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resultados para 2-11
Resumo:
分析了143Dy和141Dy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数据,对比计算了这两种核的核位能面。从中看到了143Dy的衰变包括有1/2+基态和11/2-同核异能态的两种衰变成分,并且确定了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6.0±1.5)s和(3.0±0.5)s。同时也测定了141Dy的半衰期为(0.9±0.2)s,并指认了它的自旋宇称为9/2-。
Resumo:
IEECAS SKLLQG
Resumo:
通过92Mo(58Ni,2p3n)熔合蒸发反应生成了非常缺中子核145Er。利用氦喷嘴带传输系统把研究目标核传输到低本底测量站,进行了质子-γ符合测量,得到了不受同量异位素干扰的145Er的β延发质子谱。经过仔细分析与延发质子符合的γ谱,发现了145Er的11/2-同核异能态具有β延发质子衰变性质。经拟合退激144Dy不同激发态γ跃迁的衰变曲线,得出145Er的1/2+基态和11/2-同核异能态的半衰期分别为(1.6±0.6)和(0.6±0.1)s。最后,简单介绍了中重质量区缺中子新核素的合成及衰变研究计划。
Resumo:
巨大芽孢杆菌经紫外线诱变,获得2株耐低pH、抗KGA的菌株:Bn,B5。在pH6.7~7.0的发酵培养基中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发酵,Bn和B5的平均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3.5%,3.3%.在pH6.2的发酵培养基中,平均糖酸转化率提高11.4%,12.3%。在pH6.2和pH7.0含3%KGA的培养基中,2菌提前3~6h到达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延长3~6h.经连续30代转接,特性稳定。
Resumo: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乔木树种幼苗的组成及其年际动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a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在样地内150个种子收集器周围设置了600个5m×5m幼苗样方。基于2006-2008年连续3年的幼苗样方调查数据,对乔木幼苗的树种组成、数量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动态、新增和死亡幼苗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树种组成来看,该群落乔木树种的幼苗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共记录到21个树种,这些树种也是样地内胸径1cm以上乔木树种的主要组成成分。树种组成在年际间变化不大,但各样方间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变异。(2)从数量组成来看,共记录到11,959株乔木幼苗,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幼苗数最多,占总幼苗数的72.75%;水曲柳、紫椴和红松的幼苗数量在年际间有明显波动,其他树种年际间波动较小。(3)从新增和死亡幼苗的数量与组成来看,共记录到15个乔木树种的新增幼苗,其中紫椴、水曲柳、色木槭(Acer mono)、红松等10个树种在每次调查中都有新苗记录,新苗数量在年际间随物种和样方位置表现出明显差异。(4)对各树种的幼苗、种子和大树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的比较发现,各树种的幼苗、种子和大树之间的数量组成和比例差异较大,其中紫椴、水曲柳、色木槭和假色槭(A.pseudo-sieboldianum)的幼苗、种子在整个样地内都有分布,春榆(Ulmus japonica)和怀槐(Maackia amurensis)幼苗的空间分布与种子和大树不一致,糠椴(T.mandshurica)和山丁子(Malus baccata)等的幼苗、种子和大树的个体数相对都较少,且它们的分布是一致的。
Resumo:
从渤海海泥中分离到一株海洋细菌9912,经系统的微生物学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定名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9912)。将该菌制成生物制剂,饲料中0.2%剂量添加,对11周龄蛋鸡进行35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安全可靠,能使蛋鸡产蛋率提高2.02%,日只单产提高产蛋量1.44g,死淘率降低1.8%,料蛋比降低6.0%;地衣芽孢杆菌9912是一株在蛋鸡饲养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优良菌株。
Resumo:
坡地施用聚丙烯酰胺能减少土壤侵蚀量 56 %以上 ,其中以阴离子型分子量 30 0~4 0 0万的剂型效果最好 ,它平均较对照减少土壤侵蚀量 78.1%。聚丙烯酰胺的适宜用量为 0 .3~ 1.2 g· m-2。聚丙烯酰胺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原因在于能促进土壤沉降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水稳性。与对照相比 ,施用聚丙烯酰胺后土壤沉降系数提高 11%~ 14 % ,结构系数提高5.5%~ 6 .0 % ,水稳性团粒含量增加 4 .16 %~ 11.32 %。
Resumo:
为探讨科尔沁地区碱化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采用翻耙、补播沙打旺以及施用酸性肥料(NH4)2SO4等技术对典型碱化草场进行了改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翻耙补播技术可提高草地产草量1.18~3.66倍;在此基础上施用(NH4)2SO475~225kg.hm-2可使重度碱化草场继续增产11.0%~41.2%。经过翻耙后草地土壤综合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大幅度提高。这些方法可以在科尔沁地区推广应用,对其他类似的半干旱地区草地改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Resumo: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蒸发强烈,准确地掌握土壤水分动态对于旱地农业水分管理至关重要。应用基于物理基础的一维水热耦合SHAW(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模拟了陕西子洲岔巴沟流域1964~1967年土壤水分和土壤蒸发的动态特征,以及神木六道沟流域2006年坡地和梯田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除表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偏差较大,其他土层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模拟期土壤水分模拟的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elatively Mean Absolutely Error,RMAE)为5.2%~11.4%。1964~1967年土壤累积蒸发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偏差为0.8%~6.1%,土壤蒸发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因此,SHAW模型可以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Resumo: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80 %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 :海伦 2 62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95 6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3 0 63kg·hm-2 ( 11年平均 )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其增产量分别为 :海伦2 5 0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489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15 3 1kg·hm-2 ( 11年平均 )。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这一生态过程所产生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据此可以认为 ,保持农业中养分循环再利用对于热量充沛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重要。
Resumo:
研究人为干扰(森林采伐)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和择伐林的粗木质残体平均材积分别为78.88和41.7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2~4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94%、5.8%和0.2%,择伐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11~5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41%、4%和55%。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覆盖面积分别为376.2和189.3m2.hm-2;天然林和择伐林倒木腐烂级为E的倒木分别占33.5%和14%。择伐活动明显减少了森林倒木的数量。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现行的森林管理措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Resumo:
利用小波技术以沈阳昭陵古油松为样本建立的古油松年轮宽度年表与太阳黑子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沈阳的古油松生长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油松在5~8年、10~12年和20~30年周期段对太阳活动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呈现5.8、11.5和27.2年的强周期震荡,响应信号在太阳活动的主周期11.1年左右表现最强。太阳黑子活动对油松年轮宽度年表总的影响是负效应,是多种抑、促效应的复合。
Resumo: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马来酰亚胺改性氰酸酯树脂以提高这类树脂的耐热性,力学性能及成型工艺性。对合成的树脂作了流变分析,对其玻纤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当双马树脂达到改性氰酸酯树脂的质量分数的37.5%时,新型改性氰酸酯树脂的5%热失重温度为432℃。改性氰酸酯基复合材料在常温条件下的拉伸强度为492.4 MPa,弯曲强度为526.3 MPa
Resumo:
GdF3:Er3+,Yb-3 with Er3+ ion of 3% and Yb3+ ion concentration of 10%, 20% have been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results of XRD show that all the samples are of an orthorhombic structure. The average crystallite sizes estimated by Scherrer formula are 28 and 26 nm for Gd0.87Yb0.10Er0.03F3 and Gd0.77Yb0.20Er0.03F3, respectively. Th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samples have been studied under 980 run laser exc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and red upconversion emiss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2(11/2),S-4(3/2) -> 4I(15/2) and 4F(9/2) -> 4I(15/2) transitions of Er3+, respectively.
Resumo:
Y2O3: Er3+, Yb3+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a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out an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DTA 2Na.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spectra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under 980 nm laser excitation. The results of XRD showed that the obtained Y2O3:Er3+,Yb3+ nanoparticles were of a cubic structure. The average crystallite sizes calculated were in the range of 28-40 nm. Green and red upconversion emission were observed, and attributed to H-2(11/2), S-4(3/2) -> I-4(15/2) and F-4(9/2) -> I-4(15/2) transitions of the Er3+ ion, resp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