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resultados para MOUNTAIN ENDEMISM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封育演替草地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和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0~10 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孔隙度及土壤结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草地实施封育措施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特征,随着草地植被自然演替,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和孔隙状况逐步得到提高;在演替过程中,封育草地土壤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孔隙分形维数(Dp)逐渐增加,团聚体分形维数(Da)逐渐减少,说明植被演替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同时,土壤结构影响因素随着草地植被演替过程表现出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本研究还比较了多项土壤结构评价指标,表明与MWD和GMD相比,指标WSAC(>0.25 mm)、Da及Dp能更好地反映出各封育草地群落之间土壤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为促进宁南半干旱山区产业支柱作物马铃薯的生产,解决马铃薯生产、特别是苗期的干旱缺水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PAM保水剂、多功能保水剂与一定配方尿素+过磷酸钙的施用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保水剂均能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但是在不同生育时期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有所不同。1%PAM保水剂浸种2~3 min处理在前期效果显著,多功能保水剂在后期效果突出。马铃薯以施用多功能保水剂30 kg/hm2效果最好,其产量和商品薯分别比对照高出52.33%、138.29%,增收5 356.8元/hm2。研究表明,施用30 kg/hm2多功能保水剂比用1%PAM保水剂浸种2~3min更适宜宁南半干旱区及其同类地区旱地种植马铃薯。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地被物由林下枯落物、苔藓层以及表层土壤的根系组成(Kosugiet al.,2001;程金花等,2003)。在动物、微生物以及环境温湿度的作用下,地被物不断分解,补充了土壤养分含量(刘洋等,2006)。地被物在地表形成一层结构疏松的毡层,不仅能够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阻滞和分散降水,还增加了地表粗糙度,能够阻滞地表径流,吸收和储存降水,促使水分缓慢入渗,在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水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洪江等,2003)。此外,研究还发现,地被物层能够减少土壤蒸发(Schaapet al.,1997),缓解表层土温变化,影响冬季土壤的冻结过程(Sharratt,1997),同时又是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制约因素之一(班勇等,1995)。目前,国内外地被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枯落物的凋落动态(张冀等,2001;杨玉盛等,2001;郑征等,2005)、苔藓层和枯落物的持水特性(Naethet al.,1991;薛立等,2005;叶吉等,2004;Zhanget al.,2006)、枯落物分解及养分归还(王瑾等,2001;Chandiniet al.,2002;魏晶等,2004;邵玉琴等,2004)、枯落...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六盘山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20多年的森林土壤种子库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8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不同生长年限、生长坡位、枯枝落叶层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种子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盘山森林群落不同生长坡位,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坡中部>坡下部>坡上部;不同层次土壤种子库,枯枝落叶层远高于0-15 cm深土层,8种森林群落类型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灌丛>草地;土壤种子库储量高峰期,不同群落有显著差异,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在林龄的30~40年,华北落叶松林在20年,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在15~20年,灌丛和草地在10~20年,其森林群落生长年限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化趋势呈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相关性极为显著;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丰富,草本和灌木植物远高于乔木树种,乔木树种仅有3~5种,但多数为外来入侵种,而在每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地植物多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树种。因此,在六盘山林区植被自然更新与合理演替的驱动种和先锋种草地植物为蒿类,灌木植物为柔毛绣线菊和沙棘,乔木为辽东栎,其次是华北落叶松、油松和华山松。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采用样方法对云雾山干草原区本氏针茅草地群落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未封育样地和封育5,10,15,20和25年样地群落的平均高度、盖度、多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10年样地群落的高度、多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最大,而群落的盖度则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封育25年达到最大;围栏封育的不同年限也显著影响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围封10年样地群落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围封15年样地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而均匀度指数则是在未封育群落中表现为最高值,最低值是在物种丰富度最高时出现。由此可见,围栏封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显著改善群落的特征,增加群落的生产力,对于本研究地本氏针茅群落的最佳封育期限为10~15年,但围封时间过长在草地退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2003年3月到2006年5月期间,在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24°21′N, 100°42′E)对一个黑长臂猿种群进行了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主要研究了 3个群体的鸣叫行为。2005年3月一个群体被习惯化,随后对其进行了14个月的连 续观察。在此期间,主要对食性、时间分配、栖息地选择和利用、过夜地及过夜 树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资料将有助于了解黑长臂猿对其高海拔、高纬 度、季节性变化明显栖息地的适应性,并且对了解长臂猿独特的社会结构具有重 要意义。另外,本研究结合获得的行为生态方面的数据,通过漩涡模型(VORTEX) 对该种群未来动态进行了模拟,对大寨子种群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保护建议。 黑长臂猿叫声在所有长臂猿中频率最高。成年雄性能发出boom、简单重复 音节和调节音节;成年雌性只能发出成功的激动鸣叫和失败的激动鸣叫。两者互 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配对个体很少单独鸣叫,青年个体经常会加入二 重唱。同一群内两个成年雌性多数时候一起鸣叫。配对个体平均两天鸣叫一次 (53%),每次鸣叫平均持续时间12.9 分钟,雌性激动鸣叫4.6 次,激动鸣叫的 平均时间间隔为115 秒,91.5%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半小时和日出后3 小时之间。 通过对相邻群体间鸣叫行为的分析,结果发现相邻群体倾向于不在同一天鸣叫, 如果同一天鸣叫,鸣叫的时间间隔显著长于不在同一天鸣叫的时间间隔,这些结 果不支持鸣叫具有调节群体空间距离的功能(inter-group spacing)的假说。雄性 倾向选择一个区域内最高的树进行鸣叫,这可能是为了声音的远距离传播。另外 雄性对鸣叫树的选择也兼顾了安全因素。通过比较鸣叫前后个体间的距离,黑长 臂猿的鸣叫具有群内通讯的功能,鸣叫后个体间的距离显著短于鸣叫前的距离。 虽然鸣叫树的分布与食物斑块的分布在不同海拔段和不同网格内都呈现出了高 度的相关性,但不能确定黑长臂猿在食物斑块附近进行鸣叫就是为了对食物资源 进行防御。 利用扫描法对研究群体的食性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群体共 取食77 种植物和至少6 种动物,其中10 种重要食物占到取食比例的76.7%。在 10396 次确定食物类别的记录中,除无花果外的其它果实占25.5%,藤子叶和芽占21.0%,树叶和芽占19.2%,无花果占18.6%,花占9.1%,寄生植物的叶占6.3%, 另外其它食物占0.3%。黑长臂猿的食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其 它长臂猿相比,黑长臂猿的食性更加广泛。虽然黑长臂猿进食叶(藤子的叶和芽、 树叶和芽、寄生植物的叶)的比例稍多于进食果实(无花果和其它果实)的比例, 但当果实丰富时,它们仍然优先选择果实。 黑长臂猿平均在日出后33 分钟离开过夜树,在日落前128 分钟进入过夜树, 平均每天活动518 分钟。活动期间,黑长臂猿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到40.0%, 其次是取食28.7%,排在第三的是移动19.8%,排在第四的是觅食占到6.1%,鸣 叫占2.6%,玩耍和其它活动一共占活动时间的2.8%。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日变 化和季节性变化。食物和温度因素是影响黑长臂猿时间分配季节性变化的最主要 的原因。 群体一共利用129 个1 公顷的网格,如果包含在活动路线内的空隙,活动范 围达到151 公顷,主要由3 个大的山沟组成。黑长臂猿平均每天移动1391 米, 进入9 个网格,连续两天倾向于利用家域中的同一条山沟。群体平均每月仅利用 家域的19%~50%,集中利用家域中的小部分区域,除2 月份外群体总是选择利 用原始常绿阔叶林。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食物的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有 关、并且与该群生活地区的地形有关。 黑长臂猿喜欢选择高大的,生长在陡坡上的树过夜,群体一般形成4 个不同 的小单元过夜(青年个体与成年雄性睡在一起,两个成年雌性与未独立的婴猿分 别睡在一起,亚成年雄性单独过夜),过夜时总是快速进入过夜树,然后立即安 静下来,利用很多棵不同的过夜树,并且间隔很长时间后才重复利用,这些行为 都是为了避免被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群体喜欢在山坡上过夜,并且在冬天喜欢选 择在长有寄生植物的大树枝上过夜,这些行为可能与研究地点冬天的低气温有 关。此外,过夜树的选择可能兼顾舒适和方便寻找食物的功能。 通过获得的生态学资料,结合近缘种生态学参数,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对该种群未来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 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 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 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 只成年雄性和1 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a 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 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 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 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 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 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 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genus Yunnanilus Nichols, 1925 is revised; Eonemachilus Berg, 1938 is a junior subjective synonym. Yunnanilus includes at least nine described species and five undescribed species. The status of Y; salmonides Chaudhuri is still incertae sedis. Six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Y. parvus, Y: altus, Y; pachycephalus, X niger, Y. macrogaster and Y. paludosus. The last three species occur sympatrically in a small endorheic basin of eastern Yunnan; they developed different feeding specializations which allowed them to use different niches. Other species also have peculiar specializations. The diversity of feeding habits and related adaptations in Yunnanilus is greater than in the whole subfamily Nemacheilinae and is one more example of supralimital specialization. Speciation of fishes on the Yunnan Plateau is discussed. Several species are endangered or possibly extinct. Introduction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7 年9 月5 日至11 月5 日和2008 年9 月3 日至11 月7 日期间,主要利用灯光诱捕,对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金山丫口(23°57′N, 101°30′E)夜间迁徙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记录网捕鸟类的时序和几种主要鸟类的迁徙时序。分析各种因子(地理、温度、湿度、雾天、风向、风力以及月相周期)对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2 年期间共网捕鸟类7943 只,129 种,分别属于14 目23 科。雀形目鸟类占总网捕数量的58.9%。网捕数量超过1%的科共10 个科。网捕数量占总网捕数量1%以上的共14 种。其中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 三者的数量超过网捕鸟类总数的5%。所有网捕鸟类中,东洋型鸟类占最多共54 种,占41.85%。 2 年期间网捕鸟类多样性指数H′为2.60989,均匀度指数J 为0.29063,优势度指数C 为 0.22503,G-F 指数为0.71366。2007 年的优势指数C 和G-F 指数较2008 年高,但2008 年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和Pielou 指数较2007 年高。红尾伯劳是造成两年多样性测度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云南省不同“打雀山”夜间捕获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地理和气候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2 年工作期间将观察时间平均分为早期(9 月3 日至9 月24 日)、中期(9 月25 日至10 月16 日)、晚期(10 月17 日至11 月8 日)三个时期。早期网捕鸟类数量最多5263 只,多样性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中期记录的种类最多86 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中期最高。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红尾伯劳的数量尤其突出。单独分析2007 年和2008 年各时期,除了2007 年晚期种类最多67 种以外,其余变化都与2 年总体一致。每个时期都有部分鸟类数量达到高峰,而也有部分鸟类数量处在低谷期。飞经哀牢山金山丫口的秋季夜间迁徙鸟类开始迁徙的时间大致在8 月中旬,结束在11 月下旬。每种鸟类的迁徙持续时间不一致,其中迁徙持续时间超过30 天的鸟有36 种。同种鸟类不同年份迁徙时间不一致。夜间每个时段捕获数量和种类有差异,在夜间20:00-22:00 和凌晨04:00-06:00 捕获数量和种类较多。24:00-02:00 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最少。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所有鸟类都是整夜迁徙,夜间开始迁徙较早的鸟类清晨也停止迁徙较早,夜间开始迁徙较晚的鸟类清晨停止迁徙较晚。除红喉歌鸲以外的4 种鸟,它们的迁徙时间是从9 月前至11 月后。红尾伯劳、小杜鹃以及大杜鹃的迁徙高峰期是9 月上旬至9 月中旬。厚嘴苇莺Acrocephalus aedon 的迁徙高峰期为 9 月中旬至10 月下旬。红喉歌鸲的迁徙时间是9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后,迁徙高峰期为整个 10 月。5 个优势种都是整夜迁徙,不过每种鸟的迁徙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不一致。红尾伯劳、小杜鹃、大杜鹃在20:00-22:00 捕获数量最多;红喉歌鸲、厚嘴苇莺在凌晨04:00-06:00 捕获数量最多。红尾伯劳、红喉歌鸲、大杜鹃在24:00-02:00 捕获数量最少;厚嘴苇莺在22:00-24:00 捕获数量最少;小杜鹃在凌晨02:00-04:00 捕获数量最少。对5 个优势种在各迁徙时期的体重进行分析,采用双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表明:红喉歌鸲和小杜鹃早中晚期的体重差异极为显著(P<0.01)。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表明:小杜鹃早中晚期的体重变化极其显著(P<0.01)。进一步采用双样本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小杜鹃晚期体重与早期和中期体重差异都极其著(P<0.01),早期与中期的体量没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3 个优势种各时期体量差异不显著(P>0.01)。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因素较多。地理特点是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夜间网捕鸟类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风向和风力对夜间网捕数量和种类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风向对其影响比风力大,西南风时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雾天对夜间网捕数量和种类影响极其显著(P<0.01),大雾天气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月相周期对夜间网捕数量及其种类的影响极其显著 (P<0.01),新月和残月期间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温湿度对夜间网捕鸟类数量和种类影响不显著(P>0.05)。除此之外,光也是捕获夜间鸟类的必要条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收集长白山地区15个气象站1953-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和水汽压观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2001-2099年的 气温、降水预估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长白山地区气候现状、变化及其预估,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研究并制定适应对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长白山地区气温、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不同界限温度(≥0℃、≥5℃、≥10℃和<0℃)积温均有显著趋势。年极端最低、年平均、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在1984、1992、1995、1985、1972和1979年发生突变。所有最高/最低气温与日照百分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是温室效应结果;最高、最低气温变化不同步造成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非对称性。 2.长白山地区生长季节合计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日际变化较大。降水以7月30日为界,呈现前升后降极显著的线性趋势,且发生均值突变。降水强度以6月27日和9月3日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和集中时段时空非均一性分布明显。 3.在SRES A1B、SRES A2和SRES B1三种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均为上升趋势,年内变化一致为冬季升温最迅速,夏季则相对缓慢;而年降水强度总体增加,年内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增加最为明显,而夏季变化不大。 4.未来长白山地区各站≥0℃、≥5℃和≥10℃的积温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负积温增加,持续时间缩短,开始日期推迟,而结束时间提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木质物残体(WD)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参与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碳循环,促进群落更新演替及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研究森林类型及采伐干扰如何影响林内WD相关特征,量化主要树种粗死木质物残体(CWD)分解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内WD的树种种类均由几个不同优势树种控制,其存在形式、径级分布和腐烂级分布均显著不同;(2)WD数量和贮量在森林采伐后表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CWD变化明显;(3)随着森林演替的进程,轻度腐烂的WD(1级、2级)表现为采伐初期增加,随后逐渐减少,而深度腐烂的WD(4级、5级)表现为采伐后初期减少随后增加,中度腐烂的WD(3级)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变化不明显;(4)随着腐烂级别加深,各个树种WD的密度、C、N、P、K、Ca、Mg含量均发生规律性的变化,C/N比值不断下降;(5)CWD分解释放CO2通量在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并与CWD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整个生长季节CWD分解释放CO2通量呈现比较一致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格局,其峰值均出现在7-8月,因树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含水量的变化相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WD管理对策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森林经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长白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代表性,但近年由于人为干扰加剧,水域面积减少,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本文以长白山北坡河流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水甲虫群落、河岸带植被和水质等环境因子状况,运用多种数学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分析了长白山北坡水甲虫群落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格局变化,重点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水甲虫的影响,探讨了水甲虫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作用,以此为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基础信息。 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长白山北坡共鉴定水甲虫8科,37属,71种,其中龙虱科占属总数的55﹪,水龟虫科占属总数的23﹪。 (2)对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酸碱度、海拔高度、底泥有机质和全磷含量、电导率是主导环境因子。用典范对应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水甲虫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甲虫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底泥全磷含量、海拔、水电导率皆为正相关,与水pH值显著负相关。 (3)应用逐步回归、典范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植物群落对水甲虫群落的影响,发现长白山森林植物群落对水甲虫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植物群落及其各个层次的组成和多样性分别与水甲虫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虫口数量变化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4)以水甲虫群落作为指示物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借助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践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干扰造成的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森林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分布的?各物种是如何共存于同一群落中的?物种的分布格局是如何随尺度变化的?哪些过程影响了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森林群落中是否存在着强烈的种内或者种间竞争?是机会还是竞争在构建森林群落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了解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内在的生态学过程、揭示物种多样性维持和共存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a大型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基于第一次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不同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空间格局、种间关系、密度制约机制、物种共有度格局等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样地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共18科32属52种。总的独立个体数为38902,包括分枝的总个体数为59121。个体数最多的前3个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60%,前14个种占95%,而其余38个种仅占5%。从物种多度、胸高断面积、平均胸径和重要值来看,群落成层现象显著,具有明显的优势种。 2) 对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树种、径级、垂直高度、空间尺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大多数树种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是聚集的,聚集程度随林层的增高而降低,而在较大的空间尺度则主要表现为规则或者随机分布;小树在小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一些树种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3) 对树种的种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树种的种间相关性随树种、径级、垂直高度、空间尺度而变化;红松与紫椴在整体上表现为正相关,但并不是在各林层间都表现为正相关;红松和紫椴的幼树和小树大多聚集在母树的周围,蒙古栎和水曲柳的幼树和小树在母树周围分布较少;对不同树种在不同径级和垂直层的空间相关性的分析发现,蒙古栎和水曲柳多分布在光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而红松和紫椴这两个耐阴树种则分布在郁闭的冠层下,表明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境要求以满足其存活和建成的需求;通过比较6个个体数差异极大的槭属树种的种群结构、空间格局和空间相关性等发现,15个物种对中的7个物种对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径级的物种对之间的比较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即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 4) 分析密度制约机制对树木存活的影响,可以发现:死亡前树种的格局大多是比死亡后更加聚集的;对于死亡后存活树木的格局,5个主林层树种中的3个和8个次林层和林下层树种中的3个树种的死亡都是随机的,8个次林层和林下层树种中的5个表现出正的密度制约存活;13个树种中的9个树种的存活与其自身的胸高断面积负相关,表明在大树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种内或种间竞争;主林层树种存活与近邻距离内同种的个体数没有明显相关性,而次林层和林下层树种的存活与近邻距离内同种的个体数大多呈正相关;大多数树种的存活与同种的胸高断面积表现出负相关,表明了强烈的种内竞争的存在,树木个体的大小对种内竞争的贡献要远远大于该树种种群的密度。 5) 对物种共有度格局的分析发现:阔叶红松林群落在小的空间尺度上出现了较少的物种共有度格局,表明也许存在强烈的种间竞争;而在较大尺度上,基于群落等级、个体数较多的物种组和径级较大的物种组的分析,都出现了随机的物种共有度格局,表明在较大的尺度上并不存在明显地影响物种分布的生态学过程;基于系统发生的物种组的物种共有度格局明显地不同于群落等级的物种共有度格局,在系统发生的物种组内,没有发现种间竞争的证据,而在小尺度上却存在正的种间相关性。 6) 从不同角度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分析可以看出,森林群落结构与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随尺度而变化,在一个尺度上表现为一种格局,而在另一个尺度上则可能表现为另一种不同的格局。种内和种间相关性的分析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大孔隙是由植物根系伸展与腐烂,土壤动物活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水流侵蚀等原因形成,能够导致水分和溶质优先迁移的孔隙。大孔隙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的构建及其模拟精度。本文针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的暗棕色森林土,暗针叶林的棕色针叶林土,岳桦林的山地生草森林土和苔原带的山地苔原土:分别观测和分析了大孔隙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并针对前2种土壤类型,通过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构建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大孔隙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大孔隙数量测算得出大孔隙分布规律:暗棕色森林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山地生草森林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只是围绕一个中间值上下波动;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苔原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 (2)通过对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针叶林土中大孔隙流路径染色示踪分析发现,大孔隙流的存在可以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速度增加2~3倍。且棕色针叶林土的大孔隙流运移深度较暗棕色森林土深,在24 h内,前者较后者在运移深度上深10~20 cm,且棕色针叶林土中大孔隙流路径多,相同面积上,棕色针叶林土中有6条大孔隙流路径,而暗棕色森林土中只有1条。 (3)回归分析发现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中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大孔隙之间存在线性关系(R2值分别为0.8123和0.9133)。考虑大孔隙存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孔隙参数的代入,使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拟合效果较好,并且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规律。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态资产评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源无价、环境无价观念的影响,生态资产评估的各个环节目前来看都不是很成熟。虽然这方面的社会需要非常紧迫,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认识也很不清晰和一致,因此,开展此项工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本文拟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就生态资产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理论上,综合分析、归纳、凝炼和完善前人的研究工作,对生态资产评估所研究的内容和具体的测算方法进行了阐释。借鉴自然资本理论和森林资源核算理论等已有成果和方法,提出较为完善的生态资产评估理论和可操作的评估方法。选择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为典型案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实地调查和对相关大量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压力和生态资产价值量三方面进行了具体测算。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生态资产评估可以从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压力和生态资产价值量三方面着手,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目前看来,评估的精确性不应是首要目的,而评价方法及结论的科学与合理性、能否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和警示作用才是关键。 (2)构建了操作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选用综合指标法,初步得出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的生态系统质量指数为0.6,说明该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 (3)运用生态足迹指数来反映区域生态系统所受压力的程度,计算得生态足迹指数为0.638,表明该区具有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反映了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所受外力需要减轻。 (4)运用传统的测算方法,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系数,选择并测算了林木,林副产品,碳储,涵养水源,生态旅游等5个方面的资产价值。长白山林区露水河林业局生态资产的总量为180.2亿元,人均拥有生态资产约为35.7万元。其中有形生态资产为23.5亿元,无形生态资产为156.71亿元,无形生态资产是有形生态资产的6.67倍,由此足见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可清晰地揭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多样性、重叠性,需选择合适的研究尺度及方法才可使评价结果进入管理、决策过程。 本文以本溪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为例,确定适合县域尺度的评价方法,借助GIS技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林木生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体调节等四种服务的物质量、价值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维护和提高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区森林面积2.72×105ha,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中、幼龄林比重较大,森林郁闭度大。按优势树种可划分为蒙古栎、落叶松、色木、胡桃楸、红松、油松、千金榆、枫桦和杂木林等九种类型。 (2)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生长量为2.56 m³•ha-1•a-1,森林水源涵养量为873m³•ha-2,土壤保持量为6.77 t•ha-1•a-1,固定CO2为5.15t•ha-1•a-1;活立木生产价值为200元•ha-1•a-1,水源涵养价值为611元•ha-1,土壤保持经济价值为663元•ha-1•a-1,固定CO2为6411元•ha-1•a-1;研究区总活立木生产价值为5.43×107元•a-1,水源涵养价值为1.66×108元,土壤保持价值为1.80×108元•a-1, CO2年固定价值1.74×109元•a-1。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在研究区中部偏南、偏北集中分布,在南部、东南部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