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resultados para Ley 816 de 2003 - Artículo 2
Resumo:
槽舌兰属为兰科树兰亚科万代兰族指甲兰亚族植物,大部分种类为中国特有种,部分种类分布到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本属植物由于与近缘属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而属内性状变异大,是兰科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疑难属之一。本文通过对槽舌兰属及部分近缘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学、细胞学、传粉生物学、分子系统学等研究,重新界定了槽舌兰属,确认该属植物的种类,提出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讨论了槽舌兰属属内和近缘属间的系统学关系,同时对槽舌兰属高山组植物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1.槽舌兰属及近缘属形态学性状 我们通过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对槽舌兰属和近缘属植物的形态学性状及其变异式样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重新评价各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认为蕊喙、蕊柱翅、花粉块类型等对于槽舌兰属与近缘属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胼胝体类型、粘盘柄形状、距的类型、唇瓣中裂片边缘状况等对属下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裂片、侧裂片和距的形态对槽舌兰属的种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上作为划分种依据的胼胝体的数目、花序上花的数目、茎的长短等在种内变异较大,不宜用作种划分的依据。 2. 槽舌兰属植物核型研究 我们报道了8种槽舌兰属植物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并对其中7个种的核型进行初步分析。目前已进行研究的槽舌兰属植物的染色体数为2n=38,体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长小于2 um, 染色体类型以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部分染色体成点状。槽舌兰属不同染色体数目相等、染色体形态和大小相似,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槽舌兰属植物是一个单系类群。 3. 滇西槽舌兰(Holcoglossum rupestre)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我们选择滇西槽舌兰的进行传粉生物学研究以探讨本属植物系统学和进化,发现滇西槽舌兰的传粉系统为兰科植物中少见的甲虫专化传粉系统,而且滇西槽舌兰的传粉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弯腿金龟(Hybovalus bioculatus)是滇西槽舌兰唯一的传粉者,以两个不同的部位携带花粉团,即前腿和臀部,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粉机制。滇西槽舌兰这种不稳定的传粉系统似乎表明该系统可能正处于转变阶段。繁殖系统的实验表明自然状况下滇西槽舌兰结实率由传粉率决定,而自然状况下低的结实率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很低的传粉效率和有效的防止自花传粉机制。 4. 槽舌兰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我们对9种槽舌兰属植物和2种万代兰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trnL-F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基因库下载了14种万代兰族植物和2种用作外类群的美洲附生兰亚科植物的trnL-F序列。测序结果发现槽舌兰属的trnL-F序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H. lingulatum的trnL-F存在大片段的缺失,而H. kimballianum的trnL-F存在许多小片段的插入。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槽舌兰属为一单系类群,支持将Vanda subulifolia和V. amesiana转置入槽舌兰属中,强烈支持由H. sinicum、H. flavescens、H. rupestre和 H. weixiense构成槽舌兰属属内分支。 5.槽舌兰属的分类学修订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馆藏标本和开展多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我们重新界定了槽舌兰属。该属植物的主要特征:茎短;叶肉质,细长半圆柱形,部分种叶略扁而成“V”形,其近轴面具一纵槽,先端渐尖,不裂;总状花序侧生,花疏生;花苞片比花梗和子房短;侧萼片或多或少呈镰形;花瓣通常具爪,与中萼片相似;唇瓣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较大,基部常有附属物;蕊柱粗短,具翅,无蕊柱足或具很短的足;蕊喙2裂;花粉团蜡质,2个,球形,具裂隙。确定槽舌兰属目前包括11种(包括2个新种):H. subulifolium、H. amesianum、H. kimballianum、H. lingulatum、H. omeiense、H. quasipinifolium、H. sinicum、H. rupestre、H. flavescens、H. wangii和H. weixiense。 H. tangii和Vanda saprophytica被分别处理为H. lingulatum与H. kimballianum的异名,而H. tsii的分类学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槽舌兰属一个新属下的分类系统: 槽舌兰属 Holcoglossum 短距亚属 Holcoglossum subgen. Amesianum H. subulifolium,H. amesianum; 槽舌兰亚属Holcoglossum subgen. Holcoglossum 槽舌兰组Holcoglossum sect. Holcoglossum H. kimballianum,H. lingulatum,H. wangii,H. omeiense,H. quasipinfolium; 高山组Holcoglossum sect. Sinicum H. sinicum,H. rupestre,H. flavescens,H. weixiense。 6.槽舌兰属属内和近缘属间系统学关系探讨 通过广泛的形态地理研究并结合传粉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我们对槽舌兰属属内和属间关系进行的探讨。槽舌兰属短距亚属与万代兰属和指甲兰属比较接近,是槽舌兰属中比较原始的类群; 槽舌兰组植物的分布中心介于短距亚属和高山组分布中心之间,而该组植物的许多性状也表现出过渡性质。在‘Aerides-Vanda alliance’中,我们认为钻喙兰属和万代兰属是该类群中比较原始的属,而鸟舌兰属(Ascocentrum)可能是介于指甲兰属和举喙兰属(Seidenfadenia)之间,支持传统的观点认为Papilionanthe位于Vanda和Aerides之间但更接近于Aerides,但同时我们认为举喙兰属可能是‘Aerides-Vanda alliance’中最为特化的类群。 7. 高山组所属物种形成探讨 槽舌兰属高山组的四个种均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云南西北部地区,其中H. weixiense、 H. rupestre、H. sinicum3个种只局限分布在云南的西北部地区。尽管高山组各个种比较相似,但形态上已经分化,生境也不同而且存在着对应关系。细胞学实验结果发现槽舌兰属高山组的四种植物均为二倍体(2n=38),与槽舌兰属的其他种类一致,这表明该组植物在横断山区的分化时染色体的数目并没有变化,高山组植物的三种横断地区特有植物可能为裂生特有。高山组4个种的1300bp的trnL-F总共只有10个碱基的差异,在trnL-F分支图中,高山组分支作为单系类群得到强有力的支持(BP=94%)。高山组植物trnL-F序列微小的差别反映了该组植物可能是在近期通过快速物种形成进行分化的。这些资料说明槽舌兰属高山组植物是近期通过适应辐射进行分化以适应不同生境,而且可能是生境和传粉系统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Resumo:
近二十年来,碳同位素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生态学,特别是植物“碳一水”关系的研究中。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是叶片组织合成过程中光合活动的整合,它反映了植物长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位于我国温带典型草原的核心区域,水分是制约本区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限制因素。因此关于本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状况的研究,对探讨植物对生境干旱化的适应与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沿土壤水分梯度在锡林河流域选取了沼泽化草甸、盐化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和疏林沙地等8个代表性植物群落,研究主要植物种、功能群和群落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含量等与植物抗旱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从植物种、功能群和群落三个层次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对不同水分生境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1)在所调查的8个植物群落中,C3植物占绝对优势;C3植物的δ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越大,其在整个流域中的分布频度越高,生物量也越大;与生长在湿润生境中的植物相比,生长在较干旱生境中的植物能积累更高水平的脯氨酸。以上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的植物可能通过两种机制适应当地的干旱生境:一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止是通过积累高水平的脯氨酸增强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分含量。 2)依照生活型将锡林河流域主要植物种划分成6个植物功能群: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一年生植物。在较湿润生境,多年生杂类草更加丰富并构成了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绝大部分;而在较干旱生境下,多年生禾草在群落中起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灌木和半灌木逐渐增多,且在退化草地和沙地中其相对生物量迅速增加;多年生禾草别3c值显著高于其它功能群;随着土壤水分可利用性降低,多年生禾草和杂类草的别3c值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灌木/半灌木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典型草原区以生活型为基础划分的植物功能群可以用来进行较大尺度植物一水分关系的研究。 3)依照植物的水分生态类群,将锡林河流域主要植物种划分为六个植物功能群:旱生植物、中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中生植物、湿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在较湿润生境中(沼泽化草甸和盐化草甸),湿中生和湿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并构成地上生物量的主体;在干旱生境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退化草地),旱生和中早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并构成群落生物量的90%以上;随着不同水分生态类群所适应的生境从干旱到湿润逐渐转变,植物的δ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旱生植物叶片脯氨酸含耸最高,湿中生和湿生植物脯氨酸含量最低,不同水分生态类群脯氨酸含量与其δ13C值和地上生物星.显著正相关关系。 4)不同群落类型的平均δ13C值有显著不同,表现为: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沙地>退化恢复草地>草甸草原之盐化草甸>沼泽化草甸。C4植物的出现、不同物种δ13C值的差异和同一物种在不同生境下δ13C值的变化是影响群落平均δ13C值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与土壤水分状况和干扰历史(特别是放牧)密切相关。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氮素添加对羊草和大针茅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土壤含氮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羊草叶片光合能力和叭JE,而对大针茅的影响不大。作为锡林河流域两种优势植物,羊草和大针茅通过不同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较高的WUE适应干旱生境:羊草为高光合、高蒸腾,而大针茅为低光合、低蒸腾。羊草较高的WUE是以降低氮利用效率 (NuE)为代价的;而大针茅在维持较高WUE的同时仍能维持较高的NUE,这一特征使大针茅可以广泛分布于更加干旱和贫瘩的地区。 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植物与水分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证实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可以有效地指示不同群落类型中主要植物种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对其它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更好地探讨植物对水分限制的适应策略。我们的研究结果从植物种、功能群和群落三个层次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对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并初步阐明了人类干扰特别是过度放牧对草原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的生态替代或/和灌丛入侵的影响。这些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其它稳定性同位素(如2H,18O和15N)技术,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蒙古高原植物对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适应与响应机制。
Resumo:
研究了新疆阜康地区森林植被资源与环境的特征和其30年来的变化,利用Arcinfo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资源、DEM模型、景观指数、环境价值和新疆降水量的地统计学规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1、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它们空问分析的基础。利用多期的遥感图象和该区的地形图,建立森林分类图形和属性库(包括森林和环境自变量集)一体化的GIS空间数据库。为了提高TM遥感图象的分类精度,利用ERDAS图象处理软件,对它进行包括主成分、降噪、去条带和自然色彩变换等增强处理,采用监督分类和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采用R2V、ERDAS、Arcview、Arcinfo等软件的集成,使得小班面层与某些线层的无缝联接。成功地形成一套适于西部GIS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路径。此外,对新疆阜康北部地区森林资源动态进行初步分析。 2、新疆阜康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粗差检测分析为了提高生态建模的精度,模拟和提取该区的地面特征至关重要。在已建立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Arcinfo和ERDAS,建立了新疆阜康地区的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提取地形的海拔、坡度、坡向特征因子,分析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通过对DEM的粗差检测分析,分析阜康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精度。 3、新疆阜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在1977年、1987年、1999年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软件编制三个时段的新疆阜康地区植被景观类型图,并分析了近30年来新疆阜康地区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①在此期间整个研究区的斑块数减少,斑块平均面积扩大,景观中面积在不同景观要素类型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均衡,景观面积向少数几种类型聚集。说明了在这期间阜康地区的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②农耕地分布呈破碎化的趋势,斑块平均面积变小,斑块间离散程度也更高:这些变化说明人为的经济活动在阜康地区的加剧,③天然林面积减少较多,水域的面积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冰川及永久积雪的面积呈下降趋势, 4、新疆阜康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初步分析从广义森林生态效益定义出发,针对12种森林生态效益因变量不完全独立、且各自的自变量集不完全相同,引入具有多对多特征且整体上相容的似乎不相关广义线性模型。通过构造12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面积系数”和“市场逼近系数”,在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对新疆阜康地区两期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结果表明:新疆阜康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1987年是90673.8万元,1999年是84134.4万元,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5、利用新疆气象站资料研究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ArcGIS地统计学模块,在2000年新疆气候信息空间数据库和新疆DEM模型的支持下,做出了新疆地区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根据新疆气候资料建立趋势而分析模型、模拟了新疆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趋势值。采用3种算法(距离权重法、普通Kriging法、协同Kriging方法)计算并比较分析了研究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利用模拟产生的精度最优的栅格降水空间数据库,建立的多年平均降水资源信息系统,可快速计算研究区内任一地域单元中降水的总量及其空间变化,可以生成高精度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图。
Resumo: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地区,西北干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独特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对其周边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地区研究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模拟预测其可能的潜在分布范围,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广泛收集了西北干旱区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共选择128个植物种,利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计算各植物种的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PE)、降水量(P)及可能蒸散率(PER),分析植物种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并将所有植物种进行经验归纳分类。随后,对这砦植物种及其气候信息进行TWINSPAN定量分类,并与经验分类结果相比较,得出西北干旱区128种植物的生态气候分类,分属于以下几大类型:高寒草甸、森林一草原过渡带、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化荒漠、荒漠、高寒荒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17个生态气候类型: 1)高寒草甸:异针茅。 2)森林一草原过渡带:牛尾蒿、鬼箭锦鸡儿、沙棘。 3)草原a:沙蒿。 4)草原b:长芒草、百里香(变种)、多叶隐子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 5)草原c:羊茅、小叶锦鸡儿、荒漠锦鸡儿、线叶菊、华北岩黄芪、廿青针茅、碱蒿、内蒙古沙蒿、裂叶蒿、狭叶锦鸡儿、山竹岩黄芪、女蒿、小蓬、两伯利亚杏、沙地柏、角果碱篷、霸王、糙隐子草。 6)草原d:紫狐茅、紫花针茅。 7)草原一荒漠草原a:包括沙竹、琵琶柴、吉尔吉斯针茅。 8)草原一荒漠草原b:华北米蒿、差巴嘎蒿、星星草、长芒针茅、铁竿蒿、柠条锦鸡儿。 9)荒漠草原:沙生冰草、蒙古冰草、羊草、冷蒿、中亚紫菀木、刺旋花、老瓜头、木贼麻黄、西伯利亚白刺、唐古特白刺、戈壁针茅、石生针茅、盐地碱蓬、冰草、蓍状亚菊、油蒿、木蓼、刺针枝蓼、长枝木蓼、中间锦鸡儿、尖叶盐爪爪、黄花琵琶柴、松叶猪毛菜、珍珠猪毛菜、东方针茅、囊果碱蓬、四合木、白滨藜、短脚锦鸡儿。 10)草原化荒漠,荒漠a:川青锦鸡儿、优若藜、苦艾蒿、无芒隐子草、沙冬青、籽蒿、地白蒿、菭草、齿叶白刺、绵刺、盐角草、多枝柽柳、盐生假木贼。 11)草原化荒漠.荒漠b:蒿叶猪毛菜、短花针茅、芨芨草、灌木亚菊、博乐蒿、小蒿、喀什蒿、南山短花菊、盐爪爪、木本猪毛菜、针茅、细枝盐爪爪。 12)草原化荒漠.荒漠c:白梭梭、白羊草、无叶假木贼。 13)干旱荒漠a:戈壁短花菊、荒漠细柄茅、刺蓬、沙生针茅、多花柽柳、细枝柽柳。 14)干旱荒漠b:梭梭柴、铃铛刺、天山猪毛菜、帕米尔麻黄、座花针茅、旱蒿、克氏狐茅、短叶假木贼、准格尔沙蒿、长穗柽柳、刚毛柽柳。 15)高寒荒漠植被:匍生优若藜。 16)干旱荒漠c:粉花蒿、白杆沙拐枣、膜果麻黄、花花柴、灌木紫菀木、裸果木、合头草、塔里木沙拐枣。 17)超干旱荒漠植被:沙拐枣、胡杨、盐穗木、灰杨、盐节木、圆叶盐爪爪。 综合分类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种的生态气候类型与实际生境相符,但也有少数植物种有明显偏差,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某些种的分布范围超出了西北干旱区,在东北、华北、甚至全国范围内分布,所计算的植物种的气候范围本身存在局限性;其次,西北干旱区的研究资料如植物种的分布范围、分布点的气象资料等有许多缺失:最后,由于文献中对某些植物种分布范围的描述比较笼统,无法确定其精确的地理分布界限,使得植物种所对应的分类结果与其真正所属的植 被类型有一些偏差。 本文还进一步在这128种植物中选取了10种分布明确、资料齐备的代表性植被类型的优势种,根据它们的降水和生物温度指标,模拟预测了它们的可能潜在分布区,包括其主要中心分布区和最大可能分布区,并与实际分布范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潜在分布区的分布范围与实际调查所得资料所处范围基本一致,特别是中心分布区的预测图,而最大可能分布区与实际有一定误差。
Resumo:
对养殖褐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的线粒体DNA Cytb 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 片段的长 度为410 bp ,其A(104 bp) 、T(119 bp) 、C(117 bp) 、G(70 bp) 4 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 4 %、29. 0 %、28. 5 %、17. 1 %。 在28 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 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 种和第3 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 尾(占白 化褐牙鲆样本数的90. 91 %) 和1 尾(9. 09 %) ;6 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 种单倍型(100 %) ;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 种 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 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 56 %) 、2 尾(22. 22 %) 和2 尾(22. 22 %) ;测得的序列与既知序列 间在第6 bp 、第19 bp 和第402 bp 碱基处出现差异。由于褐牙鲆Cytb 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研究其白化、黑化和正常 状态时出现的序列差异,对于寻找褐牙鲆白化机理研究的分子标记意义重大。
Resumo:
The decipherment of the meager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short fragments of ancient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but is regarded as a most promising way toward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from the genetic perspective. By haplogroup-specific hypervariable segment (HVS) motif search and matching or near-matching with available modem data sets, most of the ancient mtDNAs can be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haplogroups, which are often subcontinent specific. Further typing for mtDNA haplogroup-diagnostic coding region polymorphisms, however, is indispensable for establishing the geographic/genetic affinities of ancient samples with less ambigu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equenced a fragment (similar to 982 bp) of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in 76 Han individuals from Taian, Shandong, China, and we combined these data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samples from Zibo and Qingdao, Shandong. The reanalysis of two previously published ancient mtDNA population data sets from Linzi (same province) then indicates that the ancient populations had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the modem populations from south China rather than any specific affinity to the European mtDNA pool.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ancient mtDNA data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sampling schemes and subject to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can easily create the impression of drastic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a regional population during the past few thousand years if inappropriat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re employed.
Resumo:
烟草野蛞蝓是云南省景东县太忠乡烟草苗期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太忠山区烟地1 年发生5~6 代,世代重叠严 重,以幼体、成体和卵堆在田埂裂缝、地块间隙越冬。3 月上中旬~5 月中下旬当气温升达25~30 ℃时,气候干燥,而烟 苗地浇水或潮湿,野蛞蝓以幼体、成体入烟苗地取食危害烟草幼苗,造成缺苗、断苗或缺墒少垄。在室内控光条件下人 工饲养,其日取食活动除具昼夜时空规律外,同时明显受光照条件的影响。通过综合防治后,连续3 年在云南省景东 县太忠乡基本控制了该虫的发生危害,烟苗期发生危害面积由原来的10 %~15 %降为1 ‰~1. 5 ‰。
Resumo:
:从云南西双版纳不同生境下的14 株热带兰菌根中分离到19 株真菌,分别鉴定为9 个属,其中优势 菌为镰孢霉属( Fusarium) 9 株占47. 37 %;组丝核菌属( Phacodium) 3 株占15.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