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resultados para 332.224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萍乡肉红鲫(Pingxiang red-transparent 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L.)是在江西省萍乡地区分布的天然三倍体鲫突变体经人工选育后获得的遗传性状基本稳定的后代,具有两性生殖和雌核生殖两种生殖方式。研究以F5代萍乡肉红鲫为材料,自孵化后每满1个月开始取性腺,观察了其卵巢1周年性成熟和精巢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萍乡肉红鲫的性腺为1年成熟类型。卵巢发育进程可以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相应可分为6个时相。统计了卵巢成熟系数周年变化,体重为95 g左右的雌性萍乡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6803的未知功能基因中有很多是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这些基因插入失活往往会导致细胞死亡,因而得不到分离完全的突变株,难以进行遗传学研究。构建突变株以铜离子调控的启动子PpetE来控制此类未知功能基因的表达则可能获得完全分离。构建PpetE-sll0260突变株并对sll0260必要作用进行研究。在完全分离的突变株中,去除铜离子可关闭sll0260的表达。此时,突变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色素含量大为降低,类囊体膜结构破坏,光合作用消失,呼吸能力下降。这些结果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下对念珠藻葛仙米的生长和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抑制葛仙米的生长,在2℃~5℃低温下其生长甚至完全停止;在10℃低温胁迫下,其生长延滞期变长,其后仍能保持正常生长。低温胁迫下,葛仙米光合系统II(PSII)的光合效率(Fv/Fm)的变化趋势与生长曲线相似;细胞电解质渗透率在低温胁迫初期尚能保持比较低的水平,但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的变化则随胁迫加剧有不同程度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在低温下保持比较低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低温对葛仙米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抑制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332)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2006年5月和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通过使用三层定置刺网捕捉棒花鱼,我们研究了金沙江中游攀枝花江段棒花鱼的生物学。棒花鱼在三层定置刺网中的平均出现率为93.1%,在总渔获物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为7.68%;雄性个体的平均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体长和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4×10-5L2.8499(W为体重,L为体长,R2=0.8614);根据鳞片年轮对82尾标本进行了年龄鉴定,其中0龄个体1尾,占1.22%;1龄个体68尾,占82.93%;2龄个体13尾,占15.85%。鳞径与体长显著相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免疫层析和胶体金标记技术试制出一种免疫检测试片,该试片可快速定性检测鱼体内诱导的卵黄蛋白原.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试片仅需采鱼血浆100μL,15min内便可获得检测结果.试片的检测限(LODVTG)为10μg·mL-1,野外现场应用表明测量准确度达92%.因此,该试片可用于野外水体类雌激素暴露与影响的原位评价.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集胞藻PCC6803中,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某些生存必需的基因则无法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突变株。为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此类基因的功能,在其基因组中构建了一个petE基因启动子(PpetE)控制的铜离子诱导表达的平台。将集胞藻PpetE装配在lacZ报告基因的上游,通过同源双交换整合到这种蓝藻的基因组中。通过调节培养基中铜离子的浓度发现,lacZ的表达能够人为控制。特别是当铜离子浓度在6—400nmol/L范围时,LacZ活力随铜离子浓度增加呈S型增长关系。利用这个铜离子诱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酶是土壤内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土壤是土壤酶的良好介质,为各种酶类提供酶促条件,且土壤成分与酶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氢键等方式的吸附结合作用,能防止酶的钝化失活。目前已发现的土壤酶约60种,主要来自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主要作用是参与C、N、P、S等重要营养元素的循环,在植物营养物质的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共同推动土壤生物化学的全过程,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我国对土壤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土壤酶研究越来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