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resultados para 7140-244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根据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藉河流域1997~2005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空间变化以及在不同坡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该研究区土地利用面积的97%以上,是该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1997年为基数,到2001年和2005年耕地减少幅度分别为1.2%和11.1%,因此1997~2001年的退耕程度小于2001~2005年;在不同坡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5°~40°,而且在15°~25°之间变化最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尼龙1010是我国特有的工程塑料。但对它的结构与性能的基础研究并不多见。迄今为止,许多聚酰胺的晶胞参数已被测定,并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结晶密度ρ_c。可是,尚未见到过有关尼龙1010的ρ_c的报道。此外,结晶高聚物的平衡熔融温度T°_m和平衡熔融热ΔH°_m是非常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尤其是后者更是用量热法计算结晶度的基准。早在50年代,Flory等对它的T°_m和ΔH°_m进行了许多研究,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这些数值的准确性不高,不能当作平衡状态的数值。尼龙1010经γ-射线辐照后,有可能提高它的使用温度,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但至今未见到过大剂量下γ-辐照尼龙1010及其添加强化交联剂BMI的γ辐照产物的热学性能和结晶过程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准确的尼龙1010的ρ_c、T°_m、ΔH°_m的数值,以及大剂量下γ-辐照产物的热学性能和结晶过程的详细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材料为四化建设服务。本文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红外光谱仪、广角X-射线衍射仪以及TMS热机械仪等研究手段,准确地测定了尼龙1010的平衡热力学参数,并对尼龙1010及其添加强化交联剂BMI的γ-辐照产物的热学性能和结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用红外吸光度-密度外推法求得尼龙1010的ρ_a(非晶密度)= 1.003 ρ_c = 1.098g/cm~3。1.098g/cm~3与用X-射线衍射法求得的1.135g/cm~3比较,认为后者更为合理。用介稳态结晶试样的ΔH_m-(V-bar)_(sp)的线性关系,求得尼龙1010的平衡熔融热。ΔH°_m = 244.0J/g。企图用常用的Hoffman Tm-Tc外推法来确定尼龙1010的平衡熔融温度T°_m,但未能成功,并指出其升温过程中重结晶异常迅速是此法行不通的主要原因。用Kamide提出的双重外推法成功地求得尼龙1010的平衡熔融温度:T°_m = 487 K = 214 ℃通过详细地研究尼龙1010及其添加强化并联剂BMI的γ辐照产物的热学性能,发现强化交联剂BMI的加入,使尼龙1010大分子的交联更容易,但也使得空间网络较松散;同时γ辐照尼龙1010在再次等速升温过程中出现冷结晶峰是辐照产物中存在可结晶部分、交联网络阻碍可结晶部分结晶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交联网络使可结晶部分在降温过程中来不及结晶,当再次升温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链段冻结被解除,可结晶的分子链段进行有序排列而结晶,导致冷结晶峰的出现。冷结晶峰的强度和位置与辐照产物中可结晶部分的多少、交联网络的大小即相邻交联点之间的分子量Mc的大小、交联网络的松散程度以及试样的热历史都有关。选择适当的等温结晶温度,用DSC-2C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尼龙1010及其γ-辐照产物和添加强化交联剂BMI的γ-辐照产物的等温结晶过程。用DSC-2C 3600 TADS计算机自带的部分面积程序进行动力学数据处理。通过仔细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γ辐照尼龙10104 Avrami指数n几乎不受辐照剂量R和强化交联剂BMI的影响,且一般为3.75,这说明尼龙1010及其γ辐照产物的结晶过程接近于均相三维成核。随着辐照剂量R和强化交联剂BMI含量的增大,折迭链表面自由能σe值增大,σe值的分布可能变宽,σe值的这种变化可以归因于辐照剂量R和强化交联剂BMI的含量增大时,交联网络增多,交联密度增大,Mc值的分布变宽,链尾和小链圈的数目增多,活动性减小,同时链尾也增长,结果导致σe(链尾、链圈)增大,从而σe值变大,σe值的分布可能变宽。σe值的这种变化也正是过冷度增大、拖尾现象严重、总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n和结晶速率t_(0.5)~(-1)变小的总根源。由此可见,对于分子量不同或分子结构有差别的同一种结晶高聚物来说,σe值可以作为衡量结晶能力大小的定量标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评述了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化合物半导体的市场,特别是以分子束外延材料市场的推动。介绍了实验室研制的高性能MBE二维材料及其器件的应用结果。讨论了我国MBE GaAs材料的产业化进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空间分布及特性研究一直是土壤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东北黑土有机碳、全氮的空间分布和特性可以为东北黑土退化机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东北黑土区1200个样点为基础,依据尺度分布理论,采用宏观统计分析和微观化学分析相结合,研究了黑土有机碳、全氮空间分布规律;黑土有机碳与其它养分之间的关系;黑土有机碳、全氮在团聚体中的富集以及黑土活性有机碳、氮的区域分布特性。本次研究是继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对黑土有机碳系统研究,首次摸清了东北黑土有机碳库的现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其它养分库的关系,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绘制了黑土有机碳空间分布图;对影响有机碳库和养分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黑土有机碳库的“经向”和“纬向”分布规律;总结了黑土有机碳库频数分布特征,以及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几十年间的变化。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绘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阐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库的空间分布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 1、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平空间分布在纬向上主要受温度控制,在经向上主要受水分控制,黑土有机碳与纬度的显著相关(r=0.70188, P<0.01),与黏粒显著正相关(r=0.43, P<0.01),与砂粒显著负相关(r=-0.44, P<0.01)。 2、土壤有机碳、全氮垂直空间分布在一定深度内受温度控制,水分状况作用较小,黏粒在深度剖面作用不显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降低。 3、土壤团聚体组分中有机碳、全氮含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更易受水热条件影响,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富集因子E≥1的趋势明显而微团聚体及粉+黏组分有机碳的富集因子E≤1的趋势明显,说明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具有累积趋势而微团聚体和粉+黏组分中有机碳处于消耗状态。 4、黑土其它养分的分布均非正态分布,有机碳与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795、-0.295、0.801、0.244和0.036,只有有机碳和速效磷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与其它养分在P<0.01水平呈显著相关。 5、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氮随纬度增加活性组分增大,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例较小,说明黑土有机物料输入较低;黑土活性有机氮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微生物活动相似。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报道了杉木连栽土壤中毒与真菌毒素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土壤致害真菌随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杉木连栽土壤尖抱镰刀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对杉木生长的危害,是造成杉木连栽障碍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克服杉木连栽障碍的PGPR生物调控技术措施,见到了可喜的苗头。以绿豆、小麦、白菜为指示植物对杉木连栽土壤进行的毒性检测结果,随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杉木土壤对指示植物一绿豆、小麦、白菜的抑制作用呈现加强的趋势,表明杉木连栽导致土壤毒性物质的积累。为了探明土壤毒性物质来源,我们调查了不同连栽代数杉木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情况,发现随连栽代数的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而真菌数量随连栽代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不同连栽代数杉木土壤真菌经PCR-DGGE分析显示:杉木连栽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富度影响较大。随连栽代数的增加,土壤真菌生物多样性降低,镰刀菌等一些重要致害真菌类群急剧富集。用生物检测的方法从连栽杉木土壤中分离得到5株对杉木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两株毒性最强的菌株采用经典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鉴定结果表明:SFZ为尖抱镰刀菌萎蔫专化忆仁(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SF31为正青霉(Eupenicilliumbrefeldianum),这两株真菌中SF2对杉木的毒害作用尤为突出,其发酵液在64倍稀释浓度下仍能强烈抑制杉木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表明尖抱镰刀菌萎蔫专化性及其分泌的毒素是造成杉木连栽障碍的重要原因。我们对致害真菌SFZ发酵液经预处理、萃取、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步骤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毒素粗结品,并进行了质谱检测,与已知的镰刀菌毒素一丁烯酸内酉爵目比较,推测质核比244为丁烯酸内酷的一种。连栽杉木土壤中毒的生物调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9、B25和MB-97三种抗真菌混合PGPR菌剂在杉木林间微区实验应用4个月,能显著促进连栽土壤杉木幼苗的生长,缓解杉木连栽土壤中毒症状。对PGPR定殖能力检测显示:6个月后能检测到大量519存在于杉木土壤中,说明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S19能生存并取得优势地位,有很好的定殖能力,表明S19可能对调控杉木土壤中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一实验结果也是连栽杉木土壤中毒性物质来源于土壤真菌的有力佐证。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