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resultados para minutes 25.4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是土壤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主要输出途径。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研究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选取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区内的克氏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观测系统2005年生长季的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克氏针茅草原土壤呼吸速率的日、生长季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1) 2005年生长季,克氏针茅草原土壤呼吸速率的日、生长季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0013:00和凌晨4:00左右;生长季日均最大值(0.14mgCO2m-2s-1)出现在6月份,日均最小值(0.03mgCO2m-2s-1)出现在8月份。与以往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研究相比,峰值和最低值出现时间均提前。 (2) 在日尺度上,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控制土壤呼吸变化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其中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的限制因子主要为总辐射,而生长季中期,控制因子为气温和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在整个生长季的尺度上,影响土壤呼吸动态的环境因子主要为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2030cm)、总辐射和土壤温度(10cm、15cm、20cm),其协同作用可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92%。其中约有72%的土壤呼吸作用变异是由表层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和总辐射共同决定的,而010cm土壤含水量可单独解释土壤呼吸生长季变异的51%。 (3) 克氏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生长季变化呈单峰曲线型,8月份达到峰值。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之和)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比较平缓,但在6月份和9月份分别出现一个峰值。其中,地上生物量是决定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地下生物量对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其中地下生物量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在整个生长季变异的25%。 (4) 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分析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得到各影响因子与日均土壤呼吸速率生长季变化密切程度的相对顺序:0~10cm土壤含水量>地下生物量>10~20cm土壤含水量>20~30cm土壤含水量>气温>20cm土壤温度>5cm土壤温度>15cm土壤温度>10cm土壤温度>地上生物量>总辐射。结果表明:在2005年生长季,土壤含水量(0~10cm)是控制克氏针茅草原日均土壤呼吸速率生长季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其次是植被的地下生物量。气温与土壤呼吸生长季变化的密切程度大于各层土壤温度。而地上生物量和总辐射对日均土壤呼吸生长季变化的影响最弱。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芳香卤化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多数具有强毒性和难以生物降解特性,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催化加氢是一种先进、绿色处理技术,安全无毒物排放,降解产物还可以回收利用,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用催化加氢技术降解芳香卤化物具有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本文主要以Raney Ni为催化剂,氢气为氢源,研究了液相条件下,以氯苯为模型分子的催化加氢脱氯反应。详细讨论了在有机溶剂/水混合体系中溶剂、碱和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和氯苯加氢脱氯的影响;探讨了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以及水促进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原因;完善了一种适合降解氯代有机物的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了多氯代苯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研究测定了懒猴属( Nycticebus) D 环的部分序列和细胞色素b 基因的全序列(1 140 bp) , 分析了 该属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在DNA 水平上, 序列分析结果一致地提供了新的分类学证据: 支持Rata2 jszczak 和Groves 的观点, 即N1intermedus 只是N1 pygmaeus 的成体(Ratajszczak , 1998 ; Groves , 1971) 。对两种 序列的数据做了联合及个别分析, 获得相似的系统树, 支持懒猴属由两个单系群组成: 第一群由N1 pygmaeus 聚成, 第二群由N1coucang 聚成。该结果也提供了新的分子遗传证据, 支持懒猴属由N1coucang 和 N1 pygmaeus 两物种组成。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养殖褐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的线粒体DNA Cytb 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 片段的长 度为410 bp ,其A(104 bp) 、T(119 bp) 、C(117 bp) 、G(70 bp) 4 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 4 %、29. 0 %、28. 5 %、17. 1 %。 在28 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 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 种和第3 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 尾(占白 化褐牙鲆样本数的90. 91 %) 和1 尾(9. 09 %) ;6 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 种单倍型(100 %) ;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 种 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 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 56 %) 、2 尾(22. 22 %) 和2 尾(22. 22 %) ;测得的序列与既知序列 间在第6 bp 、第19 bp 和第402 bp 碱基处出现差异。由于褐牙鲆Cytb 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研究其白化、黑化和正常 状态时出现的序列差异,对于寻找褐牙鲆白化机理研究的分子标记意义重大。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来自云南昭通、景洪、元阳、潞西和镇康等5个地区的25只雌按蚊,及4只雄按蚊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从使用的20个随机引物中,选择其中扩增谱带清晰的12个引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只有2个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呈单型,其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多态型。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该29只微小按蚊实际上可以归并为显著不同的5个组,分别对应于它们的地理来源,说明云南微小按蚊群体间的基因流程度不高,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长期以来缺乏病毒体内感染的小动物模型是制约HIV21 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大障碍。研究者将 胎儿的胸腺和胎肝组织移植到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小鼠体内, 构建了SCID2hu (Thy/Liv) 人鼠嵌合模型。 该模型具备正常功能性的人造血器官“Thy/Liv”, 较真实地模拟了HIV21 感染人胸腺后的状况, 是研究HIV21 体内感染较成功且很有潜力的嵌合鼠模型。SCID2hu (Thy/Liv) 模型的构建使得在小型动物体内研究HIV 的某 些致病机制、临床前评价各种先导药物的体内抗HIV 活性、评价新的治疗方案及寻求合适的基因治疗等成为可 能, 为在体内研究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机能及人干细胞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实地调查了香格里拉县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周边评价区域内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鱼类的生物多样性。项目评价区共有鱼类20种(其中17种为土著物种) , 两栖动物10种, 爬行动物11种。同时, 分析了工程建设将对其造成的影响, 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保护措施。

Relevância:

80.00% 80.00%

Publicador:

Resumo:

2005年3~4月,对云南省临沧地区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观察和网捕调查,共计采集记录105种鸟类.结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收藏的临沧地区的207种鸟类标本,以及该地区的有关文献资料记录的84种,保护区内共有396种鸟类,隶属55 科(另4亚科)19 目,占云南省所录鸟类种数848种的47%,全国鸟类种数1331种的30%.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种,二级保护物种39种.保护区内记录的鸟类有留鸟307种,占所录鸟类的78%.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物种为主,有292种,占繁殖鸟类总种数的83%.亚区级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内的鸟类以滇南山地亚区和西南山地亚区的种类为主,前者成分稍多于后者,说明该地区处于由滇南山地亚区向西南山地亚区过渡的地带.结合该区鸟类垂直分布的特点,提出应加强对原生及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尤其是对成熟次生林的保护,因为它们对保存该保护区的大多数物种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