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resultados para 729
Resumo: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不连续分布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自1982年以来北部亚种(A. i. irradians)和南部亚种(A. i. concentricus)被先后引进到中国,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和适宜温度范围广的特点,迅速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对于传统的表型选择来说,标记辅助选择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低遗传力性状和后期表达的性状,能增强选择效率,提高选择的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本文通过构建海湾扇贝微卫星富集文库获得大量的微卫星DNA序列,筛选多态的微卫星标记构建了海湾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生长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 本研究利用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筛选海湾扇贝微卫星DNA,吸附(AC)15和(AG)15探针的尼龙膜捕捉并富集含有微卫星序列的片段,菌落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阳性克隆率达到40%,测序比对后获得521个独立的阳性克隆,其中微卫星506个,小卫星15个。微卫星中,完美型248个,占49.0%,非完美型216个,占42.7%;复合型42个,占8.3%;AG/TC重复占大多数(356个,70.4%),AC/TG重复有150个(29.6%)。设计合成了382对引物,利用38个海湾扇贝个体对其中1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不同位点扩增得到的等位基因数从3到7个不等,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198~0.813和0.083~0.833,实验结果表明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适合大规模筛选微卫星标记。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海湾扇贝1个野生种群和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8个位点共扩增得到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38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0,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1和0.46。相比于野生群体(美国),养殖群体(北卡罗来那、浙江和胶南)的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都有所降低,在封闭环境下养殖19代的浙江群体等位基因数丢失最严重,共有9个等位基因丢失(25.7%)。经过多代人工养殖后,海湾扇贝养殖与野生群体之间和养殖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胶南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而胶南群体与浙江群体的遗传距离已经超过了胶南群体(北部亚种)和北卡罗来那(南部亚种)群体的遗传距离,这种分化将有利于海湾扇贝的杂交选育。 利用167个微卫星标记和1个壳色标记,以海湾扇贝2个全同胞F1代为作图群体,构建了海湾扇贝的性别遗传连锁图谱。整合的雌性连锁图谱含有118个标记,覆盖了16个连锁群,每个连锁群含有的标记数目从4到16个不等,平均每个连锁群上有7.4个标记,图谱总长度为761.0 cM,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8.55 cM,图谱的覆盖率为73.5%;整合雄性连锁图谱含有126个标记,覆盖了17个连锁群,每个连锁群含有的标记数目从2到11个不等,平均每个连锁群上有7.4个标记,图谱总长度为729.1 cM,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6.75 cM,图谱的覆盖率为74.7%。雌性亲本的重组率高于雄性,雌雄亲本共享标记间的重组率比值为1.18:1。偏分离标记在性别间呈现不对称分布,雄性亲本的偏分离高于雌性亲本,可能与雄性亲本来源于亚种间杂交的遗传背景相关。 利用海湾扇贝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在两个作图家系中对5个生长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5个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Pearson相关系数均超过0.781,总重、壳长、壳宽、壳高和壳重的QTL(LOD > 2.0)的数目分别为8、6、6、7和6个。这些QTL成簇分布于CC5家系的LG1、LG3、LG4、LG8和CC10家系的LG1、LG3、LG6、LG8、LG9连锁群,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方差为5.5%到29.2%,QTL成簇分布现象说明这些生长相关的性状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家系特异性QTL暗示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下存在不同的主效QTL。本研究定位的QTL,尤其在两个家系中共享的QTL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参考区间。
Resumo:
测定了管藻目绿藻刺松藻和假根羽藻的叶状体、叶绿体及类囊体膜的吸收光谱和低温荧光光谱,并同软丝藻等5种非管藻目绿藻和菠菜进行了比较。证实绿藻普遍缺少作为高等植物 PSI 标志的 730nm 的低温长波荧光,其长波发射峰在 710 ~ 715nm 以及 695nm 荧光也不明显。采用和的 PAGE 法从刺松藻、假根羽藻、软丝藻和菠菜中分别得到 11 种、11 种、7 种和 9 种色素蛋白复合物,并测定了各复合物的分子量、Chl a/b、叶绿素的分布、多肽组成和结构关系,以及吸收光谱、低温荧光发射和激发光谱等各种光谱特性。刺松藻和假根羽藻的 CPIa_(1-2) 复合物的荧光发射主峰分别在 698、690 和 685nm,软丝藻 CPIa 在 715nm,菠菜 CPIa_(1-2) 分别在 729 和 722nm。两种管藻目绿藻的 LHCI 与 CII 的结合程度较菠菜和软丝藻更紧密,其 CPI 复合物中仍含有一定量的,710 ~ 715nm 荧光呈隐现状态。用二次 PAGE 法将刺松藻和假根羽藻的 CPIa 和 CIP 再分离,得到 PSI 的捕光复合 LHCI,为管藻黄素-Chl a/b-蛋白复合物, Chl a/b=1.2,含有 27.5、26.2、26 和 24.5kDa 四种多肽,77K 荧光峰在 682 ~ 683nm。LHCI 没有发射高等植物 730nm 荧光的相应组分是管藻目绿藻缺少 730nm 荧光的主要原因。核心复合物 CCI 含有 67 和 56kDa 两种多肽,与软丝藻和菠菜相似,但 3 种藻类核心复合物的 77K 荧光峰在 715nm,而菠菜在 720nm。刺松藻和假根羽藻有 LHCI 存在时,715nm 荧光峰不明显,随着 LHCI 的解离,荧光逐渐显现。刺松藻 PSI 中与 CCI 结合最紧密的是 LHCI 的 27.5 和 24.5kDa 多肽,两个 26 kDa 多肽的结合较为松散。用差速离心法对刺松藻、假根羽藻、软丝藻及菠菜的 PSI 颗粒进行了初步的分离。PSI 粗提物的 77K 长波荧光发射峰分别在 710、712、713 和 730nm,与 PAGE 法得到的结果相符。刺松藻和假根羽藻的 PSII 核心复合物 CPa 与菠菜相同,都含有两个 33kDa 核心多肽及 40 ~ 47 kDa 的内天线蛋白。从两种管藻目绿藻中首次分离到 6 种 LHCII 捕光复合物,其中 LHCP_(1-3),四种都是管藻黄素- Chl a/b-蛋白复合物, Chl a/b=0.7 ~ 0.9。刺松藻和假根羽藻中含量最高、最稳定的捕光复合物是分子量最大的 LHCP_1 由 34.4、31.5、29.5、28.1 和 26.5kDa 多肽构成,其中 34.4 和 31.5kDa 多肽在菠菜和软丝藻中没有对应组分。LHCP_1 再分离结果表明,分子量较小的捕光复合物都是 LHCP_1 的组成部分,但分子量最小的 Fca_1 和 Fca_2 与其它复合物的关系尚不确定。31.5 和 29.5 kDa 多肽是 LHCP_1 的核心,34.4、28.1 和 26.5kDa 多肽位于外侧;整个 LHCP_1 以 28.1 和 26.5kDa 多肽与 CCII 紧密结合,构成 PSII。根据刺松藻和假根羽藻光系统结构及其特异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管藻目绿藻 PSI 和 PSII 色素蛋白复合物结构关系模型,并与高等植物的模型做了比较。讨论了光合作用两个光系统结构和特性的进化过程,指出 730nm 低温荧光峰不能作为管藻目乃至非管藻目绿藻 PSI 的表征。管藻目绿藻同杂色藻类在这方面有相似性。
Resumo:
经过两年牦牛放牧试验表明,夏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全磷、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速效氮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和全氮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的含量及0~20cm土壤层营养因子的平均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随着放牧率的逐渐增加,夏季草场不同土壤深度速效氮含量也逐渐减小,当放牧率达到1.07、1.08和1.22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冬季草场不同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逐渐增加,当放牧率达到0.81、0.78和1.00头·hm-2,1.03、1.09和1.03头·hm-2,1.36、1.35和1.30头·hm-2时,0~5、5~10、1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依此达到最大。在夏季草场,0~20cm土壤层速效氮平均含量达到最小放牧率是1.07头·hm-2;冬季草场0~20cm土壤层全磷、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达到最大放牧率分别是0.90、0.83和1.21头·hm-2。
Resumo:
Oxytropis xinglongshanica C. W. Chang var. obesusi-corollata Y. H. Wu, var. nov. A var. xinglongshanica recedit corollis obesis, vexillis c. 15 mm longis, c. 10 mm latis, limbis late ovatis, unguibus c. 6 mm longis; alis c. 14 mm longis, c. 4.5 mm latis, limbis anguste obovatis.
Resumo:
本文对近年来轮式移动机器人控制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简要的综述,在介绍了轮式移动机器人机构特点、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后,对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基本控制问题及运动控制方法进行了着重的讨论.
Resumo:
银矿床,特别是大型一超大型银矿床多分布于萤石矿密集区,一些银成矿带与萤石成矿带基本一致。银 矿中一般共生或伴生萤石化,萤石矿中多含有很高的Ag,甚至形成银.萤石矿床。银矿化的时代通常与萤石矿 化时代相似或接近,说明一些银矿床与萤石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和成因联系。因而萤石可以成为寻找银矿的 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