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resultados para 910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雪鸡坪斑岩铜矿位于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义敦岛孤带,其成矿斑岩为印支期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宽岩。研究对该矿区安山岩、矿化斑岩和矿石矿物系统进行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为-3.1‰~+0.7‰,平均值为-1.1‰,与矿化斑岩的硫同位素组成(-1.4‰和-1.5‰)一致,均落入幔源硫范围,表明硫主要来自岩浆;δ34S黄铁矿(-1.8‰~+0.7‰,平均0.5‰)〉δ34S黄铜矿(-2.2‰~0.0‰,平均-1.2‰)〉δ34S方铅矿(-3.1‰~1.3‰,平均-2.4‰),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平衡。矿石矿物(208Pb/204Pb=37.917~38.230,平均值38.075;207Pb/204Pb-15.528~15.614,平均值15.571;206Pb/204Pb=17.929~18.082,平均值17.981)与矿化斑岩(208Pb/204Pb=37.832、37.883,207Pb/204Pb=15.529、15.538,206Pb/204Pb=17.906、17.910)以及安山岩(208Pb/204Pb=37.816~37.884,207Pb/204Pb-15.549~15.562,206Pb/204Pb=17.845~17.919)的初始铅组成基本一致,变化范围较小,表明三者具有相同的来源;在铅构造模式图上,所有样品铅同位素均位于造山带演化线上或附近,在铅同位素源区判别图中,均落入造山带和下地壳区域,这表明Pb主要来源于壳幔混合。雪鸡坪铜矿S,Pb同位素组成共同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这种岩浆可能主要起源于俯冲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老挝南部Champasak省东北部Boloven高原玄武岩喷发于晚中生代.新生代,在长期热带季风型气候和热带季雨林植被条件下,高原玄武岩上已经发育砖红壤型风化壳。在一条风化壳剖面上采集了11件样品并在室内细碎到200目,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11个样品中的主量元素含量,使用ICP-Ms分析了11件样品REE含量。结果表明,玄武岩风化壳中主量元素Na2O和MgO淋失量最大,K2O和CaO淋失量次之,并在淋失一定程度后淋失速度减慢;样品LR157和LR158中TiO2,P2O5分别为6.07%,1.45%和8.43%,0.82%,为整个剖面中的最高值;CaO的含量是松散风化产物中的最高值。风化玄武岩(LR140,LR141)的∑REE较低,为57.8×10^-6和87.9×10^-6;随着玄武岩风化程度和成壤作用的加强,∑REE逐渐富集,并在风化壳表土下(LR157,LR158)达到最高值1003×10^-6和775×10^-6。风化壳中LREE/HREE值为3.59~14.9,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随着风化程度加深,ce由弱负异常逐渐变为强正异常,而Eu由弱正异常逐渐变小并呈现出强负异常,整个剖面中ce正负异常和Eu正负异常的变化幅度较大。REE在剖面中的分布与含TiO2,P2O5的矿物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在TiO2,P2O5含量最高的样品LR157和LR158中最为富集。REE富集和Ce正异常出现在pH值为5.23~6.12的酸性和Fe^2+/Fe^3+为0.007~0.13的氧化环境下,证明在酸性氧化环境也能出现REE富集.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测定了胜利油田惠民凹陷14件辉绿岩的过渡元素(Sc、Ti、Cr、Mn、Fe、Ni、Cu和Zn)含量。结果显示岩石中Cr和Ni含量具有很宽的范围(分别为76.9×10^-6~1049×10^-6和56.7×10^-6~495×10^-6),样品商745.2出现异常高的Cr和Ni含量,分别为8718×10^-6和4530×10^-6;Cu和Zn含量高且变化范围大,半数以上样品的Cu和Zn含量分别大于1000×10^-6(1082×10^-6~8111×10^-6)和500×10^-6(634×10^-6~2198×10^-6)。分析认为,本区辉绿岩Cr和Ni含量变化范围宽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具异常高Cr和Ni含量样品可能为岩浆演化相对后期,有大量铬铁矿结晶的产物;岩石富集Cu和Zn可能与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作用有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长期以来,对于该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争论.研究表明,矿石中脉石矿物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其δ^13C(PDB)为-2.1×10^-3~-3.5×10^-3极差-1.4×10^-3、均值-2.8×10^-3,δ^18O(SMOW)为16.7×10^-3~18.6×10^-3、极差1.9×10^-3、均值17.7×10^-3,不同矿体(不同标高)、不同产状以及相同矿体不同产状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不具明显差别;除了纯液相包裹体(L)和富液相的气液两相包裹体(L+V)外,还存在含子晶的三相包裹体(S+L+V)和不混溶的CO2三相包裹体(VCO2+LCO2+LH2O),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0~400℃之间,具有双峰现象;矿床的(^87Sr/^86Sr)0(0.713676-0.717012)不仅明显高于地幔(0.704±0.002)和峨嵋山玄武岩(0.703932~0.707818;85件样品)的(^87Sr/^86Sr)0,也相对高于矿区赋矿地层(C16)的(^87Sr/^86Sr)。(0.70868~0.70931;3件样品),但明显低于基底岩石的(^87sr/^86Sr)。(0.7243~0.7288;5件样品),且成矿过程中流体基本没有发生Sr同位素分馏现象.因此,成矿流体为均一流体,是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产物,具有多源性.而从气液两相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图解可以看出,在300-400℃区间,包裹体盐度基本被孤立为两群:一群为5%~6%(w(NaCl)),另一群为12%~16%(w(NaCl)).而在100300℃特别是150-250℃区间,包裹体盐度则基本均匀分布在7%~23%(w(NaCl))之间.断裂带形成压力为(50~320)×10^5Pa,矿体上覆岩石压力为(574-640)×10%5Pa,矿床成矿压力为(145-754)×10^5Pa.流体在上升到断裂带后压力的剧降,导致了沸腾作用的发生.在混合作用和沸腾作用的双重影响下,受狭窄断裂带控制的成矿流体高度浓缩,金属矿物得以大规模地从流体中沉淀出来,形成品位极高的铅锌矿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探索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和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大规模的深海岩芯的研究、中国北方黄土的系统研究、大型湖泊沉积岩芯的研究及对树木年轮、泥炭、珊瑚、冰芯等“自然环境历史档案”开展的研究工作,都为重建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洞穴化学沉积物(石笋)由于其特有的微层结构及其内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所蕴含的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信息,并且具有分布广、时间长、信息保存完整等特点,因此,它是研究地球环境变化很好的自然环境历史档案。本论文通过对凉风洞洞穴体系的综合研究和对凉风洞石笋(微层)生长特征及石笋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系统探讨了贵州凉风洞石笋的古气候记录和古生态环境意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地表植被的类型及生物量等信息可综合反映于洞穴体系的不同组.分(气样、土样、水样)中。而洞穴的水动力条件也能很好的被洞穴滴水中所含微量(常量)元素记录。根据分析,洞穴综合体系对外界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性。通过对比说明,我们所选的凉风洞基岩的溶蚀和缓冲对水体中的信息影响不大,即洞穴滴水较好的继承了土壤水所携带的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信息,是理想的研究对象。2.凉风洞石笋具有多个沉积旋回,不同沉积旋回的纹层组合及纹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根据年龄数据判断,旋回①至旋回⑧之间年龄跨度为1570-8000 aBP,以呈缓平顶(柱)对称叠复状的沉积形态组合为主,示洞顶滴水量较大,滴水点相对稳定,且均匀,与全新世较为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相一致。旋回⑧以下至底部石葡萄状沉积物之上部分之间年龄跨度为8000-14220 aBP,期间经历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大暖期过渡,受诸如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等的影响,气候变化幅度大,且经历多次反复,石笋生长的沉积学特征表现为斜锥(柱)、尖顶锥不对称叠复纹层组合,示洞顶滴水水量较小但变化较大,且洞穴滴水不稳(固)定。与此时间段内不稳定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主旋律也相一致。3.凉风洞石笋上段微层具有典型南方石笋微层发育的特性:微层发育较差,层面多弯曲,层间界面模糊等。下段因为沉积间断较多、风化层面厚及受到若干时段内碳酸钙重结晶而导致晶体穿插层位生长的影响,尽管在某些层位有微层发育,但无法对石笋微层作连续观察记录。根据高精度的石笋TIMS、ICP-MS测年数据和在显微镜下所数石笋微层数量的对比,扣除若干个沉积间断及风化层导致的微层缺失,以及显微镜下肉眼对细小微层计数的误差,我们认为,凉风洞石笋微层是年生长层的可能性较大。4,由于部分测年数据仍在测试中,目前无法精确控制石笋中沉积间断的存在导致的信息缺失,因此,我们仅仅根据部分石笋测年数据,建立了凉风洞石笋在不同时段的生长速率。全新世以来石笋的生长速率在22μm/yr-51μm/yr之间,明显高于末次冰期晚期向全新世过渡这一时间段内的石笋生长速率(16μm/yr)。这些数据间接印证了石笋生长响应于外界气候,尤其是降雨的变化。5.通过对洞穴体系的综合分析对比,我们判断凉风洞洞穴综合体系相对完整,洞穴化学沉积物的6先值较为直接的响应了土壤c压的61t值变化,即反映了地表的植被(c3植物和c;植物)的组成状况。贵州地区降雨80%集中在5-10月份,在此期间,基本受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所控制。西南季风盛行时贵州各地的降雨频繁,是一年中雨量最集中的时期,在东亚季风影响时期,贵州多晴少雨,往往形成干早的天气。又西南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创的值的加权平均值明显低于东亚季风控制区大气降雨δ18O值的加权平均值。因此,贵州地区年均降雨量和年均降雨δ18O值主要取决于西南(印度洋)季风的强弱:西南季风加强,降雨量增加,年均降雨剐、值偏负;西南季风减弱,降雨量减少,年均降雨δ18O值偏正。洞穴滴水的6旧O值变化基本继承了大气降水的别勿值变化。因此,对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贵州南部的凉风洞,源于洞穴滴水的凉风洞石笋的别勺值变化直接响应了外界的大气降雨量的变化和西南季风与东亚季风相互的强弱交替。6.对凉风洞石笋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时间序列曲线作20点移动平均,发现,特别是进入全新世后,石笋的引3c值和扩、值几乎具有完全一致的同步变化,只是在变化幅度上在某些时段存在差异。说明在凉风洞石笋反映的14220-1570 aBP时间段内,尤其是10500-1570 aBP期间,本区域气候具有雨热(或干冷)同期的气候特征:在气温较高时间段,西南季风增强,气候湿润多雨,更有利于地表。植物的生长。气温降低时,随着东亚季风增强,西南季风减弱,气候干旱少雨,地表C;植物的生长占有一定的比例。据此重建和恢复了本地区14220-1570 aBP期间的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1).14220-10500aBP,处于末次冰期晚期,气温较低。凉风洞石笋此时段的司、值都大于-9.8‰,最小值为-9.31‰,最大值达-7.290‰,平均值为-8.552‰。说明凉风洞洞穴地表的生长植被。植物占有一定的组分,石笋的δ18C值受C3植物和C4植物的共同影响。此时段内石笋6、值也存在一定的波动(-5.651‰-6.942‰),考虑到末次冰期晚期先全新世过渡期间气温变幅较大,O'Neil等(1969)所建立的氧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中的温度变化已不能忽略,并且大气降雨的温度效应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对此时段的季风和大气降雨量的变化不作讨论。(2). 10500-9300 aBP,新仙女木事件结束,进入全新世,气温逐渐回升。凉风洞石笋此时段的扩3c值大都小于-9.8‰,最小值为-10.377‰,最大值为-9.267‰,平均值为-9.910‰。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已逐渐由C3植物占主导。此时段石笋δ18C值明显卜降,最小值为-7.420‰,最大值为-6.077‰,平均值为-6.854‰。反映在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盛行,降雨量较大,西南季风对本地区全年降雨贡献率大。(3).9300-8300 aBP,经历一段明显温度波动变化。仟3c值在-9.8‰上下波动,最小值为-10.155‰,最大值为-9.096‰,平均值为-9.712‰。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C4植物所占比例存在反复。此时段石笋岁a0值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最小值为-6.796‰,最大值为-6.260‰,平均值为-6.490‰。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有一定的减弱,总体降雨量一般,东亚季风对本地区全年降雨贡献率比全新世初期有所增大。(4).8300-3l000BP,俗称全新世大暖期,此时段全球气温明显回升,石笋δ18C值总体逐渐降低,最小值为-n.926编,平均值为-10.496‰。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基本由C3植物所控制。但在扩飞值总体逐渐降低的趋势一F,也存在若干扩3c值明显增大时段,如7700-6700 aBP时段,61七值最大值达-8.110‰,地表C4植物所占比例已不能忽略。此时段石笋6150值变化幅度较大,最小值为-7.373‰,最大值为-5.047‰,平均值为-6.261‰。反映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大背景下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替以及大气降雨量的变化存在较大的波动,说明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5).3100-1570 aBP,在3100aBP前后,凉风洞石笋的δ18C值和δ18O值均急剧上升,标志进入晚全新世。此时段气温变幅很大,δ18C值总体虽然仍偏低,平均值为-10.275‰,但刻畜介于-6.495-12.097‰之间;δ18C值平均值为-6.184‰,变幅介于-4.677-8.65‰之间,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段。此时段凉风洞洞穴地表植被基本上仍然由C。植物所控制,始于3100 aBP的急速降温事件使得在全新世晚期开始时段C4植物所占比例有一定的上升。此时段内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反复多次交替,大气降雨量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说明了季风气候在此时段的很不稳定性。对于169于巧70 oBP百年时间段内石笋的δ18C值和司、值巨大幅度的急剧升高,有待进一步研究,也不排除石笋表层长期裸露受外界污染所致。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套由硅质岩、泥质岩/页岩或板岩、碳酸盐岩和粉砂岩组成的沉积建造,并以富含有机质和菌藻微生物等为特征,沉积厚度较大,岩石类型以硅岩为主,称之为“硅岩建造”。硅岩建造中的硅质岩不仅是许多重要矿种(如金、硒、铀、钒、磷、锰、铂族元素、重晶石和黄铁矿等)的赋存层和含矿岩系的重要岩类,而且由于它形成于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下,能够反映出某些沉积相带特殊的地质背景,另外,硅质岩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岩,对探讨生物成岩、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所以对硅岩建造及其内硅质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本论文选择扬子地块周边寒武系(南秦岭紫阳硒富集区)、二叠系(湖北恩施双河渔塘坝硒矿床)富硒硅岩建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方法从含硒规律、岩石成因、沉积环境、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分别对对两个不同时代或不同层位的富硒硅岩建造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并从矿物学、包裹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对渔塘坝硒矿床的成因作了探讨。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渔塘坝硒矿区和紫阳硒富集区富硒硅岩建造岩石以硅质岩为主,硅质岩中5102含量范围分别为64.2%-95.84%和63.62%-95.24%。同时包括部分碳质硅质岩丫碳质页岩 和碳、硅板岩及含腐泥层的石煤;渔塘坝硒矿床硅质岩中Se含量大于80ug/g的样品均采自下二叠统茅口组的硅质岩段内,紫阳下寒武统硒富集体中硅质岩中硒的含量最高(可达278ppm)。2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两地区富硒硅质岩中均含有较高的Cu,Ni、V、As、Sb、Cr,且U/Th>1。在U-Th、Zr-Cr和P2O5-Y相关图以及Fe-Mn-(Cu+Co+Ni)三角图上,两研究区内硅质岩样品点均落于热水沉积区。渔塘坝硒矿区硅质岩的REE总量较低,平均为38.9×10-6,紫阳硒富集区硅质岩REE总量除个别较高(达110×10-6以上)外,总体也较低(12.0-37.6)×l0-6;另外,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看,两地区硅质岩均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且Eu从无明显Eu异常到出现正Eu异常。都反映出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从si和O同位素组成来看,两个地区硅质岩的δ3051和δ18O值也总体位于热水成因硅质岩区域内。根据隧石一水的氧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得知,两研究区硅质岩的形成温度分别为46℃-72℃和78.6℃-126.20℃。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地区富硒硅质岩均来自热水沉积作用。另外,渔塘坝硒矿区硅质岩中Cr含量较高,且存在腕足类生物化石;紫阳硒富集区硅质岩中Ba及有机质含量较高,且存在叶琳生物标志化合物。结合两地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渔塘坝地区δ13c为正值,可能和上扬子区早、晚二叠世之间多期次喷发的火山活动,造成地球史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有关;紫阳地区δ13C为负值,说明碳同位素来源于沉积有机物质),暗示两地区硅质岩的成因可能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且在成岩过程中有部分生物的参与。3渔塘坝赋矿硅质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较高的负值,表明矿床形成于缺氧的海盆内:紫阳硒富集区形成黄铁矿的硫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4系统研究了渔塘坝硒矿区硒的矿物学,显示硒以自然硒、独立矿物、类质同像及有机吸附四种形式赋存于矿床中。废弃石煤堆中的自然硒矿物,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干预的结果,并非石煤的缓慢自燃的结果。5对研究区成矿流体中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两地区的流体包裹体以原生包裹体为主,数量较多且形态复杂;研究区(渔塘坝硒矿和紫阳硒富集区)成矿流体处于中一低温( 190-250)℃和(120-155)℃条件。渔塘坝硒矿区石英和方解石包裹体内的流体盐度分别为(5.9-10.l)B%和(3.9-4.5)WB%,紫阳硒富集区流体盐度为(1.2-2.8)WB%,后者流体盐度明显低于前者。流体密度经计算分别为0.79-0.79/cm3和0.69-0.969/cm3。重点对渔塘坝硒矿区的石英和方解石包裹体进行了拉曼光谱成分测试,结果显示:包裹体成分以H2O和N2为主,含少量 CH4、C2H4、C2H6、C3H5、C4H6、C4H4和C6H6等成分,说明成矿溶液介质主要为具有还原性质的水溶液,其成矿条件具还原性的特点。6渔塘坝硒矿区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即富硒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90-250)℃、压力平均为60Mpa。成矿早期02、eZ相对较低,乃较高,且fS2/fSe2>l,有利于硫化物沉淀在成矿主阶段,随着硫化物的沉淀,fS2和fSe2相应增大,且fO2较高。高的fO2阻止了硒进入硫化物,而有利于硒化物的形成。 7系统研究了富硒硅岩建造的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特征,认为渔塘坝硒矿床中富硒硅质岩主要形成于浅海滞留的盆地沉积环境,紫阳下寒武统硅质岩沉积环境属于深水滞留沉积环境;渔塘坝硒矿床主要形成于拉张的断陷盆地中,紫阳硒富集体则形成于拉张的裂谷环境。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Mature human interleukin-11 (HuIL-11) is a cytokine consisting of 178 amino acid residues that results from scission of the N-terminal signal peptide, consisting of 21 amino acid residaue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nascent polypeptide. A DNA fragment encoding a truncated HuIL-11 (trHuIL-11), with an additional 5 amino acid residues removed from the N-terminus, was cloned into vector pGEX-2T between the BamHI site and the EcoRI site. Upon transformation with Escherichia coli BL21, the construct over-produced a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fused protein in a soluble form after IPTG induction. The fusion protein was initially fractionated with butyl-Sepharose 4 fast flow column and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using a GSH-Sepharose 4B column. On-site enzymatic release with thrombin gave the target protein at 96% purity as judged by SDS-PAGE and HPLC. Expression of the interleukin as a GST-fused protein thus greatly improved downstream processing. Subsequent biological activity assay suggested that trHuIL-11 had similar activity profile to the naturally produced sample and may be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s biopharmaceu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