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resultados para 8-trien-1-ol
Resumo: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人类还不清楚这种现象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在回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问题上,补偿作用是一个争论的热点。为了阐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于2005年夏开始,在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开展了一个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去除试验。本研究是该项目的一部分。 元素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氮素是限制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氮矿化是氮循环的关键步骤,因此,本研究重点讨论植物功能群对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影响,提出3点假设:1. 不同植物功能群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影响不同;2. 植物功能群去除前后氮矿化速率不同;3.植物功能群之间存在补偿效应。为了证明这些假设,于2006年9月、2007年6月和2007年8月份分别进行了室内培养(温度25℃,湿度60%田间最大持水量)用于测量氮矿化速率,同时于2007年6月和2007年8月份进行野外培养用于测量野外条件下的氮矿化速率,并在去除处理2年后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 植物功能群去除数与土壤氮矿化速率呈单峰曲线关系(P<0.05),去除少量植物功能群氮矿化速率上升,去除更多的植物功能群后氮矿化速率下降; 2. 植物功能群去除数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植物功能群的丧失加剧了土壤NO3--N的流失; 3. 多年生非禾草(PF)比其他植物功能群显著降低了氮矿化速率(P<0.05); 4. 短期内(去除处理1年内)在凋落物回填的情况下,去除0个植物功能群与去除全部植物功能群的氮矿化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 5.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在近3年内(2005、2006、2007)土壤碳库、氮库变化较小。
Resumo:
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进程及放牧压力与开垦面积的逐年加大,非常有必要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对气候变暖、放牧(包括粪尿斑)和开垦的响应和反馈。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粪尿斑及开垦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本研究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N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2年(2006-2007)增温(白天+1.2℃,晚上+1.7℃)与放牧耦合试验,在生长季观测了增温与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初步表明,增温试验显著增加10 cm土壤温度1℃左右;在放牧频度相对较高的2007年,放牧也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1℃左右。总体上,增温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不显著。 增温可以促进土壤对CH4的吸收,而放牧对CH4通量影响不大或起到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在较低放牧频度的2006年,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土壤系统CO2总释放量,增温促进了CO2的释放。而在放牧频度相对较高的2007年生长季,没有发现增温及放牧对土壤-植被系统CO2释放显著的影响。2006年放牧后,增温促进了高寒草甸土壤N2O的释放;2007年,增温不放牧小区N2O总通量较对照增加了24.6%,同时放牧处理也促进了N2O释放。基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解释55%-89%的CH4通量变异,而土壤湿度较土壤温度对CH4通量影响更大。土壤温度是影响CO2和N2O通量的主要因子,通过拟合的指数型曲线,土壤温度可以分别解释43%-63%CO2通量变异与65%-81%N2O通量变异。 在2005年与2006年夏季放牧期间,对牦牛粪尿斑处理对高寒草甸CH4、CO2和N2O通量进行了观测。牛粪小区2年观测期内CH4平均通量为687 μg m-2 h-1,而尿斑和对照土壤吸收CH4(平均通量分别为-34 μg m-2 h-1和-39 μg m-2 h-1)。牛粪小区CO2在2005年和2006年观测期内累积释放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5.8%和49.7%,而牛尿小区与对照累积释放量差异不显著。牛尿与牛粪小区N2O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对照,在2005年牛尿与牛粪小区N2O累积释放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7和3.5倍,而在2006年分别增加了2.1和1.8倍。因此,在估算放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N2O释放时,来自牛粪斑释放量是不能被忽略的。但在中等放牧强度下(1.45头ha-1 y-1),有粪尿斑覆盖的高寒草甸在观测期内全球变暖潜势较相同面积没有粪尿斑覆盖的草甸仅增加了1%。土壤水分孔隙度(WFPS)可以解释牛尿小区35%和对照小区36%CH4通量变异。土壤温度是控制CO2释放的主要因子之一,它可以解释所有处理40-75% CO2的变异。牛尿处理(34%)、牛粪处理(48%)及对照(56%)N2O时间变异则同时受土壤温度和WFPS的驱动。在观测期内,牛尿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pH值。粪尿斑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在一定时段内能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 通过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展的人工草地试验,初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种植燕麦、开垦后闲置及自然恢复)对CO2、CH4和N2O通量,以及土壤无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燕麦地、自然恢复草地及开垦闲置地与天然草地相比,吸收CH4的能力均表现为增强(CH4的吸收总量分别增加了31.9%、57.2%和71.0%)。由于燕麦地生物量低于天然草地与恢复草地,造成了燕麦地土壤-植被CO2释放量低于天然草地和恢复草地。而闲置地几乎没有植被覆盖,其CO2释放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草地恢复8年后,CO2释放基本恢复到天然草地的水平。闲置地N2O总通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地,较天然草地增加了60.5%。观测期内燕麦地与天然草地相比,N2O总通量增加了24.3%,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开垦及种植燕麦,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而自然恢复地、燕麦地、天然草地和闲置地在观测期内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没有观察到显著性差异。燕麦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平均含量最低(119.7 mg N kg-1),而自然恢复草地、天然草地和闲置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差异不大。
Resumo:
本文在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学和植物地理学资料,对中国及邻近地区分布的星蕨亚科植物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学修订,就水龙骨科分亚科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重新确定了星蕨亚科的范围和该亚科一些属的限和系统位置。在星蕨亚科中,孢子囊群的类型,根状茎的横切面的类型,叶背面孢子囊群中鳞片状隔丝的有无以及孢子的微形态特征等,在属和种的的等级上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褐叶线蕨和胄叶线蕨的孢子囊群中的隔丝的发现,为星蕨亚科范围的重新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对线蕨属的复杂的羽裂类型的形态形状的统计分析,将它们处理为1种5变种。综合各方面研究,初步认为星蕨亚科应包括星蕨属Microsorum Link、瘤蕨属Phymatosorus Pic. Serm.、鳞果星蕨属Lepidomicrosorum Ching et Shing、毛鳞蕨属Tricholepidium Ching、盾蕨属Neolepisorus Ching、扇蕨Neocheiropteris Christ、线蕨属Colysis C. Presl和薄唇蕨属Leptochilus Kaulf.,以及只在菲律宾分布的还不甚清楚的单种属Podosorus Holttum等9属。文中详细列举了中国及邻近地区星蕨亚科植物有8属35种,其中1种为新种,1种3变种和1变型为新组合。
Resumo:
本发明涉及日化领域及医药行业,具体讲是一种多糖类吸湿保湿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湿保湿剂采用羧甲基透明质酸。其由按摩尔质量比为1:4-6的经碱性异丙醇溶液溶胀的透明质酸与氯乙酸在过量的碱性异丙醇溶液中以35℃—75℃条件下反应1-5h,而后抽滤、烘干即得。本发明通过有效的合成手段得到的羧甲基透明质酸,生产成本提高甚微,而吸湿保湿性能提高明显,通过提高其活性,从而间接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本发明将羧甲基透明质酸作为吸湿保湿剂其吸湿保湿性能高于透明质酸,而且透明质酸羧甲基化的成本低、产率高。
Resumo:
本发明涉及日化领域及医药行业,具体讲是一种壳聚糖三嗪吡啶季铵盐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如式(1)所示,其中n的平均取值范围是1035-1242。制备:三聚氰氯与吡啶在无水乙腈中,于25℃条件下反应待生成白色沉淀,得到吡啶取代的三聚氰氯衍生物;所述加入的吡啶摩尔量是三聚氰氯的1-2倍,得到吡啶取代的三聚氰氯衍生物再与壳聚糖在25-60℃条件下反应8-16h,其中吡啶取代的三聚氰氯加入量是壳聚糖单体摩尔数的1-3倍,得到壳聚糖三嗪吡啶季铵盐衍生物。所述壳聚糖三嗪吡啶季铵盐衍生物具有抑菌作用。本发明所得衍生物水溶性较好,增强了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扩大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可以广泛用于医药与农业等领域。
Resumo: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选择性高、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类电极的响应特性主要取决于聚合物膜相中起分子识别作用的离子载体的选择性。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有机配体,并将其作为电中性离子载体应用于银、汞、锌、铬等离子选择性电极中,实现了对重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测定。此外,我们对海水中有机物质的紫外线消解进行了研究,优化了消解条件,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实现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以硫氮杂冠醚为离子载体的银离子选择性电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合成了一系列硫氮杂冠醚配体,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产率,简化了产物处理过程。将此类冠醚作为离子载体用于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并讨论了冠醚环大小、冠醚环的韧性以及硫原子个数对电极选择性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利用沉淀-溶解平衡法调节内充液主离子浓度,采用冠醚9,10,12,13,24,25-六氢-5H,15H,23H-二苯[b,q][1,7,10,13,19,4,16]五硫二氮二十三环-6,16 (7H,17H)-二酮环作为低检出限银离子选择性电极载体,通过优化电极的内充液和聚合物膜组份,测得最低检出限为2.2×10-10 M,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54.5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9-1.0×10-5 M,电极使用寿命为一个月。采用标准加入法,成功实现了自来水中银离子浓度的测试,并以该电极作为指示电极,以硝酸银溶液为滴定剂,成功滴定了I-、Br-和Cl-离子的混合液。 2、以1,2,4-三唑衍生物为离子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1,2,4-三唑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3,5-二(二硫代甲酸苄酯肼基-2-亚甲胺基苯氧甲基)-1-(四氢-2H-吡喃)-1H-1,2,4-三唑,并成功用作中性载体实现对汞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作为载体的汞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2.6×10-7 M Hg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9.3±0.3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3.0×10-4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2个月,在pH 2.6-5.2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汞离子的浓度。 3、以希夫碱结构化合物为离子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本文设计了一种含吡啶杂环的希夫碱结构化合物(E)-N'-(吡啶-2-亚甲胺基)-2-((E)-吡啶-2-亚甲胺基)苯甲酰肼,并成功用作离子载体实现对锌离子的测定。在最佳膜组分条件下,以该化合物为载体的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检出限为7.4×10-7M Zn2+,电极电位响应斜率为25.9 mV/dec.,线性范围为1.0×10-6-1.0×10-3 M。该电极使用寿命为3个月,在pH 3.4-5.8范围内测试不受酸度影响。以该电极为指示电极,以EDTA为滴定剂,可准确滴定溶液中锌离子的浓度。 4、紫外光在线消解技术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离子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而离子选择性电极只对游离态金属离子响应,因此要实现离子选择性电极测试海水中的重金属,首先必须使金属离子从络合物中游离出来。紫外光消解方法相对于其它海水预处理手段是一种清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我们以模拟海水为考察对象,考察了盐度、酸度、有机物浓度对消解效率的影响,并在优化消解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际海水进行消解,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实现了海水中铜离子浓度的测试,测试值与ICP-MS数值一致。 5、合成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作为载体和分子探针用于Cr3+离子的检测。 设计合成了希夫碱结构罗丹明B衍生物2-亚甲胺基-8-乙酯基喹啉-罗丹明。荧光法显示,在化合物对铬离子(III)有较好的选择性,进而我们将该化合物作为分子探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探针与铬离子配位比为1:1,铬离子响应的线性范围是8.0×10-7-8.0×10-5 M,检测下限为1.9×10-7 M。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基于该化合物为载体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对铬离子(III)的选择性较差。
Resumo:
本研究采用平板式淀粉胶蛋白电泳技术对来自德钦县、巧家县、腾冲县的绵羊进行了 34个同功酶及血液蛋白的研究 ,共检测 36个遗传座位 ,其中有 8个座位显示多态 ,德钦绵羊多态百分率P =0 .194 4 ,平均杂合度H =0 .0 6 4 7,平均等位基因数A =1.2 2 2 2 ;昭通绵羊P =0 .2 2 2 2 ,H =0 .0 6 5 1;A =1.2 2 2 2 ;腾冲绵羊P =0 .16 6 7,H =0 .0 6 0 8;A =1.16 6 7。表明云南不同地区绵羊在蛋白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运用Phylip3.5软件包中的”GENETDIST”计算标准遗传距离 ,再结合以往研究的数据 ,运用该软件包中的”NEIGHBOR”和”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云南绵羊起源于同一共同祖先 ,云南绵羊与印度绵羊、尼泊尔绵羊关系较近 ,而与西藏绵羊关系较远
Resumo:
采用水平式淀粉胶电泳技术 ,对云南龙陵黄山羊、宁蒗黑头山羊、马关无角山羊和路南圭山羊等 4个保种山羊的 1 2 0个个体共 3 9个基因座位的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云南 4个保种山羊品种在AKP、CES - 1、ESD、GOI、LAP、MDH、ME和NP基因座位出现多态。多态座位基因在不同保种山羊中分布不同。多态基因座位百分比 (P)在 4个保种山羊中分别为 0 .2 0 51 ,0 .1 53 8,0 .1 2 82和 0 .1 53 8。平均杂合度 (H)分别为 0 .0 95,0 .0 61 4 ,0 .0 4 67和 0 .0 662。用UPGMA法对由基因频率计算得到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云南保种山羊具地理分布及品种特点 ,龙陵黄山羊和其它 3个品种的遗传距离最远。
Resumo:
下载PDF阅读器利用多种柱层析方法,从法落海(Angelica apaensis)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IR、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为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oxypeucedanin hydrate,2)、异欧芹属乙素(isoimperatorin,3)、白当归脑(byakangelicin,4)、白当归素(byakangelicol,5)、3'-O-acetylhamaudol (6)、(+)-9(Z),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7)和9,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1-acetate(8),其中,化合物6-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我们对所有得到的8个化合物进行抗HIV活性分析,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抗HIV活性,其抑制合胞体形成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6 ms/L,治疗指数(TI)为17.59.
Resumo:
为研究大肠阻塞动物血浆及组织中A Ⅱ含量的变化,研究以绵羊为实验动物,进行结肠结扎作为大肠阻塞 模型动物,用放射免疫法对其血浆和组织中的A 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模型组绵羊动物血浆A Ⅱ含量在术 后呈上升趋势,从第2 天开始显著高于手术前及对照组( P < 01001) ,在术后第2 天的密集采样中低于手术前和对照 组( P < 0105) ,第4 天显著低于手术前和对照组( P < 0101) ;模型组动物右心室和结肠结扎点后段A Ⅱ含量降低( P < 0105) 。结果提示:大肠阻塞动物血浆A Ⅱ含量随病情的发展而迅速升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Resumo:
2003年8月—2005年8月,对无量山大寨子5个黑长臂猿群体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当一个群体在早晨鸣叫或依次通过树冠时,记录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每个群体都由1个成年雄性、2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2003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为6·2只;到2005年8月,平均群体大小发展为6·4只,其中有2个亚成年雄性从出生群迁出,且有3只幼猿出生。在3个群体(G1、G2和G3)中两个成年雌性都成功繁殖了后代。同一群体内两个成年雌性间无攻击或等级行为。2005年4月15日,当一只亚成年雌性进入G3的领域后,两只成年雌性对其进行追逐驱赶,并且干扰其与成年雄性配合进行二重唱,成年雄性没有直接驱赶流浪的亚成年雌性,10天后这只亚成年雌性离开了G3的领域。亚成年雄性经常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出生地通过独唱练习鸣叫。黑长臂猿可能通过亚成年雄性和雌性的迁出,及成年雌性对外来流浪雌性的驱赶维持这种一夫二妻的群体结构。
Resumo:
2006年5月从广西武鸣县城5km的地下龙潭中发现了原花鳅属的一个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多鳞原花鳅(Protocobitis polylepis),与该属唯一已知种无眼原花鳅(Protocobitis typhlops)的豁别特征如下:1) 体背和体侧具淡的色素vs.色素完全退化;2) 除头和腹部外身体其余部分被稀疏鳞片vs.稀疏鳞片仪见于体侧中线;头长为体长24.1%-24.8% vs.19.8%-22.1%;体高为体长16.2%-16.3% vs.11.5%-13.0%:内侧吻须长为头长19.8%-21.O% vs.9.4%-11.8%;外侧吻须长为头长28.6%-30.2% vs.1513%-21.8%;颌须长为头长44.6%-46.0% vs.22.4%-31.8%.
Resumo: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 nov.) 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 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 (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 Li, 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 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 (vs. 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 (vs. 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 (vs. 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 (vs. 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 vs. 0.8-1.1).
Resumo:
通过对采自云南程海和珠江、闽江、长江、辽河、松花江等水系蛇ju标本的形态、度量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认为蛇ju程海种群是蛇ju的1个新亚种,命名为程海蛇ju(Saurogobio dabryi chenghaiensis)。程海蛇ju的特征为:吻皮发达,盖过上唇;上下唇布满发达的乳突;体及尾柄极细长,体高为体长的12.7%-15.0%,尾柄高为体长的5.5%-6.1%、为尾柄长的31.8%-39.1%;沿体侧中轴自鳃孔上方至尾鳍基具一浅色暗纹,其上布有6-11个大型棒状黑斑(黑斑长为宽的2-4倍);肛门位于腹鳍长度的中点之后;尾鳍最长鳍条为其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仅分布于云南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