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resultados para BON-20-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讨论了目前16O(α ,γ) 2 0 Ne反应的实验研究工作 ,并对2 0 Na β+—→2 0 N →16O +α的β+ 缓发衰变α能谱的相对强度值同文献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低能激发能级、共振强度及其对共振截面的贡献、S因子的理论研究 .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 0 Na束流 ,通过2 0 Na β+2 0 Ne →16 O+α过程 ,测量了2 0 Na的衰变半衰期T1/2 及衰变α粒子能谱 .结果表明 ,除了Ed≥ 2 .688MeV的 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 ,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 为 0 .890和 1 .0 54MeV ,1 .991MeV ,2 .4 2 4和 2 .4 57MeV的2 0 Ne低激发能级的 3条α谱线 .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用半经典模型考虑20Na+208Pb→p+19Ne+208Pb的Coulomb解离过程。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前角放置的望远镜阵列对Coulomb解离碎片的探测效率。讨论了天体环境下p+19Ne→20Na俘获反应道的低能级共振截面测量的可行性。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Target ionization and projectile charge changing were investigated for 20-500 keV/u Cq+, Oq++He (q=1-3) collisions. Double- to single-ionization ratios R-21 of helium associated with no projectile charge change (direct ionization), single-electron capture, and single-electron loss were measured. The cross-section ratio R-21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collision velocity v, the projectile charge state q, and the outgoing reaction channel. Meanwhile, a model extended from our previous work [J. X. Shao, X. M. Chen, and B. W. Ding, Phys. Rev. A 75, 012701 (2007)] is presented to interpret the above-mentioned dependences. Good agreement is found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An experiment of Mg-22 and Ne-20 beams bombarding on a C-12 target at an energy of 60 similar to 70 A MeV has been performed at the RIKEN projectile fragment separator (RIPS)in the RIKEN Ring Cyclotron Facility to study the two-proton correlated emission from Mg-22 and Ne-20 excited states. The two-protons momentum correlation function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Mg-22 and Ne-20, respectively. The trajectories of the Mg-22 decayed products (Ne-20 + p + p) were also measured to get the angul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rotons in Center of Mass of decaying system by relativistic-kinematics re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exhibit that Mg-22 has the features of He-2 cluster decay mechanism.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通过大量样品分析和数据收集,研究了最近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主要指标——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黏粒的变化情况,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分析的辅助下,研究了该5项肥力指标以及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20年中该地区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明显降低,速效磷平均含量有较大增加;速效磷的变异系数变化最大,pH变化最小;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以一、二级为主(80%以上),但21世纪初土壤肥力质量几乎被二、三级地所占据(98%以上)。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明显降低可能与长期以来重种轻养有关。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概述我国目前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中的主要炉型,着重介绍LFX-20型逆燃式焚烧炉焚烧处置医疗废物的实际运行工况。在1燃室、2燃室平均温度分别为869.5℃和898.7℃条件下,对医疗废物焚烧烟气进行检测。各项常规指标均低于国标限值,二恶英检测中其质量浓度实测值为15ng/m3,相应毒性当量为0.46ngTEQ/m3,同时对医疗废物焚烧后产生烟气中二恶英和灰渣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焚烧后底渣体积约为焚烧前医疗废物体积的1/10,重量为原来的12%~18%,飞灰热灼减率为34.6%,并给出分析结果。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研究了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如下:1)优势度:所有人工林乔、灌、草3层均以乔木层优势度最大,且乔木层优势度均大于天然次生林和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而所有天然次生林及枫香林均以乔木层优势度最小。12种类型群落灌木层优势度都较小,均值仅0.17。草本层,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草丛和木(Loropetalumchinense)疏花雀麦(Bromusremotiflorus)灌丛优势度较大,分别为0.53和0.51。2)多样性:从乔、灌、草3层比较,枫香林、天然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以乔木层最大,其它群落以灌木层最大,而所有人工林以乔木层最低。乔木层中枫香林最高(2.61);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存在相似之处:马尾松+湿地松(Pinuselliottii)林最高,除马尾松+山鸡椒(Litseacubeba)林、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枫香林外,其它人工林多样性均高于天然次生林和枫香林。3)丰富度:各群落均以灌木层最大;枫香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种类丰富度均很高,但草本层很低;天然次生林乔木层丰富度指数大于人工林。4)均匀度:从灌、草层比较,除木疏花雀麦灌丛和白茅草丛外,其它群落草本层均匀度均大于灌木层。乔木层,板栗+枫香林和马尾松+山鸡椒林均匀度指数很大,大于0.76,其它人工林均匀度小于天然次生林和枫香林。灌木层,除板栗+枫香林外,其它人工林均匀度都大于天然次生林和枫香林。5)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相互补充,很好地反映了不同群落类型之间的差异。β多样性将12种类型群落分成3大类,草丛、灌丛、具乔木层的群落,其中草丛与其它类型群落相异性最大。枫香林是位于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在地理格局变化方面,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产业与经济格局变化,改变了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供需格局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综合采集20世纪前、中期全国多种宝贵的土地利用数据,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土地利用资料,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部分省区按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为7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及黄土高原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蒙新区,分别对各区的农林土地利用,即耕地、林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20世纪50~60年代,各区的耕地面积增加较多,最大年增长率为2.63%,区域差异较大;20世纪前、中期林地面积以1949年为界,此前总体下降、此后有一定的增加趋势.有林地面积也呈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7个方面。除上述进展外,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是国家食物安全评估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的基础。近年来对食物安全的研究集中于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对复种指数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作物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变化的估计一直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但获得这些数据费时费力,时效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更缺乏准确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信息。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实时变化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复种指数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者应用多时相NOAA/AVHRR遥感观测数据和峰值特征点检测法提取全国尺度的复种指数,并分析其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复种指数整体增加,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山东丘陵等地区有所降低。复种指数下降的耕地占全国总面积15%左右。在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区,复种指数在平原地区有所增加或保持稳定,下降多发生在丘陵山地,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精耕细作地区出现复种指数降低的趋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本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我国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90年代后5年总体增速减缓,西部增速加快。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跨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优势

Relevância:

20.00% 20.00%

Publicador:

Resumo: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指标之一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速率,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GLOPEM模型模拟得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1988-2008年的NPP数据,计算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外1988-2008、1988-2004,以及2004-2008年3个时间段的NPP年际变化速率,比较了三江源保护区内外的NPP年际变化。同时对三江源各个下属保护区的NPP增长潜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认为,三江源地区自生态系统工程实施以来,NPP有了明显的回升,回升速率约为0.47gC/m2.a,其内部大多数子保护区的NPP也有了明显恢复,NPP回升的保护区占到总保护区数量的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