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resultados para 6K-955-CY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物种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们已经知道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花青素的最终含量,但这样的影响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仍是未知。较之以前泛泛研究经济作物或模式植物的花青素总含量与人工环境变量的关系的工作,本文探讨环境变化对半野生的圆叶牵牛自然状态下不同基因型植株、不同花青素的影响。 65株取自全国各地包括3种颜色8种基因型的圆叶牵牛被分别种到了温室和室外,温室32株,室外35株,用高效液相 (HPLC) 的方法检测盛花期 (07年9月-10月) 圆叶牵牛花中花青素的含量,同时每天分早中晚采集3次温室和室外的环境数据-照度、紫外线强度、温度、湿度。记录每朵花着生高度、朝向、当天植株开花数、植株根茎、植株生长天数等个体信息。 通过保留时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质谱数据以及参考文献确定了圆叶牵牛花瓣中主要的5种花青素,包括三个矢车菊素 (CY) 和两个天竺葵素 (PG),根据它们所含的咖啡酸和葡萄糖基的个数将它们简写成CY3C4G、CY2C4G、CY3C5G、PG2C4G、PG3C5G。CY2C4G和CY3C4G仅在蓝紫色花中大量存在,PG2C4G及PG3C5G仅在粉色花中大量存在,CY3C5G在两种颜色的圆叶牵牛花中均有存在。 温室和室外的四个环境因子有显著差异,平均照度室外为温室的3.06倍,平均紫外线强度为温室的5.39倍。Z 检验表明,蓝紫色花中的CY3C5G在温室内外没有显著差异 (P=0.3070),而温室内的CY2C4G (P<0.0001) 和CY3C4G (P<0.0001) 含量明显的低于室外,粉花中CY3C5G和PG3C5G在温室 (P=0.4533) 和室外 (P=0.9577) 没有显著差异,PG2C4G在温室内含量明显 (P=0.0003) 低于室外。 通过Kruskal- Wallis 检验,不同基因型植株各种花青素的相对含量显著不同 (P<0.0001)。室外不同基因型植株的花青素绝对含量显著不同 (P<0.0001)。温室不同基因型植株中,CY2C4G (P=0.0224) 和CY3C4G (P=0.0017) 的绝对含量显著不同,显著性比室外的低些。CY3C5G不同基因型的绝对含量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P=0.0633)。基因型对植株中各个花青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是尤其显著的,基因型对于花青素绝对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基因型直接作用和不同基因型对环境差异的不同响应两方面造成的,所以在环境变异稍大的条件下,基因型更加能显示出它对花青素的含量的影响。 植株的生长天数与粉色圆叶牵牛的PG2C4G、PG3C5G以及蓝紫色圆叶牵牛的三个花青素呈一定的正相关,当天开花数对粉色花的PG3C5G以及蓝紫色花的三个花青素呈负相关,花的朝向 (北-东-南-西-北 对应数值为0-90-180-90-0),对粉花的PG2C4G以及蓝紫花的CY2C4G和CY3C4G 呈正相关,植株大小对粉花的PG2C4G、PG3C5G以及蓝紫花的CY3C5G呈负相关。花所着生的高度对两种颜色花的影响是不同的,与蓝紫花的三个花色素呈负相关,对于粉色的PG2C4G、CY3C5G呈正相关。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从棕色固氮菌DJ194菌株得到的固氮酶粗提液经DEAE-52、Sephacryl S-200及Q-Sepharose等柱厌氧层析,分离纯化得到nifZ基因缺失的固氮酶MoFe蛋白(ΔnifZ Av1)制备物。通过天然电泳和SDS变性电泳发现早期纯化所得的ΔnifZ Av1制备物中残存相当比例的三个主要污染蛋白:属于热激蛋白60家族(Hsp 60 family)成员的分子伴侣GroEL、糖酵解过程的一个多功能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6-Phosphate Glucose Isomerase,PGI)及棕色固氮菌细菌铁蛋白(Bacterioferritin,Bfr)。初步鉴定表明,它们分别为由约55kD亚基组成的14聚合体,62kD亚基组成的10聚体和20kD亚基组成的24聚体。首次发现PGI有如此高的聚合体。虽然GroEL和PGI在天然电泳中的迁移率小于ΔnifZ Av1蛋白,但它们的亚基在SDS变性电泳中与ΔnifZ Av1亚基具有相似的迁移率,互相重叠,从而使变性电泳比天然电泳显出更高的ΔnifZ Av1纯度;而细菌铁蛋白虽然不会在变性电泳中污染ΔnifZ Av1,但往往会在ΔnifZ Av1制备物的结晶中优先或较多地结晶出来,从而给它的晶体生长和解析研究带来干扰(Zhao等,2004)。 通过Sephacryl S-200柱洗脱峰收集精度的调整及Q-Sepharose柱的NaCl浓度梯度洗脱,得到了纯度大于90%的ΔnifZ Av1制备物。它的厌氧天然电泳及其免疫印渍(Western blotting),以及SDS-变性凝胶电泳显出,ΔnifZ Av1的电泳迁移率、分子量和亚基组成等均与野生种钼铁蛋白(OP Av1)相似,表明nifZ基因缺失并未改变ΔnifZ Av1的α2β2四聚体构成。ΔnifZ Av1的Mo含量、EPR信号(g≈4.3, 3.65和2.01)和520-660 nm附近的圆二色摩尔消光系数(Δε)也都与OP Av1较相似,从而表明ΔnifZ Av1含有与OP Av1数量相当的具有3/2自旋态的还原FeMoco。然而,ΔnifZ Av1的Fe含量和对底物(C2H2、H+和N2)的还原活性都较低, 分别约为OP Av1的74%和46-50%;而反映P-cluster状况的450nm附近的Δε也明显低于OP Av1。此外,与OP Av1相同的ΔnifZ Av1在g≈2.01的EPR信号却与推测含由双[4Fe-4S]簇组成的P-cluster前体的His-tagged ΔnifZ Av1(Hu等,2004)的信号明显不同。这就表明,ΔnifZ Av1与OP Av1的差别不在于FeMoco的结构、含量和氧还状态,也不在于P-cluster的结构和氧还状态,而仅在于ΔnifZ Av1中P-cluster数目的减少(约一半)。据此推测出与国外提出的His-tagged ΔnifZ Av1模型不同的ΔnifZ Av1(DJ194)的如下结构模型。一个αβ亚基对含有一个FeMoco和一个P-cluster,而另一个αβ亚基对只含FeMoco,其P-cluster区域则是空的。由于nifZ基因的缺失只造成了钼铁蛋白中两个P-cluster中的一个不能组装,因此推测P-cluster的组装可能不是受单一基因产物的影响。根据Lee等(1998)对nifZ产物(NifZ)和nifW产物(NifW)可以形成[NifWx-NifZy]多聚体,并可能是通过同一途径来影响固氮酶的合成的研究,提出NifZ的如下的可能作用机理。[NifWx-NifZy]多聚体影响与P-cluster合成相关的金属簇(如[4Fe-4S])的进入和P-cluster的最终合成,而其中的一个αβ对上的P-cluster的形成可能较多的受到NifZ的影响;nifZ的某些突变或缺失虽然不影响[NifWx-NifZy]多聚体的形成,但对于更依赖于NifZ的那个αβ对上的P-cluster的合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这一高纯度的ΔnifZ Av1制备物结晶的研究表明,使用Tris缓冲系统的25%PEG 6K/MgCl2晶体培养液可以在较短的晶体培养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晶体;在一定条件下,pH为7.5和8.3的培养液对出晶数和晶体大小的影响不明显;PEG 6K的浓度与MgCl2的浓度对出晶大小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较低的PEG浓度在较低的MgCl2浓度下和较高的PEG浓度搭配较高的MgCl2浓度较易长出较大的晶体。虽然ΔnifZ Av1制备物的纯度达到90%以上,并且在染铁实验中表明其基本不含细菌铁蛋白,但我们在对得到的晶体进行电泳鉴定中仍然发现了一种与以前报导的砖红色晶体不同的深棕红色的细菌铁蛋白晶体,之所以颜色不同可能和所含的铁元素的氧化状态有关。不过在所鉴定的5支结晶管中只在一个管内发现了与固氮酶晶体同时存在的这种细菌铁蛋白晶体,说明通过蛋白纯度的提高减少细菌铁蛋白的含量以及晶体培养条件的优化,细菌铁蛋白晶体形成的几率就可大大降低。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生长的植物具有复杂的生存机制,以确保其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植物在干旱的荒漠条件下的生存,与其特殊的种子萌发机制密切相关,这种机制能够确保植物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进行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发育。在植物的生活史中,种子对极端环境具有最大的忍耐力,而萌发的幼苗对环境胁迫的忍耐程度最小。在干旱区生长的植物往往具有特殊的萌发机制使萌发出的幼苗能够度过对外界的敏感期,对于植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该地区具有水分短缺,蒸发强烈,风沙剧烈和生境异质性高的特征。本文假设生长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的植物也发展出了“适时适地”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适应对策。为了验证以上的假设,本文选取毛乌素沙地不同生境中生长的两种优势固沙禾草——流动沙丘上生长的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和固定沙丘上生长的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研究材料,通过野外调查、温室控制实验和实验室控制实验的方法,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探讨这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对沙丘环境的适应对策,主要对比它们在种子休眠、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过程中对沙丘生境适应性的异同点。研究结果表明: (1)新成熟的沙鞭和赖草的种子为适应冬季低温而发展出生理性的内生休眠——非深度生理休眠。沙鞭和赖草的种子分别需要经过4周和8周的低温层积处理(3-5ºC)来完全打破休眠。另外,划破种皮或者部分切除胚乳也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这进一步证明两种植物的种子具有非深度生理休眠。然而,切除胚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它们的幼苗生长。由非深度生理休眠、温度和损伤种皮/胚乳调节的部分萌发机制能够确保两种植物的种子即使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只有部分种子萌发,从而分散植物生存的风险性。 (2)毛乌素沙地的小量降水(无法触发萌发)使种子经常遭受湿润-干燥的交替胁迫过程。种子先在湿润条件下吸涨1d或者2d,然后在室温下干燥0-8天。尽管在经历反复吸涨和自然干燥脱水后仍能够保持萌发能力,沙鞭和赖草种子的萌发特性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和各自的对照相比,沙鞭种子萌发率相同而萌发速率降低;赖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都降低,部分种子进入休眠状态。沙鞭和赖草萌发出的幼苗可能由于没有后续降雨或者因沙蚀而遭受干燥胁迫,但是其幼苗在生长早期能够忍耐一定程度的干燥,再次湿润后部分幼苗能够恢复生长。沙鞭和赖草幼苗的耐干燥的“极限点”不同:当幼根长度为1 mm时,它们的幼苗忍耐干燥的时间分别是60d和30d;当幼根长度为4 mm时,它们的幼苗忍耐干燥的时间分别是14d和7d。沙鞭和赖草的种子和生长早期的幼苗的耐干燥性特性可能是它们对降雨量和降雨时间都不可预测的沙地生境的生存策略之一。 (3)不同的沙埋深度影响沙鞭和赖草的种子萌发和出苗。这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出苗都需1-2 cm的浅层沙埋。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强迫休眠率逐渐升高;萌发率与出苗率和沙埋深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休眠率和沙埋深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沙鞭种子出苗的最大沙埋深度是8 cm,而赖草的则为4 cm。因强迫休眠而没有萌发的种子对维持一个长期的土壤种子库来说具有生态学优势,这些种子暴露在合适的萌发土壤深度时具有生长出幼苗的潜能。 (4)沙鞭和赖草的种子都具有大小的差异性,种子大小对沙鞭和赖草的种子在不同沙埋深度的出苗具有不同的影响。沙鞭的三种不同大小种子的平均质量分别为小,4.489 ± 0.012 mg (4 – 4.9 mg);中,5.457 ± 0.012 mg (5 – 5.9 mg)和大,6.415 ± 0.011 mg (6 – 6.9 mg)。赖草的两种不同大小种子的平均质量分别为小,3.083 ± 0.026 mg (3 – 3.5 mg)和大3.955 ± 0.028 mg (3.6 – 4.0 mg)。在相同的沙埋深度下,两种植物的大种子的出苗率都显著高于小种子。和小种子相比,两种植物的大种子由于贮藏更多的能量,所以在相同深度的沙埋中具有出苗率更高的生态优势,而大量小种子在沙埋中不能萌发,可以作为种子库保存在沙层中,这样就分散了一次性大量萌发给植物带来的冒险性。 (5)沙鞭和赖草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沙埋,其幼苗忍耐沙埋的能力与沙埋的相对深度(沙埋比例)和幼苗年龄有关。沙鞭和赖草幼苗的耐沙埋能力不同:沙鞭的2周龄幼苗可以忍耐达到株高100%的沙埋,而其1周龄幼苗只能忍耐75%的沙埋。赖草的1周龄和2周龄幼苗都只能忍耐75%的沙埋。沙埋之后,沙鞭和赖草幼苗的生物量,根/茎比以及根和茎的长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赖草幼苗不能忍耐完全沙埋可能是限制它在流动沙丘上分布的一个原因。 (6)降雨量和降雨频率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沙鞭和赖草在不同沙层的萌发和出苗。这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出苗需要的最小降雨量不同:在一次浇水相当于5 mm降雨量后,沙鞭和赖草种子的萌发率都超过50%;但是使沙鞭和赖草的出苗率能够达到50%的降雨量分别为10 mm和15 mm。沙埋中的沙鞭和赖草种子的出苗对降雨的响应具有以下特征:两种植物种子的出苗随降雨量或者降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沙鞭的出苗率受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的显著影响,但是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不显著;赖草的出苗率受到降雨量、降雨频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 由非深度生理休眠,种子大小,干燥-湿润循环,沙埋和降雨调节的种子萌发和出苗机制确保了自然条件下沙鞭和赖草每次只有少量种子萌发和出苗,从而分散了两种植物在沙丘上的生存风险。 根据沙鞭和赖草在沙丘上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本文为毛乌素沙地通过植物固沙恢复受损的沙地生态系统的种子飞播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硫代葡萄糖苷(OTG)处理条件下菠菜叶绿体中光系统I(PSI)颗粒的光合特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 在所研究的OTG浓度范围内(0.01~13%,w/v),OTG对PSI的电子传递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与此相对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PSI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2. OTG对PSI在SDS和高温(70℃)处理后失去的电子传递活性具有恢复作用。 3. OTG对PSI的色素结合状态和能量传递都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与OTG的浓度有关。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的一定浓度范围内,OTG处理会导致PSI捕光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的解离;而更大浓度的OTG会使PSI中产生自由色素。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Habitat fragmentation usually results in alteration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he fig/fig wasp system.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structure of a fig wasp commun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igs and fig wasps of Ficus racemosa L. in a primary forest, a locally fragmented forest and a highly fragmented forest.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ighly fragmented forest, the proportion of pollinator wasps is low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non-pollinator wasps is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primary forest and locally fragmented forest. The proportion of fruits without pollinator wasps in mature fruits is also greatly increased in the highly fragmented forest. The proportion of galls in all female flowers increases in the highly fragmented forest, whereas the proportion of viable seeds does not change considerably. The disruption of groups of fig trees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pollinator wasps and even might result in the extinction of pollinator wasps in some extreme cases, which may transform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figs and fig wasps into a parasite/host system. Such an effect may lead to the local extinction of this keystone plant resource of rain forest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thereby, may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were extensive genetic admixtures in the Silk Road reg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252 mtDNAs of five ethnic groups (Uygur, Uzbek, Kazak, Mongolian, and Hui) from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through which the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In this report, we studied on a homoplasmic T12338C change in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which substituted methionine in the translational initiation codon of the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5 gene (ND5) with threonine. This nucleotide change was originall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Mutation C1494T in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was recently reported in two large Chinese families with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AINHL) and was claimed to be pathogenic. This mutation, however, was first reported in a sampl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