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resultados para 2005-02-BS
Resumo:
选择6株自堆腐处理2阶段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的真菌,另引进2株白腐真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以河沙替代土壤,用人工投加污染物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有较强解脂酶活性的真菌对特稠油、胶质和沥青质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低浓度污染物(特稠油浓度3.76g·kg-1、胶质和沥青质浓度0.095g·kg-1)经过80d的堆腐处理后,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porium)、采绒革盖菌(Cviolusversicolor)、木霉(Trichodermasp.)、小克银汉(Cunninghamellasp.)、曲霉(Aspergillussp.)、镰刀菌(Fusariumsp.)对特稠油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分别为20.40%、19.14%、22.46%、15.88%、16.48%和14.95%。但仅采绒革盖菌和小克银汉对胶质+沥青质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降解率分别达到11.47%和11.58%。本研究筛选的两菌株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Resumo:
利用土地处理技术研究了电厂废水无害化、资源化的利用途径。土地处理系统选取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参数,以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试验植物为乔木、灌木与牧草,分别选取新疆杨(PopulusalbaVar.PyramidalisBunge)、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与黄花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本试验设计了高(3000mm布水+降雨)、中(1500mm+降雨)、低(移栽时少量布水+降雨)3个水力负荷试验区,分别用H、M、L表示。运行结果表明,电厂废水经预处理后可用于沙地植被恢复灌溉,本地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污水资源的无害化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此类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土地处理技术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效果。
Resumo:
基于研究区 1987年LandsatTM和 2001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资料, 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 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APACK, 就近 1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天然绿洲面积与水域面积急剧缩减, 绿洲荒漠化程度加剧; 2) 绿洲景观与荒漠景观过渡地带为各景观生态类型相互转化最为剧烈的区域; 3)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程度减小, 景观稳定性降低; 4)景观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下水矿化度升高、水质下降, 植被退化与物种多样性降低, 沙尘暴危害加剧以及生态难民数量增加等。
Resumo:
以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1.1416为出发菌株,考察了紫外线(UV)、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NTG)和硫酸二乙脂(DES)对该菌株产生辅酶Q10能力的诱变效应,并结合辅酶Q10合成途径设计了快速筛选辅酶Q10高产菌株的模型。结果表明:NTG和DES交替诱变处理根癌土壤杆菌1.1416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筛选到的突变株AGR0619和AGR0610的辅酶Q10总产量分别提高了137.49%和156.07%。
Resumo:
采用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微球菌修复受污染地表水,结果表明:相同时间内固定化细菌对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游离菌, 72h的去除率可达到 64. 7%;固定化颗粒的适宜接种量为 10%;固定化颗粒对环境的耐受能力远远强于游离菌;固定化颗粒再生性能好,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固定化颗粒微观结构适合微球菌的生长,但也存在一些需改进的结构缺陷。
Resumo:
根据 1980年和 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
Resumo:
研究了不同砧木、不同土壤茬口条件下嫁接茄子根际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 嫁接增加了茄子根际放线菌数量(A)和真菌的数量(F),减少了细菌的数量(B),A/F比值增高,B/ F比值降低;同时,嫁接茄子根际微生物总量增加。在正茬和重茬两种耕作体系中,嫁接处理根际放线 菌数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而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连作(重茬)条件下,茄子根际细菌和放线菌 的数量减少,真菌的数量增加。
Resumo:
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近25 a(1981-2005年)乌兰敖都地区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02时平均气温、14时平均气温5个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25 a来乌兰敖都地区的5个气温序列均呈非连续的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增加率最高(0.78℃/10 a),是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增加率(0.14℃/10 a)的5.6倍;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各季均为升高趋势;春季增温最明显,秋、夏、冬季的增温程度依次减小;白天气温增加幅度高于夜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
Resumo:
以长白山阔叶林三类清查资料为依据,采用修正指数分布式拟合并预测林分的直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平均直径的增大,林分偏度和峭度逐渐变小,直径分布形状也发生变化。该项研究为预估该类林分各径阶的株数、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Resumo:
叙述了利用自行筛选的快速分解菌对畜禽粪便进行发酵。探讨了发酵指标及发酵工艺,同时对生物有机肥、纯有机肥及无机肥的田间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Resumo:
采用对氯苯甲酸敏感的2种白菜进行种子暴露试验,研究表观性状指标与生物化学指标对3种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氯苯甲酸的植物毒性和筛选能指示氯苯甲酸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氯苯甲酸对2种白菜根伸长10%~50%抑制区间内,氯苯甲酸剂量-发芽抑制率和氯苯甲酸剂量-根伸长抑制率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从拟合方程的斜率可以看出,3种氯苯甲酸浓度的变化对2种白菜发芽率抑制的影响幅度大于对根伸长抑制的影响幅度。氯苯甲酸剂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和氯苯甲酸剂量-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均存在二项式关系(P<0.05),氯苯甲酸剂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根据拟合方程求出相应的半效应浓度(IC50),3种氯苯甲酸的SOD和CAT的半效应浓度均在试验区间之外,POD的半效应浓度则在试验区间之内,表明在试验区间内,SOD和CAT活性不敏感,POD是个有效指标,且对于3-氯苯甲酸和4-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高于发芽率和根伸长抑制率。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可考虑作为“辅助性指标”去评估植物毒性,因为越大的斜率值意味着在试验过程中该指标的单位变化幅度越大,也就越容易观察。
Resumo:
利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包被碳化钙(ECC)和双氰胺(DCD)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尿素转化产物土壤持留、氧化以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抑制剂处理相比,HQ+DCD组合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产物的氧化,使其以交换态NH4+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时间持留;氧化作用的抑制不仅减少了氧化产物NO3-的累积,也降低了NO3-淋溶潜势,使其淋入下层土壤的深度仅限在5~10cm范围内,且淋溶量显著降低.
Resumo:
在野外对日本菟丝子(Cuscutajaponica)选择寄主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植物群落中,日本菟丝子在不同寄主上发生缠绕的数量多少、发生吸器时间的先后和缠绕比率的大小顺序为枸树、蟛蜞菊、五爪金龙和马缨丹,而从缠绕发生至吸器发生期间日本菟丝子生长点伸长量的大小顺序则相反,且差异显著.日本菟丝子生长点在与聚氯乙烯塑料(PVC)棒接触后24h内发生明显的偏离,而在接触不同寄主后12h内则发生左旋3圈缠绕.多寄主共存的群落比单一寄主群落对日本菟丝子及其寄主的生存均有利.日本菟丝子选择寄主的行为与不同寄主N的含量关系不明显,推测这种选择行为与不同寄主次生物质的差异有关.
Resumo:
介绍了土壤阻抗系数的测量目的及测量的一般方法 ;重点描述了应用大地阻抗仪 (YokogawaType 32 4 4 ) (specificearthresistancetester)测量沙质林地土壤阻抗系数的理论背景和室内、外操作步骤与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表明 ,使用 32 4 4大地阻抗仪 ,即运用Wenner法测量沙质林地土壤阻抗系数是可行的 ,其测量结果在对土壤分层、确定表层土壤含水量、初步确定地下水位等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Resumo:
对沈阳城区庭院绿地的景观结构和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城市庭院绿地景观斑块以居住区最多,占研究区庭院总数的322%,但绿地面积只占195%.各类庭院占地平均为404hm2,庭院绿地面积平均为093hm2,绿地率为23%.研究区内627%的庭院绿地率在15%以下,绿地率达到30%以上的庭院仅占总数的133%.庭院绿地以微型斑块为主,占庭院总数的70%以上.景观多样性指数以居住区绿地最高,而医院和部队绿地最低.在7个城区中不同庭院绿地类型的优势度差异较大,尤其是于洪区的工厂绿地优势度是和平区的3123倍.各区庭院绿地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居住区绿地的均匀度指数最大,部队绿地最小.居住区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大,部队绿地最小;老城区较新城区破碎化程度严重,其中沈河区破碎化程度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