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resultados para Mark 1:29-39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化石果实和种子的古果实学在欧洲和北美开展较早,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迄今为止尚没有专项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首次对我国云南和山西晚第三纪的果实和种子进行专门研究,并根据它们对应的现存最近亲缘植物的分布及生态特征分析和重建了当时当地的吉植被、古环境和古气候。 1.云南省西部陇川盆地芒旦地区早一中中新世被子植物果实和种子植物群,包括果实和种子29种,详细研究了14种,隶属于ll科12属:壳斗科的石栎属、金缕梅科的蜡瓣花属、金丝桃科的金丝桃属、樟科的木姜子属、木兰科的木兰属和鹅掌楸属、桑科的榕属、杨梅科的杨梅属、蓝果树科的蓝果树属、芸香科的花椒属、清风藤科的清风藤属以及山矾科的山矾属。所有这些果实和种子的化石在中国均为首次报道,其中蜡瓣花属、鹅掌楸属、蓝果树属、清风藤属和山矾属还是该属在中国的首次大化石记录。在植物群组成中,石栎属占绝对优势,其他主要类群有蜡瓣花属、木姜子属、木兰属、花椒属和山矾属等。芒旦果实和种子植物群反映当时当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森林面貌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 2.山西省榆社盆地张村地区晚上新世( 2.3 Ma-3.5 Ma)水生植物川蔓藻属(Ruppia)果实和种子的大量发现及其与川蔓藻属2个化石种和5个现代种的比较表明,这些果实和种子属于一个新种—榆社川蔓藻Ruppia yushensis sp. nov。该新种的主要特征为内果皮卵形、表面光滑、侧面具两个显著的窄椭圆形凹陷、顶端具一个明显的小尖突,以及种子顶端具显著的球形膨大的种脐。榆社川蔓藻将川蔓藻属的第三纪地理分布范围从欧洲延伸到了东亚,并且填补了它在上新世地层的空缺。榆社川蔓藻作为榆社盆地晚新生代水生植物的发现,指示了当时当地的咸水环境。根据川蔓藻属植物的现代生态资料并结合其它矿物学和生物学指标,可以推测晚上新世张村地区为一个浅而平静的微咸水湖。榆社川蔓藻果实和种子的大量出现说明该植物可能在该水域形成了单一的优势类群,其光滑的内果皮表面指示当时当地为暖温带或温带气候。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植物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物,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通过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研究第三纪气候和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许多定量化的古气候分析方法(如:叶相分析法、树木年轮气候学法、共存分析法和特有种气候分析法)的不断出现,研究精度愈来愈高,已从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化重建的阶段。 在本研究论文中,我们利用德国科学家Mosbrugger和Utescher在1997年倡导的共存分析法对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气候进行定量研究,并对盆地当时的古植被进行了重建。 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94.5%),主要以壳斗科个体极小的三沟、三孔沟花粉为主(88.9%),其他热带一亚热带分子有枫粉、山矾粉、棕榈粉和桃金娘粉等;裸子植物花粉含量较低(<3%),以松粉为主,铁杉粉、杉粉和麻黄粉零星出现;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低(<2.7%)。孢粉组合表明始新世时盆地中央的平原或丘陵地带生长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在盆地周围的山地生长着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植被。 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长昌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如下:年均温为14.2 - 19.4oC;最热月均温为24.1-29.1 0C;最冷月均温为1.7-8.6 0C;年较差为18.6-24.6oC;年均降雨量为797.5 -1113.3 mm;最大月降雨量为141.5 -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为8.9- 14.1 mm。 我们将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与吉林珲春始新世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始新世时两地虽然相距23个纬度,但南北气候差异不大,均比较温暖湿润。其可能原因是:一方面,当时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受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影响比较均一;另一方面,始新世时青藏高原抬升并不剧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势较为平缓,地面大气层的密度比较均匀,气温保持匀和状态。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目的:检测青海土族和撒拉族健康个体HLA2DQA1 和2DQB1 等位基因频率,了解和分析这两个民族的HLA2 DQA1 和2DQB1 基因多态性。方法:用PCR2SSO 方法检测132 名土族和80 名撒拉族健康个体的HLA2DQA1 和2DQB1 的基因多 态性,并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土族和撒拉族在HLA2DQA1 和2DQB1 高频率等位基因分布 上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两种民族HLA2DQA1 3 0102 和3 0501 以及DQB1 3 0201、3 0301、3 0402 和3 0602 基因分 布频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土族和撒拉族与北方诸民族的等位基因频率接近,而与其他南方诸民族的差异相对较大。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对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的部分rbcL基因片段(1137bp)进行了测序比较,序列比较显示rbcL基因在甘蔗属和近缘属种间的变异极低,一些来自不同属的个体序列完全一致,而某些同属内不同种个体却略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rbcL基因在甘蔗属及其近缘属种之间的进化速率缓慢而不稳定,难以用于系统发育研究。不过,不同聚类方法都将斑茅与其它属种分开,放在玉米与甘蔗属和其它近缘属种分枝的外部,提示斑茅不应列入甘蔗属或蔗茅属,而应独立为一属。

Relevância:

100.00% 100.00%

Publicador:

Resumo:

The phylogeny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Chinese ranids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two nuclear (tyrosinase and rhodopsin) and two mitochondrial (12S rRNA, 16S rRNA) DNA fragments. Maximum parsimony, Bayesian, and maximum likelihood analyses were emplo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