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resultados para 170-1042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分子系统学建立在实验和计算的基础之上。DNA快速测序技术的普及为分子系统学家提供了大量数据,而序列分析技术则是探索数据发现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基因组时代,随着大量模式生物完整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分子系统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生命之树计划有助于确定新的模式生物和开展相应的基因组计划;另一方面,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有助于阐明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和基因组的进化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分子系统学序列分析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探索与整合基因组数据的强有力工具,从而在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学的相互渗透正在形成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为了奠定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工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建立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平台。该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数据库服务和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平台包括了3个专业数据库。第一个是DNA凭证标本数据库。该数据库中的记录包括了7项字段:英文科名、中文科名、物种拉丁名、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和采集时间。用户可以通过设定单个或多个字段的取值进行检索。截止2004年6月1日,该数据库共包括3491条标本记录。第二个是引物数据库。PCR引物是分子系统学实验的重要条件之一。该数据库中的记录包括3项字段:引物名称、序列内容和退火温度。用户可以通过设定单个或多个字段的取值进行检索。截止2004年6月1日,该数据库共包括170条用于扩增植物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的引物记录。第三个是生物计算数据库。该数据库为研究人员提供传输和保存序列分析数据和结果文件的服务。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使用性,我们开发了数据库的接口和检索工具,以及系统管理员和用户资格认证程序。通过前者,使用者可以进行数据的上传、下载、管理和检索等操作。而后者则是对不同使用者身份和权限进行设定。管理员的权限高于用户,主要负责本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以及对新增管理员和用户进行资格认证。 分析技术支持旨在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常用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从复杂的统计学算法和计算机程序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于计算结果的生物学解释。在该部分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并且针对分子系统学中的不同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包括:系统发育重建、替代速率和分歧时间的估计、祖先分布区的重建、性状进化假说的检验、以及密码子水平适应性进化的检测。我们特别强调了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测作为方法论上的重要进展在分子系统学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部分还包括大量常用的分子系统学程序或软件包及其快速使用说明和命令模块。下载安装之后,用户即可按照说明使用命令模块进行数据分析。 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一些常用的网络资源地址,如生物信息中心、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实验室、专业期刊和相关数据库等。 最后还给出了4个应用实例,即针对特定分子系统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初步的分析结果。 第一个例子说明系统发育重建方法的应用。为了确定杨梅科的系统学位置,对6种DNA序列和叶绿体trnL-F区内的间隔性状进行了分析。单个分析表明这6种序列之间在系统学信息上存在显著差异。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合并分析强烈支持杨梅科和(木麻黄科,(桦木科,核果桦科))的姐妹群关系,而间隔性状的存在能够充分提高其分辨率和支持率。 第二个例子说明如何推测历史生物地理学过程。我们对壳斗目8科25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trnL-F、matK、rbcL和atpB的合并序列进行了最大简约分析,得到唯一的最大简约树。基于该系统树和25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采用扩散-替代分析方法重建了系统树每个节点上的祖先分布区,推测了壳斗目的分布历史。结果表明,壳斗目的历史生物地理学过程由3次替代事件和20次扩散事件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替代事件是由于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分离所导致的南青冈科及其姐妹群之间的分化。另外,在壳斗科和核心高等金缕梅类中多次发生从欧亚大陆到北美洲、甚至南美洲的平行扩散事件。 第三个例子说明如何估计分歧时间。我们仍然使用扩散-替代分析中所用的最大简约树作为分析的依据,并根据等级制似然比检验确定的最优替代模型对该系统树的支长进行了最大似然优化。似然比检验表明,该系统树不服从分子钟假说。我们以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分离的地质事件和5个属的最早化石记录作为标定点,采用罚分似然法在没有分子钟的条件下估计了壳斗目的科间分歧时间。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科间分歧事件都发生在白垩纪。 第四个例子说明如何检测密码子水平的适应性进化。分支间可变选择压力模型的似然比检验表明SARS冠状病毒的S基因在跨种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正选择。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文主要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群落学调查和分析,分别从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森林群落类型三个方面分析了神农架植被的基本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1.神农架地区具有很高的物种丰富度,有高等植物3,479种,隶属于1,010属,202科。 其中,蕨类植物305种,80属,32科;种子植物3,174种,930属,170科,其中裸子植物32种,19属,6科,被子植物3,142种,911属,164科;单子叶植物501种,175属,21科,双子叶植物2,641种,736属,143科。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中国特有成分占5.65%,较全国的8.12%低。温热比(温带分布型(8-11)属数与热带分布型(2-7)属数的比值)为1.200,比全国(0.385)高。 调查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784种,隶属于454属,144科,其中蕨类植物41种,32属,16科;种子植物743种,422属,128科,其中裸子植物20种,14属,5科,被子植物723种,408属,123科;单子叶植物86种,58属,11科,双子叶植物637种,350属,112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温热比为1.52,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分别为2.18、1.76和1.14。 2.神农架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等自然植被类型。本文,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神农架地区的森林植被划分出了69个类型。用Twinspan将调查的森林群落划分为32组,能基本上反映群落间相似的关系。 3.神农架地区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900 (130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900 (1300) m~1500 (1800)ⅡI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500 (1800) m-2000 (2200)m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000 (2200) m~2400 (2600)m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400 (2600)m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神农架地区植被的垂直带的分化从总体上比较显著,但由于小生境的异质性和人为干扰,垂直带谱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次生性。南北坡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十分明显,也说明神农架植被的过渡性。 4.神农架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神农架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类似于“中间膨胀”规律(mid-altitude bulge),在中低海拔处生物多样性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得到如下拟合曲线: 1)海拔与总体物种数:y= _14.445x2+ 34.74lx+42.07,Xd=1.203km; 2)海拔与乔木层物种数:y=-6.9707x2+ 21.334x+0.2004,Xdrl.530km; 3)海拔与灌木层物种数:y=-6.1599x2+ 9.9747x+30.991,Xd=0.8 lOkm: 4)海拔与草本层物种数:y= _3.9907x2+ 10.455x+15.35,Xd-1.308km; 5)海拔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y=_0.3337x2+ 0.9877x+0.2537,Xd' 1.480km; 6)海拔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y=-0.1938xz+ 0.422lx+1.2103,Xd=1.089km: 7)海拔与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y=_0.1072x2+ 0.294lx+0.9954,Xd=1.372km; x为海拔( km),y为各物种多样性指标,Xd为物种多样性的最大时的海拔。 从这些拟合曲线中可以看出:总体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2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5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与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带最高;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800-llOO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带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海拔1300-1400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 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有许多的起伏和波动。这些波动有些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带谱随海拔梯度变化的特点,在垂直带谱的过渡区物种多样性往往较高;有些波动反映了一些特殊的生境,有些反映了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神农架植被的次生性。因此,影响神农架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的因素有:植被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过渡带的特点、生境的异质性和人为活动。 5.神农架植被水平地带性的过渡性。海拔1300m以下的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温热比南坡总是比北坡小,而且相差十分显著,反映了神农架作为植被分界线的价值。神农架南坡的基带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因此南坡属于中亚热带。北坡的基带植被,虽然也有常绿树种的零星分布,甚至有小块的常绿阔叶林,完全由于小生境所至,分布的主要类型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应属于北亚热带。因此,神农架是中、北亚热带重要的过渡地带。神农架地区中北亚热带的具体分界线宜按照分长江干流和汉水的水岭来划界,即猴子石、大窝坑、神农架、神农顶、老君山一线,南坡属于中亚热带,北坡属于北亚热带。 总之,神农架处于我国中、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具有过渡带的性质,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拥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具有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而且,具有我国许多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许多资源植物。因此,神农架植被在我国植被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也应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另外,调查分析了黄山和万朝山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与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6.黄山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259种,隶属于263属,110科,其中蕨类植物14种,II属,8科,种子植物345种,152属,105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8属,6科,被子植物336种,144属,99科,其中单子叶植物37种,27属,6科,双子叶植物299种,117属,90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和泛热带分布,再次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以及旧世界温带分布,与神农架和万朝山也较相似,但热带分布的属更多一些。温热比为1.1875,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分别为1.3818、1.2609和1.2143。 黄山的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Twinspan将调查的森林群落划分为22组,反映群落间相似的关系,比较清楚和适用。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森林植被划分出了34个类型。黄山物种多样性的与海拔的关系不十分明显。黄山植被的垂直带谱不是十分明显,将其垂直带谱划分为:海拔1300m(1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m(1500m)-1500m(16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带;1500m(16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山地灌木草丛带。垂直带谱在不同坡向上有差别,东、南、西坡的相似性较大,而北坡与其差别较大。 7.万朝山样方中共出现高等植物490种,隶属于339属,124科,其中蕨类植物21种,18属,11科,种子植物469种,321属,113科,其中裸子植物9种,7属,4科,被子植物460种,314属,109科,其中单子叶植物47种,37属,11科,双子叶植物413种,277属,98科。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所占最多,其次为泛热带分布、东亚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以及热带亚洲分布,。温热比为1.3366,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分别为1.5429、1.4063和1.0645。 万朝山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时阔叶混交林,但没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依据乔木物种的重要值将森林植被划分出了20个类型。万朝山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则不十分明显。万朝山的人为干扰比较强,植被的次生性很大,南、北坡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起伏较大。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位于北坡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温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双重影响。 本研究以间隔43年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1963年和2006年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海拔800~1700m的森林植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森林结构、植物多样性与碳储量的变化特点,讨论森林动态变化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关系,评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对长白山北坡森林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分析表明:群落的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好,植物种类变化不大,乔木层的建群种的种类基本不变,植物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受小环境影响,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 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云冷杉暗针叶林三种类型为单元分别研究各森林类型的多样性变化:α多样测度选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较好体现了样地内发生的多样性变化,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明显下降,一些稀有种和药用物种消失,红松等原优势物种有衰退趋势,阔叶树比例增大;β多样性测度选取Cody指数,体现出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空间格局细节变化,演替层特别是阔叶树的物种更替变化有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 对森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碳储量进行估算:乔木层和灌木层采用维量法,对灌木层自建生长回归方程;草本层、枯枝落叶层采取收获法;植物细根采取根钻法;土壤采取土壤深度加权法。碳密度估算结果都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各类型植被碳库总碳密度都达到170 t/hm2,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森林植被碳库密度值44.9 t/hm2。 乔木层43年来的碳储量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但仍表现出:阔叶树种碳储量上升,特别在高海拔类型这种变化更加明显;针叶树种碳储量在暗针叶林内大幅下降;树干的碳库分配比例都有所减少,表明植被碳库正存在向不稳定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针阔混交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碳储量,与植被碳库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整体碳库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推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禁止砍伐等保护措施的实施,基本保存了乔木层垂直分布格局,而气候变暖使阔叶树种比例大幅增加,采集松籽等人类生产及旅游活动对林下层植被影响破坏较大。提议加强保护区内管理力度和规划,以减缓长白山北坡森林群落的不稳定变化趋势。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集约化养殖大量使用铜(Cu)作为饲料添加剂会在养殖废物的排放和利用中导致一定的环境问题。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作为东北地区二次振兴的主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由此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用于农业土壤施肥。而东北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研究畜禽粪便农用的健康及环境风险就显得殊为必要。黑土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本文以东北黑土为供试材料,通过在盆栽实验中添加不同Cu浓度的猪粪来模拟施肥年限不同的菜园土,研究土壤中Cu累积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地上部分生物量与Cu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对土壤功能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等的影响,从而实现含Cu猪粪农用对食物链途径的健康风险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猪粪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的pH,增加了小白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对其体内Cu浓度则没有显著影响;小白菜地上部分Cu浓度与土壤全Cu和水溶态Cu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而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Cu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当土壤全Cu浓度达到300 mg kg-1后,小白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受到强烈抑制。 猪粪的施用在一定时期内显著地促进了脱氢酶和脲酶的活性,但随土壤Cu浓度的增加,脱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逐渐受到抑制。当土壤全Cu浓度达到300 mg kg-1后,微生物生物量、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等均受到强烈抑制。 施加猪粪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当土壤Cu浓度达到170 mg kg-1后,显著地抑制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种植小白菜后,各处理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意味着植物能够维持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当土壤全Cu浓度达到300 mg kg-1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其它处理显著不同。 猪粪显著地促进了土壤的硝化潜势速率(PNR)。随着Cu浓度的增加,硝化潜势速率逐渐受到抑制,当土壤全Cu浓度达到170 mg kg-1后,即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植物在维持硝化速率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古菌amoA基因在每克干土中的拷贝数在9.4*106~2.59*107,细菌amoA基因在每克干土中的拷贝数约为1.48*106~1.41*107。猪粪在一定时期内显著地增加了AOA和AOB的数量,当土壤Cu浓度达到300 mg kg-1后,AOA和AOB的数量显著下降,并且AOA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的比值增加,在小白菜栽种前(B1)和小白菜收获后(B2)分别为2.33和9.26,这意味着在高Cu浓度胁迫下,AOA的耐受性更强。古菌与细菌的amoA拷贝数与PNR之间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意味着AOA和AOB种群结构以及其中某些种群的活性可能发生了变化。 本文通过对东北黑土菜地土壤中Cu在作物体内的迁移积累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含Cu猪粪农用所造成的健康和生态风险,为建立适宜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得出,黑土蔬菜种植中Cu浓度的阈值在170-300 mg kg-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