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resultados para 0-6 años
Resumo:
根据生态渔业系统的需要,结合不同鱼的食性和空间生态位要求,对开县当地常规放养模式的品种和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确定以草鱼为主养鱼,鲢、鳙为配养鱼,由食性相似而价值较高的异育银鲫代替常规的鲤鱼,并套养黄颡鱼,各种鱼的放养比例大致为草鱼45.7%、异育银鲫11%、黄颡鱼0.6%、鲢25%、鳙17.8%。结果表明,该模式单产约7267.5kg/hm2,毛利润约18757.5元/hm2,增产比例为53.7%,经济效益提高143%。
Resumo:
2002年6—8月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初始体重12.93±0.13g)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喂养实验。实验以白鱼粉、玉米油、糊化玉米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CBH)原料。配制等蛋白质(含量为40%),等脂肪(含量为10%),不同CBH梯度的6组饲料,饲料CBH水平分别设计为0%,6%,12%,18%,24%,30%。实验每水平设4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27.5℃下以饱足日粮水平喂养8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淀粉水平的增加,摄食率和生长率呈先增
Resumo:
探讨了发状念珠藻 (NostocflagelliformeBorn etFlah )对盐胁迫的耐受适应机制 ,采用含不同浓度NaCl(0、0 1、0 2、0 4、0 6、0 8、1 0mol/L)的BG110 培养液处理具有正常生理活性的丝状体 ,2 5± 0 5℃ ,4 0 μmol/m2 /s下照光培养12h ,测定藻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性以及体内一些物质的含量 ,结果表明 :随培养液中NaCl浓度的升高藻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PSⅡ活性 (Fv/Fm)降低 ;质膜透性不断增大 ,丙二醛含量
Resumo:
运用RAPD技术对乌龟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 2 0个随机引物对 2 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 ,一共扩增出 32 88条DNA片段 ,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 137条带。在检测到的 137个位点中 ,多态位点数为 119个 ,占 86 9% ,标记的分子量在 0 .2kb— 3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 0 4 6 7,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 16 8。 2 4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32 4 +0 0 6 31。表明乌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
Resumo:
以有壳阿米巴类原生动物 (肉鞭门 ,叶足纲 )半圆表壳虫 (Arcellahemisphaerica)为研究对象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其壳体生物矿化的特征。结果显示 :矿化前期 ,壳体为无色透明且柔软易变形 ;中期 ,为黄色较坚硬 ;后期 ,为褐色坚硬。通过X 射线显微分析术鉴定不同矿化时期壳体的无机元素 ,结果表明 ,与矿化前期相比矿化中期和后期壳体中Si、Mn和Fe的比例增加 ,Cl、K、S和Na的比例减少。由此推测 ,⑴半圆表壳虫矿化过程中壳体坚硬的原因是Si、Mn和Fe的比例增加导致 ,黄色
Resumo: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了全国陆生、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微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杂草、树木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及分类地位、起源、引入路径和环境影响等内容。查明我国共有 2 83种外来入侵物种 ,其中外来入侵微生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分别为 19种、18种、170种、2 5种、33种、3种、10种和 5种 ;来源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Resumo:
目的 :在控制水华蓝藻的同时 ,有效利用滇池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蓝藻。方法 :藻类资源。以从滇池中收集的水华蓝藻干粉为材料 ,对从水华蓝藻中γ -亚麻酸的含量进行了分析 ,对提取γ -亚麻酸的几个基本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 :直接用萃取溶剂浸泡藻粉 ,并用超声波破碎细胞 ,可以简化操作且增加γ -亚麻酸得率 ;石油醚是比较合适的萃取溶剂 ;进行皂化反应时所用皂化液为 (KOH -CH3CH2 OH -H2 O) ,最适反应温度为 5 0 - 6 0℃ ,γ -亚麻酸酯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酸化可以防止游离出来的γ亚
Resumo:
本文对不同体重的黄鳝摄食蚯蚓、蝌蚪、蛴螬的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能量转化效率和最大摄食量等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在限食试验中 ,黄鳝摄食蚯蚓、蝌蚪、蛴螬的饵料系数分别为 3.2 83.89、7.0 99.0 7、3.393.4 2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 0 .33% 1.0 9%、1.0 9% 1.2 0 %、0 .6 5 % 0 .70 % ;能量转化效率分别为2 4 .9% 2 9.5 %、33.2 % 34.1%、2 8.8% 2 9.1%。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饵料性质 ,与体重(
Resumo:
根据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序列 ,合成了 3对引物epF/mb1R ,mcF/teR ,mcF/umR ,通过全细胞PCR的方法检测了 19种不同来源微囊藻产毒的情况。 3种引物对 15株产毒微囊藻中均可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 ,测序结果证明这些片段是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片段。PCR反应结果与HPLC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有良好的对应性。在此基础上 ,初步确定了 3对引物检测产毒微囊藻对细胞浓度要求的下限。与其它引物相比 ,3对引物的特异性强 ,扩增条带大小适中 ,便于观察
Resumo:
研究了微囊藻群体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体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与水体温度、光照及营养盐的关系 ,并比较了底泥和水体中微囊藻群体的生长特性。同时 ,比较了温度对经低温 (4℃ )处理的和处于对数期的Microcystis.sp .94 0的叶绿素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5℃ ,30 μEm-2 s-1光照条件下 ,底泥中的微囊藻群体复苏开始启动 ,并于15d后开始上升到水体中。研究表明 ,存在于底泥中的微囊藻群体从底泥中迁移至上层水体的最适条件为 2 0℃ ,30 μEm-2 s-1。分别培养底泥微囊藻群体
Resumo:
拟衣藻 (Chloromonas)与衣藻属 (Chlamydomonas)的亲缘关系及分类学位置在藻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其重要原因是单细胞鞭毛类是否具有蛋白核这一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光镜形态与色素体上具 1到多个蛋白核的衣藻极其相似的拟衣藻 ,其不具蛋白核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本文观察并报道了中华拟衣藻 (ChloromonasSinica)的超微结构 ,通过对拟衣藻与衣藻超微结构的探究和比对 ,发现除了从孢子时期开始的整个生活史中 ,中华拟衣藻都不具蛋白核外 ,无论显微还是
Resumo:
对从青岚湖采集的 10属 14种河蚌的 19个样本进行了 16SrRNA的序列测定 ,并同GenBank中鄱阳湖流域相同物种河蚌的序列比较 ,分析了基于Kimura 2 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 ,并构建了它们的UPGMA树。结果显示 ,所有用于比较的河蚌种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 0 .0 2 74— 0 .2 2 90 ,平均为 0 .132 5 ,种内遗传距离在0 .0 0 34— 0 .0 0 6 8之间 ,平均为 0 .0 0 4 5 ,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距离。表明以 16SrR
Resumo:
在回顾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根据最新分类系统修订了已报道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的分类 ,共计 3纲 3目 2 0科 38属 2 4 4种 (包括 5 2亚种 )。其中淡水种类 37属 2 33种及亚种 ,土壤种类 18属 6 4种及亚种 ,淡水与土壤共有 17属 5 3种及亚种。首次对中国淡水有壳肉足虫进行区系分析 ,用Jaccard共同系数分析西藏、贵州梵净山、湖南索溪峪、湖北东湖、江苏南京等 5个地区的淡水有壳肉足虫区系相似性 ,区系相似性系数在 0— 0 2 5或 0 2 5—
Resumo: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2 0 0 2CB412 3 0 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 (kscx2 1 10 )资助
Resumo:
记述了首次在中国横断山区各种淡水中鉴定出隶属肉鞭门根足总纲叶足纲表壳目砂壳虫属中国 12新纪录种 :球水瓶砂壳虫DifflugiaamphoralisglobosaGauthier Li埁vreetThomas、坛状砂壳虫D .ampullulaPlayfair、窄巧砂壳虫D .elegansangustataDeflandre、双角巧砂壳虫D .elegansbicornisJung、盖氏砂壳虫D .gassowkii (Gas sowsky)Ogden、黑氏砂壳虫D .hiraethogiiOg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