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resultados para 7140-240
Resumo:
从生态地理背景论草地畜牧业产业在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黄土高原要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的目标,契机是退耕还林还草,突破口是建立能兼顾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地形地貌、水热分布及自然植被特征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实施以农为主或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方略,均有悖于黄土高原生态地理背景。而草地畜牧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及其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吻合了黄土高原的生态地理背景,具有生态的适应性和生产的有效性,应作为黄土高原优化的生态生产范式建制中的主导产业。未来黄土高原产业的发展格局应该是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农业和林业作为补充和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此外,未来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家畜养殖应以舍饲为主。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特征与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在3—149年的时间尺度上,对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特征和土壤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时间尺度的延伸,土壤全C、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全K、全Na和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土壤全P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表层( 0~10 cm)土壤Ca0含量呈下降趋势,深层( 20-30 cm,40-50 cm)则呈增加趋势。演替过程对土壤养分动态影响的程度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弱;2)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中间阶段最高,后者对应于中等土壤养分水平;3)在演替的早期阶段,植物群落优势种往往具有稳定的土壤种子库,CR-生活史对策和S.繁殖对策,在贫瘠的土壤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具有较强的水平扩展能力和克隆繁殖能力,C-生活史对策、对土壤C,N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多年生植物在演替中后期占据群落的优势地位。此外,在所涉及的物种生物学特征中,多年生生活史,C-、CR-、SC-、SR-、S.对策,以及R-、W-、Bs-、VBs-和V-繁殖对策等在非优势物种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4)C-、 SC-对策,克隆能力,多年生生活史,水平扩展能力,种子的动物传播方式,秋季开花,荚果、坚果等特征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全C,全N和全K含量正相关; 而S一、SR-、R-、CR-对策,一、二年生生活史,种子繁殖,S.繁殖对策,以及胞果、蒴果等特征的比例与土壤全Na,Ca0含量和土壤pH正相关。在演替过程中出现的物种均属草本植物生活型,因此,草原可能是黄土高原上受制于大尺度环境条件(显域生境)下的优势植被类型(特别是降雨量不超过550 mm的地区)。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几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和氮含量的动态特征 探讨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六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6 13C)和氮含量的季节动态、种间差异及其与植被恢复过程的关系。六种优势植物分别是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出现在演替的先锋阶段:达乌里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出现在演替的第二阶段;长芒草(Stipabungeana)、万年蒿(Artemisia gmelinii)和茭蒿(Artemisia giraldii),出现在演替的第三阶段; 白羊草( Bothriochloa ischaemun)出现在演替的顶级阶段。六种优势植物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比率分别是-26.89±0.66‰,-26.24±0.48‰, -26.21±0.49‰, -26.86±1.09‰, -27.61±0.39‰和-15 .81±1. 79‰;氮含量分别是2.36±0.63%,2.38±0.29%,2.0±0.29%,2.0±0.25%,1.50±0.37% 和1.24±0.19%。白羊草、长芒草、茭蒿和达乌里胡枝子叶片氮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猪毛蒿和铁杆蒿叶片氮含量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白羊草叶片δ 13C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而其他5个优势种叶片δ 13C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的δ 13C值和氮含量特征表明:处于演替顶级阶段的优势种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产量较低,但光合作用动态对土壤水分的季节波动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相反,处于先锋阶段的优势种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叶片净光合产量较高,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可塑性较低。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无论是在叶片δ 13C,氮含量均存在差异。优势种叶片δ 13C和氮含量季节动态反映了不同物种在环境(主要指土壤水分)波动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对策。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非最高光和能力)和最高光合可塑性的物种将成为黄土高原自然植被顶级植物群落中的最终统治者。 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力基础 遵循生产-生态兼顾的原则,在黄土高原197个区县土地利用方式重新规划的基础上,对支撑黄土高原畜牧业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牧草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规划的牧、林、农、果用地占生产用地的比例分别是草地44%、林地22%、基本农田20%、果园14%; 197个县区预测的总牧草生产潜力达1,0488,1028t.y-l,可载畜1,0488,1028个羊单位.y-1。按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黄土高原预测的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524,4051万元.y-1,是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的5.3倍,超过1999年黄土高原农业总产值14 %。农业人口人均预测畜牧业产值大于1000元的区县占59%;小于1000元的区县占41%。此外,黄土高原预测的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147.2234亿元RMB.yr-1。畜牧业、果业、林业和基本农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是46%、27%、14%和13%。随着畜牧业产业链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的日趋合理,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总值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黄土高原草地畜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黄土高原优化的生产.生态范式建制中的主导产业。
Resumo:
虫(nematodes)是世界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每年给世界农业生产造成约10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是世界各国一直关注的重点病害之一。线虫可以危害各种大田作物和各种温室植物,几乎所有的栽培植物都有线虫危害发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健康意识的觉醒,传统防治根结线虫的药物如溴甲烷等因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或者由于高毒、使用不便、抗药性等原因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研究环保高效防治线虫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技术之一。本研究尝试通过物理方式防治蔬菜根结线虫,并调查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 1. 设计制造了功率20 Kw,频率为915 MHz的大功率土壤微波处理机,并通过了田间试验; 2. 设计制造了每小时120 g臭氧产量的便携式臭氧土壤处理机,并通过了田间试验; 3.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法L9(34)在山东寿光蔬菜大棚进行了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试验,综合考察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等不同处理水平对根结线虫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大棚土壤经微波60 s照射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数和根结指数(p < 0.05),盆栽试验只需处理10 s即可显著防治甜瓜根结线虫(p < 0.01);以120 g/h臭氧浓度处理5 s也能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的数量(p < 0.05);田间施入5 g/m2的EM菌,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结线虫的数量(p < 0.05);盆栽试验中微波吸收剂具有降低根结线虫数量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则具有增加根结线虫的趋势,不同处理水平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2) 微波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甜瓜单瓜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以120 g/h臭氧浓度处理甜瓜能够显著增加甜瓜单瓜重(p < 0.05);200 g/m2微波吸收剂能够显著提高甜瓜单瓜重(p < 0.05);以5 g/m2EM菌处理土壤则显著降低甜瓜单瓜重(p < 0.05)。 3) 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对甜瓜糖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以3 g/m2的EM菌处理甜瓜能够显著降低甜瓜的糖度。 4) 不同因素对甜瓜硬度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5) 微波处理60 s能够显著提高甜瓜的果型指数(p < 0.1),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等因素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果型指数影响差异不显著。 6) EM菌5 g/m2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株高(p < 0.1),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株高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7) EM菌5 g/m2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甜瓜根径(p < 0.1),微波、臭氧、微波吸收剂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根径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8) 微波处理60 s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0-5 cm)的有机质含量(p < 0.01);以120 g/h的臭氧浓度处理,则可以显著提高10-15 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 < 0.05),其它处理因素的不同水平对有机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9) 微波不同处理水平对土壤全氮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 < 0.05);120 g/h臭氧处理浓度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0-5 cm)的土壤全氮量(p < 0.1);100 g/m2微波吸收剂处理水平能够显著提高10-15 cm土壤全氮量(p < 0.05);EM菌3 g/m2的处理水平则显著降低5-10 cm土壤全氮量(p < 0.05)。 10) 微波、微波吸收剂、EM菌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对土壤全磷没有显著影响;240 g/h臭氧浓度处理5 s能够显著降低10-15 cm土层的土壤全磷含量(p < 0.05)。 11) 微波、微波吸收剂对土壤全磷没有显著影响;臭氧处理具有降低土壤有效磷的趋势,EM菌处理则有提高土壤有效磷的趋势,但是 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12) 微波处理对土壤EC值没有显著影响;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处理具有降低土壤EC值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13) 微波处理30 s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pH值(p < 0.05),臭氧、微波吸收剂、EM菌处理具有提高土壤pH值的趋势,但是不同处理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Resumo:
近年来有证据证明,光系统II(PS II)反应中心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异质性,它与光舍原初过程、激发能的分配和调节、胁迫因子导致的光合单位的损伤与修复等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及其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工电子受体与PS II还原侧异质性电子传递的关系.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精确测定无活性PS II中心相时含量的软件和方法,圆满完成了本研究任务。此外,也参加了新的非调制式动力学荧光计的研制及其软件的编写. 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结果: 1.用N80-BASIC语言结合汇编语言重新编写了本室快速(ms级)叶绿素动力学荧光计的测控程序,使快速荧光上升曲线的采样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100μS/点),可对Fo、Fi等关键荧光参数进行精确测定,为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准确测定奠定了基础.新研制的荧光计的软件用C语言编写,可在IBM PC兼容机上运行,采样速度最快可达25μs/点,对Fo和Fi等参数的测定更加可靠和精确.新荧光计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了彻底地更新,具有高信噪比、高响应、高精度、低功耗等优点,其性能己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高温胁迫诱导小麦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显示40℃-50℃20分钟以内的高温胁迫导致681nm的吸收峰下降,同时引起663nm的吸收峰增加,表明高温胁迫引起部分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破坏和游离的叶绿素分子的增多.在更严重的高温胁迫下(55℃5分钟以上),体内游离的叶绿素分子(△A663)本身也遭到进一步的降解. 3.小麦类囊体膜低温( 77K)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温和的高温胁迫(40℃20分钟以内)可导致激发能更多地从PS II向光系统IcPsi)分配,而更严重的高温胁迫(45℃- 55℃20分钟以内)对PS II和PS I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F684和F736)均有破坏作用. 4.高温胁迫诱导小麦叶片荧光诱导动力学、荧光猝灭及其荧光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首先导致有效量子产量(E.Y.)的下降,胁迫作用进一步加强导致最适量子产量(0.Y.)下降,而对光化学猝灭qP的影响较晚.这说明和PS II电子受体侧的电子传递和与二氧化碳固定有关的酶系统对高温胁迫极为敏感.其次,PS II放氧系统的损伤也早于PS II原初反应中心的失活.同时,在自然界条件下,存在着高温和高光强对植物的加强协同的光抑制和破坏作用. 5.在研究高温胁迫诱导荧光动力学及其参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测定和计算高温胁迫的植物样品中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合理方法.认为在高温胁迫导致可变荧光( Fv)猝灭的情况下,应以Fvi(Fvi=Fi-Fo)对室温对照的可变荧光(FVCK)的比值作为计算无活性PS II中心相对含量的指标(Fvi/FVCK).我们在弱激发光下测得正常的小麦和菠菜的无活性PS II中心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155±0.011和0.094士0.010. 6.高温胁迫诱导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异质性的相互转化的研究。结果发现50℃以下小于10分钟的处理,对PS II有活性和无活性中心的比值无明显影响:而经过50℃和55℃高温处理5-10分钟,有活性PS II中心才明显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并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发生在Fo己明显增加和Fv明显猝灭之后,也就是说它迟于高温胁迫对PS II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II)与PS II反应中心结合的破坏以及对放氧侧的损伤. 7.高温胁迫后的室温恢复期中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相互转化的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不太严重时(如50℃1分钟),无活性PS II中心的含量降至对照的70%,在随后室温60分钟恢复过程中继续降为50%。而Psn氧化侧的活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部分恢复。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如55℃5分钟和55℃10分钟)后,无活性PS II中心数目在随后的60分钟室温恢复期中,从恢复开始时为对照的130%和150%继续增加到240%和290%,且有加速转化的趋势。这说明高温胁迫诱导PS II还原侧异质性中心的转化除包含一个快速、直接的机制外,还启动了某种间接转化的机制. 8.对DMQ和DCBQ两种人工电子受体对有活性和无活性PS II中心的作用提出了不同见解。Cao和Govindjee(1990)认为DMQ(>20μmoI.L-1)只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而DCBQ(>15, μmoLL-1)可完全接受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PS II中心的电子。但Lavergne等(1993)认为DCBQ不能接受无活性Psn中心的电子.我们用Stern-Volmer猝灭公式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MQ在较高浓度下(如120μmoI.L-1)才可完全接受有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但DCBQ的浓度在比Cao等几乎高出一个数量级( 120μmoI.L-1)的情况下,也只接受部分无活性PS II中心的电子( 40%)。另外我们发现,DMQ和DCBQ对Fm的猝灭不是随猝灭剂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而是一条近似饱和曲线,说明它至少包括两种以上不同的猝灭机制. 9.Mg2+诱导PS II异质性(Cα/Cβ)的研究。我们小组发现Mg2+诱导的chl a荧光增强动力学曲线包含Cα和Cβ两个指数成分,说明Mg2+在抑制激发能满溢,调节激发能向有利于PS I1分配的过程中存在异质性。其中Cβ比Cα具有更长的迁移寿命、更低的活化能和Mg2+半饱和浓度.这些说明Cβ比Cα更有可能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发生迁移,从而在两个光系统之间起调节激发能分配的作用. 10.提出了高温胁迫诱导PS II异质性中心相互转换的可能模型.高温胁迫导致PS II异质性的转化包括几个步骤:有活性的α型PS II专荧光猝灭态的PS II专有活性的β型PS II专无活性的β型PS II专破坏了的PSⅡ.前两种转化一般具有可逆性.当高温胁迫进一步加强后,转化失去可逆性,在胁迫去除后,有活性PS II中心可继续向无活性中心转化,后者还有可能进一步受到破坏。
Resumo:
Although spermatozoa from several species of nonhuman primates have been cryopreserved, there has been no report of success with rhesus macaque spermatozoa as judged by functional assays. Two Tris-egg yolk freezing media. TEST and TTE. which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cynomolgus macaque (Macaca fascicularis) spermatozoa, were compared for cryopreservation of spermatozoa From four rhesus macaques (Macaca mulatta). The postthaw motility (percentage and duration) of spermatozoa cryopreserved in TT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for spermatozoa cryopreserved in TEST. The function of sperm cryopreserved in TTE was evaluated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r oocytes collected from gonadotropin-stimulated prepubertal rhesus macaques. Of the inseminated oocytes. 82 +/- 13% were fertilized and 63 +/- 22 and 39 +/- 21% of the resulting zygotes developed into morulae and blastocyst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hesus macaque spermatozoa can be effectively cryopreserved in TTE medium. This finding will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 vivo and in vitro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this species. (C) 2001 Academic Press.
Resumo: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及其基因和在制药上的应用,属于生物医学领域。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是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量为4248.27道尔顿,等电点为11.47,多肽全序列一级结构为:Gly Leu Phe Thr Leu Ile Lys Gly Ala Ala Lys Leu Ile Gly Lys Thr Val Pro Lys Lys Gln Ala Arg Leu Gly Met Asn Leu Trp Leu Val Lys Leu Pro Thr Asn Val Lys Thr (GLFTLIKGAAKLIGKTVPKKQARLGMNLWLVKLPTNVKT)。编码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的基因由343个核苷酸组成,其中编码成熟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为第123-240位核苷酸。人工合成的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可以作为制备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治疗药物被应用。本发明的无指盘臭蛙抗微生物多肽具有抗菌谱系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
Resumo:
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观察研究和描述了云南冬虫夏草优势寄主昆虫白马蝠蛾5龄幼虫的前肠、中肠、后肠及唾腺的构造。图4
Resumo: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contribution of area 7 to the short-term visual spatial memory. Three rhesus monkeys (Macaca mulatta) were trained in the direct delayed response task in which 5 delay intervals were used in each session. When each monkey reached the criterion of 90% correct responses in 5 successive sessions, two monkeys underwent a surgery while the other one received a sham operation as a control.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surgery, bilateral areas 7a, 7b and 7ip of the parietal cortex of two monkeys were precisely lesioned. After 7 days of recuperation, the monkeys were required to do the same task.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correct responses in the lesioned animals decreased from 94.7% to 89.3% and 93.3% to 82.0%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ce, P > 0.05, n = 2). In addition, the monkeys' complex movements were mildly impaired. The lesioned monkeys were found to have difficulty picking up food from the wells. In the second stage, bilateral area 7m was lesioned. In the 5 postoperative sessions,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correct responses in one monkey, with a relatively precise 7m lesion, decreased from 94.7% to 92.2% (no significance, P > 0.05), while the other monkey, with widely spread necrosis of lateral parietal cortex, showed an. obvious decline in performance, but still over the chance level. After 240 trials this monkey reattained the normal criter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e lesions of area 7 of the parietal cortex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hort-term visual spatial memory,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sensitive to les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they also support the notion of dissociation of spatial functions in the prefrontal and parietal cortices.
Resumo:
其它部委、高等院校基金
Resumo:
黑长臂猿(H y lobates concolor) 是现生11 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 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4 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 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 已 分化为6 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5 亚种中, 海南亚种(H. c. hainanus) 现今仅20 余只, 是最 濒危的一个亚种; . 北部湾亚种(H. c. nasu tus) 50 年代曾在广西西南部发现, 60- 70 年代已绝 迹; 指名亚种(H. c. concolor) 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滇南和滇中哀牢山。滇南约有100 余只, 滇中哀牢山可能有40- 60 群, 180- 240 只; 景东亚种(H. c. j ing d ong ensis) 为滇中无量山的 特有亚种, 现有100- 116 群, 430- 500 只; 滇西亚种(H. c. f u rvog aster) , 只分布在滇西南的 沧源、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地, 约有26- 42 群, 100- 150 只。现今, 黑长臂猿的分布区已不足 1 000Km 2, 总数量约1 000 只, 为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造成黑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热 带和南亚热带原始森林的被破坏和缩小、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境破碎和恶化、过度猎捕和长臂 猿自身的生物学弱点。目前, 中国的黑长臂猿已在9 个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Resumo:
慢性应激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是神经科学的热点问题,在脑内,海马和前额叶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也是应激易累及损伤的主要靶区。膜流动性的改变在神经细胞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为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的作用。采用多因素慢性应激动物模型,通过开场试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且测定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应激后即刻,在新异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显著降低(p<0.05,p<0.01),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p<0.01);并且应激组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显著降低(p<0.05,p<0.01);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显著增加(p<0.05,p<0.01)。停止应激后一周,应激大鼠的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明显的开场行为改变和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这些变化可能与突触体膜流动性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