd胁迫使敏感菌Pontibacter消失,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芽孢杆菌(Bacillus)和节杆菌(Arthrobacter)则富集成为优势菌。 从张士灌区Cd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2株Cd抗性细菌,研究了Cd抗性细菌和Cd抗性基因cadA的分布特征。这32株Cd抗性细菌分别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7.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37.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9.4%) 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在液体LB培养基中对Cd的抗性浓度都大于2 mmol L-1,对Zn抗性浓度介于5~13 mmol L-1。首次从Cetobacillus属的Cd抗性菌株S1基因组DNA中扩增出cadA基因的部分片断。在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4株菌N7,N9,N10和N11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cadA基因的部分片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菌的cad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93%,它们与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 cadA 基因序列(M90750)相似性为94%~9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菌的cadA都与Bacillus firmus cadA 基因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属的Cd抗性细菌间cadA基因的高度相似性揭示了cadA基因能在不同种属间转移的特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通过盆栽模拟试验运用PCR-DGGE和形态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外源添加铜锌对土壤线虫多样性的影响,为应用PCR-DGGE技术开展线虫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Cu、Zn对土壤线虫的总数、线虫营养类群的数量和多样性指数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麦成熟期表现得最显著。与单一铜、锌污染相比,复合污染对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更明显。 研究发现,通过PCR-DGGE与形态分类方法得到线虫多样性信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对于形态学方法,PCR-DGGE方法得到的多样性指数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线虫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PCR-DGGE结果的聚类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PCR-DGGE方法能够在优化样品量和提取方法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种属信息,且凝胶条带的峰强度能够反映出该条带基因测序后所对应种属的丰富度,是揭示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线虫多样性变化的有效工具。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污水处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可以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固态、半固态或液态的污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日益增多的污泥不仅困扰着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若处理不当,还会危及到生态健康与人体健康,并造成资源与经济的浪费。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使污泥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但污泥中同时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造成了许多麻烦。因此,如何有效地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使其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内,是污泥回用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减少和降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毒害作用,以有效的、去除和降低城市污泥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为目的,尤其是一些经常性超标重金属元素,对城市污泥进行重金属脱除开展实验研究。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柠檬酸、草酸和乙酸这3种最常见的有机酸作为淋洗剂,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和乙酸对污泥中Cd、Pb、Cu和Zn等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实验前后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以及处理前后析出液和污泥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浓度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酸溶液浓度的增加,污泥中重金属(Cu除外)的去除率也相应增加。污泥中加入有机酸溶液反应24h后,柠檬酸可去除76.0%的Pb和92.5%的Zn,草酸和乙酸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并不大。柠檬酸经过7h即可去除污泥中大部分的Pb和Zn,分别为52.0%(Pb)和74.2%(Zn)。去除的Pb和Zn主要为以稳定形式存在的,不稳定态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可交换态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污泥经有机酸处理后,有大量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溶解于析出液中。与污泥中加入蒸馏水的对照处理相比,有机酸可大幅度增加析出液中铵态氮的含量,减少硝态氮的含量。由于污泥处理过程中有其他形态的氮的转化,处理后污泥中仍含有较高浓度的硝态氮和铵态氮。采用0.5 mol•L-1草酸处理析出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分别为2.8 mg•L-1和888.1 mg•L-1,且重金属去除率不大,析出液可作为较好的“液体肥料”进行回收利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针对鞍山大孤山排岩场由大小不一的石砾组成、无任何土壤、保水性能差、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极其贫乏、含有限制植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等特殊的立地条件,以营养成分丰富的城市污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配制的人工土壤做为修复基质,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从人工土壤的保水性能、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含量及其活动性等方面研究粉煤灰钝化污泥用做无土排岩场植被再建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现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当地城市生活污泥、粉煤灰以及铁矿尾砂为原料进行合理配比的人工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保水性能;而且该人工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都极其丰富,处于高肥力水平;人工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农用标准。因此将这种养分含量较高的粉煤灰钝化污泥人工土壤用做无土排岩场生态修复的基质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人工土壤熟化过程中对地下水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的加入有效抑制了污泥中氮素硝化作用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钝化污泥人工土壤中SO42-、Cl-的浓度;人工土壤溶液中Cd、Pb、Cu、Zn、Ni、Cr、Mn平衡浓度均显著低于水质中重金属含量的毒害临界水平。因此,将该人工土壤用于鞍山大孤山排岩场植被再建,其土壤浸提溶液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潜在威胁。 现场试验研究表明,钝化污泥人工土壤用做陡坡无土排岩场的修复基质适宜于乔木刺槐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植被成活率及生长势,该修复模式用于陡坡无土排岩场植被再建是可行的。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以冶炼厂和张士灌区土壤为修复对象,以镉、铅、锌、铜为目标污染物,在室内模拟实验条件下,利用自养菌-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和异养菌-黑曲霉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在考察自养菌和异养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溶解性有机质和耐酸性异养菌对淋滤修复的影响和机制,同时筛选确定替代蔗糖黑曲霉发酵产酸的廉价碳源。结果发现: 自养菌-氧化亚铁硫杆菌淋滤修复过程中,筛选鉴定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R2对甲酸、乙酸、丙酸、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的耐受浓度分别为0.1、0.4、0.4、2.0、20和40 mmol/L,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沈阳冶炼厂土壤和张士灌区土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很低,其中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仅为0.04mmol/L和0.149mmol/L,远低于氧化亚铁硫杆菌能耐受的有机酸浓度。同时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对氧化亚铁硫杆菌R2氧化Fe2+未产生抑制作用,而耐酸性异养微生物H1(红酵母菌)和H2(头孢霉)的加入对氧化亚铁硫杆菌R2淋滤去除重金属效果未产生明显促进作用,本研究中分离筛选的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R2可直接应用于污染土壤的生物淋滤修复。经过5d的生物淋滤,冶炼厂土壤中Cu、Zn和Cd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30.6%、58.4%和72%。 在一步黑曲霉生物淋滤过程中,当固液比5%(w/v)、接种量3%(v/v)和淋滤修复7d时,对冶炼厂土壤来说,Cu、Cd、Pb和Zn去除率分别为75.8%,100%,30.6%和26.1%;张士灌区土壤中分别为54%,71.8%,9.5%,18.7%。在二步黑曲霉生物淋滤过程中,当固液比10%(w/v)、接种量为2%(v/v)和黑曲霉发酵时间7d,淋滤2d时,冶炼厂土壤中四种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Cu 84%,Cd 75.5%,Pb30.5%和Zn10%;张士灌区土壤中Cu、Cd、Pb和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94.8%,20.4%和17.5%。 异养菌-黑曲霉淋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优于有机酸淋滤。与黑曲霉淋滤相比,在直接添加有机酸淋滤修复中,冶炼厂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Cu 46.4%,Cd 61.8%,Pb 30.2%和Zn 43.3%,张士灌区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Cu 44%,Cd 0%,Pb 0%和Zn 26.2%。 淋滤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级结果表明,黑曲霉一步和二步淋滤修复能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部分重金属,并能显著降低氧化物结合态部分重金属,但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并不明显。 以树木落叶和农作物副产品作为廉价碳源实施黑曲霉淋滤实验表明:杨树叶、桃树叶、土豆皮和玉米芯产酸和去除重金属效果较好。杨树叶对冶炼厂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率分别为63.5% Cu、100% Cd、16.8% Pb和Zn 27%;桃树叶去除效果分别为Cu61.8%、Cd100%、14.6%Pb和28.5%Zn;土豆皮去除效果分别为61%Cu、100%Cd、10.6%Pb和34%Zn。这些廉价碳源的利用可降低污染土壤生物淋滤修复成本。 研究生物淋滤修复技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与处置开辟了新途径。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是当前国际上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在沈阳南部沿城乡梯度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三个层次土壤样品,研究城市化效应对土壤重金属和土壤线虫群落时空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土壤线虫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作用。 研究发现,沿城乡梯度土壤重金属Cu、Zn、Pb和Cd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呈现明显的梯度效应,说明城区比农村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线虫总数在不同采样时期、不同采样点和不同土层表现出显著差异,沿城乡梯度显著增加,并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土壤线虫属的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性。不同取样季节线虫各营养类群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时间差异。城市土壤处理植物寄生线虫相对多度明显低于郊区和农村土壤处理,而食细菌线虫的相对多度显著高于郊区和农村处理。通过线虫区系分析可以看出,土壤食物网和环境状态沿城乡梯度呈现明显不同的分布格局。 通过对土壤线虫群落分布与有效态重金属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可知,城市化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对线虫总数、植物寄生线虫数量以及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土壤线虫食物网相关指数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也表明,土壤线虫对城市化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由于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强等优势,已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已有学者利用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进行了较多研究,但是针对受人类活动干扰较重,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如城市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我国东北重工业城市——沈阳为研究区域,以年轮δ13C和年轮元素作为研究手段,分析了树木年轮δ13C和金属元素序列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为: 1. 建立了该地区过去195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年轮δ13C年表。相关分析表明:两个δ13C序列间存在差异,但其个性差异对其共性变化影响较小,个性差异并不影响年轮δ13C作为气候变化研究代用资料的适宜性和重建历史气候结果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2. 对年轮δ13C序列的高频变化与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年轮δ13C序列和气候的关系特点,该地区年轮δ13C与生长季前期冬春季气温及蒸发量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重建了沈阳地区1865年以来12-5月气温和12-1月蒸发量。 3. 利用年轮δ13C序列重建了该地区过去130年大气CO2浓度变化。重建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在1900年后迅速增加;而在1970s后重建的浓度增加速度变缓,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城市污染加重所引起的。研究发现太阳黑子活动最强的年份往往对应较高的年轮纤维素δ13C值,这表明年轮碳稳定同位素和太阳辐射强度关系密切。 4. 年轮金属元素分析发现,Cu和Zn年轮含量的变化与沈阳有色金属生产量的变化相一致,表明年轮金属元素含量的径向变化记录了沈阳工业发展的历史。年轮Pb含量与五月相对湿度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油松年轮元素变化记录了大气痕量金属的沉降。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了探讨重金属对矮小拟丽突线虫(Acrobeloides nanus)的毒性作用,本文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u、Zn、Pb、Cd对矮小拟丽突线虫死亡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对线虫世代间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Cu、Zn、Pb、Cd对矮小拟丽突线虫24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 0.80、71.20、12.94 和 1.42 mg • L-1,48 h 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 0.71、35.08、2.65 和 0.32 mg • L-1。不同重金属离子对矮小拟丽突线虫产生的毒性具有一定的差异,24 h四种重金属离子对矮小拟丽突线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 > Cd > Pb > Zn,48 h毒性大小依次为Cd > Cu > Pb > Zn;2)与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当代(P0)和后代(F1)线虫平均体长均显著降低(P<0.05, P<0.01);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当代(P0)和后代(F1)线虫平均体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生物量比体长更能敏感地反应重金属对矮小拟丽突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敏感检测指标;3)供试线虫的产卵数随着Cu、Zn、Pb、Cd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Cu对线虫产卵数的72h-EC50、EC20和EC10值分别为1.35、0.49 和 0.2mg • L-1,Zn的72h-EC20和EC10值分别为330.29 和 163.9 mg • L-1,Pb的72h-EC20、EC10分别为17.41、4.36 mg•L-1,而Cd对线虫产卵数的72h-EC50、EC20和EC10分别为4.47、0.91 和 0.53 mg • L-1。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u、Zn、Pb、Cd暴露可显著抑制矮小拟丽突线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线虫体长、产卵数表现出明显的重金属浓度依赖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采用第三代超分子受体化合物——磺化硫杂杯芳烃(简称TCAS)作为活性组分,将其加载到树脂载体上,制成一种新型的TCAS吸附树脂。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电喷雾质谱等检测分析手段对TCAS吸附树脂及其制备的中间产物进行表征。采用静态批试验方法研究发现TCAS吸附树脂对重金属和卤代烃类有机物都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其对Pb2+、Cd2+、Cu2+和Zn2+四种重金属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26.32mg•g-1、18.12mg•g-1、12.24mg•g-1和6.85mg•g-1;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种卤代烃的吸附容量分别为9.23 mg•g-1、7.92 mg•g-1、6.73 mg•g-1和4.34 mg•g-1。并发现温度、树脂用量和溶液pH值等因素能影响TCAS吸附树脂的吸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TCAS吸附树脂对污染物的吸附优先性规律、动力学规律和热力学规律。采用化学计量学分析TCAS络合重金属的紫外光谱,获得了TCAS-重金属络合物的纯紫外光谱,以及TCAS、TCAS-重金属络合物随重金属浓度变化的分布曲线,并最终解析得到TCAS与Cu、Zn、Cd和Pb的络合常数(lgβ)分别为9.79、8.72、6.87和5.00。通过多次吸附试验,考察了TCAS吸附树脂回收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发现TCAS吸附树脂可进行多次循环回收再利用。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尤其Cd和Pb污染日益严重。筛选和培育具有重金属低积累特性的农作物排异品种被认为是当前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和砂培试验,研究了大白菜品种对Cd和Pb的吸收和积累的品种差异、对Cd、Pb胁迫的响应以及大白菜安全生产的调控技术,得出以下结论: 1) 盆栽梯度试验中,80种大白菜地上部对Cd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在3种Cd处理下(1.0, 2.5和5.0 mg/kg),80种大白菜Cd含量浓度范围分别为(mg/kg) 0.22–2.46, 0.90–14.10和2.03–18.01, 其平均值分别为 0.79, 3.76 和6.79 mg/kg DW。大白菜对Cd胁迫具有较强的耐性。大田试验中,15种大白菜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与盆栽梯度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排异植物的筛选和鉴定标准包括:(1)该植物的地上部和根部的Cd含量都很低或者可食部位低于有关标准;(2) 富集系数(BF) < 1.0;(3) 转运系数(TF) < 1.0;(4)该植物具有较高的Cd耐性,在较高的Cd污染下能够正常生长且生物量无显著下降。采用此标准,结合盆栽梯度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北京新3号、绿星70和丰源新3号可鉴定为Cd排异品种。秋傲和赛新5号具有排异Cd特性,但其对Cd的耐性较差。 2) 盆栽梯度试验中,在Pb投加浓度为500和1500 mg/kg处理下,30种大白菜地上部对Pb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其Pb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2–8.68 和1.86–16.20 m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3.01 和6.87 mg/kg DW。并且,随着Pb浓度的增加,白菜地上部Pb含量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大白菜对Pb具有较强的耐性。低浓度的Pb处理对大白菜的生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合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结果,秋傲、世博秋抗和福星80可鉴定为Pb排异大白菜品种。 3) 砂培试验中,在Cd和Pb胁迫下,大白菜地上部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接着下降的趋势,酸菜王的SOD活性要高于北京新3号SOD的活性。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福星80地上部的SOD活性随之增加,而绿星大棵菜地上部的SOD活性先下降后增加。在不同梯度的Cd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SP)含量未见显著降低,甚至有所增加,而在不同梯度的Pb处理下,大白菜地上部的SP含量有所降低。 4) 施用改良剂可升高土壤的pH值和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Cd,从而对大白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施用改良剂可显著降低大白菜对Cd和Pb的吸收和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