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resultados para 310-M0009B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牡丹复合体(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Complex)属芍药属牡丹组,为中国特有的落叶亚灌木,野生类型均为濒危种,仅局限分布于以秦岭为中心的较小区域。由于分布区有限,个体数量少,栽培历史长,育种广泛,种间极易杂交,网状进化的广泛发生,使得该复合体分类混乱。本文选取牡丹复合体6个野生种以及2个近缘类群,采用分别基于核酸印迹杂交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细胞核核糖体基因片段ITS/18s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采用微卫星DNA指纹分析技术。选取18种内切酶对特异片段进行酶切消化。共得149个酶切位点,其中67个为变异位点,占45.0%。其中编码区(2.Okb,含18s,5.8s,26s)有突变位点29个,占该区段长度的1.4%;非编码区(490bp,含ITS-1,ITS-2)有突变位点38个,占该区段长度的7.8%。由此,可明显比较二者进化的保守程度和进化速率。两段间隔区的变异程度也存在差异。ITS-1为6.0%.ITS-2为9.9%。这说明构建系统树时二者的选用应得到综合考虑或加权。在复合体内不存在长度变异,即无缺失或插入发生,暗示了该复合体各种之间亲缘关系的紧密。根据Neighbor-joining法并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关系图,结果如下:(1)卵叶牡丹(神农架红花类群)与紫斑牡丹分化较早,考虑其与复合体内其它各种之间的遗传距离,支持将其定为新种的观点;(2)神农架白花类群与与卵叶牡丹亲缘关系非常相近,这一结果支持了来自其它分子和表型分析的结果;(3)延安牡丹与紫斑牡丹亲缘关系极近,但与矮牡丹关系较远,是否为上述两个种的杂交种,目前为止尚无充分的证据,作为存疑种处理;(4)川牡丹和矮牡丹进化关系密切,这一结果与ITS序列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加之其地理分布式样的不连续性说明了它们的古老和残存性质,这可进而推广至本复合体乃至整个牡丹组。我们认为现存的分布格局可能是地理与气候演化的产物,估计牡丹组的野牡丹复合体从本复合体分化出去的时间约为310 - 750万年前。由于基因间协调进化的不均一作用和该类群杂种的早期起源限制了核糖体基因在追溯其网状进化历程上的作用,这符合基因转换的梯度理论。最后讨论了nrDNA得到的基因树与其它的基因树和种系树之间的关系。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稻属(OryzaL.)隶属禾本科(Poaceae)之稻族(OryzeaeDUmort.),广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目前认为该属约含20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中国产4个种。亚洲栽培稻(O. 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在中国则为第一粮食作物。在稻种基因库中,发掘野生稻中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解决当今人口与粮食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举世瞩目。针对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环境恶化而导致野生稻居群的大量绝灭与急剧萎缩的状况,制订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已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野生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十分贫乏,缺乏制订保护策略的科学基础。这一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本文基于1994-1995年对中国三种野生稻濒危状况的调查结果,利用等位酶分析对普通野生稻26个居群,药用野生稻8个居群和疣粒野生稻l7个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并重点对目前育种价值最大而濒危程度最高的普通野生稻从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根据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它们的濒危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保护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一.普通野生稻D.rufipogon Griff. 在中国的三种野生稻中,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A=1.33,P= 0.227,Ho=0.033和He=_0.068),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310)。广西与广东的居群较其它地区的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华南可能是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现存的所有三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A=1.10.p=0.148,Ho=0.007和He=0.079),与该地区栽培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成鲜明对照,普通野生稻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 1.通过14个中央居群与5个边缘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了边缘居群的遗传结构明显不同于中央居群: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遗传分化均低予中央居群,杂合子比中央居群更为不足。而且,从中央居群到边缘居群,位点的多态性逐渐丧失,遗传多样性水平递减,一些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逐渐地发生变化。 2. 通过7个受栽培稻基因渗入的居群与5个隔离较好居群的对比研究表明,被渗入居群虽然在形态上表现出复杂的变异式样,但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无相应的增高。栽培稻基因流对野生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遗传同化,即阻止其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3. 通过对2个低纬度居群与2个北缘居群两个生活史阶段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繁育系统是影响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因素之一。在低纬度居群中种子阶段的遗传变异高于植株阶段,在高纬度居群中则相反。 4.通过对北缘居群(江西东乡)1980年,1985年和1994年的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发现该居群的遗传结构逐渐在发生变化,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水平不断下降,居群越来越偏移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和杂合子变得越来越缺乏。 5.通过对一个典型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元江居群)的居群内遗传结构的研究,表明遗传变异在3个亚居群间分布不均衡,基因型里聚集分布,使得亚居群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导致其居群遗传结构的亚划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有限的基因流(Nm=0.964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从传粉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野外观察、室内测定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毛乌素沙地的两种蜜源植物羊柴(Hedysarum leave)和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 sinensis)的开花物候、花生物学特性、传粉昆虫行为以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自然居群中,存在着开白色花和紫红色花的两种羊柴植株,其中白色花植株仅占5.5±1.56%左右。白色花和紫红色花植株的花期存在明显的重叠,白色花植株的花期集中在8月中旬到9月上旬,而紫红色花植株的花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9月中旬。在整个花期内,单个白色花植株的生产的总花数为125±11.33朵,明显少于紫红色花植株的372±30.38朵,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 2. 羊柴白色花和紫红色花的单花花粉量、胚珠数和P/O值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单花开放的整个过程中,白色花的花蜜分泌量显著地高于紫红色花,但白色花和紫红色花的花蜜糖分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即都具有两个花蜜浓度高峰值。 3. 羊柴白色花植株稳定且访花频率较高的传粉者是散熊蜂、白脸条蜂和意大利蜂,而紫红色花植株稳定且访花频率较高的传粉者有散熊蜂、白脸条蜂、意大利蜂和海切叶蜂。传粉昆虫在白色花上的单花停留时间比紫红色花的稍长,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4. 羊柴白色花植株和紫红色花植株自花授粉的结实率(白色花:4.31±0.34%;紫红色花:4.58±0.53%),相对于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白色花:19.77±2.31%;紫红色花:21.03±3.02%)较低。自然结实率(白色花:25.93±2.30%;紫红色花:25.24±1.61%)没有显著性差异(F=0.25;P=0.80)。此外,羊柴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5. 角蒿花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9月初,单花开放时间为5-9h;单花花粉量为18816.27±326.70、在花开放后3-4h时,花粉活力达到最大值71.98±1.23%,胚珠数为180.80±5.30,P/O值为104.7。在花开放后3-4h时,花蜜量达到最大值1.41±0.35ul。角蒿的传粉昆虫仅有散熊蜂和四条无垫蜂。在花开放过程中,花粉活力动态和花蜜分泌动态都与传粉昆虫的行为不吻合。 6. 角蒿自花授粉和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和结籽率均无显著差异。自然结实率为85.93±1.63%,显著地低于自花授粉和人工异花授粉,但是,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及自然对照的结籽率无显著差异。在开放传粉的情况下,被去雄的花结实率仅为48.90±5.37%,说明昆虫传粉仅贡献一部分结实率。角蒿不存在无融合生殖。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本论文在国内首次利用飞秒吸收光谱技术对PSII颗粒和PSII 核心复合物两个不同层次的PSII样品的原初反应过程进行了研 究。实验采用 400nm 激发, 520~700nm探测,时间分辨率为 120fs。通过多指数拟合和全局分析,对不同波长下的多条衰减 曲线同时采用一套时间组分进行解析,得到了不同波长下的各个 组分的衰减相关差异吸收谱(DADS)。 在 PSII 颗粒的研究中,通过对所有衰减曲线进行数据拟合,解析出了0.16ps、2.8ps、8.6ps、20.9ps、38.8ps和一个非衰减的组分。分析它们各自在520nm~700nm范围内的不同吸收变 化特点,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在LHCII中,同一单体同一层中的Chlb与Chla分子之间 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约为0.16ps左右; 2.LHCII同一单体中,同一层中的Chla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约为 2.8ps 左右。这与在纯化的 LHCII研究中认为的一3ps组分为不同层的 Chlb→Chla的能量传递过程不同; 3.在PSII颗粒中,8.6ps 组分是与光化学过程有关的时间常数,它可能是从 LHCII 色素蛋白复合物向反应中心等的能量传递及在反应中心中的原初电荷分离过程的平均时间常数; 4.LHCII中不同单体之间的Chla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约为20.9ps。 在PSII核心复合物的研究中,通过对所有衰减曲线进行数据拟合,解析出了0.35ps、2.9ps、11.2ps、20.lps、36.5ps和一个非衰减的组分。分析它们各自在520nm~700nm范围内的不同吸收变化特点,并与PSII颗粒复合物所得结果相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PSII内周天线中相邻 Chla 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约为 0.35ps左右,这比LHCII中相邻Chlb与Chla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 0.16ps )要长;这说明内、外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物 具有不同的色素空间排列。可以预见在PSII核心天线中相邻叶绿素分子之间的距离要比 LHCII中相邻叶绿素分子的8.3—10.5A 的距离要大一些。这在以前的研究中,并没有见到报导; 2.PSII内周天线中不相邻的Chla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 约为11.2ps; 3.在PSII核心复合物研究中,2.9ps 和 20.lps 两个组分均与光化学反应过程有关,推测原初电荷分离过程可能是有辅助叶绿 素分子参与的两步反应。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海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是十分丰富的。南海北部区域表层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情况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构建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该区域内表层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获得了8000多个细菌16S rDNA基因、真核微生物ITS 区基因及光合微型生物 psbA 基因单克隆。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区域表层水中存在两种不同微生物类群,即近海岸带海洋微生物类群和开阔海域海洋微生物类群。 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中,确定了507个OTUs。93.7% 的16S rDNA 序列定义在同一种水平上,1.4 %的16S rDNA序列定义在同一属的水平上,2.7%的16S rDNA序列定义在同一纲的水平上,1.2%的16S rDNA序列定义在同一门的水平上。值得一提的是有0.7%的南海表层水样品的16S rDNA 序列,属于目前数据库中的未知序列。系统育树分析表明这类序列可归属于4个不同的分枝群。与Venter’s Sorcerer II 海洋科考(马尾岛海域)的结果不同,南海北部区域表层水中,并没有发现SAR11分支细菌、丝状杆菌(Fibrobacter)和Rheinheimera细菌序列,但南海北部区域却发现了马尾岛海域未检测到的物种,如酸杆菌门、恐球菌-栖热菌门、厚壁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浮霉菌门以及疣微菌类细菌。除疣微菌外,其他5种细菌都是海洋环境样品中较为常见的细菌。变形菌门、蓝细菌及厚壁菌门细菌序列是南海北部表层样品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中的主要类群。 真核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海洋真菌是海洋表面生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样品的原核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上,很少关注海洋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布。本研究通过构建ITS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得到了3044条ITS序列,最终定义了1288个OTUs。其中,329个OTUs序列定义在同一种水平上,310个OTUs序列定义在同一属或纲的水平上,123个OTUs序列定义在同一门的水平上。值得注意的是有339个OTUs的序列,属于目前数据库中的未知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它们分别归属于4个不同的分枝群。这表明以往对海洋真核微型生物的多样性仍知之甚少。盘菌亚门、体腔动物门和担子菌纲是南海北部表层样品ITS基因克隆文库中的主要类群。此外,在南海北部区域还发现了少数归属于绿藻、链形植物、定鞭金藻类、放射虫类、Stramenopiles、Typhlocoela、壶菌类、多孢囊霉目、子囊菌门、地位未定的物种、 酵母、领鞭毛虫门、不可培养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的ITS序列。 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是依靠光合微型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完成的。利用新设计的psbA通用引物,对南海北部33个表层水样滤膜进行基因克隆文库建库分析,最终获得了南海北部区域表层水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研究3062条部分psbA基因序列,并将其划分为957个 OTUs。其中蓝细菌和未培养的病毒序列在psbA基因库中的数量最多。本研究还发现了南海北部区域存在11个独立分支的新型psbA类群。研究证实psbA基因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海洋光合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指示基因。 克隆文库相似性分析发现,在所有的16S rDNA克隆文库中没有任意两个站点的克隆文库相似性超过50%。虽然N401和N420站点的16S rDNA克隆文库相似性最大,但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接近。一些地理位置接近的站点,其16S rDNA克隆文库之间相似性比较接近。比如,海南岛区域的克隆文库之间就比较相似,且在同一分支。大多数地理环境相似的站点的16S rDNA克隆文库都聚在同一大分支上。例如,来自于珠江口区域站点的克隆文库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接近,而且分布在一个大分支中;开阔海洋区域的16S rDNA克隆文库,也大多聚类在同一分支中。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 N107 和N400 站点的16S rDNA克隆文库,就聚类到一起,分析发现这两个文库中所处的环境都是甲烷产生区,其中都含有相似的与甲烷代谢相关的菌群。不过从整体来看,整个南海北部的细菌群落,大致分为两大类:中国大陆近海岸微生物群落和开阔海域微生物群落。33个ITS克隆文库的相似性分析发现:相似性在10%以下的类群,可以分成两大分支,而且该分类,比细菌群落的分布情况更接近南海北部的地理环境特征。对psbA基因克隆文库的相似性分析也验证了在南海北部区域表层水中存在两种不同微生物生态系统。 此外,本研究针对分子生态专业软件DOTUR程序在处理大量克隆文库数据时所遇到的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new metalloproteinase-disintegrin, named Jerdonitin, was purified from Trimeresurus jerdonii venom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36 kDa on SDS-PAGE. It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ADP-induced human platelet aggregation with IC50 of 120 nM. cDNA cloning and sequencing revealed that Jerdonitin belonged to the class II of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s (SVMPs) (P-II class). Different from other P-II class SVMPs, metalloproteinase and disintegrin domains of its natural protein were not separated, confirmed by internal peptide sequencing. Compared to other P-II class SVMPs, Jerdonitin has two additional cysteines (Cys219 and Cys238) located in the spacer domain and disintegrin domain, respectively. They probably form a disulfide bond and therefore the metalloproteinase and disintegrin domains cannot be separated by posttranslationally processing. In summary, comparison of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Jerdonitin with those of other P-II class SVMPs by sequenc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 conjunction with natural protein structure data, suggested that it was a new type of P-II class SVMPs. (C) 2003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A total of 38 Amiota (s. str.) species (about 40% of the world total) are reported from southern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23 new species, i.e. sinuata species-group: aculeata Chen and Aotsuka, sp. nov., subsinuata Chen and Aotsuka, sp. nov., xishuangbanna Chen and Aotsuka, sp. nov.; basdeni species-group: brevipartita Chen and Gao, sp. nov., curvispina Chen and Gao, sp. nov., lipingae Chen and Gao, sp. nov., huae Chen and Gao, sp. nov., longispina Chen and Gao, sp. nov.; taurusata species-group: asymmetrica Chen and Takamori, sp. nov.; femorata Chen and Takamori, sp. nov., yixiangensis Chen and Takamori, sp. nov.; alboguttata species-group: ailaoshanensis Chen and Watabe, sp. nov., arcuata Chen and Watabe, sp. nov., dehiscentia Chen and Watabe, sp. nov., jizushanensis Chen and Watabe, sp. nov., latitabula Chen and Watabe, sp. nov., luguhuensis Chen and Watabe, sp. nov., nozawai Chen and Watabe, sp. nov., paraspinata Chen and Watabe, sp. nov., shangrila Chen and Watabe, sp. nov.; and ungrouped: fuscicata Chen and Zhang, sp. nov., wangi Chen and Zhang, sp. nov., wuyishanensis Chen and Zhang, sp. nov. A key to all species from southern China is provided. The Amiota fauna of southern China at the species-group level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ix geographic regions. The subgenus Amiota is assumed to have originated and produced many species-groups in the Oriental region of East Asia, and then the basdeni, alboguttata and rufescens species-groups might have spread to Europe and North-Central America throughout the Palearctic region of East Asia and both the apodemata, sinuata and nagatai species-groups to tropical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药物成瘾被认为是药物长期作用于脑而产生的一种慢性复吸性脑疾病,长期反复的药物(如吗啡)滥用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药物依赖、药物耐受、强迫性药物寻求等.本实验利用条件化位置偏好(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来检测大鼠对吗啡依赖和心理渴求等过程;采用双声刺激听觉诱发电位来研究大鼠在慢性吗啡给予、戒断以及再给药过程中海马感觉门控(N40)的动态变化.吗啡组大鼠注射吗啡(10mg/kg,i.p.)12d,经历第一次戒断12d,再次注射吗啡(2.5mg/kg,i.p.)1d,之后经历第二次戒断2d;对照组大鼠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实验条件与吗啡组相同.CPP实验表明,这种药物给予方法促使大鼠对吗啡产生药物依赖和心理渴求.双声刺激诱发电位实验表明,吗啡组大鼠在吗啡给予期间海马感觉门控受到损伤;第一次戒断期的第1~2天海马感觉门控能力减弱,第3天增强,第4~12天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再次给予吗啡后海马感觉门控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并且随后2d的戒断期内海马感觉门控能力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表明再次给药使大鼠海马感觉门控对吗啡更加敏感化.结果提示,长期反复的吗啡给予及再给药干扰了海马的感觉门控能力,吗啡成瘾对大脑可能产生长期影响.

Relevância:

10.00% 10.00%

Publicador:

Resumo:

以稀释液TTE (382 mOsm/ kg) 为对照, 研究了5 种渗透压(688 、389 、329 、166 、43 mOsm/ kg) 的TEST 稀释液(TEST、mTEST1、mTEST2、mTEST3、mTEST4) 在冷冻过程中对猕猴精子功能的影响。精液一 步稀释于含甘油的防冻液中, 甘油的终浓度为5 % (v/ v) 。在冷冻前后分别检测精子的运动度和质膜完整性, 后者用Hoechst 33342 和碘化丙锭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 冷冻之前, 与鲜精相比, 用TEST 和 mTEST4 稀释的精子运动度和质膜完整性显著降低( P < 01001) , 其余组中除mTEST2 稀释的精子质膜完整性显 著降低( P < 0105) 外, 精子运动度无差异; 冷冻复苏后, TTE、mTEST3 和mTEST1 冻存精子的运动度和质膜 完整性最高, 其次是mTEST2 , TEST和mTEST4 冷冻效果最差( P < 0105) 。提示等渗、适当高渗或低渗的稀释 液适合猕猴精子的冷冻保存; 对精子产生高渗毒害作用是导致猕猴精子用TEST 冷冻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